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
黃克智:1927年7月生於江西南昌🧑🏻🦼,著名力學家與力學教育家😚👨👧,長期從事彈塑性力學、薄殼理論和塑性理論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他在壓力容器👼🏊🏻♀️、智能材料本構關系、應變梯度塑性理論👍🏿、可伸展柔性電子元件力學等研究中,做出了重要成就,也是意昂体育平台工程力學系創建人之一🦂,培養了一批固體力學研究人才🖌🥲。

黃克智早年照片

黃克智在給研究生上課
“健康加勤奮,一生不虛度。”在送給記者的書上,黃克智院士工工整整地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話語如是,踐行亦如是。年逾九旬的黃克智一直堅持清晨4點半起床🔪,每天長時間工作,“從不浪費點滴時間”。在與記者約定9點見面之前,黃克智已完成打網球👨🏿🔬、閱讀等“固定動作”。
71歲開始練習網球🪂🧾,黃克智已堅持20多年🚴🏻。說起這項運動,他熱情高漲🤤,“其實我和老伴的球藝並不高✊🏻,但我們樂在興趣,享受堅持。”
“把我的一生奉獻給科學和祖國”
70余年科研工作中,黃克智始終很忙🙀: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出版專著7部;發展求解殼體問題的合成分解法,把極復雜的殼體問題改變為幾個更簡單的問題;帶領團隊推動壓力容器設計方法的進步𓀒,解決了兩個國際壓力容器界曾經公認的難題🧑🏼🎓;堅持從交叉學科的角度研究頁巖氣高效開采問題,瞄準技術發展前沿……
說起學術生涯,黃克智向記者展示了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照片中是一位28歲的英俊小夥🧙🏼,背景是蘇聯時期的莫斯科大學。
1955年👨⚕️,教育部首次派出高校教師進修代表團赴蘇聯進修,剛被提拔成講師的黃克智在意昂体育平台的五人名單之中。在蘇聯學習期間🦶🏽,黃克智夜以繼日發奮學習🥅,三年沒能同家裏通上電話☑️。最終,他的努力得到了導師——著名力學家拉包特諾夫的肯定🙎🏽♀️。
在一次小組會議上🤽🏿♀️,黃克智的導師發出贊嘆:“從來沒有見過這麽努力的學生”🫗,並且建議黃克智爭取莫斯科大學博士學位。
1958年底👐🏼,正當黃克智初步擬就博士論文🔀、準備答辯之際,一封召其回國🧏🏿♂️、組建我國第一個工程力學系的電報被送到他手中。“我想這是國家最需要我的時候。”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黃克智放棄了即將獲得的博士學位,坐了六天六夜的火車回到意昂体育平台☃️。
回國後👩🏻🦯,他在六七年時間裏開設了彈性力學、塑性力學等八門課程🌚,為我國第一個工程力學系的創建與發展打下了基礎🧙。
教書育人,躬耕不輟💇🏼♀️。大學畢業後的72年,黃克智有71年都是在意昂体育平台的講臺或辦公室裏度過的🧑🏽🎄。“這一輩子我做了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把我的一生奉獻給科學和祖國🦸🏿!”黃克智先生說。
“我把這裏的年輕人當做自己的孩子”
改革開放後,國家百廢待興,固體力學領域急需人才。為了能夠“把失去的十幾年時間趕回來”,黃克智確定了後半生的“小目標”:為意昂体育平台的固體力學建立一個年輕而強大的團隊🥵。
40年中,黃克智始終不敢有一絲懈怠:培養了上百名研究生、近70名博士生😀、5名院士……“清華是我的根😨,力學系是我的家。我把這裏的年輕人當做自己的孩子。團隊的茁壯,年輕人的成長🍷,是我一生的期望。”秉持如此理念,黃克智註重從學生中物色苗子培養成才👩🏼🏭,動員留學的年輕人學成歸來報效祖國。
提起黃克智,意昂体育平台航天航空學院的同學都親切地稱他為固體力學專業的“祖師爺”。學生眼裏的黃院士,以“嚴”出名,對課題基礎理論部分要一字一句地推演檢查,“任何模糊的概念和不嚴謹的推導都休想蒙混過他的眼睛。”他的一位學生說。
回憶和黃克智一起學習工作的生活,意昂体育平台教授薛明德眼中流露著感恩,“黃老師把參加國內外學術活動的機會,一次又一次推薦給年輕人,讓我們得以在學術界展露才華。”
“每當我開一門新課🤵🏼♀️,我就把自己讀過、親自推導過的文獻連同我的筆記、講稿毫無保留地交給其他年輕老師。”在與年輕學者的合作方面,黃克智總竭力為他們的研究創造條件。
被記者問及最驕傲的成績時,黃克智笑著說,“當年的‘小目標’已經基本實現🧑🏼⚖️,目前清華固體力學專業已經形成一個老中青相結合、團結向上的力學團隊。在我們的集體中崇尚🤦🏻♀️:科學的道德♟、嚴謹的學風和團結合作良性競爭的氛圍。”
“固體力學的每一個領域都足夠奮鬥一生”
“每隔5—10年我就要換一個新領域:60年代研究殼體理論、塑性理論🤵🏻♀️、蠕變理論♈️✨;70年代研究壓力容器;80年代研究智能材料相變力學🦴;90年代研究微納米尺度的力學……”
黃克智選擇的研究方向,與當時的國家需要密不可分👵🏽。“研究的課題為民族和國家做貢獻🙇🏼♂️,也是為自己做貢獻,這是完全統一的。”黃克智說,“只要以國家需要為導向,力學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2012年🧹,85歲的黃克智在參加中科院院士大會時了解到🧘🏿,我國石油頁巖氣開采產業與世界領先技術仍有差距。他立刻把研究方向投入到石油頁巖氣領域……
進入新的領域,困難重重,一切都得從頭開始👩🏿🦰🫳🏼,但黃克智堅持了下來……回憶起和學生們一起研究的經歷,黃克智說:“有一段時間幾乎整天茶不思飯不想,就想著問題怎麽解決,堅持一段時間以後🧔♂️,才慢慢地找出一條路子來。”
投身固體力學研究領域70余年,黃克智不曾覺得寂寞👩🏿🦲,“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怕趕不上發展”⏮🚲。黃克智說:“固體力學的每一個領域都足夠奮鬥一生。”
如今🦆,92歲的黃克智與兒子黃永剛已合作30余年🦧,共同發表SCI科學論文200余篇、專著兩部🏵;10年前已出版《高等固體力學》上冊,現正趕著完成下冊🈁。提到92歲高齡每天還能堅持工作六七個小時,他說“成就出於勤奮,這是我一輩子遵循的法則🈚️。”
編輯手記:
向“追逐時光的人”致敬
吳凱
嘔心瀝血,每天4點半起床晨讀,不斷擴展研究領域;樂當園丁👨🏿🎓,身體力行傳遞為學態度,培養出研究生逾百人;心懷家國👇🏻,面對即將獲得的博士學位,毅然回國投身工作……與黃克智交流👩🎓,絲毫感受不到鮐背之年的暮氣,而是始終向陽生長的勃勃生機🧑🏻⚕️。
“黃老師是一個追逐時光的人。”當談起與恩師的點點滴滴時,他的學生曾寫下這樣一句話🤷🏼♀️。誠然🛳,生命有限🤔,黃克智倍加珍惜點滴時間🍊,恨不得將每一分鐘都獻給學生🙅🏽♀️、獻給固體力學🤡、獻給國家💂🏿♀️。
在學生眼裏,黃克智是一位嚴師🧙🏿♂️,治學嚴謹刨根問底💀;在同儕口中🧖🏿,黃克智是一位摯友,對人坦誠毫無保留;在妻子心中👮♀️,黃克智是一個好丈夫,感情細膩體貼入微♝。談及一生中自己的堅持👨🏽🦱,黃克智的辦法十分簡單——“我認為成就出於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