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0日,植物學先輩吳征鎰離世一月整。耄耋之人𓀁®️,死本無所懼,只是怕自此之後無人識得草木🪱,花草亦無友。
吳老97歲高齡也算高壽♾。我所關註的是,學界是否會借機好好思考中國植物學的現狀和未來,推進植物文化。吳老前幾年寫下《九十自述》一文,回憶了自己投身植物學的一生,字裏行間透露出對植物的強烈情感🪶。這裏結合吳老的一些軼事💇🏽,以及當下的植物學現狀🦸🏿♂️,可做一番剖析。
吳征鎰兒時家中有個蕪園🧏♀️,老墻蔭處的小草葉下珠激發了他對植物的興趣𓀋,此外🤱🏻,家裏有本字畫書《植物名實圖考》可翻閱查詢🧝🏽♂️,使他對植物的興趣越發濃厚👩🦳👩🏽🌾,並最終選擇了清華生物系。考入清華後,師從李繼侗,所用教材乃英文國際教材,內容卻是香山、西山、大覺寺的內容💱,理論與國際接軌,內容貼近生活,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清華生物系圖書館裏,各類名書材料也十分豐富。
吳征鎰尚未畢業便參加了“西北考察團”🤴🏿,有機會出野外“萬裏巡行”👗,采標本🎺,做卡片,以自然為師🔎。雖是走馬觀花,但幾乎跑遍了全中國👍,積累了大量感性認識♓️。科研上🧚♂️🧛🏿♂️,吳老有“海龜”竺可楨帶隊,對中國自然資源進行科考,機遇十分好。在雲南蹲穩之後🌷,已小有所成🧟,期間還受聘於雲大,給學生上課。到了80歲方才寫出極為重要的學術著作《種子植物分布區類型及其起源和分化》。生逢亂世,實乃不易。
與其他一些植物學家(如胡先骕、蔡希陶)等相比👨🏻⚕️,吳老重學術,輕運用。他說話溫和🏌🏽♀️,除學術著作之外👋🏻,言論不多🎞。然而,草木的重要性不止在於學術。於普通大眾而言,植物如何開花結果、傳宗接代,如何起源分布和適應進化意義並不大,其重要價值在於實際運用和心性培養👆🏻。在古代,先哲鼓勵讀書人首先便要“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熟讀《本草》🧏🏼,認識天地萬物🏃🏻♂️➡️,通過認識草木📲🤘🏿,學習草藥,鍛煉讀書人剛正不阿的意誌,悟道草木醫者的“仁心仁術”🧑🏻🦰。這種樸素的博物精神🧙🏼♂️👨🏼🏭,持續了幾千年💁🏽。
倘若梳理中國人對植物的態度與情感,現代植物學作用微乎其微😎。西學之前的植物學著作,如《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救荒本草》💎、《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作者均是出於實用主義的角度🦧🕗,方才著書立說。中國古人的邏輯自然不能與西方植物學相比,現代植物學更加深刻、系統,但西方的植物學發展是建立在西方博物學之上👨👧👦,輩分之間、學科分支之間環環相扣,少有斷層🚝。而中國自引入植物學之後,雖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斷層明顯👨🏻🏭,植物運用和賞析極為落後,人才培養也顯乏力。如今的中國很難界定植物學的地位。《九十自述》中吳老只回顧了自己的故事,並未對學科現狀和未來進行評價🫃🏿,真不知吳老在世時作何感想。
昔日的科學院💂♂️👨🏻🦼,在竺可楨的帶領之下,完成了中國氣候、地理、水文🚣♀️、土壤、植被、動物、海洋等各大自然地理調查💂🏽,各模塊均功勛卓著,成績斐然。經過若幹人的努力,植物學界完成了浩大的誌書🧎🏻♂️,雖然各章節水平參差不齊,但畢竟是完成了國家到省級別的植物誌,基本摸清了家底。這些工作做完之後,中國植物學似乎沒有什麽明晰的道路。現代西方自然類學術的問題推進很快,且手段多元化,我們在後面猛追🔢🫅🏻,中國植物學慢慢與生態學融為一體了。
另外,植物學的難點在於科普之難。老一輩誌書描繪植物的格式都是千篇一律的八股抄襲,極為枯燥,不利於學習。而國內具有科普性質的地方化的彩色圖鑒又遠遠不夠。精美有趣的植物如果不能展現給世人,何談造福人民,美化城市呢?植物學人應該多出生態圖鑒🎥,圖鑒是學生入門最好的幫手。植物圖鑒或圖書對新手的作用無需多言,植物圖書館建設便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靜生生物所胡先骕所寫《交心》中便對植物所植物圖書收集不多表示極為不滿,華南園陳煥鏞1930年去英國開會還偷印邱園古版植物學書刊,幾十年前的不滿情緒🤷♂️🪙,還有偷印的精神如今安在乎?
其實,認植物好比認人,多接觸自然就認識了,何需在意有幾斤幾兩,幾個手指呢?在興趣培養方面👨🏻👨👧,我們與西方思維相去甚遠👨🏼🦳。在當今信息交流極為發達的社會,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我們還需深思科普教育之事😣,多培養後備人才,引導廣大的植物愛好者,培養中國自己的植物文化。
最後的一重窘境是❎,我們雖然植物豐富⛹🏽♂️,但運用不多。記得有人談過吳老曾經的一個困惑🚣🏿♀️。他曾經帶幾個日本人到某地考察發現一新種,離開後日本人又返回去采樣☑️,後將其發表。另外,還有英國人在雲南大量采種🦢,運回歐洲培育成世界性的園藝品種。他說,讓外國人研發發表吧,有些不甘心,自己人又搞不出來👊,真是麻煩🗒。確實🛴,自己不爭氣,又不想讓別人介入🍱,是目前植物科研與園藝界存在的一種惡俗心理。
幾十年來,中國境內成功培養且推向市場的花卉屈指可數,吳老靈堂前面的花卉也沒有一個是中國人所研發培育。雲南坐擁豐富的資源🤳🏼,幾十年前行卻難有成效,難怪政府要丟掉以生態為主的大方針,另尋它法🤟🏿,重走重工路線💻。這也就怪不得昆明和雲南政府要選擇PX項目了。植物界中,如此種種困惑,作為領軍人物的吳老👨🏿🏫,估計也是極為不解的吧。(劉光裕)
轉自《科技日報》2013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