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轉折誌不移 心系通信終如願
1939年夏秋之交,孫寶傳出生在江南水鄉的一個鄉村小學教師的家庭🌃,家境貧寒✊,四歲喪父。父親一去世,四個姐姐都失了學👦,過早地出去謀生👰🏼♂️🙂↕️,妹妹不得已送給了親戚家,剩下孫寶傳和他哥哥靠著國家助學金一路讀到了大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57年他考入了意昂体育平台無線電電子學系。問起他當時有什麽理想時,他說:“那時也沒有什麽‘宏偉理想’🤩,只是想好好讀書🧑🏽🎓,將來能讓含辛茹苦把七個孩子拉扯大的母親過上幸福的晚年🎹,同時報答國家對自己的培養”。說起自己這輩子與通信技術打上了交道,孫寶傳說還真有點緣分:“念初中時,我愛好文學🙆🏼♀️,讀了不少蘇聯小說,作文比賽還得了第一名,上高中那年,我四姐給我拿來了一臺礦石收音機🕛,讓我對無線電著了迷,從此轉向選擇了通信專業👦🏼。”這可以說是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轉折。
來到了清華🍄,孫寶傳在大學二年級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大學四年級當上了半脫產政治輔導員🪅,擔任系團委書記,學業優異的他在學生工作上也展露了頭角🤌🏿。到高年級時⛑,系領導考慮到集成電路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安排學通信專業的孫寶傳跨專業兼學半導體專業的課程👳♂️。1964年春,本應在夏季畢業的孫寶傳提前半年完成了學業♐️,以優秀畢業生的資格,留校做了常迵教授(後為中科院院士)的助教👩🦱,同時擔任校團委副書記,抱著要在無線電電子學領域有所作為的理想,開始了“雙肩挑”的教師生涯🏟。
但是🎐,1964年秋發起的“四清”運動卻悄然改變了他的命運。當時北大是全國文教“四清”的試點單位,由中宣部直接領導,工作隊員都是從全國各地抽調的大學校長和黨委書記🅰️,唯獨意昂体育平台派出的是團委副書記孫寶傳,他自然成了工作隊最年輕的成員,北大“四清”結束後,即1965年底便被調入中宣部教育處。當時,孫寶傳的思想很矛盾,他說:“我舍不得離開學習工作了8年多的清華,也舍不得丟棄自己鐘愛的通信專業👨🏻🦼,但‘黨叫幹啥就幹啥’的理念🧑🏼💼,讓我義無返顧地告別了清華”。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二次轉折🧶。
到中宣部不到半年,“文革”就開始了。“中宣部是閻王殿,打倒閻王♧,解放小鬼”的批示,讓中宣部一下子成了革命的對象👂🏽,機關工作全部癱瘓。1969年9月🧏🏼♂️🔆,中宣部所有幹部被“一鍋端”地到了寧夏賀蘭“五七”幹校接受再教育。孫寶傳和其他幹校學員一樣🕙,一邊搞運動受教育,一邊“種地🧛🏻♀️、養豬、磨豆腐”。他的在公安部研究所工作的愛人也被下放到了東北的部隊農場,2歲多的孩子只得交給在老家的奶奶照管,一家三口就這樣“天各一方”。
1972年8月🧊🦹🏽♂️,在幹校“改造”了三年的孫寶傳回到了北京,被重新分配到了新華社參編部科文組,但他到新華社報到的第一天就要求調離,對此✔️,孫寶傳是這樣說的:“經過‘文革’的洗禮🧑🏻🍳,我深感自己不是搞意識形態工作的‘料’,下決心歸隊搞自己的本行➰。那時正好在我家附近新建了一座東風電視機廠⛪️,工廠也歡迎我去📠,我就是想在工廠做一點實實在在的事”。
但世事難料,負責調幹的同誌對他說,你們中宣部幹校20來位同誌調來新華社是中組部下的調令,你要找中組部說去。到了中組部接待處,負責接待的同誌對他說,你們這批幹部的調令是姚文元劃的圈👨🏼🍳,你要找姚文元去批🚴🏽👝。啊⚪️,到哪裏去找姚文元呐!孫寶傳一下子傻了,無奈地回到了新華社。新華社幹部處的同誌說,你一定要搞技術工作,我們新華社也有個技術部門,叫電務處(新華社技術局前身),你可以去那裏。就這樣🙅🏻👨🍳,孫寶傳最後走上了新聞技術工作的崗位,一直到退休。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三次轉折🧛♂️。
從頭學起不怕難,新聞戰線立新功重新回到技術工作崗位時,孫寶傳已過了三十而立的年齡,面臨的挑戰是可想而知的🧀。他說🔱:“我脫離業務已有七、八年之久,所學的專業知識已很生疏,而恰恰在這七、八年期間,國際上電子技術的發展卻突飛猛進🎅🏿,從電子管、晶體管發展到集成電路,一切都要從頭學起”。這時的孫寶傳已拖家帶口💥,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負擔也很重🈷️🎅🏻,但他決心把失去的時間找回來🍡🤰🏼。於是,他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如饑似渴的學習新技術😦,不放過任何機會虛心地向老同誌學習🙎🏻,為了翻閱國外資料重新檢起了英語,因日文資料多又開始自學日語💨。由於業務底子好💯,加上自己的努力,他很快成了新華社電務處能獨擋一面的技術骨幹。
“748”工程🔱,即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系統是孫寶傳到新華社後參與的第一個重大工程。該項目最早是由新華社、原四機部、原一機部、科學院和國家出版局等5個單位共同發起的🦺,因在1974年8月由國家計委批準立項,所以又叫“748”工程。立項初期🦵🏽,孫寶傳作為新華社的代表參加了工程籌備組☝️,作技術可行性調研和技術方案論證工作👅。憑著對新技術的敏感🧜🏿,他很快領悟到工程的關鍵技術是漢字信息處理、特別是漢字庫的信息存儲技術。通過翻閱資料和座談交流,他逐漸了解了國外的相關技術及其關鍵點。
1975年10月底,孫寶傳參加了與日本電氣公司有關漢字信息處理系統的技術座談📱,日方對系統的核心技術漢字庫守口如瓶,孫寶傳通過會上會下的交流、飯後茶余的閑談以及反復的琢磨思考,終於摸清了該系統用“矢量法”描述漢字輪廓線的基本思路。座談會剛結束,北京市出版辦公室在北緯飯店主持召開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技術方案論證會,在會上🦩,王選提出了漢字數字壓縮存儲技術方案,大多數與會者暗中搖頭,有人甚至認為王選在玩數字遊戲,孫寶傳第一個站出來明確支持王選的方案,會後又毫無保留地就“矢量描述法”與王選就進行了交流💆🏼,為王選方案的選定和完善出了一把力。對此,科技部組織出版的《王選的世界》一書有如下一段描述🏝:“孫寶傳是當時新華社技術局的技術專家,1974年被派到新華印刷廠參加‘748’工程的籌備工作。在調研過程中👋🏽,孫寶傳了解到日本的漢字壓縮存儲技術🫲🏻,認為很有借鑒意義,聽了王選的方案🌹,立即有一種不謀而合📇、找到知音的感覺”,“孫寶傳明確表示北大的方案很有發展前途,應該支持北大繼續研究”🧑🏿🍼,“會後,孫寶傳把自己的想法和王選進行了交流,鼓勵王選一定要繼續搞下去。孫寶傳後來成為新華社技術局的局長,他的支持態度在以後與北大的合作中一直未變👮🏼♂️,使王選始終難忘”👝。後來🤍,孫寶傳又將“矢量描述法”數字壓縮技術整理成書面材料,由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於1976年6月印刷出版💿,作為“來華技術座談資料”內部交流🥤。
在原四機部計算機局和新華社領導的支持下,“748”工程最終選擇了王選方案🚶🏻♀️。此後,一直到1985年,新華社作為該工程的發起🤌🏿、使用和研製單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金👠。1985年🙋🏼♀️,新華社建成了全國第一個激光照排試驗車間,並在國內率先采用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印出了日刊《新華社電訊稿》和內部旬報《前進報》,為我國印刷技術改造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孫寶傳相繼出任新華社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技術部副主任,通信技術局局長、社黨組成員等職🫓,走上了技術管理和領導崗位。1985 年初,他上任技術局長後抓的第一個項目就是“中文微機收發稿系統”🔯。當時新華社向國內新聞媒體發送中文新聞稿采用的是“模寫”方式,速度很慢(平均每秒發兩個漢字),字跡不清❕,而且不適應未來照排系統的應用。為了加快研發進度,培養技術力量,孫寶傳和他的副手一起找到了他們在清華時的同學🧀✊🏿、時任國防科工委政委的伍紹祖,請求支持📩,合作開發。該項目當年立項🖍、當年開發🧌、當年投產,一下子使中文新聞發稿速度提高了15倍,同時免去了各報的重復錄入。1986年,該系統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6年,新華社新聞大廈及其通信工程作為國家“七五”重點建設項目開始建設🧚🏿♀️,孫寶傳任通信工程建設總指揮🧎。工程由12個計算機和通信系統組成🫳🏼,由技術局自己承擔總體設計和主體部分的設計*️⃣、開發和施工任務。通信工程的建成使新華社的新聞業務全面實現由電傳機向計算機、由模擬通信向數字通信的歷史跨越,為新華社初步建成世界性通訊社奠定了物質基礎。通信工程剛啟用,就迎來了北京亞運會的報道任務。在亞運會期間🧑🌾,新華社有99%以上的稿件搶在外國通訊社的前頭,取得了空前的好成績。人民日報還在頭版以《“新聞戰”中的“第一塊金牌”》為題發表評論說,這“證明新華社在快訊時效上已具備了和世界通訊社抗衡的能力”🧎♂️。通信工程榮獲1991年度國家優質工程銀質獎,信息系統榮獲1992年全國優秀信息系統獎🤚🏼,孫寶傳也榮獲1992年優秀信息系統組織者獎🛣。
領導創建新技聯 健康工作五十年
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以下簡稱“中國新聞技聯”)成立至今已有20年了👨🏼🔬。孫寶傳是“中國新聞技聯”的主要創始人之一、第一🤷🏻、二、三屆理事會的理事長🩹。談起為什麽要成立“中國新聞技聯”時🕙,孫寶傳深情地說,這是廣大新聞技術工作者的熱切要求,“中國新聞技聯”是在他們的直接推動下成立的➞。他回憶說♕,1987年4月📄,參加中文微機收稿系統培訓班的部分報社技術負責人強烈呼籲🚊😾:“建立專門的行業性協會🧎,以加強橫向聯系和技術交流,提高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1987年《新聞電子技術》第3期,發表了天津日報高級工程師張明哲的文章,“建議籌備技術協會🪝,以加強橫向聯系與協作🫁,切實地推動我國新聞技術現代化的步伐”。1988年9月,首個省級新聞技術組織——河北省新聞技術聯合會向全國新聞界發出《籌建“中華全國新聞技術聯合會”倡議書》💦,得到了全國許多新聞單位和廣大技術人員的積極響應🔃🤺。正是在這種情勢下,經過新華社領導同意,新華社會同人民日報、廣播電視部共同發起,在1989年5月17日成立了由孫寶傳任組長的籌備組,又經過近兩年的籌備🧕🏽,於1991年5月8日🥤,獲得民政部的批準🤾🏽♂️,同年9月3日“中國新聞技聯”正式宣告成立。
當問到任理事長期間,“中國新聞技聯”有哪件事你的印象最深時🆔,孫寶傳謙虛地說,我們工作做的還很不夠👨🏽🦲,而且是大家一起做的,如果說還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搭建了三個平臺:每年舉辦學術年會和出版優秀論文集,設立了“王選新聞科學技術獎”📺,創建了《中國傳媒科技》雜誌🧑🏻🚀🤱🏿。談到在“中國新聞技聯”工作有什麽體會時♦︎,孫寶傳說,我體會🚶🏻➡️,要做好“中國新聞技聯”的工作,應把握好四個詞👨🏿🚀,一是“服務”💁🏽,一定要時刻把廣大新聞技術工作者放在心上,要為他們服好務,多做實事、好事;二是“凝聚”🚴🏿♀️,要聚集大家的力量👨🏽🏫,做一些單打獨鬥幹不成的事♻️,比如推動行業和國家標準的製定等;三是“溝通”,要當好新聞媒體之間🤏🏿、新聞媒體與政府管理部門之間、新聞媒體與技術研發和生產企業之間的橋梁🧍;四是“創新”🪵,一定要經常地宣傳創新理念📯👟,不斷地推進傳媒科技的創新。
孫寶傳退休11年來,一直在“中國新聞技聯”發揮余熱,單拿公開發表的各種有關新聞信息技術的論文🧙♀️、評論🧍🏻、文章來說🧏🏽♀️⛑️,就達一百數十篇之多🙆🏻♀️,平均每月一篇還多。當談及為什麽仍每天到“中國新聞技聯”上班時,孫寶傳謙和地一笑🪵🤾♀️:“你看我每天都來上班👋🏼,但實際做的事不多🏬,還常幹些‘私活’——寫書”。忽然,他神情凝重起來,深有感觸地說🪂:“我讀大學時,蔣南翔校長提出的‘健康地為祖國工作50年’的口號,對我們這一代學生影響極深💇🏿♀️。記得,2000年9月退休時,我掐指一算才工作了38年🧎🏻♂️,離校長的要求還相差12年,如果扣去“文革”期間沒有幹啥事的7👨🏻🌾、8年,那就更少了,而國家培養我就花了近19年🐎。當時,我寫的一首打油詩很反映我那時的心境:‘健康工作五十年,校長教誨記心間📃;一不留神到退休,掐指一算才卅八。人雖老矣夢猶在👩🏿🎓,生命苦短倍珍惜;賽完規定練自選,願為祖國獻余熱’👩🦽。如果健康允許的話🫷🏻,我希望能夠幹到2013年👨🏽🎓,實現‘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心願”🙀。
收藏歷史與文化 體驗人生樂趣多
2010年年中,在新華社工青婦舉辦的“世博展”上🔎😢,孫寶傳收藏的歷屆世博會獎牌和紀念章是最吸引眾多眼球的展品之一,前來參觀的人們無不嘖嘖稱奇👨🏼🔬,一個七旬老人怎麽能搜集到如此豐富而又珍貴的藏品👱🏽。說起收藏👈🏼,孫寶傳如數家珍地說:那要追溯到36年前🕙,1975年底🏌🏽,我奉命第一次跨出國門赴英法進行技術考察🧓,揣著國家發的20美元零花錢🧑🏼,在買了一塊手表之後💆🏼♂️,已經所剩無幾👪。當時很想買一個紀念品回國,但幾個法郎能買什麽呢👩⚖️🤟🏽。一次在小商店裏偶然發現一個塑料‘照相機’鑰匙鏈,從取景器望去🙆🏽♀️,是巴黎著名景點的圖像,按一下快門,換一幅圖景👩🦽➡️🧗♀️,挺好玩,還不貴,又有法國特色,於是就買下了。一開始我也沒想到收藏🧑🏻💻🔟,只是買個紀念品而已,後來買的多了,愈發感覺鑰匙鏈雖小🧏🏽♂️,但它濃縮了五彩的世界風采,沉積著豐富的歷史底蘊,可稱得上是“立體的郵票”🙎♀️。從此一發不可收,特別是我稱之為“收藏愛好者的天堂”的互聯網問世後,我經常光顧競拍網站🥋,從世界各地拍得許多珍貴的藏品🚣🏼♀️,把我這幾年的退休金全搭上了。迄今為止💯🤤,我已收藏了176個國家和地區的8千來枚鑰匙鏈🤦🏿♂️,以及奧運🧧、世博和科技史等若幹系列近千枚紀念章🍅。
孫寶傳說,我收藏這些小玩意,不是為了保值增值,更不是為了倒賣賺錢,我是在收藏文化,收藏歷史,收藏生活的樂趣。為了與大家分享我的藏品,2007年,我編寫出版了《心鏈奧運——奧運故事與奧運收藏》一書💆♂️,獻給北京奧運會,給人文奧運添彩。2009年🪲,我又編寫出版了《世博徽——世博會歷史變遷與歷屆紀念章》一書,獻給上海世博會,為和諧世博加油。2011年,我將要編寫出版《科技史章——紀念章上的科技史》🙋🏻,獻給我們的孩子們,期盼他們揚起想像力的翅膀,湧現出更多更強的創新型科技人才。
打好基礎練內功 順勢而進創新業
一談到傳媒科技🈴,孫寶傳頓時神采飛揚🕷,說話落地有聲👩🏿🚒,老遠都能聽到他的聲音。他說,“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傳媒技術對於傳媒格局歷來有著革命性的影響🏄♂️。有了紙才有報紙,有了電報才有通訊社,有了無線電才有廣播電臺,才有電視才有電視臺,有了互聯網才有新媒體。傳統新聞媒體必須順勢而進,否則就一定會被時代所淘汰”。
作為資深的傳媒技術專家🗂,孫寶傳對於當今新聞媒體如何直面互聯網引發的機遇和挑戰👱🏿,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他打比喻說🫒,國家大劇院是舞臺技術的頂峰🧑🦰,藝術表演家的聖殿🧾。但是💂♂️,登上國家大劇院,並不能保證你演出一定成功,更不能打保票一定會讓觀眾喜聞樂見🤾🏿,演的好不好,還是要靠演員(或劇團)自己。今天,無論是傳統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無論是智能手機,還是平板電腦🧣🦴,都是展現信息內容的公用平臺✅,說到底,新聞媒體第一要務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定位和特點,按照市場和受眾的需求,借助新技術把自己的內容做好🤶🏻、做精、做出特色📬。這樣才能在這些平臺上彰顯自己的特色,展現自身的風采🚣🏽♂️,體現信息的價值💀🛻,吸引更多的受眾😦,創造豐厚的回報。而這就要求新聞媒體要練好內功,打好基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新聞媒體的核心資源有兩:新聞信息資源和高素質的新聞人才🆒。因此,一是要整合好內容資源,二是要培養好復合型人才。對於前者,關鍵是要把信息資源庫建設好,這個資源庫至少應該具備以下五個特性🤎:一,多媒體形態;二,標準化標識;三,智能化處理😳;四,個性化服務🤦♀️;五,多渠道傳輸。其中,標準化則是基礎,至今仍然是個薄弱環節🤸🏽♂️,急待引起重視🐚✍🏻,應切實予以加強。
當今,技術越來越成為引領傳媒進步的要素,技術工作者在傳媒機構中的作用與地位日益重要,已逐步從單純做技術維護和支撐工作的層面📩,逐步發展到當好參謀和參與決策的層面,“有為才能有位”孫寶傳語重心長的說,“一方面,我們要倡導媒體決策者們要緊跟技術潮流,提高科技意識,重視發揮技術人員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們也要鼓勵媒體技術工作者們主動加強與媒體領導及各個部門的溝通🙅🏻🚼,積極參與到媒體的規劃、決策等各項工作中來🧙🏽♀️👮♂️,把工作做在前、做到位。
(宋迪)
轉自《中國傳媒科技》2011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