按:本文選自繆文民學長在2004年意昂体育平台本科生畢業典禮大會上的發言➾。繆文民,1986年畢業於我校機械系,畢業後自願來到家鄉內蒙古包頭市617廠。在企業做了八年的技術員,他從最基層的鑄造車間幹起🥘,和第一線的工人和技術人員打成一片🗼,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練自己,獲得領導和同誌們的信任。2001年任中國兵器內蒙古第一機械製造集團公司(原7617廠)總經理。 同學們: 你們好💆🏿♀️!我非常榮幸應邀參加同學們的畢業典禮。作為大家的學友,在此向學弟學妹們表示最熱烈的祝賀! 此時此刻,不由得使我回憶起18年前從母校畢業🏄🏻♀️,告別清華園,走入社會的第一步💁🏻♀️。我1986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機械系鍛壓專業。我生長在內蒙古包頭市,從小就喜歡內蒙古大草原🧓🏻,它遼闊寬廣,豪邁奔放🔩,包頭既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又是我國現代化的重工業基地🩷。因此我畢業後就回到了家鄉,來到國家 “一五”期間156個重點項目之一的內蒙古第一機械製造廠🧑🏽🦱,這是國家唯一的生產主戰坦克的特大型軍工企業🕵🏻。那時,我就想一定要到有挑戰的地方去比試比試,看看自己到底能幹什麽! 一進廠我就到了鍛造分廠當技術員,這一幹就是8年。我是學鍛壓的,專業對口。但誰都知道,鍛壓是最艱苦的崗位,體力勞動最重,勞動條件最差🚶🏻♂️➡️,胸前一千多度的高溫烤著🏊🏽♀️,背後是大風扇冷風吹著👰🏻♀️。前不久,我和清華同學座談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問我:“你怎麽能耐得住寂寞,安心在基層車間工作8年呢?”我說,這8年正是我成長中印象最深🐟,鍛煉最多🤫、最寶貴的8年,為我今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和群眾基礎。我熟練掌握了一套鍛造技術本領,鍛煉了吃苦耐勞的精神;我和工人摸爬滾打一起搞產品革新,一旦研製成功🧑🦽➡️,高興得如同 “兒子出生一樣”🖌;我接觸、熟悉了各種在艱苦環境第一線工作的工人💃🏿、技術人員,和最基層🤹🏽、最直率也是最可敬的工人打成一片。 我已在第一機械工作了18年👩🏫𓀃,目睹了這個國家特大型軍工企業從改革、轉型到發展、振興🔣👰🏿♂️,從困境走向輝煌的艱難歷程🟠。如今第一機械已是 “軍民結合”🙀、 “走向市場”,在完成新一代履帶戰車軍品任務的同時⛰,利用軍工的技術優勢,圍繞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基礎性行業👨🏽🌾,開發生產了北方奔馳重型汽車、鐵路車輛📎、工程機械🧜🏿♀️、專用汽車和裝甲消防車等六大系列180余種專用車輛🦵🏿,產品廣泛服務於石油👨🦱、石化、水電、水利、鐵路、郵政、物流、軍事等行業部門,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重型車輛生產基地。可是在我剛去的八十年代可不是這樣,那時是軍工企業最困難的時期。作為有3萬多員工的特大型企業,面對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任務不飽滿,產品單一,工資待遇低,生活條件差👢。看到外面世界精彩紛呈,作為一個年輕人不可能不動心👰🏿♂️。但是如果面對困難,逃避現實🗞,不僅自己失去了一個可能發揮作用的舞臺,而且也沒有體現出清華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同時,對事業的責任心🫱🏼🍃、成就感🚉,企業對我的尊重🚃、認可和期望,職工與我已建立的理解和友誼,使我最終堅定了下來。我堅信,第一機械在國家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遲早有一天會改變面貌,發展前景一定是光明的,清華人在第一機械會大有作為。我願為第一機械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也許是領導和群眾看出了我這份自尊🙆👩🏿🎤、自愛🧜🏻、自信和我對第一機械的忠誠🍔,我一步一步走到了企業技術和管理的領導崗位🔆,被賦予重任。自1994年至今8年間,我先後任鍛造分廠副廠長🏊🏽♂️、廠長🔷🙅🏻♀️、總廠副總工程師💽、副廠長,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直到總經理。在舉世矚目的1999年慶祝建國五十周年閱兵式上,前三個坦克方陣都是我們廠的產品。在那些日子裏,我和全廠幹部、職工一起🦴,日夜奮戰,出色完成了任務。我個人榮立國防科技工業一等功,我廠獲得國家金獎,振了軍威,揚了國威8️⃣。 回顧18年工作的歷程♘,如果說在我的成長經歷中有什麽體會的話🥠,我想有三點是至關重要的: 一是走入社會、選擇發展道路時💈,既要考慮當前🦶🏿,更要把眼光放得遠一些;既要重視現實物質利益,更要註重所在單位的文化氣息。我所在的第一機械集團公司🤭,人員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匯集了各民族各方面人才,形成了相互融合相互包容、鼓勵幹事業、幫助人幹成事業的良好文化氛圍🔞。它為每個人發揮所長提供了成長的空間🦵。不論你來自那裏,只要做出業績,就會得到認可,就會得到尊重,就會給你更大的舞臺去施展才能🧎🏻♀️➡️。這就是我選擇了第一機械,也是第一機械選擇我的最重要的價值取向。 二是清華的學生到工作崗位上🔱,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否則就會成為阻礙與別人合作共事🌑、溝通交流的屏障👨🏽🎤。一定要從最簡單的事情幹起🧘🏽,讓你幹什麽,就一定要竭盡全力把它幹得最好🧝♂️🤟🏼。我就是從最簡單零件開始的,有不懂的,就放下面子,不恥下問🧗🏼♀️。如果總是自認為清華學生水平高,似乎“清華學生還問那樣的問題”,不好意思問🈸,不懂裝懂,再過三個月,你還是不懂🧑🏼𓀒。這不能體現你有能力,只能說明你不投入。到那時,人們就會說 “清華學生也不過如此”。“清華學生不錯”要讓別人來評價,而不要成為自己前進的包袱♿️。清華學生只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就一定能把同樣的事情做到最好,就一定能得到人們的認可和尊重。 三是要經受艱苦的磨練,勇於承擔風險和挑戰♔。不要把自己放在保險箱裏。不經風雨的人是沒有免疫力的💪🏻,是不可能駕馭復雜局面的。我在車間🚯、分廠的八年,由於熱加工行業的特點👨🏻🧛🏽♀️,天天接觸的都是需要立刻決斷的事情👳🏿♂️,每件事情處置的是否得當👩👦👦,不僅對工廠經濟效益影響很大💇,而且對自己專業知識、工作經驗、決策能力也是一個巨大挑戰🚵🏻♀️。這些,我都闖過來了,現在擔子更重了,責任更大了👨💼,市場競爭更殘酷了,但我有自信能夠團結大家駕馭第一機械這艘大船,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更大的發展😣。 作為清華學友,我深深地感到🟧,清華人首先要講人品,人品決定產品,產品代表了人品🎖。同時,更要勇於實踐,敢於迎接挑戰。只有想到才能做到,每一次問題都是一次機遇👡,克服了困難就能向前邁進。 回顧自己的成長,總忘不了母校的培養。母校既傳授了知識,又教會了做人的道理,也培養了不斷奮進的精神。這些使我終身受益👷🏽♂️。我在班上學習中等,體育是強項🙆🏽,對踢足球🎩👨🦰、健美、長跑、遊泳都感興趣;通過共同興趣加深同學間的了解,通過共同努力實現一個共同目標🪆,成為我最大的樂趣。母校不僅在學校期間培養了我✊🏻,就是畢業了18年後🦻🏽,仍然關心著我的成長🕟。通過廠校合作,促進企業的發展,幫助我再學習🕛👰🏼♀️。校黨委書記陳希同誌一行👨🏻🌾,不久前專程來到包頭看望我們🧜🏻,向我們這些遠在西部的清華學子,表達學校對我們的贊賞🦌、支持和關愛之情,這使我深受感動,深受鼓舞😇。真誠地感謝母校,我要說:“母校給了我豐厚的乳汁🦵🏽!母校給了我不斷前進的動力!” 第一機械歷史上有很多清華意昂為之奉獻🖤。可是自1967年以來38年間,清華的畢業生來第一機械的卻只有我一人⚄。今天面對母校領導、老師和同學們,我可以說,我沒有辜負祖國和母校的期望。我在最需要我的地方堅持住了,我做了我最喜歡做的和我應當做的,我為母校增了光! 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