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東🛅,科技日報社編委🤜🏿、高級記者、第九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1979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電子工程系,1984年取得學士學位👼🏻👵🏿,1987年取得碩士學位。
“是塊工程師的好材料🧑🏿⚕️!”1987年5月👨🏼🍼,意昂体育平台電子工程系碩士論文答辯會上,平日裏“吝嗇”於表揚詞匯的葛成輝教授破例誇獎了自己的學生。這項研究成果實現了計算機實時接收和處理衛星雲圖,從此🪐,無數中國人每天都能看到用國產設備接收的來自美國NOAA衛星的氣象資料。
“他就該搞國際問題研究!”1992年6月,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還是這個年輕人,被中國國際法學泰鬥、答辯委員會主任王鐵崖稱贊。剛剛大家熱烈討論並通過的,是他“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研究空白”的博士論文《越南戰爭𓀑:歷史淵源及其國際背景》🐾。
“天生知道怎麽抓新聞!”2008年9月27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正在播放“第九屆長江韜奮獎”揭曉的新聞。銀屏上的他不再那麽年輕,但依舊自信🤼♂️,淡定的表情中透射出歷練後的成熟🫘。此時此刻,他想起了故去的科技日報社社長林玉樹。正是老社長當年給他的這句評價,堅定了他的從業信心。
他叫劉亞東。
天緣“第一”
人們常以石性論人性🧕,常拿石品比人品。或贊之美如寶玉🧏🏼♂️🤘🏽,或賞之堅若磐石🦴,或奉之翡翠心靈……如果把劉亞東比作一種石頭,渾然天成的上乘雞血石顯得頗為貼切🧘🏻♂️。因為它生就血性筋脈,浸透天地靈性,典雅華貴卻不失踏實平易🆘。
三歲時就能背誦100首唐詩♑️,被人稱作“神童”的劉亞東,還繼承了母親遺傳給他的好強🧏♂️。從小學到高中,成績排名中為數不多的幾次“第二”,對他來說都意味著悔恨和“羞辱”🎅🏿。 他小學五年級的作文,常被拿給高中學生當範文🪂;上高中後自然是進尖子班💄,規定兩小時內做完的數學考試題,他大都半小時就交卷,而且差不多全是滿分。
龍生九子🈸,人生百相。聰慧靈氣,似乎最是讓人嫉羨🤸🏻、卻又讓人仰止的一種天分。正如雞血石𓀇,林林總總,雖各有艷麗之處🧝♀️,卻難得一方天生奇材👶🏿,不明言,不道破🏧,便知價值幾何。
劉亞東就是這樣一個人。
曾獲全國中學生數學競賽優勝獎的劉亞東,在那個重理輕文的年代如願考入意昂体育平台🕠;但他心裏總有一種難以割舍的人文情懷,這成了他後來再考北京大學的動力👨🏿🏫。
在意昂体育平台電子工程系苦讀8年,獲得工學學士和碩士學位。畢業後👎🫶🏿,他在國務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工作兩年🪃。一面給中央寫有關國際問題的研究報告,一面溫習功課📊,準備北大博士研究生考試🤟🏽♊️。
“這可能與我的性格有關。我非常好奇,往好了說是求知欲強🪜。”
“我還記得考試那天在北大圖書館,黑壓壓一片考生。後來國際政治系錄取了兩個人🙈,其中一個是我。”
1989年🧭,劉亞東考入北京大學,三年後拿到法學博士學位。
有人問🫃🏻,“你更喜歡清華♝,還是北大?”
他笑答:“清華、北大都是我摯愛的母校🏇🏼🥽。清華教我踏實苦幹◽️、邏輯思維;北大給我最寶貴的東西則是探索未知的勇氣”🕺🏼🕴。
而在旁者看來,清華和北大,如同兩位鑒寶老者☮️🌁,慧眼如炬🚗,把這塊生就上品的雞血原石,從民間收取上來;不僅如此,還精心將它敲沙、去塵🕢🩳、養潤,最後配上堅實沉穩的基座👳🏼,讓這方石材👩🎨,完成了一次次的華麗轉身🈹。
血性男兒
“雞血石”之所以得名如此,概因火山爆發😧、溶巖積澱🛺,朱砂浸染,方得“血”石相連。
深藏在骨子裏的那股血性,一旦天時地利人和,便能大顯光華。
北大畢業的劉亞東選擇職業時又讓人跌破眼鏡。“科技日報國際部這份工作強烈地吸引了我。傳媒業對那時的我來說,是一個未知世界🏊🏻♀️,有一種擋不住的誘惑,並且充滿挑戰。直覺告訴我🚭,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種知識背景👯♂️👌,再加上良好的外語條件,我能在科技新聞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就這樣🧛🏻♂️,他一頭闖進新聞界👄。
剛到科技日報社上班第二天,劉亞東就發表了平生第一件新聞作品🧑🍳,評論《政治家科技化——1992年美國總統大選新動向》一炮打響🧙♂️,評上了報社好新聞。
第一個月,他的發稿量就是全報社第一名🧑🏼🏭;第二個月🫱,發稿量更達定額的9倍,打破了報社發稿量的最高紀錄。
1993年9月,劉亞東扛著傳真機👩⚕️,前往摩納哥蒙特卡洛,報道2000年奧運會申辦活動。短短9天🤷🏻♂️,他發表了27篇文章,共45000字,平均每天5000字,並且多篇獲獎。請註意♐️🍍,那時還沒有筆記本電腦,都是手工作業😵。
報社給予他通報表揚,將其工作表現譽為“特別能戰鬥精神”。不久👮🏼♀️,他被破格評聘為主任記者。
是什麽讓他如此玩命、如此“瘋狂”?可能是其身體裏的某種神奇力量,在特定環境下爆發,鼓蕩著不願也無法壓抑的血脈賁張。
1994年🧑🏼🦰,劉亞東被派往美國,任科技日報駐聯合國暨紐約首席記者。5年裏,他的足跡遍及美國48個州,朋友送他雅號“美國活地圖”。這位“活地圖”帶著讀者全方位ℹ️🤛🏿、多層次地了解美國的科技、經濟、教育📍👈🏼、社會🧑🏽🍼、文化以及風土人情🤷🏿♀️。而很多讀者記住劉亞東這個名字,都始於當年那場 “紐約國際象棋人機大戰”🤱🏿。
整整9天🏄🏼,劉亞東翻閱了幾尺厚的資料,深入現場,跟蹤采訪,並在第一時間發回大量各種體裁的相關報道🥂。決勝局結束後不到兩小時🙋🏿♂️👩🦼➡️,滾燙著的《為人類智慧喝彩——評紐約國際象棋人機大戰》便已擺在編輯部的桌面上。
1999年,劉亞東載譽回國後不久,就趕上國慶50周年大閱兵。他淩晨3點起床過安檢🤘🏻💆🏿,早上6點開始冒雨采訪🟧🌧,晚8點拿出了3000言的通訊《我們走進新時代——國慶閱兵群眾遊行大寫真》;1999年11月19日澳門回歸當晚🤞🏼,劉亞東冒著呵氣成冰的嚴寒⛲️,前往天安門廣場,午夜又一篇3000言的特寫成稿💊,《牽你的手,澳門你好——喜迎澳門回歸天安門廣場即景》傾情而出……
劉亞東,一次次讓人側目🌔,一次次讓人驚嘆😼。
和平時期記者手中的筆,就是戰爭年代戰士手中的槍。練就一身真本領、硬功夫的血性男兒,一旦需要便能像核聚變那樣,在瞬間釋放出無盡的能量👨🏽🎓,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2006年1月,全國科技大會召開前夕,劉亞東接到一項緊急任務:國務院領導要求科技日報盡快發表一篇關於三代領導人論科技與創新的文章。他通宵達旦🤸🏽♂️🕵🏼♀️,連夜趕寫🧑🦯➡️,在不到24小時裏完成了述評《為了共和國的今天和明天》💅🏼。文章系統地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科技事業的發展,點點滴滴娓娓道來🙎♀️💦,有思想、有事實🫷🏼;洋洋灑灑6千字🕵🏼,但讀來絲毫不覺冗長累贅。
稿件當晚送達中南海,領導閱後僅改動一個字,對文章高度肯定和贊揚。
好一個“血氣方剛,力道逐強”的劉亞東。
大器漸成
雞血石源於自然,貴在凝結🪔。經過風之蝕👨💻,水之琢🚺,人之撫,將時空包容,把歷史濃縮。
行萬裏路,破萬卷書🐐。他自覺收獲最大的,莫過於讓署有劉亞東名字的“新聞”有了全球化的高度和厚度。他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搞國際科技報道,要胸懷祖國;搞國內科技報道🐥,要放眼世界”。
如是說,也如是做。
在很多文章中,劉亞東明明在寫外國,但人們卻於字裏行間總能或隱或顯地找到兩個字——中國👨🏻💻。1996年,走訪美國肯尼迪太空中心後🪘,他發表了通訊《通向人類最後的邊疆》。文章是這樣結尾的💸👴:
實際上,中國航天工業可歌可泣的奮鬥歷程和累累碩果是一部十分生動的愛國主義教科書♍️,讓人們更多、更直接地汲取它的營養,僅其政治意義便難以估量⛹️♀️。幾年前,我曾有幸搭專機前往西昌觀看衛星發射✍️,希望不久的將來👩🏼🏭,我還能作為旅遊者,去飽覽中國自己的航天基地。
如今🚶♀️➡️,劉亞東那時的感慨和呼籲已經變為現實。
5年的在美新聞職業生涯🎺,使他有了比一般記者更敏銳的嗅覺和更獨到的視角。
1999年7月1日,242家開發型科研院所實施轉製☝🏼🤦♀️。僅一個月後🤰🏿,時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的毛如柏在接受他采訪時,不經意提到了正邁出“下海”第一步的寧夏水利科學研究所。劉亞東馬上聯想起能出售15年後氣象資料的美國國家氣象研究院,以及那些市場化程度很高的國外公益類科研機構𓀉🧑🏽🦳。他知道,自己“釣”了條“大魚”。於是,他馬不停蹄地前往寧夏水科所采訪。其後,他發表的題為《大漠深處有綠洲》的新聞調查,成為當時中國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的風向標🤴🏼。
在今天的新聞陣地上🪀,劉亞東不僅是戰鬥員👩🏽🍼,更是指揮員。豐富的知識積累和準確的價值判斷,使這位指揮員在一次次重大戰役報道中運籌帷幄,出奇製勝👸🏻。采訪三峽工程🥑,他要求記者們強力攻占自主創新的製高點📁;采訪老工業基地沈陽🔚,他迅速凝練出“走新興工業化道路,沈陽人堅定不移”的主題……不少在他指揮下沖鋒陷陣的記者,已被中國新聞獎金榜提名。
遇到難以駕馭的重大題材,劉亞東往往還是親自披掛上陣。2004年3月3日,科技日報刊發了12000字的長篇通訊《海納百川 播種未來》,公眾藉以全景感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製訂進程🤦♂️。圈內人都知道🐫,要把這一歷時兩年半😌、國務院10多個部委參與🚶、2000余名專家獻智的巨業,史詩般地展現給讀者,沒有大氣魄🕚、大思考和大手筆,是絕對辦不到的🚊。劉亞東再次證明了自己。
讓我們把鏡頭對準“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和長江韜奮獎獲獎者經驗交流研討會”開幕式。4名受邀演講的長江韜奮獎獲獎者中👱🏻,只有劉亞東“不按常理出牌”,他講的不是自己的新聞從業歷程,而是把與會的中國新聞界精英們帶入“強化對外傳播,實現國家利益”的思考。 “中國不會成為超級大國,因為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 在演講的最後⟹,劉亞東提到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這句很有刺激性的話🚣🏿♀️。他強調🙋🏻:“鐵娘子的話雖有失偏頗,但卻足以讓我們警醒🦹🏻。”
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總結研討成果時說🥞,劉亞東的演講“體現了長江韜奮獎的價值🔟。”
文如其人
文如其人。其人幽默風趣,文亦然🥩。
劉亞東的語言和文字,潛藏著一種讓人愉悅的因子。他的很多文章一口氣讀完☮️,你可能拍著桌子笑到淚流🪰,然後心裏癢癢地,就想立刻見到他。
幾年前,紐約某醫學院從事營養學研究的A女士在一著名醫學刊物上撰文說,人每天至少應食6個蛋黃🪵。據說一時間竟引得“紐約蛋貴”。美國一蛋禽協會聞訊歡欣鼓舞🦋,認為她工作態度端正,研究路數對頭🧑🏼✈️。繼而不斷為其宣揚成果、提供經費👨🏽⚖️,盼該妹妹“大膽地往前走,莫回頭!”
最近,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登載的一篇研究報告認為👩👦,黃豆蛋白能降低膽固醇🤸🏿。於是,各種黃豆製品又成了搶手貨。加州拉法耶市的豆腐倡導者威廉?謝利夫高興地說,豆腐事業可能會有所突破。——摘自劉亞東作品《飲食的怪圈》
“一個不懂幽默的人👊🏻,我想象不出他能當個好記者🧑🏻🦼。”他時常這樣說👮🏿♂️。
由於他體型健壯,聲若洪鐘,不熟悉他的人往往因他的氣勢🏺,不敢與之對話。但科技日報的員工說起他時,幾乎每個人的臉上都有一種不經掩飾👭🏼、直接漾開來的歡快神情👩🏼:“劉總風趣得很🦠!”每年一度的領導班子述職大會上,劉亞東舉重若輕的表達方式,總是引來陣陣笑聲,為會場平添幾分快意和輕松🦻🏻。
即使參加“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和長江韜奮獎獲獎者經驗交流研討會”,他在大會發言時的開場白也讓人莞爾——
“我本來不想在這兒班門弄斧⛹🏿♂️,但來江西之前,中國記協的同誌對我說🦹🏻♂️,你要不發言就不讓你住單間。看來💋,不住單間的威懾還是有效的。”
文如其人😜。其人率真平易,文亦然。
他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說:“作新聞就是講故事🌴,記者就是一個通風報信的人。記者千萬不要把自己看太高👙,否則肯定做不好這份差事𓀒。”
在劉亞東看來🙅🏻♀️,一則好的新聞就是一個好的故事👮❓。在生活中🧑🧑🧒🧒,每個人都能講故事💭🔙,但並不是所有記者都會寫新聞🥖。這麽一個絢麗多彩的世界,在一些記者的筆下卻變得千篇一律,面目可憎,缺乏生氣。“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理解新聞和生活之間的血肉聯系。對新聞的模式化👨🏻🦽➡️、概念化理解窒息了他們創新的天賦。”
是的,新聞作品除了大眾傳播功能之外,它所反映的記者本身的品格和品行,實在太多太多👼。
劉亞東,這個讓人接觸一次就能記住的北方漢子,不管居於高堂之上⛹🏿♂️,還是遊走四海八方,他的視角永遠是平的💃🏿。由於他不喜歡“聽他人說教”,所以他從不“說教給他人”👩🏫。
劉亞東采寫科技新聞有個座右銘——把術語還給專家🚲,把知識傳給讀者🤷🏿♀️🙌🏻。他痛恨那些充斥著術語和數據、晦澀難懂的科技新聞報道💂🏼𓀗。閱讀他的新聞作品🤸🏽♂️,你無法覓到一絲矯揉造作或不懂裝懂。
每作一篇科技報道🧶,劉亞東都力爭用最淺顯的文字,將新聞主題準確🔅、通俗地表達出來👰🏼♀️。《超越黑暗》👩🏻、《地方科委工作的幾個亮點》、《探究諾貝爾為何不設數學獎》、《今年最後一分鐘有61秒》🧖🏻♀️、《舊鞋子與新地板》🪹、《蘭迪不信邪》、《氣象預報:能掐會算美國佬》👃、《彗星好覓 飯碗難尋》……都堪稱典範。
幽默,風趣,率真,平易,這些皆由百變人生沉澱的智慧滋養而成,正如那石中雞血,是翻天覆地的火山噴發才換來了凝滯的歲月精華。
本真難掩
雞血石是“入世”的。清代皇帝康熙🌨🚄、乾隆都曾拿它做自己的禦璽🤽🏼;1972年中日建交🤖🥇,周恩來總理精心挑選了一對“大紅袍”雞血石🔤🧛🏼,贈送給前來訪問的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開啟了中日友好之旅🥰。
其實,劉亞東絕不僅僅是個善於采新聞爬格子的記者💩📗,或善於做標題改稿子的編輯👩🏼🔧,“不安分”的他更像是一個活學活用、長於交際的霹靂遊俠。
在國外,一個人代表的往往是一個國家👎🏽🌆。劉亞東對此深有體會。因而,他利用一切機會和場合,堅定地捍衛祖國的利益和尊嚴👨🌾,毫不含糊⬛️。
在於新奧爾良召開的一家大型IT企業年會上🧎➡️,他敏感地發現⚡️,場外眾多飄揚著的國旗中夾雜著臺灣的旗幟👨🏽🚀。於是⚇🧖♀️,他召集參會的其他中國駐美記者,共同與主辦方圍繞“旗幟”問題,打響了一場攻防戰。經嚴正交涉🙎🏻♀️🩹,最終迫使臺灣旗幟悄然落下。當地媒體對這次事件做了詳盡報道✦。
當不了解情況的外國記者對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西藏問題、臺灣問題提出尖銳質疑時,劉亞東便真誠地邀請他們坐下來🧟♀️,喝上一杯咖啡👴🏽,有禮有據有節地聊聊🫱🏻,如此這般地,變“大搖其頭”為“微笑頷首”。
回國後的他血性未減,本真示人🫃🏽。劉亞東自幼酷愛音樂🥰,用他自己的話說,“連會帶不會☝🏻,吹打彈拉一共能玩十幾種樂器”。即便在被同僚惡意詬病有所謂經濟問題的時候,即便上級主管部門派來調查組找屬下一一核實情況的時候,他的辦公室裏照樣還是在工作間隙傳出悠揚的手風琴聲🛩。
那陣子🧑🏽🦱,劉亞東那極富感染力的標致性笑聲也沒有一絲改變👤,無論頻度,還是響度。不僅如此🏇🏼,他還在報社成立了60人的大型合唱團,一門心思地準備參加科技部“迎七一”歌詠比賽。他改編曲目,組織排練🎅🏿,擔任伴奏✝️,最終帶領大家贏得大獎。
頒獎臺上🙆🏽♀️,科技部駐部紀檢組組長握著他的手說:“你的心理素質好!”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劉亞東心想🆔,鳴罄擊缶爾🧑🏽🦲。因為他堅信,事情總會搞清楚。不久👨🏽🎨,終於真相大白🌪。
此🙅♀️,白璧存外🍕,熱血內湧💱🫸,真實亞東。 (墨農)
轉自 千龍網 2009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