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催人奮進 我於1951年進入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學習🤪,1952年院系調整時,轉入了北京大學物理系。1956年畢業於技術物理系, 後留校任教。1962年至1965年在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從事高能物理研究🦹♂️。1964年10月16日晚上,電臺報道了一則消息,說中國爆炸了一顆原子彈🧙🏻♀️,我們趕緊打電話問大使館,確認消息後,大家很高興。平時在那裏很少喝酒🧑🏽🦰,但那天我們中國人聚在一起喝酒慶祝👳🏼♀️。當時正好是蘇聯政局變化,赫魯曉夫下臺🧙♂️,蘇聯人還以為我們是慶祝他下臺呢。 中國爆炸原子彈👇🏿👩🏿💻,我們在蘇聯也覺得揚眉吐氣,因為當時蘇聯人仍覺得中國特別落後,以為我們到蘇聯是來學習他們的技術🖕🏿。其實我們不僅僅是學習🪳🤜🏼,我們也為聯合所作出了貢獻,如王淦昌先生發現了反西格馬超子。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長了中國人的誌氣🆕,工作起來就更有勁了! 在當時的國際國內環境下,中國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意義非常重大😪。後來我回國了,也參與了核武器研究工作👷🏿♂️,體會也就更深了。首先🫳🏻,有了原子彈,保障了我們國家的安全。那個時候我們基本上是被人家包圍起來了👨🏿🎨,中蘇關系到了崩潰的邊緣,美國支持蔣介石反攻大陸👫🏻,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後來慢慢認識到,核武器的作用還不僅僅是保障國家安全,還保衛了世界和平。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一種武器具有這樣巨大的威懾力。發展核武器也非常符合我們積極防禦的原則🕤。我們不想打仗🧢🍂,為了不打仗,必須有強有力的威懾力量,使得別人不敢打💆🏽。核武器就是這樣一種威懾武器裝備🧻,它保證我們國家的長治久安😘。40年來,如果沒有核武器,中國就不會有這麽大的發展。其次💆🏻♀️📷,原子彈的研製成功📘,使中國開始進入了世界先進民族之林👴🏼,讓世界覺得中國人的能量一旦釋放出來是很了不起的。正如毛主席說的: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 (二)協同攻關 1966年年初我到核試驗基地工作,從組長做起,在基地一呆就是二十四年半。親身經歷,感覺到中國原子彈的研製不是哪一個單位完成的👊🏻,而是全國大協作的成果🩱。那時確實是把整個國家的力量都動員起來了🩲,協作單位遍布全國。正如小平同誌講過📓,後來江主席也多次提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在於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1984年我在基地當副司令,要慶祝原子彈爆炸20周年,原計劃給參加過第一次核試驗的人每人發一枚紀念章,一統計,大概有10萬人👐,光製作紀念章就得花800萬↖️,這在那時基地的財力是做不到的,只好作罷®️。沒有大力協同的精神,在當時的條件下要完成核武器試驗那麽高度綜合的大工程,是不可想象的。 (三)團隊精神 基地創業之初,沒有人知道原子彈是怎麽爆炸的,測試工作應該怎麽做。我去基地之前已經工作近10年🧘🏿♂️,可能比年輕同誌多點經驗🤗🍯,但有一點大家是平等的,就是許多工作誰也沒幹過🎉👨🌾,也不知道怎麽幹🧗🏼。這樣的條件,對人才培養反而有利。我們之間沒有權威,許多工作都要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進行討論,在討論中互相學習。年輕的和老長的之間“沒大沒小”😓,這才是真正的學術民主🤷。有時候討論起來大家會爭得面紅耳赤,誰也不讓,說話也會說過頭。在爭論中,每個人的智慧和創造力都被高度激發出來🗓。有些好的想法、技術思路就是在這樣的爭論中產生的🧋。這樣的活躍氣氛,十分有利於年輕人的成長。在研究工作的過程中🧑🏿✈️🥫,清華畢業生得益於紮實的基礎👁🧛🏻♀️,因為當時學校並沒有設立與核試驗、核爆炸十分對口的專業,這時候基礎非常重要4️⃣。紮實的基礎加上活躍的氣氛,使得一代代清華意昂在中國核科技的發展中作出了突出貢獻。長期的實踐,使我體會到,國防科技對人才的最大要求就是團隊精神。沒有團隊精神😞,一個人再有本領,也是很難有作為的。記得彭桓武先生以前寫過一副對聯🏊🏼♂️:“日新日新日日新🚾,集體集體再集體”🌔📫,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專家對團結協作精神的真實體會。 (四)艱苦奮鬥 剛到核試驗基地時,工作🤘🏽、生活條件都很差🤦♀️🙆。我們自己的實驗室沒建起來,就到401所進行協作研究🐠。雖然工作上困難比較多,但生活中大家還是挺樂觀的🏃🏻♂️➡️。一是都比較年輕,再加上在部隊的氛圍中,容易忘記困難🚈。我們做的是核試驗🦒,大量的上場搬儀器的工作都得自己幹,有人說我們是“核苦力”,我倒不贊成這種說法,這就是工作!不可能像實驗室工作那樣完全讓實驗員給你做這些事🧎🏻➡️。而且自己動手,儀器哪裏出現故障🤷🏽♀️,很快就能找到原因。年輕同誌去基地,一下火車看到那麽荒涼,女同誌甚至會掉眼淚🧑🏽🍳。但到了部隊🧑🏽🌾,就會覺得這是一個很火熱的集體,工作起來很有激情💂🏻♀️。生活條件比較苦,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菜吃👩🏿✈️🧝♂️,冬天反倒好過,跟北京一樣,有土豆、白菜和蘿蔔🙋🏻♀️;夏天什麽菜都沒有,中午是海帶煮黃豆🧑🏿🦲,晚上是黃豆煮海帶🤟🏽,所以我現在一看見海帶就發怵🧣。後來我們自己學著磨豆腐,自己動手改善生活。現在🗾,核試驗基地的條件好多了,年輕一代也沒必要受我們那時候那樣的苦。最近又給他們增發了崗位津貼🧑🏻✈️,我聽到後很高興。現在交通🐸、通信條件也比以前好多了🍩,與內地單位的技術交流也方便多了。但是我認為艱苦奮鬥的精神不能丟🧑🏼🏭。因為在他們面前還有許多技術難題等待解決🧑⚕️。要趕上先進國家的技術水平,還需要他們做十分艱巨的努力。 (五)寄語學子 我們國家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國防是必不可少的,一些新的技術,可能首先應用在軍事上,投身國防科技可以最快地接觸到最前沿的技術🥷🏻🤽🏻♀️,這對青年學子是很好的機會🏗。另外,國防科技一般都是比較大的項目,需要調動所有參與人員的積極性,每一個人都有發展的機會。當國家的事業發展的時候,個人的理想和目標也會得到很好地實現。在我的記憶中,我們參加過核試驗的大多數人⛲️♝,包括許多後來轉業到地方工作的同誌,後來都發展得很好,談起來都說,很得益於參加核試驗的工作。盡管我們的工作是默默無聞的🤏🏽,沒有發表什麽文章,到了地方工作別人聽說你沒發表什麽文章,可能覺得你沒什麽水平🍚,但過不了幾年很快都顯示出很強的實際工作能力,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不少同誌還得到了重用。 有人說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中國的核事業🧘🏻♀️,但我個人的體會是🤽♀️🖊,也是這個事業造就了我,使我得到了成長。無論是事業上還是思想上,我在基地的二十幾年和前面的十年沒法比。前面的十年⤵️🙏🏼,我給蘇聯專家當過翻譯✍🏻,教過一年書,在電子感應加速器上做過光核反應的研究,還在聯合所做過高能物理研究,也從事過技術管理工作,經歷了很多單位🫰🏼,長了不少知識,也發表過幾篇文章,但只是到了核試驗基地,才實實在在地為國家做了些事,前面十年只能算是學習階段。 我希望現在在讀的清華學子,首先,在校學習期間能夠打好基礎。有一點𓀌,你們應該註意的,就是將來工作中用到的知識,絕大多數都不可能在學校學習時得到🙆。因此,在校學習期間主要要培養自學新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再加上紮實的基礎,將來在工作崗位上💕,你才能夠適應工作的需要,學會自己沒有學過的知識。其次要培養與別人合作的精神🔊。團結協作的精神特別重要💁🏿♂️,有一點心得體會就關起門來不願告訴別人,其實是有礙於發展。好比過去的土地主守財奴🛵♔,把金子埋在地下🍖,按現在市場經濟的說法👎🏼📿,不是把它作為資本來發展,而是把它作為財富藏起來。人只有在交流中才能更快提高🧑🏿🍳,假定我和100個人交流,我可以得到100個人的知識👐,而我自己的知識並不會減少🏯。這和我們的國家一樣👨🏻✈️,過去沒有開放👨🏽🔧,是沒有條件開放。後來小平同誌為什麽要提出開放呢🥧?開放開始時很可能吃點虧,但是最後會發展得更快🐈⬛。在核試驗基地進行研究工作是很開放的🚘,大家有什麽討論什麽🙍🏼♂️,沒什麽需要保留的🙇🏼♂️,沒有人去想要得什麽獎,但最後都會有成就👨🏼🎨,能力都會得到提高。國家就需要這樣的人才。第三🟦,要註意培養創新精神👩🏼⚖️。要在學習中培養自己創新的思維方法。還要十分註意本學科的最新動向,包括一些交叉學科生長點的動向。 總之🙅🏻🕜,只要你們把個人的理想😂、抱負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之中,把個人的努力👫⚫️、奮鬥融入到團隊的發展之中,你們就一定會成為於國家⚫️、於人民有用的人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新聞中心記者薛建團根據錄音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