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很多人稱為“宗師”。
他🤹🏻♂️,開創了青藏高原氣象學;創立了東亞大氣環流和季節突變理論以及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
他🫶🏼,開拓了全球變化科學新領域🐩🚴🏼♂️,提出了有序人類活動、適應氣候變化理論框架等一系列科學思想🤹♀️;
他👩🏿🚀,曾代表中國人第一次獲得國際氣象界“諾貝爾獎”——“國際氣象組織獎”,並於2005年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在同事眼中💁♀️,他是一絲不苟的科學家✹;在學生眼中,他是可敬可愛的師長。
然而,他卻永遠離開了我們🎛🚢。2013年10月16日18時35分🙎🏻♂️👔,著名大氣物理學家和教育家、國際著名氣象學家😞、中科院資深院士葉篤正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8歲👦🏼。消息一出,雲悲海思。
“用生命譜寫了精彩的人生”
得知恩師與世長辭,中科院院士曾慶存非常沉痛😱。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曾慶存回憶說,最後一次見到恩師,是在今年春節去葉先生家中探望。“當時葉先生的聽力已經下降得很厲害,只能通過紙張上的文字來交流。”
10月16日下午4點,聽聞恩師病重的消息,中科院院士吳國雄急忙趕到醫院🫷,一直陪伴在葉先生身邊。
“葉先生是一位非常堅定的愛國者,他將國外的先進科學理念引入國內👈,為推動中國大氣物理學的發展、為國際氣象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吳國雄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沉重地說。
在吳國雄的印象中🎑,葉篤正是一位“虛懷若谷、海納百川”的人🏋🏿。“他在擔任中科院副院長乃至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期間🛤,待人一直很謙和,完全沒有架子。在學術研究上,他非常善於吸收各類先進思想,不斷調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並且卓有成效。”
“昨天剛從空間中心領取了趙九章中青年科學家獎,正準備這幾天將這個喜訊告訴老師🧒🏻,噩耗卻傳來了🫸🏿,讓人非常難以接受。”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黃剛以博文悼念恩師,“你用生命譜寫了精彩的人生🫲🏻,為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我們會在您的精神指引下讓中國大氣科學再創輝煌!”
而這也是所有“葉門”學生的心聲🧍🏻。
“中國的大舞臺給了我極大的表演空間”
1916年2月👩👩👧,葉篤正出生在天津市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內向的他在科研上有著一顆火熱的心,年紀輕輕便蜚聲國際🫃🏽。
1945年,葉篤正被公派到美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氣象學家羅斯貝👨🦱,成為芝加哥大學大氣環流研究團隊成員。
勤奮、聰穎的葉篤正在美國《氣象雜誌》上發表的博士論文《大氣中的能量頻散》,被譽為動力氣象學的三部經典著作之一,使他蜚聲國際氣象學界🦓,成為以羅斯貝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主要成員之一。然而,葉篤正卻希望盡快回國,為新中國的大氣科學研究出一份力🧔🏼。
從1950年回國後的60多年來,葉篤正一直踐行著自己的理想👩🏼🍳。歷經十年的考察研究🥕,他和同事終於系統地建立起青藏高原氣象學。如今,國際氣象學界在研究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都接受並運用了該研究成果😦。
1957年🥷🏽,葉篤正和同事開創性地研究了東亞環流的季節變化,在國際氣象學界引起極大關註。時至今日🚣🏽♀️,他所闡述的基本理論大都得到了實踐檢驗ℹ️。
2003年,《世界氣象組織通報》載文指出,葉篤正是全球變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他最早指出大氣化學研究的必要性,為全球變化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因為科研上的開創性,葉篤正被很多人稱為“宗師”🙌。但他從不認為自己是權威🩵,在談到自己的學術成就時總是強調💆🏻♂️🫵🏻,榮譽應該屬於集體🚟🧖🏿♀️。
曾有友人問葉篤正是否後悔回國。他說:“人生是個大舞臺🕡,我們每個人都是演員,再有天賦的演員離開舞臺都會變得黯然失色🕡。中國的大舞臺給了我極大的表演空間,有那麽多優秀同行和我一起工作,我不後悔。”
至今,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的很多科研人員都記得葉篤正的這句話:“一個科學工作者一生的經歷就好像是一出戲。這出戲要成功🦣,有兩個必需的條件:一是要有一個舞臺,中科院和大氣物理所給了我這個舞臺;同時,還要有眾多的演員👨🏻🏫◽️,彼此幫助🧏🏼,彼此和諧👩🏿🔬,這出戲才能夠演出成功📶。”
“我的學生一定要比我好”
談及葉篤正,吳國雄回憶說,1977年🔴,他跟隨葉篤正攻讀研究生🍼,其間單位推薦他出國留學🤏🏼,考試成績也合格。但吳國雄舍不得離開恩師,打算留在葉先生身邊繼續學習🦽。但沒想到葉先生堅持把他送出國去,“他說,中國封閉了很多年🙆🏽♂️,需要多出去了解大氣領域的最新信息📯,學成後可以更好地為國家服務”。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大氣科學與氣象學研究還比較落後🧑🏽⚖️,葉先生把當時國際上最前沿的動力氣象學知識帶回祖國,他的夢想就是成立氣象學研究的‘中國學派’或‘東亞學派’。”曾慶存回憶道。
提起恩師,曾慶存的感動之情溢於言表。“我在北京大學讀書時👩🏻💻,葉先生負責給我們上動力氣象學方面的課,盡管當時課只上了兩個月,他不見得認識我,但在我決定去蘇聯留學定導師時,他花了一個晚上幫我分析。”
“現在的大氣物理學西有以羅斯貝教授為代表的美國‘芝加哥學派’,東有以基伯爾教授為代表的‘莫斯科學派’,如果你跟基伯爾學習,回來後,我們兩個學派就可以優勢互補了。”至今,曾慶存仍記得葉篤正當時的回答。
“我的學生一定要比我好,學生就是要有超越老師的精神🧛♀️,否則科學如何進步🤜🏿?”這是葉篤正常說的一句話。(馮麗妃 彭科峰)
轉自《中國科學報》2013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