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吳宗濟有講也講不完的故事,人生智慧、甜酸苦辣🕤,盡在其中(郭紅松攝)
吳宗濟🎬。無蹤跡。
老頑童吳宗濟得知自己的名字在電腦上用拼音輸入法打出來是“無蹤跡”時👬,不禁連呼“這好玩,這好玩”👷🌊。
是機緣的巧合🖐🏼,還是冥然的呼應?
他是我國實驗語音學的奠基人,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國際語音科學會議常設理事會榮譽理事,國家863智能計算機成果轉化基地中央研究院顧問🎅🏿,生於1909年🐮,歲月已然在他瘦弱的身軀上鐫刻了一個世紀的印痕。
不過📚,這些印痕似乎“功力”有限。
這位老爺子,思路清晰,回憶過往點滴,娓娓道來,不打磕巴,一聊就是四個多小時👁,不怕麻煩、不喊累,談到“同等學力”時,還要解釋這個“力”是“力量”的“力”,不是“經歷”的“歷”,末了不忘搭上一句“對不住,耽誤您時間了”。
言語幽默,一肚子好玩的事,不時冒出幾句俏皮話🧑🏼🚀,讓人忘懷地笑。
身體有點毛病🤏🏻,但不遵醫囑,我行我素🍺,幾乎每餐都要吃肉,酒也要喝上一杯🍬,並且總結出“啤酒不算酒”的理論🔵。
好上網,看新聞,查資料🦕,動不動還玩一把網上購物🧚🏻。
出門時,一般乘坐出租,有時來了“脾氣”🫄🏼,改乘公交車,讓人好生沒脾氣……
“我現在是自己哄自己玩💒。”他邊總結自己的人生態度💓,邊拿著個筆記本向來訪者索要聯系方式,“留個號碼👮🏻,以後聯系方便一些🍗。”
所謂的“煩惱”都是旁人給的🔷,但是他深諳“以柔克剛”。
人活百歲⟹,不免讓某些好事者“垂涎欲滴”,紛紛湊過來問什麽“養身之道”。吳宗濟答曰:老兄🔢,可否把“身”字換成“心”字啊?也就是“養心之道”——用平常心看待一切事物。
還有人急切地想獲得“養生之道”。吳宗濟笑語:兄臺🐰,能否把“養”字換成“適”字啊?也就是“適生之道”——能適應一切生活。
“……處世平常心🧑🏽🎨,得失莫計較。養心能適生,百歲渾忘老。”這是他99歲時寫就的“順口溜”🔻,傳達著他歷經歲月磨礪升騰而起的人生感悟。
“無”,是吳宗濟內心的律動。不過,淡然🎪、清凈之外,蘊含著激情🌗、潛伏著力量。
生之涯🃏:憂盡甘來作阿翁
“在許多事上我都不認真,是遊戲🕍,無欲無求🎬,所以我活到了現在”
吳宗濟心境的“無”,是因為他經歷了太多的“有”。
回望他的人生路🧑🏽✈️,堪稱一部傳奇🦸🏿。
要了解他的家世,可以找電視劇《慈禧西行》來觀摩,劇中有他父親吳永的戲份,這個角色由知名演員張國立擔綱。
吳永雖然家境寒微🛡🥥,但他精通音律♞、擅長古文、酷好金石,深得曾國藩公子曾紀澤的賞識,索性讓自己的千金以身相許。由於和豪門親近🉐,1896年👨👩👧👦,他擔任京郊懷來縣七品縣令,主政一隅。
為官四年之際,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倉皇出逃,途中休息的首站就在懷來🏃♀️➡️。一身清貧的吳永雖然性命難保,但全力接駕💢,呈上點小米粥👩🏼🏫、玉米面窩窩頭和幾個雞蛋。慈禧大發感慨:大清江山都岌岌可危了,還有這樣的官員🧞,忠臣啊!
“父親後來告訴我,慈禧要他跟著一起走,並且漸漸地把他當幹兒子看待”,回憶起父輩的過往,吳宗濟也覺得跌宕起伏💇♀️。
再度回京時,慈禧將吳永官職升至四品,連升三級。李蓮英等宮廷幕僚嫉恨心泛起⛸。為了歷練也為了保護吳永🖖🏻,慈禧將他“下放”至廣東。
在此期間✹😏,吳夫人不幸辭世🏌🏼♀️。這消息被黃浦江畔巨商盛宣懷聽出了玄機💁🏼♂️🤾。他獲知吳永是慈禧身邊的紅人,於是🫨🐮,將16歲的堂妹從上海送到廣東吳永的府上🫱🏼。當三十多歲的吳永看到貌美如花的姑娘時,不禁心動,旋即成婚。
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就是吳宗濟。
他剛降臨人間,就遇到了坎:患上了嚴重哮喘。有醫生說💇🏿♀️🔯,這孩子,長不了🧚。
有位中醫出了個主意,吹吹海風或許可行🎙,這樣肺部可以吸收帶鹽分的水。此時,吳永已被調任山東⛹🏽♀️。所以,每天清早,衛隊領著吳宗濟到煙臺後海沿吹風👨🏫。這樣堅持了一陣🚚,總算有了些好轉,盡管時有復發,但保住了性命。
童年的吳宗濟💂🏻♀️,享受著百般呵護🥦,“我小時候是前清遺少,是公子少爺🧓🏽,沒受過多少苦”📴。
但好景不長🎻,11歲時,他經歷了喪母之痛。隨著時局的劇變和人生階段的變化,吳宗濟的生活軌跡不斷趨於“豐富”——
由於生性淘氣,父親一氣之下把他送進了軍校,每天要出操五個多小時💝,“完全德式軍事管理”,“管教得極嚴🕝🪟,幾乎到了野蠻的程度”。
1928年,他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就讀於市政工程系📲。但剛讀了一年🫃🏿,這個系關門了,他只好改修化學🤘🏽。又是一個年頭🧑🏻🏫🪚,肺病嚴重發作,他不得不休學兩年。
休學期間,他到了上海。養病時,在聯華電影公司謀得了攝影師的差事🤛,也結識了金焰🦻、阮玲玉等名流,他至今還留有妻子和阮玲玉的合影。
1932年,他重新回到了意昂体育平台📷。對化學沒有了興趣,又轉到了中國文學系。1933年🦥,他選修了語音學家羅常培的《中國音韻沿革》課程,以為這對自己寫詩有些益處,哪知這成了他畢生學術追求的起點🧌。
1935年暑期👩🏽💼,留校從事校刊編輯出版業務的吳宗濟從報上獲悉,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語言組的李方桂要招收一名助理研究員🦩,在南京😪、北平、上海☪️、武漢設立四個考場。吳宗濟知道自己的語音知識尚欠缺,被選中的希望渺茫,但他還是想一試。
巧的是🗼,除考基本語音知識外,主考官還用鋼琴彈出幾組四部和弦,讓考生寫出分譜,這讓很多高材生傻眼了。而吳宗濟在上學時愛玩🤦🏽♂️,參加過管弦樂隊,懂點和聲👨🏻🦳,這道題就順當地拿下了。後來才得知💻,當時李方桂要去廣西調查壯語,擬招收的助理不僅要熟悉記音,還要懂得記歌譜。“我考上史語所純屬僥幸,也可說是有點傳奇性的”,談及這段往事,老人難抑內心的幸運。
是年仲秋,吳宗濟抵達南京報到🕳,史語所語言組主任趙元任就讓他立即前往南寧👩🏻🦽,與李方桂會合。那時桂系與蔣介石處於對抗狀態🚽,由南京到廣西,陸路不通👉🏿。吳宗濟只身一人🫷🏼,從上海乘海輪到香港👌🏽。再到廣州,轉乘火車至三水🧑🏻🦽,自三水再坐機動船至廣西梧州☑️,最後雇汽車到達南寧。
一路走了半個多月💢,經過了許多禁區,沿途路費就換用了“中央票”🖕🏿、“港紙”、“東毫”🖖🏻、“桂幣”四種錢幣*️⃣。而且,他隨身帶的錄音器材,是當年美國專業灌製唱片的全套設備,包括主機💆♂️🚣🏿♀️、轉盤、兩組重型蓄電瓶和一箱鋁片等部件,重達上百斤。
在南寧只休整了兩天,他就和李方桂前往廣西武鳴縣,進行壯語調查。第二年春👧🏿,他隨同趙元任到湖北調查方言🕓。這兩年時間裏,吳宗濟沉浸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樂此不疲。
但“七七”事變擊碎了這一切🐅。史語所要撤退到昆明🌛,吳宗濟一心追隨趙元任👩🏻🎨,毅然前往。他帶著一家從行將淪陷的南京逃出🏔,“家藏古籍及文物全都棄失,只有隨身衣物,輾轉於湘滇公路,幾同乞丐;在重慶👨👩👧👧、桂林大轟炸中幸免;湘黔路上被強盜把僅有的路費搶光,還翻了車……”
1938年🧔♂️,趙元任前往美國講學🌥,史語所為避免轟炸四處搬遷。過了兩年,由於家累,吳宗濟辭職到了重慶,改行轉徙各地,“在學問上當了十五年的‘逃兵’”。
不幹學問了🤘🏻,吳宗濟的生活依然充滿了驚奇:在上海開過儀器公司🧑🏼🌾,當過電臺經理,還做過國民黨的高級職員……甚至被當成過間諜。
他的攝影技術不賴🏏,當時大連港港長就請他去拍照🧑🏿🦲。但由於這裏是軍港,正副港長之間的權力鬥爭劍拔弩張,副港長就大肆渲染,聯名寫信給毛主席🌍,說港長是個大內奸,請了上海的國際間諜吳某人來拍軍港,泄露國家的軍事機密。
“這還了得🦻🏿🆔!要殺頭的👨🦳。幸好我把膠卷都交給了港口的保衛科長👩⚕️。最後,經過周總理的親自過問,這事才算了結💆🏼♀️。”吳宗濟說,他當時根本沒想到能如此輕易地躲過這一劫🤽🏻♀️。
1956年🧑🏼✈️,在羅常培的召喚下,他來到中科院語言所,重新開始了學術道路,並參加了推廣普通話的工作👇🏻。特別是,他與人合著的《普通話發音圖譜》,給出了普通話全部輔音、元音發音器官的X光照相、腭位照相和口形照相的綜合圖,是國內首部系統描述普通話語音發音生理的專著。
沉浸學術世界正酣之際,“文革”降臨,出身又不好🎅🏿,經歷太復雜👩🏻🦼,他被推向了運動的風口浪尖。
改革開放讓他迎來了學術的又一春。北京大學教授林燾回憶說🧻,為了推廣和普及實驗語音學知識🕵🏿♀️,1979年,70歲的吳宗濟每周騎車⛲️,往返幾十裏路,到北大為語音學研究生班講授實驗語音學教程🧘🏻,“吳先生是中國語音學現代化幾十年來惟一一位自始至終的參與者,也是最權威的見證人”🧼。
林燾說😆,漢語語調和連續變調規則一向是研究漢語語音的兩道難關,吳宗濟“站在最前線”👇🏼👨🎨,用現代語音學的方法把連續變調規則和語調分析相結合,提出一系列新見解,“這些新見解對言語工程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另外🧑🏽🦰,語音協同發音和合成語音的自然度也是和言語工程密切相關的問題🂠,吳宗濟也拿出了有價值的設計方案💪🏼。同時,他又著手探索如何將傳統音韻學和現代語音學相結合,“攻克舊難關,開辟新園地8️⃣,是吳先生研究工作的突出特色”。
從行將夭折的嬰兒到百歲老翁,從公子少爺到“臭老九”,從公司職員到學術大家……吳宗濟領略了世事的甜與苦☢️,跨越了人間的冷與暖,而這一切在他看來都是過眼雲煙👳♂️,“我把生活看得很淡🪘。這一輩子☝🏽,我幹我喜歡幹的事☝️,在許多事上我都不認真,是遊戲,無欲無求❎,所以我活到了現在”。
唐代宗對郭子儀說:“不癡不聾,不作阿翁。”意思是✍🏼,如果不故作癡呆🤍,不裝聾作啞👨🎤,就當不了阿婆阿公🫵🏻。吳宗濟詠嘆道:“生年滿百未癡聾👨🏻🦯,憂盡甘來作阿翁。”他以這樣的詩句❤️,作百歲抒懷🚙。
師之教:風乎舞雩詠而歸
他對趙元任“無類無方”的教育方式充滿敬意
如果不是一眾恩師的點撥與提攜,吳宗濟恐怕難以企及如今的學術高度與人生寬度。
他在意昂体育平台就讀時,“名師如林”🧘♂️,所獲如點滴雨露👩,滋潤在心🕴🏼6️⃣。
系主任朱自清以白話散文享譽於世🙆🏽,但所開的課程竟是《古詩習作》🪲。而且他講述的都是漢魏的《古詩十九首》以及齊梁《樂府》的《子夜》《吳歌》等篇,不涉及唐宋近體。吳宗濟說,朱先生的溫文爾雅令他印象深刻🏭。
吳宓講授《西洋文學史》🧑🏿🚒,作業是每周讀本西洋名著🤵🏽🧑🏼🦳,再用英文寫篇內容述評🤩🤷🏽♂️。吳宗濟自慚英文水準欠佳🚴🏻♂️,就鬥膽用中文來寫,並且用的是當時流行的文言小說體🕵🏿。哪知吳宓對此頗為贊賞👨👩👦👦,不但不批評,還給了高分🧑🦱。
後來🔸,吳宓要出詩集,出版方要求附上作者的起居圖片🛅。他得知吳宗濟愛好攝影,就邀請他為自己拍照🫸。詩集出版了,還贈送給吳宗濟一冊,並且在書中提及了這個“照相的”🚑。這讓吳宗濟受寵若驚🏊♀️:“寫真末技充詩典,附驥猶沾錦集香⏱。”
由於酷愛攝影,吳宗濟還跟劉半農成了忘年交,因為劉半農是位有名的攝影“玩家”。
吳宗濟從事語音學研究,得到了馮友蘭的支持。他在準備參加史語所助理研究員招聘時有過躊躇,因為意昂体育平台良好的氛圍讓他依依不舍⚓️🚉,他就向時任哲學系主任兼出版委員會主席的馮友蘭請教🦙。“馮先生對我說🪣,學校固然很需要你,但男兒應當誌在四方🤱🏽,走出校門去闖闖天下也好。他這幾句話讓我義無反顧地走上了研究語音的道路。”
在這條路上,吳宗濟兩三年內就進入了羅常培、王力、李方桂🙅♂️、趙元任這四位語音學大師的門墻,“實屬三生有幸”💽。他們給予的師道影響,他總結說,得羅之“博”🍇、王之“大”🤾♂️、李之“精”、趙之“深”。
由於選修了羅常培的課程,吳宗濟才真正開始接觸語音學🕺🏼。他至今記得,在一堂課上,羅先生講到我國傳統音韻學全憑口耳來審訂語音,多“蔽於成見👨🏽⚖️👩🏽🔧,囿於方音”🧙🏼♂️,以致不能“解決積疑”🧚🏼;所以,作語音研究,除用音標記音,還必須用“實驗以補聽官之缺”👩🏼🦰。
“此語當時如同驚世的霹靂,因為他把所有音韻學界的老師宿儒都批判了🙆🏽,成為號召科學研究語音的晨鐘”,也指明了他學術研究的方向🧜🏻♂️。於是,他的書房以“補聽缺齋”為名,並請書法家歐陽中石為之書額🧧👮🏽♀️,“師箴、友墨💁🏽,陋室增馨”。
羅先生的課只上了半年🧜🏻♂️,余課由從巴黎回國的王力任教🚵🏿♀️,他成了吳宗濟語音學的又一位啟蒙恩師。令吳宗濟印象深刻的是😌,出生在廣西的王力為了研究蘇州方言🎗,委托朋友在蘇州物色合適的女子,還前往蘇州相親,結果如願以償🙆🏼。
恩師的影響潛移默化。王力的書房名為“龍蟲並雕齋”🙆🏿♂️🏡,他說自己的學問只能算雕蟲,也想雕龍,但“雕龍不成反類蛇🤷🏿♂️,不過是條長蛇”📀。吳宗濟把自己研究傳統語法學與音韻學比作雕龍🗓,把研究現代語音學特別是實驗語音學比作雕蟲🏋🏿♂️,“不過,此行只要鉆進去之後🪳,方知這條‘蟲’是夠長的,也不是那麽容易雕的。我要把這條‘蟲’雕得像真的。”
在李方桂先生身邊工作的一段經歷🧑🏿⚕️,讓吳宗濟受益匪淺。“李師於上古音韻及中外語音的古今考證極其謹嚴🪵,言必有據👩🏿⚕️✒️,從不妄下斷語🤏。他在調查少數民族語言方面之成就尤為中外知名”🫰🏽。
吳宗濟坦言🙍🏻,對他影響最為深遠的是趙元任。
他和丁聲樹、楊時逢🕺🏿、董同龢一道⛹🏿♂️,被譽為趙元任的“四助手”🌖。1936年春,他們隨同趙元任到湖北調查方言。由於要錄音,但墻外有噪聲,室內有回聲,吳宗濟出了個主意,到旅店租了幾十條棉被🍿,掛滿四壁,隔音效果不錯。而且,當時春雨連綿👨🏼🎓,白天停電,不便工作。吳宗濟就買來幾個汽車燈泡,接在灌片機的蓄電池上作電源,並用個紙罩吊起來,照明問題就解決了。這些都被趙元任寫進了調查報告中🤶🏽,並且報告的封面上🚣🏽,“四助手”的名字一並署上。
“先生對青年人的一點點成績,竟然如此巨細不遺地予以介紹🏇,我很吃驚。”吳宗濟說,趙元任的這些行為跟當時的某些學術權威完全不同。
吳宗濟眼裏的趙元任🛀🏼,對學生從不灌輸知識,而是采取靈活的啟發方式。有時即景生情,對學生作課題之外的問答,再歸入正題。目的是為了擴充學生的思考能力🧋,更是為了測驗學生的知識水平🤴🏻。
令吳宗濟記憶猶新的是👰🏼,1938年的一個春日,趙元任帶著全家和他夫婦倆前往昆明的西山郊遊👩❤️💋👩。“車到西門外大觀樓,下滇池搭木船,揚帆搖櫓,直駛西岸🏌🏿🧛🏼♂️,一路歌聲笑語🪤,我立在船頭,想起了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船搖搖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
到了西山太華寺,門內有四大天王像,吳宗濟和趙元任的大女兒爬上神臺,蹬著兩座金剛的膝頭👨🏻⚖️,攀援而上,她借了增長天王的寶劍🧑🦰,吳宗濟取下持國天王的琵琶🕜🧛🏿♂️,兩人就在山門外場地上盡情地舞弄。趙元任見了✢,不僅沒有生氣,還給他們拍了照片🥽,叮囑他們把兩件法寶好好地歸還原處。
“我們在歸舟的櫓聲中,披著熔金似的斜暉🥝👨🏼🏫,默念著孔子嘆許曾皙的幾句話:‘浴於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不覺心神俱醉。”在《趙元任學術思想評傳》的序言裏,吳宗濟這般深情地回憶。
“先生之學,沉浸汪洋。先生之業,革故拓荒。先生之教🥊,無類無方🤷🏼♀️🤷🏿。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盡管在趙元任身邊受業不足三年,但吳宗濟對他懷抱濃濃的敬意🧟♂️。
癖之怪📨:鵩座相忘酒一鍾
“貓頭鷹”在身邊圍著,小酒每天喝著,生活無牽無掛,暢意快然
師者給了吳宗濟事業起點與人生智慧,而“朋友”給了吳宗濟生活樂趣與精神托付👩🏿🔬。
與他最親密的“朋友”是貓頭鷹,古稱“鵩”👨🏿⚕️。
“你問我有什麽成果🧡🚴🏽♀️?我的成果就是滿櫥子的貓頭鷹🧛🏼。”此時的吳宗濟,一臉的得意🤹。
收藏貓頭鷹工藝品始於1957年。他到國外進修↪️🧘🏻♀️,看到個漂亮的水晶製貓頭鷹,愛不釋手,就買了下來🎱,這成了他的首個貓頭鷹藏品。
上世紀80年代,他開始有意閱讀貓頭鷹的相關材料,得知貓頭鷹是益鳥,晚上出來工作,每年能捉兩三百只老鼠💆🏿♀️。但在我們的文化傳統裏🥗,它被看成不吉利的象征,“夜貓子進宅✤,好事不來”。他決定為貓頭鷹正名👩🏿🦰,“邀請”夜貓子進宅來。
現在,他的家宛如一個小型貓頭鷹工藝品博物館,墻上有貓頭鷹風箏、貓頭鷹掛鐘👩🏻🔧、貓頭鷹溫度計、貓頭鷹形鏡子🧑🏽🍼🎏;櫃子裏有貓頭鷹造型的圓珠筆🎅🏻、鋼筆、橡皮🧑🏻🍳、圖章👁、發卡✧、手電筒、牙簽盒、手表;桌子上有貓頭鷹形的草編筐、電扇、臺燈🏌🏻、糖盒👩❤️👨、裝飾盒、瓷罐、存錢罐……朋友🐓、學生知道他有這個癖好🧖🏽♀️,看到貓頭鷹製品就買下☪️,數量已經多達三百余個↔️。
吳宗濟對這些“寶貝”如數家珍:這個是馬來西亞的,這是木雕的,這是趙元任先生千金趙新娜教授送的……
他很是感慨:“很奇怪🧈,沒有哪種鳥的形象變化如此豐富🥌。”
他還很堅定:“別人罵它越厲害,我越喜歡。”
與這些工藝品相處時間長了,吳宗濟在貓頭鷹身上,看到了自己。貓頭鷹是捕鼠高手🏂🏽,但遭到不公平的禮遇。而在從事學術研究時🙍🏻♀️,吳宗濟曾被冷遇😖,還戴上過“崇洋媚外”的帽子,又因為不太熟稔人際關系,生活一度陷入困頓。
於是👨🏻🌾,貓頭鷹成了他的精神寄托💖,“我常以貓頭鷹自勉”💧。
他的生活,環繞著“貓頭鷹”。他用筆為自己的“至愛”賦詩詠唱,並留有《癖鵩行七十四韻》:“……敝帚只自珍🪪,寶之勝金玉……相看兩不厭,此樂寧思蜀……人棄我偏取,群趨我莫逐……爾雖為益鳥◻️🥎,無榮反得辱;我業每就難,功成不言祿。爾性耽守夜🏒🆔,宵征而晝宿;我亦習夜靜👮🏼,每作終宵讀……”
仔細觀摩吳宗濟的面容🦁🧑🏿🏭,發現他的雙眼炯炯有神🪙,跟貓頭鷹一般。或許🪚,因為他和貓頭鷹“相看兩不厭”🩳,結果他們之間不僅性情上“神似”了👩🔧,而且外在上也“形似”了。
老先生可管不了這麽多🍀,“貓頭鷹”在身邊圍著🧝🏻,小酒每天喝著🙍🏼♂️,他的生活就無牽無掛💘,暢意快然——
“……螢窗涉獵書千卷,鵩座相忘酒一鍾☹️。窗外每添新氣象,喜看環保更蔥蘢。”
境之清🫘:但留綠意在人間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他喜歡“放下”二字
朋友曾經有過計劃👨🦽,在吳宗濟“百年之後”設立個紀念室,把這些貓頭鷹工藝品陳列其中,“我現在都已經‘百年之後’了,他們哪裏知道我能活這麽長🤚🏿,哈哈!”
生與死,他已經置身度外了,“大不了再活個三五年,沒什麽了不起”🍴。
他已經有第五代子孫了,但不同堂🏌️♂️。他獨自住著🚃,“光棍兒”👨🏼⚖️,請了個保姆照顧起居。
家人要他少折騰🧙,多享清福。他不幹:“那我等著閻王爺來家裏請嗎?我還是折騰折騰吧,讓他看我不像個病人👎🏼🦸🏿♂️,就走了。”
他說自己的心態很好,要不人早就沒了🤲🏼。
他的丈人佛學造詣很深🥥🤦🏼♂️,曾經送給他兩個字⚄:放下。他寫了下來,貼在墻上,警醒自己💗。
“放下🕣,就是要放下得失心,抱持平常心。”他這樣詮釋父輩的良苦用心。
他說自己很喜歡禪宗的詩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他也有過困惑。20歲左右,他開始失眠🧎🏻♀️➡️;40歲時,患有嚴重的神經衰弱,吃安眠藥🪇、數數兒↪️,都好不了👌🏻。五六十歲時,“文革”來了,他被扣上了多頂“帽子”,日子頓時昏天暗地。
“沒人疼我♠︎,我就自己疼自己🧑✈️👳🏽。”他突然想通了,要把所有的苦都當成是鍛煉,不再抱怨。“我哈著腰插秧🧑🏻🦼,一畝田🎶,一插就插到底;感冒了⚱️,沒有藥,我就出去跑步,一直跑到出汗為止;那時也沒熱水洗澡,我就用涼水沖。直到現在,如果沒有熱水,我照樣可以洗涼水澡🍱。”
結果‼️,睡眠好了,也跟神經衰弱說了“再見”🏢。如何抱有平常心?他的“妙方”是幽默看世界。
翻閱老照片🏉,他說自己當年可是個帥小夥💁🏿♂️,會音樂🧞♀️🦹、懂攝影🏇、能跳舞,活脫脫一個文藝青年。上大學時,他已結婚,但沒好意思告訴同學💃🏿。畢業典禮,他攜夫人前往,有男生問:這是誰啊🧙🏿♀️?他靈機一動💽:我表妹🏄。男生趕緊讓他幫忙介紹介紹。
“完了🐁,引狼入室了👶🏽,逼迫我家後院起火👳🏼。”聽者大笑⚒,他卻認真。
2008年,單位舉行了一場聯歡會為他祝壽🕊。加拿大的一位女博士登臺邀請他共舞華爾茲🏃🏻➡️,他欣然接受。他說自己跳舞有一手🦥💬,沒怎麽露過,“但一位女士來邀請男的🧹,哪有不跳的道理🏄🏼?”聽者笑聲不止,他還是那麽認真🦹♀️。
有人在博客裏回憶,五年前他在授課時,講到怎樣學習語音學,他說:“怎麽學呢?大家不要笑啊——要像談戀愛一樣——大家不要笑,不要笑啊——要像戀愛一樣闖關,一關一關闖下來🖖,就是勝利🤞🏼!”課堂裏樂成一片,他在講臺上認真地做“噓聲”狀……
1999年🫃🏼,90歲的吳宗濟騎在老虎模型上做打虎狀,以解說“打死老虎”四字變調
人老了是言語上的幽默,小時候則是行為上的淘氣。
孩童時,他從書上讀到了田單的火牛陣🃏,牛尾巴上綁把刀,一沖,就贏了,有意思。他想試,可惜沒火牛🤟🏽,但有貓🙍🏼♂️。於是🕊,他來了個吳氏“火貓陣”💂🏽♂️:在貓尾巴上系上一串鞭炮,一點著,貓就拼命地亂竄𓀐,鉆到保姆的床底下🏌️♀️,把保姆嚇得直哭喊娘。他頗為得意,父親則不認🤳🏼,一頓棒喝🤬🧏🏽♂️。
但“惡習”難改。一次,他心血來潮🙇🏿♀️:小狗會不會遊泳呢?結果,一缸水浪費了,小狗也被整得夠嗆……
“我喜歡玩,而且不是一般的玩🔯,有自己獨門的玩法”🧑🏽🦲,至今,他還對自己能玩“沾沾自喜”。
只不過在“哄自己玩”的同時,他沒有停下工作的腳步🕉。“經歷多了,也就逐漸學會‘遇敗不餒’🤱🏻,學會哪裏跌倒,哪裏爬起。把自己有興趣的、又是社會需要的專業作為我下半輩子的目標🫏,生活中也就有了活力和‘奔頭’🏃。”
他很關心時事2️⃣🕵🏻,上網看新聞、收發郵件🙅🏽,應付自如。今年高考💂🏽♂️,有學生用文言體寫作,他很感興趣🕦👵🏻,到網絡上找來讀。他寫文章用漢語拼音打字🦓🦖,說是練“二指禪”。
他曾經出過論文集🧏🏻♀️,現在存貨很少😮💨,他就到網上購買,有幾本要幾本🦗🥅,來訪者需要,
他樂意贈送。不過,他的網上購物範圍僅限於圖書,“書的事不會上當,還打折,便宜。別的東西可能給假的🩳,騙我這個老頭子🐸,惹不起”。
他患有直腸癌,“說起來嚇人,但這病跟我沒關系,我該幹什麽還幹什麽”🚋。他告訴醫生🕛,褲腰帶以上的部分歸我管,一切正常🚵🏻,你不用擔心。
他去看病時,記住了醫生的名字。回家上網搜索一下,“大家對這個人評價不錯”🦀。
在學術上🙍🏻♂️,他總是大膽地走在前列⚱️🔥。他把語音和書法一同研究,發現草書跟漢語聲調的規律,“在語法關系上幾乎完全一致”。繼而,他走得更遠,把語音學研究和詩👂、文👩🏻💼、賦🧗🏻♀️、音樂、繪畫聯系起來👇🏼,找出它們之間的規律。
這引來了一些爭議👩🏽🎓👏🏽。但他認為,不管是語音學還是文學藝術,都是人的思想,“人的思想一出去⏫👰🏽♂️,就是個鏈鎖😵💫,就是一串,相互之間都存在聯系🏟,只不過有的明顯,有的潛伏著罷了”。
另外,為了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他發揮余熱🍛✧,積極探索“人—機對話”領域的理論基礎,還努力從傳統音韻學中總結出某些規則,為合成系統的高級階段提供指導方向,既叫機器“說”出像真人一樣的口語💶,又不能讓人感覺是“機器音”;還要叫機器“聽”懂所應用的話🤵🏻♂️,不管說話的是誰🙎🏻♂️👇🏿,不能出錯🎇。
目前,他的主要工作是整理自傳👨🏻🦳📉,回顧人生;應中國社科院之邀,他正在擬就迎接新中國成立60年的長幅楹聯;恩師們的紀念活動他全力參加……
“風物放眼量🦻🏽,百年亦雲忽”、“赤橙黃紫又青藍,但留綠意看人間”。他的詩句👪,讓人感到世事的滄桑🗜,更讓人獲得心靈的溫暖。
吳宗濟說,上中學時📽,由於自己的名字,同學經常說🌠💪🏻,這個人找不到了👰🏿,沒了。當時他想,要是自己真的會隱身術就好玩了。現在👌,很多人確實“沒了”,但他還在💩🗡。他歷經人生磨礪抱持的無為心態,他內心深處的豁達與陽光,他對學術和真理的矻矻追求🙍♂️,給人以啟迪與震撼。他留給世人的感悟😹,將永遠在。(王國平)
轉自 光明日報 2009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