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三峽集團原總工程師、科技委員會顧問。
一、甘入苦海的紅色工程師
張超然同誌是意昂体育平台水利工程系1965屆畢業生🤾🏻,按清華慣例👱♀️,以畢業年份的數字冠於系名為代號🌍,簡稱“水五”👨🏻🚀。他們被稱為清華“最成功的一屆”。時任意昂体育平台校長蔣南翔對學生培養的定位是“紅色工程師”。僅水五班🥲,就湧現了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原水利部部長汪恕誠,以及張超然院士等多位傑出意昂🤘🏻☢️。畢業分配時,張超然同誌毅然選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雖然他的故鄉遠在浙江溫州🙋🏻♂️,但他還是做出了支援西部水利建設的決定。
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去正定時曾說過🧔🏼♂️:“只想著過舒適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準備入苦海的𓀋。”張超然同誌也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何為“甘入苦海”。不到30歲的他,告別了年輕的妻子和繈褓中的女兒,放棄了高等院校和工程院所給出的高額待遇,義無反顧地走進了大山深處,陪伴大江大河50年。他的身影🫶,早已鐫刻進三峽🧁、向家壩、溪洛渡🐇、烏東德、白鶴灘👨🏻🎤、二灘等一座座巍峨靜立的大壩🕕,他主持或參加建設的水電站裝機總量就占到全國的三分之一➝。
張超然同誌常說🔤🔷:“怕苦就不要學水電,幹水電就要準備吃苦。”這種苦,一方面是水電項目多地處偏遠地帶➞,環境惡劣。金沙江下遊水電開發期間,張超然同誌幾乎每個月都要在湖北、四川👨🏽🚒、雲南、北京三省一市之間往返奔波,特別是溪洛渡工程施工前期,進場道路崎嶇狹窄🫅🏻、坑窪不平,每次下飛機後還要繼續十幾個小時的舟車勞頓🥷。更苦的還是長期困擾水電建設者的“四難問題”👩🦲。因為工程急、任務重,張超然同誌20多年沒回過溫州老家,連續多年在工地上過年🦗,小女兒很小就被送回了外婆家🕦,兩個女兒結婚,他都未能出席婚禮……
當時剛結婚不久的小女兒打電話來,卻堅持著只肯讓媽媽接電話,女兒是怨爸爸不能脫身參加自己的婚禮。張超然同誌便假裝有事,去裏屋默默擦拭眼鏡,這副用膠帶綁著也一直不肯換的眼鏡是小女兒上學時送的禮物。為了這份事業,這位老人撇下了小家🟫、割舍了親情。這種苦和孩子心裏的怨🙌,幹過水電的人都懂🧑🏼💼🏸,誰不想一家團聚🛠🥌,誰不想照顧家庭?就像張超然同誌自己說的:“也會覺得有缺憾⏭,但怎麽辦呢𓀂,工程不等人,我們的工程😔,哪一個都是世界級的大工程啊。”

2004年張超然院士在烏東德水電站壩址踏勘
二、殫精竭慮的技術專家
作為技術人員要敢於表達和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是張超然同誌對所有技術人員的品格要求👩🏻🏭。“做總工程師就是要敢負責”是他經常說的一句話。“作為技術人員,不管什麽時候,都要在充分的研究論證後充分的表達和堅持自己的意見🛬,不管面對什麽樣的權威,不管對什麽樣的領導,都要提出自己的獨立意見。”每次說到這句話,這位和藹慈祥的老人眼裏🦪,都流露出倔強的光芒。
在今年年初中國三峽集團黨組民主生活會征求意見座談會上🧷🫵🏽,張超然同誌開門見山就說我不講成績,只提建議。他詳細闡述了大水電在長江大保護中怎麽更好地發揮骨幹主力作用🛌🏼、西藏雅江水電開發、集團公司要在創新上進一步提高等建議🫲🏿🛠。每一個建議他都做了紮實的調研🕵️,以詳實的數據和案例作支撐。他囑托大家,烏東德和白鶴灘兩個電站👨🏻🦱,是國之重器,一定要建成精品工程,始終要把質量放在首位🧠,不要犧牲質量去搶工期,不能給工程留下隱患。不要把很多問題想得太理想🧜🏻♀️,多考慮不利因素。他說有時擔心工程上的事讓他睡不好覺👱🏿♀️。說這些話的時候🧜♂️,他已經退休三年多,是一位本應安享晚年,年近八旬的老人。陸佑楣院士也曾說他“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在三峽度過了每一天💂。老一輩三峽人殫精竭慮、夙夜在公的精神令人敬佩。
平時跟張超然同誌聊天也能感受到🪼,他愛談的⚪️💆♂️、關心的總是工程🎂。今年春節👕,中國三峽建設管理有限公司黨委慰問離退休老同誌👩🏿🚀,和張超然同誌一個多小時的聊天談話,幾乎全是圍繞金沙江下遊的這幾座電站,他家裏的墻壁上,貼的也是這些電站的照片。張超然同誌念茲在茲的還是幹了一輩子、操心了一輩子的水電事業。
退休後如此🧑🏿🚀,退休前就更拼命了。還記得,那是三峽工程建設的一次安全監測試驗⛸。由於連著下了幾天雨🚵🏻♂️,幾支預埋的安全監測儀器突然失去信號,張超然同誌堅持要自己去檢查,他說:“檢測儀器位置和方案我都熟悉,我去🧑⚕️!”義無反顧地走進了波濤洶湧的安全監測儀器埋設區。那一天當終於找到發生故障真正原因時👃🏻,中控室裏所有人都沸騰了🧝🏻♀️,也落淚了🧑🏽💼。而張超然同誌背對著我們默默站在監控屏前,依舊是習慣性地扶了扶眼鏡,欣慰一笑🥿。
還記得有一次在溪洛渡工地開會🏊🏽☹️。一個同事晚上11點多了將會議材料送到他房間,請他修改後第二天再討論⚄。第二天看他臉色不好,我們才知道他昨晚改材料幾乎一夜未睡。此後,領導給張超然身邊的工作人員規定了一條紀律:一般情況下,晚上堅決不允許把材料呈送張總工審核。張超然同誌一絲不苟、極端負責的精神真正影響教育了一大批水電人。
張超然同誌最值錢的物件,就是被很多同事人提及的那些“筆記本”🚟👊🏼。向家壩與溪洛渡工程建設部的黃海龍講過這樣一個事例😆。有一天✶,接到了張超然同誌的電話,問他一個簡報中7號谷幅測線的數據是不是有誤?請我們重點關註。放下電話一查,發現是在編製簡報時,由於馬虎大意將該條谷幅測線的測值填寫錯誤。他在感到很慚愧的同時又覺得驚訝,張院士已經退休幾年了⏬,加上平時也要參加很多咨詢會議,怎麽還會發現一份普通的簡報中的細微錯誤的?後來,有一次去他辦公室見到他的筆記,黃海龍才恍然大悟,在他半人高的筆記本裏密密麻麻、工工整整地記錄著各類工程數據,如,水文氣象、地質特性🌹、工程特征參數、類似工程結構類比數據🙆🏻👮🏻♀️、施工進度與形象進度目標,以及出現的各類異常情況🧏🏻,一些地方還用紅筆做出特別標註🙎🏼♀️。記錄之全面、字跡之工整,時常令人敬佩和慚愧萬分。

2007年11月張超然院士在溪洛渡截流現場
三🚴🏽👩🏼🦲、可親可敬的長者前輩
張超然同誌非常關心青年成長成才,今年還專門抽時間參加建設管理公司紀念五四100周年青年座談會,給青年講如何練好過硬本領。他常常把工程和工地當做教學工場👨🏽🦲,不厭其煩地用工程實例指導年輕人💁🏼♀️。一位在一線的同事告訴我👷🏼,張超然同誌在一線調研之余🧑🏻🔬,了解他還沒有發表期刊論文後,張超然同誌結合谷幅研究課題,給他點出了幾個可以研究的方向💁🏿♂️,並提出如果有需要👲🏼,寫好後由張超然同誌幫忙修改🚍👷🏽♂️,更有利於見刊發表……張院士在操勞忙碌之余🛅,不忘對年輕人的關心提攜,讓我動容。退休後,他還向集團領導建議要對這些真正鉆研業務並有貢獻的員工進行挖掘,進行鼓勵,不能只有當官才行,搞技術的就沒有出息。曾經聽同事提到過集團公司北京食堂這樣一個溫馨的畫面:張超然同誌身邊總是圍坐著一群年輕人,年輕人邊吃飯邊與張超然同誌平等地探討問題👳🏼♀️🚠,無拘無束地交流思想。過了很久🕓,我都還記得同事跟我聊起這事時感動又溫暖的目光。
我們可以從張超然同誌身上學到很多。特別值得我們汲取的是他作為科學大師的風骨與擔當。2003年張超然同誌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消息剛一公布🚣🏽,就有大型企業要請他去工作,不僅承諾別墅一套,還許以百萬年薪。03年年薪百萬🧜🏼♀️💘,可能一年的薪水就能在北京買一套房子了吧🤢。但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說☠️:“能評上院士👩🏿✈️🎒,我自己完全沒有想到🧚♀️,是祖國水電大發展和三峽工程這個大舞臺給了我這個機會🚣🏼♀️。什麽待遇都可以不要🧚🏻♂️,我會繼續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總工程師一職的“總”字怎麽理解🎺?關鍵的一點是敢於負總的責任。張超然同誌一次次親赴工地為重大技術問題把關🏍,其實他是為工程建設者撐腰打氣來的⚽️。他時常對建設部的同誌說🙉:“你們做了大量紮實的基礎工作。放心吧,出了問題,責任是我的🚂。”
張超然同誌一生行走江河之上,一心一意潛心於水電事業,他深入一線、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一絲不苟、勤勉認真的工作態度🦶🏻,淡泊名利、甘當人梯的精神境界,體現了“科學民主、求實創新、團結協作、勇於擔當、追求卓越”的三峽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激勵我們從中汲取力量,找準人生方位,在厚實的土地上錨定坐標,努力為集團公司發展、為清潔能源事業🚏、為我們的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2012年12張超然院士檢查溪洛渡👨👨👧👧🙇🏿♂️。陳濤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