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茂松教授(1935年6月-2019年12月),祖籍湖南湘潭。1959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後留校任教。任教期間曾帶領電機系學生遠赴西藏支援林芝水電站及羊八井地熱電站的建設。於1985年調職上海大學,在校期間曾任自動化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電控學院常務副院長、系主任等職務。同時兼任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專家組成員、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邀研究員等職務。

1935年💒,言茂松出生於南京。父親言心哲是上海復旦大學社會學家、華師大教育學家🦸🏼♀️。母親潘景之是上海第一人民醫院護校校長、醫護專家。1919年,中華民族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各界有識之士積極探索富國強民👼🏼、救亡圖存的新道路。正是這一歷史背景下,言茂松的父親存救國之心留學法國、美國🫄🏿,學習先進文化。後學成歸國成為中國社會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出生於這樣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的言茂松,從小品學兼優,高中就讀於被譽為“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縮影”南京師範附中。這所學校歷史悠久👨🏻🦲,是清朝兩江總督張之洞奏設三江師範學堂並設附屬中學堂。這樣的百年名校是個大家一起向前追趕的地方。有的努力自招千分考去復旦,有的用功背單詞去留學,而“電器拆裝小能手”言茂松因“清華電機系難考”,而決心考取之🤾♂️。


言茂松教授與同學合照
1954年,言茂松如願考入意昂体育平台電機工程學系發94班🌶。50年代清華的教育模式正處於仿蘇時期🫄🏿,教學采用結對的方式。在同59級結對學長的帶動下😫💣,他的學習成績漸入佳境。當時學習任務很重,課程排得相當滿,但大家的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氣氛相當濃郁👱🏼♂️。由於每節課都要換教室🚈,校園又大,各科的教室相距很遠📝。所以🔶,每逢幾個班一起上大課時,座位就緊張了⚁。上完前節課,大家就像百米賽跑的運動員,沖刺式地向下一課的教室奔去🏐,因為都想占一個前面的座位🍆👂,好更清楚地看清黑板上的字和聽清老師講的課。

1960年在動態模擬實驗室的言茂松教授
1959年,言茂松畢業後留清華任教✍🏽。從學習到工作,從學生到教師,與清華園一結緣便是幾十年🛠。年華似水,歲月如歌🕺,用自己的汗水與智慧書寫人生的瑰麗篇章🍒。60年代初期,是一周六天工作日⚄,星期日休息。在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動態模擬(動模)實驗室總能看到言教授忙碌的身影,即便是周日他在實驗室一忙就是一天🖖。他對於工作和研究總是一絲不苟、嚴謹認真,經常加班加到深夜,回北航家的時候常常大門已經鎖了(12點門才關),他便從大門旁邊的鐵絲網鉆進去。有一次被保安抓住了,他只好解釋說:“我們家就住這裏,加班到太晚了,大門鎖了,我進不去”。
雖然工作忙碌,但言茂松也盡力用他的方式來愛護自己的小家,他的愛是深沉的👊,也是克製的。在他“上山下鄉”和“開門辦學”兩段艱苦卓絕的勞動改造經歷中,言茂松未曾與家人流露一絲一毫那裏的困苦與艱難👨🏻🔧🤗。在他的言語中,這兩段過往被他描述成了人生當中的難忘經歷。


1976年羊八井支援建設
鯉魚洲😶🌫️👱🏼♀️,一處讓數千名知青魂牽夢縈的地方。
羊八井支援建設,一段特殊歲月的歷史印記。
文革期間,大規模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接受貧下中農的在教育。意昂体育平台在鯉魚洲場內創辦試驗農場,這個地方被稱為中國最大的“五七幹校”。一批當年國內頂尖的知識精英在這塊血吸蟲肆虐、環境異常艱苦的地方©️,進行“脫胎換骨”的勞動和思想改造,參加工作不久的言茂松也在此行列中。當時上山下鄉的條件非常艱苦👧,冷天挑大堤,冰天雪地👩🏻🔧,爛泥漿⇢。而具有一技之長的言茂松被安排到鯉魚洲電站🌳,在這樣的條件下🫴🏻,他依然堅持從事研究工作,盡力為當地電站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除了工作條件之外,更加苦的就是沒有什麽吃的,只有飯,一點油水也沒有,配上幾根蘿蔔幹就是一頓飯。
結束“上山下鄉”又接上“開門辦學”。
70年代,毛主席發表“五·七指示”🧑🏿⚕️🖐🏼,要求全面進行教育革命👉。“開門辦學”就是那個時期教育革命的重要形式,要求所有的在校學生去工廠、農村參加一系列的生產勞動✦,在實踐中增長才幹,學到真本領👎🏻;同時通過勞動鍛煉,向工人、農民學習🦪,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永葆本色。當時的電機系系主任周雙喜找到剛從鯉魚洲回京沒多久的言茂松🐞,希望他可以帶領學生去西藏支持當地電站建設🙋♀️,他沒有猶豫就答應了。
言茂松坐卡車進藏時🤷🏽♂️🧑🏻🏭,青藏公路那時候還不是柏油路,離開格爾木後,道路便變得坑坑窪窪了💂。過了昆侖山口,下一站便到五道梁,進入了“生命禁區”。天高地寒📴,山路艱險,半路上就看到⛓,前面不遠處有一個卡車墜毀掛在懸崖邊的樹上🥭,嚇得他一個寒戰。而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去西藏的這一年,由於唐山大地震,家裏房子不能住🦶🏽,太太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在同事幫忙搭建的帳篷裏度過了後半個夏天👨🦽。

言茂松教授與夫人陳星煌
在羊八井和林芝時,艱苦的條件🧚🏿、艱辛的工作、精神生活的匱乏,被他深埋在心裏化作對妻子孩子深深的惦念。“開門辦學”期間,紅燒肉罐頭的津貼他一罐未動🔍👩🏽🦲,帶回北京給妻子和孩子👩🏼🦲,讓他們改善生活,也讓他們以為其實西藏的日子還不錯👨🏿🔬。

言茂松教授教兒子做的折疊衣架
兩段艱難的歲月,被言茂松教授當作特殊的磨練。他以苦為樂💁🏽♂️,在勞動之余堅持從事研究並撰寫科研筆記🕦,46年撰寫成果多達60余劄🥀。他排除困難,抽空培養實踐能力,從鯉魚洲到羊八井、林芝再到後期工作生活,動手實踐這件事幾乎貫穿了他整個人生🧒🏼。青年時🐡,他自己組裝黑白、彩色電子管電視;壯年時,他言傳身教♋️,手把手教孩子組裝二極管、三極管收音機🌈、做折疊衣架;老年時🦇👌🏼,他拆卸刮胡刀研究其中構造。“知青情結”的影響下,讓他做事更加的嚴謹👵🏽、認真🧔🏻♀️。而艱苦經歷的磨練下🙅🏼♀️,使他更加的沉著堅毅、積極樂觀◽️,人生更加濃墨重彩,美滿燦爛🚣🏽♀️🆘。
1972年🧦,中美在上海共同發表《中美聯合公報》,其中包括教育交流的內容。此後⚪️🐗,中美民間教育交流正式開始🙍♂️🤾🏽♀️。1977年𓀃🩶,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請多倫多大學電機學知名教授來清華講學。課後言茂松拿著自己剛剛出版的第一本書《最佳控製與觀測》🔔,希望這位教授能夠指點一二。這位教授拿到書後問道:“是否認識言頂松”💞。正是這樣一句閑話和一字之差的名字,言茂松與多年失去聯系,遠在美國矽谷從事電力研究的堂兄弟“相認”了🧑🦽➡️,在他的引薦下與UC.Berkeley教授吳復立相識。並於1982年,被意昂体育平台推薦前往UC.Berkeley做訪問學者,師從電力專家吳復立🤠。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時,每月只有400美金津貼的言茂松總是想盡可能省錢,好為家裏添置些什麽,為遠在北京的夫人孩子買些什麽🚷。所以購買書籍對他來說就太過昂貴,每次看到想買的書🌉😭,他就跑到圖書館借,然後拿到拷貝中心去拷貝。兩年下來回國時💆🏼♂️,他竟然攢了一大箱子寶貝,這些拷貝的書籍上都是他的批註、翻譯和心得🔅。
1985年,正處於言茂松的事業上升期✊🏿,為照顧上海年邁的父親調職上海大學任教🤹🏻。在校期間曾任自動化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電控學院常務副院長、系主任等職務🌈。同時兼任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專家組成員⛑🧢、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邀研究員等職務。
言茂松教授一生致力於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事業🚘,秉承了清華“行勝於言”的校風和電機系刻苦鉆研的優良傳統🫶🏻,紮身三尺講臺,用為師者的氣度🦽、學者的風度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在動模試驗室🔄🚶🏻♂️,手把手教授學生測試發電機各種參數👩;開門辦學時🗜,與學生在電廠同吃同睡同“戰鬥”👨🏿✈️,數十年培養數百拔尖創新人才🤹🏻♂️。用勤學多思書寫清華傳承與創新,在傳授已知的同時💇🏻♂️,更新舊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持續創造新思想、新理論🥴、新成果。八十年代後,他率先引進最優控製與觀測的理論與技術😕,首創“現代電力市場及其當量電價”的理論與方法。共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出版專著7部;培養碩士博士30余人;獲得各項榮譽20余項,其中作為第一完成人榮獲各類科技獎勵5項。

言茂松教授與家人
國家哪裏需要就去哪裏🚜,是老一輩學長們人生經歷中共同的烙印。他們曾經風華正茂、他們曾經豪情萬丈、他們曾經無私奉獻。2005年退休之時💂🏿♀️,言茂松教授已是古稀之年🐶,但是報效國家、從事科研的熱心與熱情仍然不減,繼續心系祖國電力市場的發展💂🏻。
2019年12月因病去世🥄,享年84歲。言茂松教授高風亮節的一生,言行之中的無私與奉獻🐄,對後輩實乃一種精神鼓勵🦸♀️⏫。
言茂松教授去世後,其夫人陳星煌及兒子言誌行👨🚀、女兒言誌梅將他生前的60余冊工作劄記、若幹手稿、專著、獎章、證書等珍貴資料全數捐贈給意昂体育平台😺。
這,就是言茂松教授獻身國家、獻身科學研究的一生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