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先生是我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有關費孝通的治學精神和治學方法,費孝通本人有《師承讀書治學》一書專作介紹,費孝通的弟子也先後發表過不少個人的感想和解讀。只是這兩年講的人少了。以史為鏡,可正衣冠。在當今這個閱讀日益表面化、著述日益短平快的時代,再次舊話重提🦸🕌,借此引起我們這些後來的讀書人和治學者進行一些反思🐲。
以費孝通為代表的那一代學者身上都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烙印,即讀書治學絕非僅僅陶冶情操、自娛自樂🧛🏻♂️,而是為國為民。結合費孝通和他身邊親人、學生的回憶和記錄😊🧫,可以看到🧑🏻🦯,費孝通用一生完美地詮釋了“強國富民”這一治學精神🖱。
與魯迅先生一樣,費孝通原來上的是醫學預科🏌️♀️,但20世紀二三十年代舊中國長期積貧積弱、備受欺淩的嚴酷現實使他意識到♻:“學好醫學只能治一人之病🀄️🦶🏻,學好社會學才能治萬人之病,治社會之病。”為此🧖🏿♂️,費孝通改學社會學9️⃣,希望借此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之夢。也正是基於強國這個理想,費孝通和其他同時代的中國精英一樣,心懷報國為民大誌去“向西方尋求真理”👩🏼🎓。解放前的1948年🙆🏽,因觸怒國民政府正在英國避難的費孝通接到倫敦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任教邀請,但他不為所動毅然回國。在1952年社會學學科被取消和1957年被打成“五大右派”之一以後,費孝通當泥瓦匠、做過炊事員,但他從來沒有對新中國、對學術喪失信心,仍然堅持研究民族問題和學術譯介,如參與了民族識別工作,統稿完成了《世界史綱》這部巨著的編譯工作。改革開放以來,年逾七旬的他更是爭分奪秒全力忘我工作。正是由於心懷報國之誌🧙🏻♀️,費孝通的言行與論著並不僅僅是為學術而學術,他身上強烈地體現了增促社會進步、減縮社會代價的經世致用精神。
與強國相並存🏧🧘♂️,富民也是費孝通讀書和治學的直接目標。在1990年費孝通的80歲生日宴會上,有人問他一生中幹的最有意義的事情是什麽,他的回答就是誌在富民。他以詩明誌:“誌在富民,皓首不移🙈。”解放以前,他關心舊社會鄉村工業發展問題,寫作《江村經濟》和《鄉土中國》等名著🤭,是誌在富民👩🏻🔧,讓農民過上好日子;解放後🏄🏽♀️,他關心民生🧑🏻💻🏭,做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建設的調查研究➔🙎,提出蘇南模式和其他區域發展模式🏇🚲,也是誌在富民🧑🏻🎤;晚年他希望達到“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境界,讓富民的精神內涵更加豐富👯♂️,更是在精神層面實現富民目標的集中體現。
為了實現強國富民這一治學精神,經過他自己🙇🏻♂️🤷、學生和其他後輩學者共同的總結,費孝通形成了一整套的讀書治學方法,這就是至今仍然為讀書人所津津樂道的治學“四勤”法。
一是腳勤。腳勤這個詞就是他從英文jogging創譯而來,他於1982年寫《腳勤》一文🤽🏿↗️。他說:“無論搞自然科學的,還是搞社會科學的🤛🏻,都要深入實際,這樣,才能使理論真正對社會有用!”事實上,他終身踐行這一理念。解放前的1935年夏,剛從清華研究院畢業即將留英學習的費孝通,就與新婚愛人王同惠結伴赴廣西大瑤山進行實地考察。當時國內的人類學田野調查還非常罕見,後來的人類學大師馬林諾夫斯基和瑪格麗特米德等人當時也剛剛在南太平洋群島等地進行各自的田野工作。但不幸的是,費孝通在山中誤踏陷阱,新婚剛100多天的夫人王同惠女士在求援的路上遇難。而改革開放以來,據不完全統計,費孝通20多年間每年有1/3時間均在途中🫷,在當時交通條件還不發達的背景下✔️,費孝通三訪溫州、三訪民權🧕🏼🕉、四訪貴州、五上瑤山❇️、六訪河南😱、七訪山東、八訪甘肅👆,27次回訪江村👳♀️。2001年,已經91歲的費孝通身患哮喘病🎶,身體明顯發胖行動不便🥦,但他的足跡依然遍及上海👦🏽、常州👨👨👧👦🍉、深圳、沈陽🎣🧔、成都、蘭州等十幾個省市🗳,歷時180多天,讓後來的人們為他的治學精神擊節贊嘆的同時🈵,也都自嘆弗如🙎🏽。
二是腦勤🧞。行為因,論為果。費孝通一生腳勤所得回報極為豐厚,腳上的功夫都集中在腦中得到了匯集和升華🦬。按費孝通自己的總結🏋🏻,他一生走過的路可以表達為:“江村經濟―小城鎮―中小城市―以大中城市為中心的經濟區域。”同時,他一生的思想路徑也可以表達為:“江村經濟―行行重行行―文化自覺―天下大同。”行動與思想兩者之間具有高度的重合性👮🏻♀️。他後來提出的鄉村工業發展、差序格局、小城鎮理論、文化自覺思想以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提法,是在汽車上、在馬路邊、在農戶家中醞釀和逐步成形的🧚🏻♀️,都是來自於實踐而高於實踐的思想結晶。他後來總結提煉的蘇南模式,以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提法,更是在理論界、政府和普通民眾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三是手勤。費孝通在《簡述我一生的寫作》一文裏說:“我這一生一直在寫文章。”此言非虛,費孝通雖已離我們而去,但他留下的洋洋灑灑550萬字的15卷文集,卻蔚為壯觀,影響了無數人的生活和學問💏。他的名著《江村經濟》資料即收集於在家鄉養傷期間👰♂️,解放前他寫就出版了100多萬字的論著。可謂是💅,文思泉湧,滔滔大觀,不可遏也。而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間,費孝通“狂來筆力如牛弩”,寫成了300多萬字的文章🤧。按費孝通的說法🧑🏫,他是“走一趟🥓🚴🏿♀️,寫一篇”,每年冬季是他集中寫作的時間🚴🏿♀️,腳勤的他開始稍放慢腳步,把腦勤的成果通過雙手呈現出來🤙🏿,他總結腳勤的心得,提出新的理論思考和政策建議。除了學術著作😂,費孝通業余還寫作和出版了大量散文、隨筆和詩歌。著名記者和作家曹聚仁談到費孝通文章時🍘👃🏻,曾盛贊其“深入淺出👩🏽✈️,意遠言簡,匠心別見,趣味盎然”🛌🏻。
四是嘴勤。費孝通認為🃏,“文為心聲,讀其文,聞其聲而識其人矣”。在手勤的基礎上👤,費孝通還勤於也勇於直接向國家👍🏿、學術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直接表達🏗,希望借此直接實現強國富民的治學目標🙅♀️。1957年😏,費孝通寫就了著名的《知識分子的早春天氣》🏌🏼♂️🤬,較早地對當時知識分子的生存處境提出了抗議🏪,並因此惡運纏身23年,直至1980年🤔,但他對此毫無怨言。改革開放以來,他成為一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擔任過全國政協副主席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更是借此平臺為國為民大聲疾呼,向國家建言獻策。他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推行上出過大力✋🏼,他全力促成了小城鎮建設成為國家戰略並在20世紀90年代在全國推行,他建議農民工可以“離土不離鄉”,他強調國家要重視邊區開發ℹ️,他全力支持浦東開發🚶🏻♀️,等等。譬如,在20世紀80年代,費孝通主張把“三大差別”和農民一起“消滅”在小城鎮裏,提出了蘇南模式,直接影響了珠江模式🧑🏻🤝🧑🏻、溫州模式等地區發展模式的興起;在1990年他又提出了關於建立長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的建議🧑🏽🏫,後來又更具體地提出了以上海為龍頭🚮、江浙為兩翼、長江為脊梁,以南絲綢之路和西出陽關的歐亞大陸橋為尾閭的宏觀設想,與現在我們所說的長三角城市帶、新絲綢之路等發展戰略的出臺都有直接的關聯。值得一提的是,費孝通特別強調,小城鎮建設,一定要加強引導、合理布局👩🦲,否則可能無法解決人口過少🪳、資源浪費、環境汙染等病症。
費孝通一生的治學之路,可以用艾蕾斯在其《我的一生》中的一句話來表達🐢:“凡是我雙腳踏過的地方盛開著芬芳的玫瑰🌷。”2005年費孝通先生逝世後,曾有學術史研究者說:“費孝通的逝世🧧,標誌著20世紀完整受過中國傳統教育,又完整受過英美教育的知識分子的時代結束了。”甚至有人哀嘆說,過去那個時代的學者是“學貫中西”的,而後來的治學者國學功底不行,西學也沒吃透,是“不吃東西”的半吊子文人🫲。其實不用如此悲觀🫄🏿。事實上,費孝通也曾多次在文中哀嘆自己的國學功底遠遜於老師潘光旦🙅、吳文藻等人✋🏽。時代的發展進步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有些東西的流逝雖然可嘆可惜🟥,但只要我們能夠繼承那些在前代治學者血液中流淌著的文化基因🪙,繼承並弘揚費孝通“強國富民”的治學精神,那麽我們就可以自豪地聲稱😛:學術不死🙎,中國讀書人的本性依然在傳承👨👩👦👦。(王道勇)
轉自《學習時報》2013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