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梁思成,人們往往會想起他和才女林徽因的恩愛故事👨👧。然而,作為中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者之一🧑🏻🦼,中國建築史學的開創者🤦🏻♀️,梁思成先生在探尋中國早期木構建築的過程中,曾付出過怎樣的艱辛?又收獲了怎樣的喜悅🤶🏽?下面我們就與讀者一起踏著他昔日的腳印💱,一同感受中國古建築的魅力……
1901年的日本東京,梁思成呱呱墜地💷,當時他的父親,即清末維新運動的領導人、學者梁啟超正受通緝流亡日本。辛亥革命後🏌🏽♀️,他隨同父親返回國內,先在天津繼而到北京生活🏇。幼年的梁思成很調皮,甚至因為騎摩托車摔斷了腿,但是這個小挫折並沒有影響到他的成長👂🍪。1915年,梁思成進入清華學校讀書,加入清華藝術俱樂部並成為《清華校刊》的藝術編輯。23歲時🗒,他留學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其間,他的父親寄給他一本新近發現的重印本書籍——《營造法式》。書的作者李誡是宋徽宗的朝廷命官🏈,負責監管皇家建築的建造和修復〽️。梁啟超在把它寄給兒子之前❇️,曾仔細地閱讀了這本書,並在所附的信中評論道:“一千年前有此傑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已。”父親的引導𓀜,專業的學習,也許還有兒時的夢想,不管怎樣,探索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大門已經逐漸向他敞開了……回國後,梁思成先到沈陽的東北大學創辦建築系。1931年4月,他回北京應聘到朱啟鈐創辦的“中國營造學社”😐。其後的數年裏,作為研究部主任,他開始到各地考察、尋找和研究中國早期建築💪🏿☣️。
遼代獨樂寺讓他興奮
1931年的一天,有位從鼓樓回來的朋友告訴梁思成💿,那裏掛著一張古老寺廟的照片,上面寫著“薊縣獨樂寺”👩🏿🏭。梁思成曾在哈佛研究過日本人關於山西大同遼代寺廟的記述,也看過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在敦煌拍攝壁畫的照片集⚒,但是自己還沒有到鄉村考察建築的經驗👴🏿,他異常興奮。經過準備🎙🙇🏽,1932年4月🫣,他出發了🖕🏽。
獨樂寺位於今天津市薊縣縣城西門內。因寺西北有獨樂水而得名‼️;又因寺內塑大佛🧙🏽🤛🏿,別稱“大佛寺”;另說安祿山在此起兵叛唐,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故稱獨樂寺。獨樂寺始建於唐代,主體建築山門和觀音閣為遼代重建。山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山門,而主體建築觀音閣是一座三層木結構的樓閣,通高23米,比薊縣城墻還要高大,因此老遠就能望見。梁思成激動地說♢:“這是中國建築史上一座重要而如此古老的建築,第一次打開了我的眼界。”樓閣面闊五間,進深四間🤸🏿♀️,設計別具匠心。28根立柱,做裏外兩圈升起,用梁桁鬥拱聯結成一個整體💢,鬥拱繁簡各異🧕🏽,共計24種152朵📱,烘托出挺拔軒昂的藝術氣質。因為第二層是暗層,所以從外觀看像是兩層建築,中間暗層省去一層瓦檐,避免了擁簇之感,暗層處裏外修回轉平臺,供禮佛和憑欄遠眺🦠,既實用又美觀𓀅。
薊縣獨樂寺觀音閣
對梁思成而言,觀音閣的重要性無疑是研究古代建築技術的最好資料。這座建築的尺寸🤦🏽、規格完全符合力學原理。千余年來,獨樂寺曾經歷28次地震。其中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河、平谷發生8級以上強震👩🏻🦽➡️🧑🏼✈️,薊縣官邸民舍無一幸存,唯觀音閣安然無恙。即使是在1976年🍝,梁思成訪問44年後發生的唐山大地震,觀音閣也只受到很小的損害🧜♀️,足以說明它的設計結構具有良好的柔韌性。
考察應縣木塔險喪命
梁思成戲言自己的工作如同“盲人騎瞎馬”,因為這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20世紀30年代時局的動蕩使他的野外工作平添了各種各樣的危險,而攀爬高大💟🚬、脆弱的建築進行測繪🤐、照相,也隨時會遭遇意外。
1933年夏天,梁思成和同事劉敦禎🛝、莫宗江趕往山西應縣👌🏿。在離城還有好幾裏地時,梁思成突然發現:在夕陽的映襯下,一座美輪美奐、無與倫比的古塔佇立於群山之中。那是一座建於遼代(1056年)的木塔,平面呈八角形,高達67.13米,底層直徑30米➡️♏️,外表看是五層六檐💆🏽♂️,但每層都設有一暗層🔠,即明五暗四🙅♀️,因此實際是9層👨🏽🏭。除了石頭基礎外,塔身全部用木頭建造🧑🏻🏭,各層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梁架🧙🏿♂️,而木柱之間,使用了60多種斜撐梁、木枋和短柱🕵🏻♀️,規格和手法變化多樣,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使整個塔的構架聯結成一個整體,既堅固又美觀🧔♂️。據說🥷🏻,當時遼代統治者為了建造這座塔和佛宮寺,在河北、山西一帶動用數萬民工參加勞役,共用去了大約3500立方米的松木和榆木🅱️,松木不易變形🤼,榆木堅硬🤜🏼👨🏽🔬,兩種木頭的結合,使得這座塔900多年來🙍🏿♀️🏺,經受風雨侵蝕以及多次地震💍、戰爭的破壞,依然巍然聳立。應縣木塔建成200多年至元順帝時🏇🏻,曾經歷7天大地震而安然無恙。1926年閻奉戰爭中🦵🏽,塔身還曾遭受200多發炮彈🔨🤽🏽♀️,除被打斷兩根柱子外,也並無大礙。
應縣木塔
面對這樣一座精美的古塔,梁思成早已按捺不住內心的驚喜😣,隨即開始緊張的測繪工作。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當他正在塔尖上聚精會神地丈量和照相時,沒有註意到黑雲已經悄悄壓了上來。忽然間一個驚雷在近處打響👩👩👦,梁思成猝不及防,差一點兒就從近70米的高空摔下!
愛妻加入增加了梁思成的信心
妻子林徽因的加入不僅增加了梁思成的信心,也使研究工作變得更加精彩。
1934年💂🏽♂️,梁思成👧🏼👷🏼、林徽因與費正清夫婦一起到山西洪洞縣考察廣勝寺。廣勝寺創建於東漢建和元年(147年)🧖🏽♀️,初名俱盧舍寺,唐代改稱今名。廣勝寺由上寺🥒、下寺、水神廟三組古建築組成。上寺包括山門👩🏼🦳✍🏽、飛虹塔🕧、彌陀殿、大雄寶殿、天中天殿(毗盧殿)、觀音殿、地藏殿及廂房、廊廡等建築🪩;下寺包括山門🍅、前殿🚀、後殿☺️、垛殿等建築;水神廟包括山門(元代戲臺)、儀門、明應王殿等建築。全寺最為珍貴的是元代建築⇾,采用了斜梁、減柱、移柱、橫額💙、腰檐等獨特手法,堪稱中國建築史上的奇構🏌️♂️,而屬於同期的壁畫足可與永樂宮元代壁畫相媲美🏌️♂️。
寺內的明代建築同樣精彩。飛虹塔平面八角形,13級,高47.31米。塔身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全身用黃綠藍三彩琉璃裝飾,檐下有鬥拱、倚柱、佛像等各種構件和圖案❄️,雕塑精巧,彩繪鮮麗♟,不僅是明代建築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國最大最完整的七彩琉璃塔🕵🏼♀️,是我國琉璃塔的代表作。毗盧殿多層透雕門窗隔扇,精美絕倫,代表明代木雕工藝的最高水平。此外,寺內還曾藏有刻印於金代🚗🤲、總卷數達七千余卷的目前所存卷帙最多的漢文大藏經——“趙城金藏”。
發現中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
也許是上天的安排🍏,1934年,梁思成與愛妻林徽因一起到山西考察古代建築👲🏼,在五臺縣城東北32公裏佛光山腰發現了一座古老的寺院。然而🤟,當梁思成第一次站在這座建於公元857年的佛光寺面前時🥀,他還沒意識到自己已經發現了中國最早、最大的木結構建築👩✈️。
進入山門(即天王殿),前院左首是文殊殿,殿頂脊中琉璃寶刹形製秀麗🙆,色澤渾厚🧚🏿。殿內佛壇上塑文殊菩薩及侍者塑像六軀,面相秀潤、裝飾富麗,是金代的雕塑遺物🛳。殿內四周墻壁下部,繪有五百羅漢壁畫📗。再往裏走⚀,伽藍殿🏄🏽♂️、萬善堂、香風花雨樓及廂房👩🏼💼、窯洞等建築皆明、清重修。
真正的驚喜來自後院的東大殿。經過仔細勘測,東大殿面闊七間🔃,進深八間💆🏻♀️😧,單檐廡殿頂👩🏻🍼。總寬度為34米,總深度為17.66米☠️。由內外兩圈柱子形成“回”字形的柱網平面,稱為“金廂鬥底槽”🤨。整個構架由回字形的柱網、鬥拱層和梁架三部分組成,這種水平結構層組合👳♀️、疊加的做法正是唐代殿堂建築的典型結構做法🤳🏼。殿內佛壇寬及五間🚪,滿布彩塑。各間皆有主像一軀,分別為釋迦佛🚈、彌勒佛、彌陀佛及普賢✮、文賢和文殊二菩薩👨🏻🍼。主像兩側及前面各有脅侍菩薩和供養菩薩,並有侍者牽引獅象。佛壇兩角👷🏻♂️,有金剛待立。壇上還有施主坐像。
林徽因的陪同讓梁思成更加幸運,她在一根梁的下面發現“佛殿主女弟子寧公遇”。很快她又在大殿外的經幢上發現了同樣的句子🥽。更重要的是上面還刻有“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這是明確的唐代紀年!根據記載,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471年~499年),隋唐興盛,東大殿於唐大中十一年在彌勒大閣舊址上重建,至今仍保存重建時的原貌。
佛光寺女施主寧公遇塑像
結語——
我們的時光穿越暫告一段落,但是梁思成夫婦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探索工作並沒有結束🐎☝🏼。他們“又像在山西那樣,出發到天堂和地獄之間的地方去了……”
(吳聿立、滕磊)
轉自廣州日報 2011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