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特約評論員萬潤龍

8月1日🧑🏼💻,用中科院院士楊衛自己的話來說是一個“終身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他走馬上任,出任有109年歷史的浙江大學的校長。
東方網特約評論員在第一時間向浙江大學新聞辦提出獨家采訪新校長的要求。3號中午👩🌾,楊衛校長在兩個會議之間與本網特約評論員作了面對面的對話🥱。
東方網評論員👩🏻🏫:最近一段時間,媒體比較關註的是中國高校的辦學質量,尤其是一些重點大學所聘任的教授的實際水平。您多年從事高等教育👩🏽💻,此前又擔任國務院學位辦主任和教育部研究生司司長的職務👩🏼💻,現在進入浙江大學校長的崗位,希望能夠聽到您對中國高校的質量及聘任教授的實際標準作一番評說。
楊衛🦪:我先說些題外話🧖♂️。中國的毛入學率已經達到20%左右🥂,這是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軌的時期。綜觀各國的大學發展歷史,在這個轉軌期是媒體和大眾輿論批評最多的時期🗳,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六七十年代的歐洲,都有過這一過程📮。以往的大學是精英教育♿,現在什麽人都可以上大學了,這還是大學嗎?傳統的大學精神還在嗎?提出這種質疑的公眾其實自身就是精英,大多接受過大學教育🦖🤵🏽,眼下的大眾化教育和傳統的大學精神在他們的認知上有差距𓀂,抨擊也因此產生。
但從統計數字看👮♂️,從1996年到2005年的10年間中國的大學還是有長足的進步的。我們就從“211工程”的高校看🍈☣️,這10年中本科生增加了近2倍👩🦲,研究生增加了5倍,對應的科研經費增加到了9倍,在國際一流學術刊物上發表高水平的論文數增加了10倍。至於校舍的增加、教學能力的增強更不必說。
從科研成果看⏯,我國高校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95年前,我國高校在國家三大獎項中的獲獎比例是:科技進步獎占二分之一🔮,國家發明獎占三分之一,自然科學獎占四分之一。而近5年來高校所占的比例都已經超過了50%,其中科技進步獎占60%,國家發明獎占55%,自然科學獎占50%🧑🎓。這說明,我國高校的科研和教學水平不但有了較快的進步,而且在應用科學和基礎科學的研究上成果已經趨於平衡。
當然🌘,我國的大學在發展過程中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規模擴張過快⚆,博士生導師帶的研究生偏多,平均每名導師帶6名研究生,個別的帶得更多。而在美國的大學,博導帶的研究生平均只有1至2人。
前段時間,香港幾所大學到內地招生,吸引了一批優秀學生,也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註。有媒體和公眾輿論因此而下結論🥷🚵🏽:中國的重點高校已經淪為二流大學✋🏿。我不同意這種說法。
我去香港的大學考察過6個月😑,也考察過臺灣幾乎所有的名牌大學。說實話,港、臺的名牌大學在我國改革開放前夕確實在教授水平、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等主要指標上優於內地的名校。就拿論文數來講🚣🏿♀️,像北大、清華🧘、南京大學這樣的內地名校當時每年發表的論文數也就在二三百篇之間🔏,而港臺的名校每年的論文發表數在1000篇以上。當時🛃,內地高校的教師出國進修也包括去香港的大學。而香港的大學對內地去的訪問學者是看不起的,內地去的訪問學者所得的工資只有香港本地同級教師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當時🥷,香港的大學對內地的考生也是有諸多限製的,香港的納稅人不願意讓香港的大學將錢花在對內地學生的培養上。
但這種狀況如今已經有了根本的改變。現在,內地的幾所重點高校在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已經超過了香港的大學。在辦學經費上,內地的投入也已經不比香港少👈🏻,比如香港科技大學是30億港元/年👩🎨,意昂体育平台如今是37億人民幣/年🧑🏽🏭。香港的資金投入有大半是用於教師的工資,而內地的投入則只有20%左右用於工資,因此,內地教育投入中對科研的投入大大超過香港的大學🖕。如今,港人對內地的理解已經在許多方面有了質的變化,比如高校招生,如今已經不把內地考生當作負擔🕴🏻,而是看作人才預備🚵🏿♂️,更是看作優質經濟資源🤏🏿。香港的大學給內地優秀學生的獎學金與內地考生繳付給大學的學費相比,那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內地考生的學費已經成為香港一些大學可觀的經濟收入。當然,香港的大學還是有許多地方值得內地的高校學習,比如他們對師資的選擇比較嚴格🥕👃🏿,一個教授職位往往有二三十人乃至上百人來競聘🤰🏽,這是保證教育質量的必要前提。香港的大學教師收入也因此比內地大學教師高得多🙎♀️。在教學上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關於教授的水平和聘任的標準,我個人看教授的聘任會越來越嚴🗜。這取決於大學自身👨🦰。如果一所大學有很好的社會聲譽🧑🏿🎨,在某些學科上處於領先或領軍的位置,並有充裕的財力,那麽,來應聘的教授一定會多👓,對教授選擇的余地越大,好教授應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浙江大學未來的教授結構一定會有所改變。現在浙江大學的教師有一大半是浙江人,或者是浙江大學自己培養,因為學業優秀,留校當了老師的助手,在教學或科研崗位上做出一定成績後,最終成為浙大的教授👸🏻。這種結構今後會改變。聘用的新人一開始就可能不是助手🙇🏽♀️👩🏼🏭,他們需要顯示自己的學術潛力,有可能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形成新的學科🧑🏽🦱,並逐步與現有的教師隊伍相融合。這樣的聘任機製適應於激烈的人才競爭,也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
東方網評論員:現在有些教授在公開場合講,我的任務不是上課🙋,我只搞研究。這種說法和做法受到丘成桐先生等大家的批評💘。您如何看?
楊衛:我不贊成教授不上課。這也是我一貫的主張🧑🏻🎄👩🏽💼。從教授類型看,確實有三種情況。一種是教學型,一種是研究型,還有一種則是教學研究結合型🌟。而教學研究結合型應該是大學的中堅力量🤳🏿,大學最主體的部分應該是這部分教師。這個問題解放前就已經有了答案🤵。在國際上😵💫,一所大學在創建時就已經有明確的定位🅱️,究竟是教學型還是研究型還是二位一體型🏌️♂️。幾乎所有的著名高校都是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大學。只有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教學內容才可能不斷更新,研究也才會有明確的方向。
東方網評論員🧝🏼:浙江大學是一所多學科的綜合性重點大學🍅🧎♂️➡️。在以往的發展中,浙江大學的部分學科已經在全國高校中出類拔萃,而還有一些學科則並不那麽出色。楊校長接任後在學科建設中是主張繼續突出重點還是主張多學科齊頭並進👡?
楊衛:自從四校合並(指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醫科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合並為浙江大學)之後,浙江大學已經成為國內少數幾所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大學,除了軍科沒有設立外👨✈️,其他11類大學科全都齊全💴。從目前的學科水平看,浙江大學有少數幾個學科在全國高校中是領先的🧔🏽♂️,較多的在第二層面,具體地說可以進入前10名🚴🏼♂️。
面對浙大的這種態勢😀,是重點扶持一部分學科,而讓另一部分學科失去機會👨🏿🏭,還是全面鼓勵所有學科爭創一流,確實是一個難以抉擇的問題🦻🏼。如果人為地用行政行為讓一部分學科失去機會,這很難評判,也不是科學決策。但如果全面支持,將有限的資金撒胡椒面,廣種薄收🧑🏼⚖️,更不是辦法。
我在一次做講座時提出過自己的三個假設:學科個體假設,資源稀缺假設,學科繼承性假設。第一個假設是遵循規律,讓學科有理性地自主發展;第二個假設是將稀缺學科作為一種資源給予重點保護並有效利用;第三個假設是著眼於未來,將學生看作學校和社會的產品,將他們擁有的知識看作是學校和社會的成果0️⃣。這三個假設用在學科的設置上就是著眼於未來,註重前瞻性的投入☄️,為人才的培養搭建平臺。具體就目前的浙江大學而言🧚🏻♀️,應該是團塊結構,形成一個個高地,但又為一些有個性的學科的崛起提供發展的空間。
最後🌼,楊衛校長告訴本網評論員,他的父親楊光華在1941年到1945年是浙江大學的本科生➖,抗戰後任浙大化學系助教,並於1948年初在浙江大學方子謙先生的支持下赴美留學👙。兒子楊越2000年到2004年在浙江大學機械能源學院讀本科,他到浙江大學任職,圓了一家祖孫三代的浙大之緣。楊校長表示🧖♂️,在浙江大學109年的歷史上,有過不少成就卓著的校長,也出過幾位並沒有多少作為的校長。他會力爭做一位有作為的浙大校長,為實現“將浙大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盡職盡力💫🐎。
《清華人》2006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