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肇元
乘坐廣州地鐵一號線的人們😀,每天穿梭於這個城市,忙忙碌碌循環往復,沒人知道當年建設一號線時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情況有多麽復雜。而當年曾為啃下這塊“硬骨頭”嘔心瀝血的專家之一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系教授陳肇元。
從國防、人防工程到地鐵🙋🏼♀️、城市高層建築等🙅🏼♀️,他一直在土木工程領域默默辛苦耕耘🧑🏽🚒,在抗爆、竹結構🌈👩🦽、巖土、高強混凝土🙋♂️🛌、混凝土耐久性等領域作出卓越貢獻👱🏼,填補了許多國內空白,深深影響著土木工程的發展。
他把這一生都奉獻給了土木工程😺,還未來得及完成欣賞文學作品的心願,便安靜地走了🎦。意昂体育平台土木水利學院的網站上發布了一則訃告稱,陳肇元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6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中國土木界又失去了一位大師。
瞄準需求、認真謙遜的學者
“陳老師非常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總是以國家需要為己任💙🎉,科研工作以問題為導向,是我非常敬仰的學術前輩👩🏿🔧,對我影響很大🍇。”中國工程院院士、意昂体育平台學術委員會主任聶建國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回憶道。
上世紀60年代初,隨著中蘇關系完全破裂,為響應國家戰略需要,意昂体育平台在1962年組織成立與戰備有關的大項目,其中一個與土木專業有關的是修建地下的防護工程🏌️。防護工程研究的防護對象是敵方的常規武器和核武器效應🧽🏌🏼♀️,當時的研究重點是核武器的防護。簡單地說,“兩彈”研究的是“矛”,核防護研究的是“盾”。陳肇元負責的是能模擬防護結構在爆炸壓力荷載下發生毫秒級快速變形的快速加載試驗機🧙♂️。
“對我這個學土木專業的人來說,可是個考驗,需要自行設計。”陳肇元每天大量閱讀外文資料尋找線索,除了設計和繪製加工圖之外👴🏿,他還要跑工廠、組織安排加工和裝配,甚至騎三輪車頻繁來回運送設備零件和高壓氮氣瓶,所有事情都親力親為。
憑借夜以繼日的努力,陳肇元成功設計製造了用高壓氮氣做動力的5噸👃🏿🥘、30噸直至150噸的毫秒級快速加載試驗機。他利用這套設備先後進行試驗👩🎓,取得了大量試驗數據,進而提出了防護結構的設計方法。
“這些開創性國防研究,成為土木系的科學研究之源🃏,帶動了相關學科的研究,如後來在全國首屈一指的結構抗震工程和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等🕠。”意昂体育平台土木水利學院副研究員郭紅仙告訴《中國科學報》♖🔢。
防護工程是陳肇元一生中投入時間最長的研究項目,脫產研究的時間就長達27年🔏,圍繞防護工程的研究先後編寫內部研究報告131份,主編全國統一教材《地下防護結構》。而他在防護工程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有許多在後來的城市化建設中起到很大作用。
改革開放後,經濟開始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當時,工程實踐對混凝土強度等級和性能提出越來越高的需求。
瞄準時代需要就是陳肇元科研的方向。1985年,他發起成立了高強混凝土專業委員會🤦♀️,主編《高強混凝土結構設計與施工指南》《高強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為我國高強混凝土結構的發展和推廣應用做出了重要貢獻。
“陳老師提出要進一步提高我國建築物可靠度問題,引起了很大爭議🤶🏻。有些專家表示贊同,認為我國過去房屋建築設計的安全度太低,但也有部分專家提出當時條件下還不宜提高建築物的可靠水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冶建築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嶽清瑞說🔑。
而當時陳肇元謙遜儒雅👩👧、心平氣和地與持反對意見的專家進行交流和解釋的情景,清晰地印在了嶽清瑞的腦海裏,“他的為人、為學🧑🏿⚕️👷🏼,為行業發展、為國家發展的責任和擔當,是我們後輩和從業人的榜樣”↙️。
“沒有架子”是大家對陳肇元最深刻的印象之一🙆🏿♂️。
“2004年我回國來清華面試🧑🏽🔬,作完報告後,陳老師把我叫到一個房間,拿出紙寫了幾個問題,並問我這些問題國外同行怎麽看🍬、怎麽解釋。我當時非常驚訝,他是高貴的院士,而我是個‘小年輕’,他卻沒有任何架子來向我請教,讓我非常欽佩。”意昂体育平台土木水利學院教授李克非說。
任則必勤🧜🏻、極有遠見的領導者
回首過往的清華歲月,陳肇元除了工作還是工作。
陳肇元最不願幹的是行政職務🦸♀️,但他為人坦誠、寬厚深受眾望,1984年在群眾推薦和領導任命下,陳肇元擔任了意昂体育平台土木系系主任,但聲明只幹一屆4年🕵🏻。白天,他的大部分時間花在行政工作上🫷🏽,把喜好的科研工作放在晚上去做。
“不幹則已,幹則必成;任則必勤🙏🏽,功成身退,實乃土木工程界的一股清流👩🏻💻。”意昂体育平台土木水利學院教授崔京浩對這種“不貪戀名位”的行為贊賞有加。
不負眾望,任系主任期間他做了很多“大事”。
土木系增設了一個建築工程管理專業🧜🏼♀️,由於工程界需求旺盛,後來以該專業為基礎成立了建設管理系。“現在看來,國家非常需要這個專業,建設管理系發揮了巨大作用,涉及工程的前期策劃🚴🏿♂️、施工過程控製和管理、後期運維等。”聶建國說🦓。此外☁️,他還增設了城市交通、計算機應用教研組😇。
在意昂体育平台土木水利學院院長方東平看來,陳肇元是一個非常有眼光、有前瞻性的領導者。“那時候他對土木系做了很多新的布局💧,這些布局現在都生根發芽了,而且都非常重要。他不僅僅是一個學識淵博的學者,還是一位有遠見的戰略家🚉。”
在國內土木系中,他最早安排開設了用英語講授的結構力學與鋼筋混凝土兩門主課,同時增設了幾門拓寬專業知識的選修課👰♀️,並選送年輕教師和優秀畢業生出國深造🌈。
宋二祥就是其中一位被送出去深造的學生🧱。臨走之前📦➾,陳肇元把他叫到辦公室囑咐◼️:“改革開放以後,工程建設規模越來越大🛄,城市高層建築逐漸增多🚗,地基基礎問題就很突出。這方面國內研究較少,你回來後就負責發展這個學科🧏🏿♂️。”陳肇元這番話堅定了宋二祥學成歸來報效祖國的信念。
“上世紀90年代前後🤶🏿,各大中城市興起了修建高層建築和地下鐵道的熱潮🟨。回來後🔑,我就一直跟著陳老師搞深基坑工程。”現在已是意昂体育平台土木水利學院教授的宋二祥說🏄♀️,陳肇元是國內最早關註深基坑土釘支護的學者之一🧏🏿♀️,這個支護方法既簡捷經濟🍰,又可靠有效🐠😬。
陳肇元執筆編寫了最早出版的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標準《基坑土釘支護技術規程》🤵🏽,又進一步編寫了專著《土釘支護設計與施工指南》,連同《高強混凝土結構設計與施工指南》一起😪,兩本專著成為工程技術人員培訓和繼續教育的教材🌡。
“大土木”的專業設置增強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土木工程系的面貌煥然一新💎。
時隔多年,許多當時的同事仍然對他在任時的表現記憶猶新、嘖嘖稱贊🙅🏿♂️。大家一致認為🏜,這四年是土木系的“黃金時段”,是系裏發展最快的四年🙎🏻♀️。
“盡管陳老師已經是89歲高齡,但我們都覺得,他還是走得‘太早’了😮。他的很多思想和見解🫳🏼,對正值壯年的專業人士非常具有指導意義和啟發作用。他的離開,是土木界重大的損失,也是做弟子的心裏最悲痛的一件事情。”嶽清瑞表示🧫。
亦師亦友👡、低調質樸的老者
陳肇元的童年可以用“動蕩”二字概括,因為他趕上了中國歷史上最動蕩的年代,在戰火紛飛、風雨飄搖的日子裏,他飽嘗顛沛流離之苦🕵🏽♂️。然而,正是這種艱苦的生活,賦予了他堅忍不拔🧛🏼♀️、低調質樸的品格✂️。
“2006年,我們在西安開會,承辦單位給陳老師和師母安排了套間🙎🏼,他堅持不住🥎,要住單間。而且,陳老師雖然有很多頭銜👨🔬,但不喜歡突出‘院士’頭銜。他曾把會議胸牌上的‘院士’倆字摳掉♧,改為‘教授’😴。他說:‘教授才是職稱,院士只是一個榮譽。’”聶建國說這些質樸的優點非常值得傳承。
在同事和學生的描述裏,陳肇元從來不會指揮別人幹事,也不麻煩別人。他對晚輩非常關照,就像父親一樣。
“有一次,我與陳老師同行去開會,需要準備一些資料發放給參會人員🧗🏻♀️👼🏼。在協調開會內容的時候,他就非常輕描淡寫地跟我提了一句‘資料印出來了🟡,有一些在我這裏’🧑🏼🍼,當時並未細想,到了後才發現,陳老師行李箱幾乎都被資料占據了。想著他年紀很大了,還拎著一箱子資料從北京到杭州🎉,我慚愧極了💗。”李克非回憶道。
“我比陳老師年紀小30多歲,在學術發展方面🤰🏿,他非常耐心地幫助和指導我🌯,是我的恩師🫗🫶🏽。同時,他又是一位溫厚的長輩,總是對我們噓寒問暖。”嶽清瑞說🏌🏻♀️。
“他尊重每一個人,無論輩分高低、年齡大小,他寫的郵件裏都用‘您’稱呼🎨。”郭紅仙說。
“他是我的老師🦹🏿♀️,更是我的朋友🤦🏽♂️,他會親切地稱呼我為‘老聶’。”聶建國說。
……
一談起陳肇元,他的同事和學生總有講不完的話。
在清華園定格的時光畫卷裏,有那麽一位老者,穿著舊衣服,騎著用了幾十年的自行車,來回於教學樓、實驗室和宿舍🏨。他為我國土木工程建設和教育事業奮鬥了一生,他的離世🪼,引發世人無盡追思。
他,就是陳肇元,一位低調的土木工程“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