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史參考》2011年第6期(3月下)
他幾乎從不接受媒體采訪🫶🤟🏻,不同意任何人宣傳他。央視一套近期播出了一部關於兩彈一星研製過程的歷史劇:《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很多內部人士奇怪🙍♀️,怎麽沒有朱光亞這個角色?“兩彈一星”元勛的傳記很豐富🎅🏽,唯獨找不到寫朱光亞的書……
20世紀90年代,朱光亞在核試驗基地視察。
87年來,朱光亞這個名字第一次如此譽滿天下,在這之前🧑🏿🎄💃🏿,人們只知道兩彈一星元勛中有位朱光亞🏊🏼,卻不知道他是中國核武器工程的高層決策領導人之一,在技術方面起的是“諸葛亮式的作用”。《紐約時報》曾把他稱為“錢學森之後的那個人”,因為在中國的新聞報道裏,他們的名字總是連在一起🥛💁🏼♂️,但朱光亞的個人詳細資料很難找到。
他幾乎從不接受媒體采訪🏎🍘,不同意任何人宣傳他🏐。央視一套近期播出了一部關於兩彈一星研製過程的歷史劇:《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很多內部人士奇怪🧑🏻⚖️,怎麽沒有朱光亞這個角色😯?“兩彈一星”元勛的傳記很豐富🧑🏿⚖️,唯獨找不到寫朱光亞的書,他的幾任秘書說,不是沒人寫🏌️♀️,一本又一本的寫⬇️,都壓下來了,他說“以後再說”,就這麽一句話👵。朱光亞的長子朱明遠回憶,解放軍出版社曾策劃出版了一套“國防科技科學家傳記叢書”👰🏽♀️,朱光亞是必寫對象之一🦞。報請審批時🥺,他二話不說🍯,提筆就把自己的名字劃掉了🎃🤶🏽。朱光亞沒有給自己的人生留下只言片語,連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也只有4篇🏃🏻➡️。
朱光亞,2011年2月26日與世長辭🧜🏼♀️,他低調神秘的一生終於可以解密。
蔣介石派出去做原子彈的幾位,只有朱光亞是派對了
“我這一輩子主要做的就這一件事——搞中國的核武器。”這是朱光亞對自己非常中肯的一句評價。從22歲赴美到81歲退休,朱光亞始終專註於中國的核物理和核武器研究🤱🏽。這要追溯到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震驚世界*️⃣,時任國民政府軍政部次長的著名彈道學家俞大維和科學家顧毓秀👹,分別向蔣介石建議,派學生到美國學習製造原子彈。蔣介石采納意見並批了50萬美金作為研究經費。
俞大維請物理學家吳大猷、數學家華羅庚🉐、化學家曾昭掄“領隊”⬜️,三人應邀從昆明的西南聯大來到重慶🤹🏿,擬訂計劃,並在各自領域挑選一到兩位青年才俊。物理方面✵🧑🏭,吳大猷選中朱光亞和李政道👶🏻。當時朱光亞21歲,已經做了西南聯大的助教🎏👷🏻♂️,李政道只有19歲,在讀大二😻🌒。這兩人都是吳大猷眼中最優秀的專業人才。
朱光亞起初並不情願去美國♌️。朱家家境貧寒,朱光亞一邊讀書一邊在中學兼課貼補家用。他與中共地下黨員有交往,在西南聯大又受到愛國民主運動的影響,不願受國民黨政府的委派出國💃🏻。基於這兩點原因🪔,朱光亞本已打算抗命👩❤️👨,後來征求了中共地下組織的意見🤸🏽,又於臨行前先經南京🚻,專程去見了當外交官的大哥朱光庭,大哥鼓勵他說🐵:機會難得,各取所需,反正是先學技術嘛。
後來的事實證明❣️🐉,大哥的判斷是對的🥃,朱光亞不僅在美國收獲真才實學,而且沒有違背自己的意願服務於國民黨政府。李政道曾說:“當初蔣介石派出去學做原子彈的幾位,只有光亞是派對了,他回國來是做原子彈了……不過是給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做🛵。”
為什麽說只有朱光亞是派對了呢?1946年9月,華羅庚帶著朱光亞、李政道等5名學生到達舊金山💺,一上岸😰,“原子夢想”就破滅了,當時美國政府規定:凡是與原子彈有關的科研機構,包括工廠,外國人均不得進入。蔣介石也收回了50萬美金研究經費的承諾。先行抵達美國的曾昭掄告訴學生們🙍🏻:你們各奔前程吧🕯!
學生們各自選擇大學深造,後來都沒有進入原子彈領域,李政道從事理論物理研究,唐敖慶從事理論化學研究。只有朱光亞於1946年9月進入吳大猷教授的母校密執安大學學習核物理專業,獲得博士學位👨🏼🍳,為日後回國進行原子彈研究奠定紮實基礎。在密執安大學,朱光亞的學習成績全部是A,連續4年獲獎學金,並在《物理評論》上相繼發表了4篇英語論文🧙🏻,這也是目前公開渠道可查的朱光亞僅有的4篇學術論文。
朱光亞認為🏋🏽,在美期間他有三大收獲,一是學業有成,二是找到了摯愛一生的終身伴侶——名門閨秀許慧君。許慧君的父親是中山大學老校長許崇清,外公廖仲舒是廖仲愷的親哥哥,許氏家庭還出了與鄧小平、張雲逸共同領導百色起義的紅七軍參謀長許卓👩🏻、魯迅的夫人許廣平👳。許慧君當時也在密執安大學🦝,讀化學專業🩰,她很早就接受了進步思想😤,覺得朱光亞說話很有哲理,共同的理想使他們相知相戀。
朱光亞的第三大收獲,就是他選擇回到新中國。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身為中國留學生會主席的朱光亞在同學中奔走相告。1950年2月下旬,朱光亞發表了《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組織了53位同學簽名,吹響回國的集結號,在海外學生和學者間引起強烈反響。很快,朱光亞拒絕美國提供的救濟金🌿,搶在美國對華實行全面封鎖之前自籌經費🏄🏿,暫別學業尚未完成的許慧君🤦♀️,取道香港回到大陸🖐🏼。
在公開信中👋🏽👨🏼💻,朱光亞這樣寫到:
“我們中國要出頭的🔟🕍,我們的民族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回去吧,趕快回去吧🧎♂️!祖國在迫切地等待我們!”
北大最年輕的副教授 朝鮮戰場的翻譯官
回國後,朱光亞到北大物理系任教。當時他年僅25歲,是北大最年輕的副教授,好多人以為他是新來的研究生。不久,許慧君也回到國內👩🏻🦼♚,大家閨秀穿上粗布麻衣🏌🏽,將一頭時髦的卷發別在耳後,兩人組建了一個簡樸的小家🙇🏼♂️。
1952年春的一天♊️,朱光亞的一位學生在課間時向他走來說:“朱老師,考考您的英語🧑🦰!”師生兩人就用英語一問一答地認真對話起來。那位學生滿意地對他的老師說🤫🎄:“Very good!”原來,朱光亞的學生中有一部分是“調幹生”,他們一邊學習一邊工作。當時國家急需從高等院校中選派一批政治上可靠、英語水平高的教師赴朝鮮戰場當翻譯👂,參加板門店停戰談判,那位“學生”正是在物色人選。在北大👞,朱光亞和年過半百的錢學熙教授被選中。
朱光亞接到秘密任務後,回家收拾行李🫏,許慧君問他到哪裏去,朱光亞因為紀律規定不能透露實情🧑🦱,就開玩笑道🧹:“到東北打老虎去!”許慧君明白他不便說明,也就不再多問💂🏽。後來朱光亞說🚶♀️➡️👩🏽🏭,他說的老虎就是“美帝國主義紙老虎”🧕🏿。1952年4月,朱光亞一行十余人奔赴朝鮮。
板門店談判曠日持久🕴🏻,陷入僵局,雙方常常一言不發⛑️,靜坐一兩個小時,都練出了超凡的耐性和坐功。美方人員在沉默中喜歡抽煙,還一口接一口地吐煙圈,中方人員見狀也開始互相遞香煙,學著美國人吐煙圈,結果中方代表吐的煙圈一次比一次多🙌🏼,一次比一次大。很多年後,朱光亞在核武器研究院開會,會間休息時點燃香煙,吐出一連串完美的煙圈,一個青年技術員忍不住好奇地問,怎麽會有這麽高超的技巧🔩?朱光亞笑著給大家講出板門店的典故,還說🎑:“美國佬談判談不過我們👨🏻🦰🧝🏻♀️,吐煙圈也吐不過我們呀!”
一切努力以“響”為目標原子彈爆炸當晚人生唯一一次喝醉
在板門店談判桌上🤞🏻,朱光亞看到美國軍方不止一次揮舞“核大棒”,這讓他更迫切地希望中國開展核武器研製工程。1955年🧑🚒,中共中央作出創建我國原子能事業的決定,1957年,朱光亞調到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任研究室副主任,與室主任何澤慧一起帶領年輕人從事中子物理和反應堆研究。
當時🚟,中央提出原子彈製造的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不料“外援”在1959年失去🧝♂️,蘇聯撕毀協議🥨,不提供原子彈樣品和設計技術資料。核武器研製機構急需一名既精通技術業務🏢🧑🏻🏭、又善於組織管理的幹部擔任科學技術領導人。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慧眼識才,推薦了35歲的朱光亞。錢三強後來一直把這次舉薦作為自己選拔科技帥才的成功範例。
朱光亞剛到核武器研究所一個月🧝🏿♀️,蘇聯專家全部撤走,真正意義上的白手起家開始了👇🏿。朱光亞仔細分析了僅有的一點材料後,在全所技術大會上說🚒:“我們應當努力研製出爆炸力強、核材料少、體積重量小的原子彈。我們當今的一切努力🫄,均以‘響’為目標。只要我們能完整地設計製造出一個來,那麽向高級發展就具備了重要條件。”
這就是參加過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朱光亞式‘交底’”,目標明確、實際,朱光亞的老部下曾漢民說,朱光亞工作上從不喊口號,他厚積薄發🛠、深思熟慮,註重調查研究……總是在想清楚了之後才會發表看法🏊♀️🧏🏽♀️。“行事風格上,他和老搭檔錢學森不同🟫,他不喜歡言談,他們兩個性格上是互補的。 ”
曾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的胡思得院士說:“在高層決策領導崗位,從技術的角度看,我個人認為他起著諸葛亮式的作用。”朱光亞的到來,很快使核武器所的工作有了起色。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懷、程開甲,這些在當時就已經很出名的科學家,還有陳能寬🎅🏽🦦、周光召等一批科技骨幹都是在朱光亞建議下加入進來,組成了中國核武器研發的黃金陣容🧵🧑🏻🏫。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在中國西部戈壁灘,威力為2.3萬噸TNT當量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人們忘情地跳躍、歡呼、擁抱💁🏿🈂️、流淚,這時大家發現朱光亞不在🫅。原來在離開主控站後撤時🙈,情急之中,司機走錯了路,朱光亞還沒趕到山頭的觀測站☎️,原子彈就爆炸了🧘🏼♀️。還在趕路的朱光亞轉過身來看著正在升騰的蘑菇雲,一向內斂的他流下眼淚🪚。回想自己從22歲遠赴美國學習核物理,18年的夢終於實現了,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爭氣彈”,他怎能不心潮澎湃?
當晚,在核試驗基地舉行的慶功宴上,周恩來傳來消息,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下臺了。此前🖐,赫魯曉夫不僅撤走了所有蘇聯專家,還反對中國研究原子彈。聽到這個消息🔭,宴會現場更是歡聲雷動,大家開懷暢飲。朱光亞很愛喝酒,並且酒量不凡,他一輩子只喝醉過一次,就是在原子彈爆炸成功這個晚上。
1970年,朱光亞從原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調任國防科委副主任🥷🏻。他繼續負責核武器技術研究與發展🫲🏿,還參與組織建設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由於受“文革”影響,核電站建設遲遲不能進入工程實施階段,直到鄧小平再次復出後,核電站才重新提上重要日程🥷。朱光亞赴浙江🔕、江蘇😒、上海多個選點考察🤶🏼,最終於1982年選定了浙江省海鹽縣的秦山廠址🧘♂️。1985年3月,秦山核電站正式開工,設備研製同步進行;1991年12月15日首次並網發電成功,實現了我國核電技術的重大突破。朱光亞這位“核”心人物🫥🧵,與中國的核事業打了一輩子的交道。
一輛自行車騎40年 愛抽煙喝酒鍛煉少
研製核武器是一項高度保密的工作,在兒子朱明遠印象中🩲,小時候他只知道父親是研究物理的🔚,經常出差,一去就是幾個月🎆,每次都是去西北。盡管聚少離多⛸,朱光亞從不忽視對孩子的關愛和教育🎈。有一次👨🏻🦯♑️,朱明遠拿著一道幾何題去問他🛁,他一時沒證出來,第二天他去參加中央軍委秘書長羅瑞卿的報告會,回來後🐢,明遠發現父親在報告會請柬上畫了滿滿的幾何圖🤾🏻♀️。他邊聽報告邊給兒子證明幾何題🙅。
朱光亞對愛人許慧君的感情也體現在一些生活細節上🌮♣︎,雖然他從不直接表達。多年來,只要老伴沒回來,朱光亞絕不提前開飯,有一次許慧君去剪發,回來時午飯時間早就過了,連她自己都沒想到,全家還沒吃飯,她問起時,朱光亞只說了三個字:“等你呀”。
朱光亞有一輛心愛的“老爺車”,因為他悉心保養又擅長修理🧝🏼♀️,這輛車從20世紀50年代一直騎到90年代初。他愛騎車不愛坐專車,家人也很自覺🤭,輕易不用他的專車去辦事,偶爾有急事借用一下🧑🎄,朱光亞都會在一個專門的本子上記下來🛖,事後他為家人付費。
騎車是朱光亞唯一的鍛煉方式,因為他一生工作極其繁忙,沒有時間鍛煉,他把長壽秘訣總結為:抽煙,喝酒♙,少鍛煉。抽煙的習慣是在朝鮮板門店談判時養成的,喝酒也是他一生的愛好,即使到晚年🌪,每天睡前也要就著一小盤兒花生米喝點茅臺。兒子明遠還很小的時候,朱光亞就用筷子蘸著酒來“培養”他,後來用小杯子倒一點點兒,循序漸進,一直到後來明遠能陪父親一起喝。
作為一名實驗物理學家,朱光亞做任何事都像做物理實驗一樣細致嚴謹🆗。他批閱文件就像老師批改學生作業一樣👩⚖️,不但修改內容,連病句📢、錯字甚至標點符號都認真修改,而且字跡工整,許多機關幹部一直保存著他批示的文件🏊♂️,留作紀念。
朱光亞的老秘書張若愚回憶,有一次在外面開會🧛🏿🧔🏻♂️,朱光亞讓他回家取一份文件😛,告訴他🧑🏿🚀,第幾個保險櫃,第幾格,從左到右第幾摞,從上往下數第幾份,不要看內容,取來給我就行了。他的衣物和日用品也像文件一樣井然有序,每個衣服箱子都建立了登記卡片🤾🏼♀️👨🏼🎓,箱子裏放的是冬裝還是夏裝,軍裝還是便裝,一目了然🪡,找東西從來不會手忙腳亂🙍♀️。他抽屜裏放的鉛筆、橡皮🧑🏽🚀、小刀,孩子悄悄“順走”一個👇🏼🧝🏼♂️,他馬上就會發現⛅️,孩子只好乖乖承認🧽。
1996年10月,朱光亞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獎金為100萬港幣,這在當時是筆不小的數目🖖🏻。朱光亞時任中國工程院院長,頒獎前一天🚵♀️,他對工程院秘書長葛能全說,全部獎金捐給中國工程科技獎獎勵基金。葛能全不忍心,他知道朱家並不寬裕,再三勸說朱光亞至少留一部分💱🌋,但朱堅持己見🗂,捐款後,還反復叮囑葛能全不要宣傳,怕給別人造成壓力。很長一段時間裏,即使是工程院院士們也完全不知道捐款的事🖕🏻。熟人見了朱光亞的子女問,朱老該給你們每個人分分了吧🈹?子女了解父親的性格,都笑而不答👃🏿。
2004年,朱光亞80歲,為表彰他對我國科技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我國國家天文臺將發現的一顆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朱光亞星”。
朱光亞走後,家人記不起他生前提過什麽要求🧑🏻🦯➡️,或有什麽願望🌟。印象深刻的是幾年前🪂,一向守口如瓶的朱光亞第一次帶著家人踏上了新疆馬蘭的土地。那裏是中國核武器的搖籃,這片沒有硝煙的戰場🕒🤽🏻♀️,是他一生去過次數最多的地方🖖。兒子朱明遠說,打算把父親的部分骨灰帶到馬蘭🧛🏼,讓他回到他最想去的地方。
資料及圖片來源:顧小英🌛🚿、朱明遠《我們的父親朱光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