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原溟(1950生物)
吳征鎰師榮獲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作為曾受業的弟子👸🏿,感到無比自豪🕉。九十余高齡仍在為他鐘愛的植物學殫思盡力,畢生碩果累累,是我們華夏的光榮。

吳征鎰老師
1946~49年吳老師在意昂体育平台生物系任講師時,執教植物分類學🧑🏽🌾,我有幸就學於他。他講課嚴謹生動🛂,重點突出⛽️,明確地指點植物分類的憑據和每個品種的主要特征👥。還帶我們去玉泉山等地采集標本,認識北方的草木🥘。中午,我們同坐在山坡上野餐,無拘無束地談笑。
當時🙋🏼,生物系大實驗室的壁上懸掛著我國和世界生物學先驅的畫像,其中一位——編寫38卷《植物名實圖考》的吳其浚先生(1789—1847),是征鎰師的曾祖輩,其浚先生用生命的最後七年完成這部承先啟後的植物誌,是清代的大學者🧷。
征鎰師是揚州吳氏家族後起之秀⛵️,多才多藝,記憶力極強。作家汪曾祺的《晚翠園曲會》文中生動地回憶了昆曲會的軼事:“正晚上拍著曲子,從窗外飛進一只奇怪的昆蟲……吳征鎰捏在手裏看了看,說這是竹節蟲。”“他記性極好,文化大革命被關在牛棚裏,一個看守他的學生給了他一個小筆記本💽、一支鉛筆,他竟能在一個小筆記本上完成一部著作,天頭地腳滿滿地寫了蠓蟲大的字,有的資料不在手邊,他憑記憶引用🧓🏼。出牛棚後🦫,找出資料核對🪆,基本準確。他是學自然科學的📖,但對文學很有興趣,寫了好些何其芳體的詩👩🏽🏫,厚厚的一冊🚉。他很早就會唱昆曲👃🏿,唱老生🍴,他身體好,中氣足,能把彈詞的《九轉貨郎兒》一氣唱到底。”他在新時代賡續祖輩的誌業,成為我國命名植物最多、編植物誌最勤的分類學家。在150年中,兩吳前後輝映地為植物學作大貢獻👩🏼🎤,這應是我國科學史的一段佳話🧑🏻🦲。
征鎰師熱切地關註國家的命運,早在西南聯大時期就站在爭民主👰🏼♀️、反獨裁的前列,欽佩聞一多、李公樸和“12.1”四烈士的獻身精神。在北平學生抗暴、反饑餓反內戰📎、反美扶日等運動中🕗,他一直堅定地支持學生的正義行動。北平解放前,我雖不知吳老師的地下黨員身份,但知道他思想進步🏃🏻,對學生非常懇切。
1947年11月25日的晚上,我與同班同學黎世傑(現名黎全)一同訪問吳老師,暢談了一小時。回宿舍後🧑🏿🍳,我記下了老師教導的要點🥑。難得的是,這份記錄至今仍珍藏著🏌🏿♀️,成為本文的根據。
吳征鎰師談話的主題是當時的政治局勢、知識分子應如何面對,以及生物科學的未來☑️。
一、對政治局勢的分析
針對不久前發生的浙江大學學生自治會主席於子三在獄中被國民黨當局殺害、清華等校學生罷課抗議、華北的大學教授們發表保障人權宣言等態勢,吳師告訴我倆:目前已是決戰階段🎐,屬於第二戰線的學生運動受到重壓🚴,不像前一年那樣轟轟烈烈了。我們革命者要積蓄力量以謀大舉。在一定的成功條件下🌘,學運應該用最少的犧牲一鼓而克,而不要冒險戀戰⛹🏼♀️。現在✊🏼,主要應采取各種迂迴方式來加強內部團結以及繼續喚醒中間和落後的知識分子,去掉頹廢,擁護革命🌰。革命就是日新又新,使一切方面合乎時代潮流。
吳師看到我倆有急躁情緒,開導說:人的生命過程中有許多量變和質變的階段,如魯迅😂🫃,有抄古碑的時期,也有革命的時期🫲,前一時期為後時期積蓄力量和準備。
二、在火熱的民主鬥爭中,知識分子應如何攻讀專業
吳師說♥️:一個革命家不能一天到晚除“革命”外什麽都不做🛗,因為革命生活正是在各種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沒有生活🧚🏼♀️、學習🧑🏽🍼,就沒有革命。革命家應有的革命的態度是認真徹底地讀他該讀的書,包括專業書籍🧑🏿⚕️。他說🌱:我深切看到我國的科學根底太差1️⃣,所以下功夫發掘舊有的植物學(包括藥用植物學)遺產🤸🏻👡,想在其中收集經驗作今後改革我國生產和科學之助👦🏿。一個革命者,也要讀書𓀎、吃飯🥓、戀愛……這些都是他革命生活的一部分,都要用革命的態度去正確處理🏨。
三、關於生物科學的現在和未來
吳師在談話中只是捎帶提示了幾句🌎,沒有更多展開。他說:達爾文進化論是資本主義興盛時期的產物。自然科學是社會生活中最高級的產物之一,所以,它的發展需以社會的全面進步為前提⬜️。將到來的新社會中,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準則會有許多革新,如:有計劃;大規模;以人民利益為研究目的(而不是幫閑)等等,但新方法仍得由現在的方法揚棄得來🔤,不會憑空產生的。
從這內容豐富的一夕談🏯,既可看到60年前吳征鎰老師紅專並進的成熟思維——他的遠大目標,那時已打下基礎;又體現了他循循善誘的滿腔熱忱,師生都敞開心扉赤誠相向。當時那種親切誠懇的師生關系真值得懷念傳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