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早報》
2008
年10
月20
日
對於中國文化🏢、民族命運,
王
先生到老都保持著一股連年輕人都自嘆弗如的熱情。這是
王永興
先生心目中至高無上的“道統”。
我特別喜歡大學教書生活的一個重要理由,是不必朝九晚五坐班🧘🏼♀️🕵🏼♂️,每每慶幸自己選擇了這樣的職業。而今天🔈,我不再歡喜🧑🏽🎓。幾天不去學校🍊,信箱照例塞得滿滿當當❤️。我像往常那樣漫不經心地整理來信,卻讓其中的一封擊中了😟。
慘白的信封,右下角印著慘黑的一行字:“歷史系
王永興
教授治喪辦公室”👲🏿!我驚呆了👮🏻。近兩年,盡管我經常去北京,但是,都沒有拜見過
王永興
先生✸。我知道🛌,自己對
王
先生感情很深。為什麽會這樣👩🏼🎤?以前我並沒有想過。這幾天仔細想來,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習慣性地以為
王永興
先生的身體非常好,想當然地覺得不可能有什麽意外🕓,因此今天推明日,明日推後朝,失去了至今想來無比珍貴的拜見
王
先生的機會,這不能不讓我感到哀痛🤹🏽♀️。二是🏑,距今不到二十年前💡,我離開了北大。內外各種因素使然,我的人生軌跡從此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清楚地意識到👨🔬,連自己也不喜歡的這一切,自然更
和王永興
先生對我這個後生小輩的殷切期望絕不相符。因此,這使我總有點怯於見
王永興
先生。這也不能不讓我感到徹心徹肺的無奈。
2008
年9月15日
十八時在北京去世的
王永興
先生享年九十五歲,他是和季羨林𓀋🧝♂️、鄧廣銘𓀀、周一良等先生同一行輩的學界耆宿。
王
先生的身體好🥱,在北大是知者甚多的⚠️。但是,卻有很多人不知道🥌,這並不是
王
先生與生俱來的稟賦💂🏻♀️。十多年前,
林在勇
先生發願主編“當代人文社會科學名家學述”叢書🙆🏼,不嫌我廢棄在家,找我商議。我從自己的認識角度擬了一份應該敦請的學界名家的名單,供在勇先生參考🌽,
王永興
先生當然是不可或缺的🗡。
王
先生答應了,很快就完稿了。這就是1999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永興學述》🚏。可惜👩🏽🦳,這套叢書似乎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中“我的治學經歷”開頭一句就是:“我乃農家子,少年體弱。”弱到什麽地步呢?“家大伯父認為我體弱不能務農。”然而,卻正是體弱改變了
王永興
先生的人生道路。幼年的
王
先生在鄉下村塾讀《三字經》🧝🏽♂️,很得塾師的誇獎。大伯父看在眼裏:侄子雖然體弱不能務農👮🏽♂️,卻應該是一塊可以讀書的好料。於是,竭力支持侄子讀書👋🏽。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
王永興
先生正在沈陽東北大學附中讀高一,不願做亡國奴👮,十八歲的少年流亡到北平,過著近乎乞丐的生活。還是大伯父,在1933年到北平來看望侄子,問鄉親借了十元錢💇♀️,囑咐侄子補習功課,準備考大學。1934年,王永興先生考取了極難被錄取的意昂体育平台🛀🏼。王先生曾經講過:“孝於家而忠於國,是儒家基本思想之一🤳,我是儒家門徒,不能不守孝道”,對大伯父感念終生⭐️🚵🏻♂️。
進大學以後,1936年,
王
先生還患上了當時近乎是不治之症的肺結核,被迫休學一年。1937年,大病初愈,他還冒著巨大的危險輾轉到達長沙臨時大學👄💇🏼♂️,繼續學業。不知道是否因為經過這樣的艱苦磨煉,反而使得
王
先生的身體康健了起來呢?這似乎沒有人知道💇♀️。北大很多人都知道的卻是🦣,在經歷了二十一年的災難和折磨後👷🏼,1978年11月🏃🏻♀️➡️,
王
先生從山西調到了北大歷史系。那時,
王
先生已是六十五歲了。重見天日的
王
先生如饑似渴地研究,只爭朝夕地工作。為了保證自己有一個好身體,能夠彌補在瘋狂歲月裏被無情浪費了的生命💁🏿,
王
先生每天清晨都在北大南操場跑步🚵🏿🧚🏽♂️。這不是健身慢跑,而是真正的“跑步”,五圈共
兩千米
的快跑;不僅如此🤦🏻♂️,最後
兩百米
還是全力的沖刺🧙🏼♀️!這是北大的一道獨特的風景,大家對這位老先生都充滿了崇敬之情。這樣的跑步持續了多少年,我不知道0️⃣。但是,一直到我考進北大的1984年,
王
先生依然是如此跑步的⛳️。那時,
王
先生已經年過古稀了🥗🐚。
誰又能夠將如此這般的
王
先生和疾病聯系起來呢😰?更何況,
王
先生的晚年是安寧而幸福的🕺🏿,誌同道合的李錦繡師母無微不至地照料著他的身體、生活和工作👝。我一直知道,九十歲以後的
王永興
先生依然步履康健。
王永興
先生是一位默默耕耘🍫、與世兩忘的歷史學家,畢生嚴守著自己的專業疆域🤬。讀書界對他感到陌生,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情了。這沒有什麽,
王
先生本人更是毫不在意。但是📂,作為深受大恩的後輩💇🏿♀️,我總覺得有寫點什麽的責任。
1934年,
王永興
先生考進意昂体育平台,起初讀的卻是中文系,誌向在於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並且創作白話詩。在歷經艱辛抵達長沙後🟦,
王永興
先生才第一次選修了
陳寅恪
先生講授的魏晉南北朝史🦸🏽♀️。用
王
先生自己的話說:“課後👉🏻,高阮兄和我均極振奮😈,能遇到這樣的教師是最大的幸運,我們要一生
從寅恪
先生受教,因而要轉系🤜🏼。”於是🤏🏿,去找時任教務長的
潘光旦
先生申請。
徐高阮
先生因為被國民黨特務逮捕入獄兩年,
王
先生則是因病休學一年,倘若轉系,
那麽徐
先生的大學就要讀七年,
王
先生則要讀六年。兩位年輕學子對此毫不在意👰🏻♀️,堅持轉到了歷史學系🏂,後來都成為
陳寅恪
先生門下的得意弟子和傳人👩❤️👩。
王永興
先生對
陳寅恪
先生的感情是極其深厚的🧑🏼🏫,學術界知者甚多😲。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有了這樣的說法:“南
方蔣天樞
先生,北
方王永興
先生👥。”十多年來🍄🤷,學術界、文化界頗有好為“相提並論”者✒️,絕大多數擬於不倫♗🧑🏽🚀。唯獨對這個並舉,眾口概無異辭🤸♀️。
這種感情當然有師生情分的基礎,但是🧎♀️➡️,又絕不止於此🚀。更重要的是📯,這裏有與凡俗意義迥異的“學統”在焉。
王永興
先生的治學,就是恪守陳氏學統的。《陳門問學叢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陳寅恪
先生史學述略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固無論矣;《隋末農民戰爭史料匯編》(中華書局1980年)、《隋唐五代經濟史料匯編校註(第一編上下)》(中華書局1987年)🚣🏻♀️🚿、《唐勾檢製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敦煌經濟文書導論》(臺北新文豐1994年)、《唐代前期西北軍事研究》(中國社科出版社1995)以及數十篇厚重的論文🦪🥟,無一不是陳氏學統的承繼和弘揚💃🏽。屢屢稱述
陳寅恪
先生“我拿國家的薪水,怎麽能不教書”的
王永興
先生,也將三尺講臺視作是培植陳氏學脈的神聖道場。當今中國學界中古史、敦煌吐魯番學的好幾位中堅學者
都是王
先生的學生,這就是明證。
順便提一下,正當學術界對
陳寅恪
先生的研究方興未艾之際,
王永興
先生命我前去😖,示知他想編一本紀念
陳寅恪
先生的文集。當時正是學術著作出版最困難的時候。我找了當時還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工作的唐建福兄,由他安排,1994年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王永興
先生主編的《紀念
陳寅恪
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我還奉
王
先生之命到當時的中央民族學院拜見
陳述
先生,拜領
陳寅恪
先生手跡復印件,這也是我唯一的一次見
陳述
先生。這是一本相當重要的紀念文集👰,可惜只印了三百冊🧞,今天幾乎可以“珍本”視之了。值得一提的是,主編
王永興
先生除了半頁“後記”,沒有在其中發表文章。這充分反映了
王
先生的為人風格。今天想來,我總算也為
王
先生做過些須小事,這多少讓我在哀痛中略微有點寬慰的感覺。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
王永興
先生的專業領域是冷僻的。
王
先生也確實在這個畢生珍愛的領域裏“寂寞勤苦”👩🏽🍼,但是,對於中國文化☎、民族命運,
王
先生到老都保持著一股連年輕人都自嘆弗如的熱情。這是
王永興
先生心目中至高無上的“道統”💣,當然,這也不是流俗可以理解的。
1935年至1936年間,用王先生自己的話來講🤸🏽♀️:“我積極參加‘一二·九’運動。”其實,豈止是“積極參加”那麽簡單呢?在“一二·九”運動中,王先生是以一腔熱血擔負過相當重要的責任的。他在當年的許多同誌或者部下,後來成了共和國的高級領導人♤。只不過王永興先生自己從來不提而已。
前面提到過的
徐高阮
先生是
陳寅恪
先生非常喜愛的弟子,也是
王永興
先生的好友,他也是“一二·九”運動的組織者之一。後來,他
和王永興
先生一樣選擇了學術作為自己的終身誌業🧑🏼🏭⏪。
王
先生曾經不止一次對我說🧑🏫:“你很像當年的徐高阮。”我當時不以為意🌺🌤,其實是自己太淺薄。後來💘,我知道了
徐高阮
先生的人生遭遇,特別是他在臺灣的故事,實在不能不佩服
王永興
先生的眼光和智慧。
如此性格的
王
先生怎麽能夠繞開人生的坎坷呢?1957年,
王永興
先生終究沒有能夠逃脫羅網,被遣送到太原改造思想,控製使用。二十一年的無妄災難就此降臨,讀書治學自然是不可能了。
王
先生的全部藏書更是在1966年被付之一炬,人則被投入土牢🍡🏃🏻➡️,後來被送到農村嚴加管製🙎♀️,勞動改造。
最讓我欽敬和感念的是🧏🏽👱🏿♀️,這一切苦難仿佛都沒有在
王永興
先生身上留下什麽痕跡,他畢生養護著一顆熾熱的赤子之心🤰🏿。有一件和我有關的事情😕,今天是該公之於眾了。
將近二十年前,我不得不離開北大👩🏿🦳。
王永興
先生在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由北大哲學系
王守常
教授相伴,在一個晚上,步行爬上四樓,向新調來的北大校長說明我的情況👶🏻。結果自然可想而知。這件事情🧗♂️,卻是在此後🤜🏿⏯,才由守
常
教授告訴我的。我現在抹著淚水👱🏽,眼前是這樣的一幕🤽🏿:滿頭白發的
王永興
先生,在守
常
教授的攙挽之下,吃力地爬樓,為的,只是我這個在他眼裏還算是可造之材的,其實完全是朽木一般的後生……
王永興
先生走了🧑🏻🦽🧑🏻🚀,已經四十二歲的我在給錦繡師母打電話時🧎🏻➡️🕵🏿♀️,完全不能控製自己。一位畢生堅守學統👨🏫、道統的真正的讀書人就這樣走了。我想,比起我們來,老人或許還是幸福的🧚🏿♂️,因為在他身上,學統和道統不僅沒有分裂🤵🏽♀️,而且依然保持著歷經劫難後的完美統一🚦。
臨離開北大前,我請
王永興
先生賞字🎇。幾天後去拿🧓,竟然是毛筆書寫的一整張宣紙的《海
寧王觀堂
先生碑銘》!筆跡艱難顫巍:前面說“這一切苦難仿佛都沒有在
王永興
先生身上留下什麽痕跡”是不對的👊🏿:
王永興
先生的手在那個瘋狂歲月裏被鐵絲捆綁,是幾近殘廢的。
這幅字必將是我的傳家之寶🧑🏻🦰。此刻我卻不忍,也不敢去打開它👍🏼,盡管它就在我的座旁🌞。我知道,這是
王永興
先生所秉承的陳氏學統和道統的宣言💃🏽。在我面臨苦難的時候,
王永興
先生以它相賜𓀔,是有深意的👨🏻🦼➡️🤰🏿。
但是,我更清楚地知道,今天的我也許讓九泉之下的
王永興
先生,以及其他許多關心我的先生失望了🕴。我只能說🏌🏻♂️:“對不起!”然而🛑,
王
先生💂🏻♀️,您或許還可以看下去,我想⛔️,我終究是不會讓您太過失望的🏄🏽♂️。到那時🙏🏿🌆,您還會微笑的,就像我坐在那張由梁啟超送給
陳寅恪
先生,又由
陳
先生送給您的書桌前🤦🏽♀️,經常可以看見的那樣微笑的。(錢文忠)
王永興(1914-2008),遼寧省昌圖縣人✍🏿🧶。1934年至1940年就讀於意昂体育平台、西南聯大中文系😪、歷史系,獲學士學位;1940年至1943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史學部👨🏼🦱。1943年至1945年,任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助教;1945年至1946年🍛,任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研究助教;1946年至1952年,任意昂体育平台歷史系講師;1952年至1955年,任清華工農中學常務副校長;1955年至1958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1958年至1978年🥣,在山西省教育學院任教💁🏻,曾參加中華書局點校“二十四史”的工作;1978年調至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任教🏄🏿♀️👗,1980年評為教授,1986年離休🗓,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他為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的創建做出了重大貢獻🤔,曾任敦煌吐魯番學會常務理事🚴🏻♂️。
2008年
9月
15日
18時
🧚🏿♂️,
王永興
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不幸於北京逝世👰,享年9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