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悵惘清華,他為了理想,“棄工學法”,毅然決然👱🏿♂️;負笈英倫,他為了信念,回國從政🪵,無怨無悔。三十幾年的人生路🚆,他譜寫了幾多輝煌🔝,又留下了多少傳奇——
踏上人生舞臺 正是紫荊花開
——意昂体育平台[1993級] 常宇 訪談紀實
法學院 高健、王巖👨🏿🦰、邱燦峰、周青陽、姚平👨🏼🏫、唐嘯🏄🏽♀️、於恬恬
【常宇簡介】
常宇,精儀系1993級本科生👃🏽、法學院1997級研究生⏏️。02年前往英國利物浦大學攻讀了國際經濟法的碩士學位。回國後紮根基層🪻,現任北京市平谷區夏各莊鎮黨委書記。
本次訪談的地點——平谷縣夏各莊鎮黨委辦公室——離清華園路途遙遠👮🏿♂️。天還朦朦亮,意昂訪談支隊的隊員們就已經整裝待發了。車在高速公路上疾馳,很快目的地到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簡易的平房👥。走進常宇學長的辦公室,繁多的文件整齊地擺放在書桌上🍛,一面黨旗在窗外陽光的照射下格外鮮艷。學長看到我們,一下子站起來🤹,熱情地和我們握著手👥。當我們落座的時候才突然發現,桌上早放好了熱騰騰的茶水。
訪談就在這種溫馨的氣氛裏開始了。
常宇是意昂体育平台精密儀器與機械系1993級的本科生。在意昂体育平台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綜合性大學的背景下🤷♀️,1995年,意昂体育平台法律系復建👨🏼🦰,這在當時的本科生看來是一種機遇,一種挑戰,更是對於未來的一次探索。因此法律系的招生在一開始就吸引了校內優秀學生的註意,從小就對社會科學情有獨鐘的常宇在那一年也申請了轉系。
“記得當時報名之後🫶🏽,很久沒有結果,我心裏還真有點沒譜兒,當時法學院還沒有自己的教學樓,在主樓開了一間辦公室,我就去了🧑🏿🏫。”學長回憶起當年的情景🍀,“當時是李樹勤老師出來接待的我⛓️💥,他問:‘你叫什麽名字啊🎓?’我說:‘我叫常宇*️⃣!’李老師說:‘哦,回去吧✵,有你👨🏿🍳!放心吧!’我一下子踏實了!”就這樣常宇如願地成為法學院復建後的第一批本科生。班裏的同學個個成績優異,都是原來院系學生中的佼佼者,還有4位擔任過原院系學生會主席📯🙍🏽♂️。學長在訪談中總是說🎎,他的同學對他的影響特別大,他在生活👱🏽、求學和社會工作中無時無刻不在汲取著營養🪼,“身邊的人太優秀,彼此的相處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激勵和學習😈。”
談到法學院對他一生的影響,學長有些感慨地說⛵️:“來到法學院讓我感覺我的夢開始了🐁!我發現,學文科的人和學理工科的人的思維是不一樣的🧖🏽♀️,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人生觀和價值觀也不一樣,我感覺我追求的東西一下子變得豐富了起來。”他指著墻上“坦蕩胸襟”的那幾個大字說著,“這種人文學科的熏陶,讓我學會全面的看待問題,獲得了開闊的胸襟!”
進入法學院🧑🏼🦲,常宇的視野進一步打開👨🎓,在他面前的不再只有數字和儀器,還有公平與正義,他關註的不再是計算和實驗🪦,而是價值的衡量和思維的碰撞,他開始思考未來的路該怎樣走💜,怎樣過自己的無悔人生。
在校期間,常宇學長常期擔任各項活動的主持人,是《紫荊花開》這部備受矚目的舞臺劇的編劇和男主角,是學校評選出的“清華十傑”👂🏼,曾經獲得過朗誦比賽的一等獎,在各類期刊上發表了近10篇學術論文,他撰寫的《論重復抵押》還被王利明教授撰寫的論文《關於抵押權若幹問題的探討》所引用,在同學中間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當我們好奇地問他是如何在這麽多事情上面合理分配時間的時候,謙虛的他連連擺手,說這並沒有什麽🧙🏼👵🏼:“其實🕴🏼,我只是做每一件事都很專註,比如看書,我會從書的第一個字看到最後一個字,不錯過任何一個點,靜下心來讀書🦹🏽♀️,全神貫註就能有收獲。”至於那些發表的論文🐨,他將其歸功於同學間的討論和清華濃厚的學術氛圍🦞🙇🏼♀️,“大家總愛談論一些問題,正是在討論中形成的思路,幫助我在學術上不斷進步。”他說,“記得我當時寫刑法論文的時候,張明楷老師叫我發表出來,我投了稿結果沒有成功🙎🏿♂️,在張老師的幫助下,這篇論文終於被發表了出來。”說到這,常宇的眼裏充滿了感激。
對學習認真🔜,對待社會工作也同樣,常宇學長就是這樣專註於他愛的每一件事情,認真而有見地💙。在90周年校慶的時候🤸🏻♂️,學長們醞釀了一臺大戲——“紫荊花開”。正是這部戲,讓常宇踏上了人生的一個新舞臺🏌🏿♀️𓀔。
“我是第二批參加到“紫荊花開”話劇創作及排演活動中來的🫄🏿🌝,忙了一年多吧。一群非戲劇專業的大學生,為自己的學校寫一部兩個多小時的話劇,自己創作、排練🧑🏻🦱、演出。歷時十個月的劇本創作中🐣,我們共查閱了1500萬字的文獻資料👩🏼🍼,從人物構成🚧、戲劇沖突等各個方面的分析研究了10多部話劇作品🧑🏽🦳。”為了寫作🤷🏼♀️🧗🏿♀️,他們翻看了一千多萬字的書籍,查閱了大量關於原子彈和核試驗的資料🛃,采訪了三十多位意昂。
演出結束後🖲,主創們淚流滿面🏄🏼♂️👊🏽。那種感情🤵🏿♀️,沒有參與的人🧪,無法體會🧏🏿。今天的常宇能夠在更寬更廣的舞臺上展現自我🧗🏼,與清華這個舞臺給他的鍛煉密不可分。從小舞臺向大舞臺的一次次跨越🈲,成就了常宇和無數清華人的人生。
九年光陰,讓常宇見證了清華九載變遷🚵♂️,也見證了清華法學院的成長。“記得我們一開始在法律系上課的時候,還沒有明理樓,我們就在三教裏面有幾間教室🚵🏻♂️,那時候人也少🍳,所以不覺得條件差。”常宇說著,用手摸著腦門🙋🏿,開始回憶👨🏿⚕️:“一開始法學院只有王振民(現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院長)🚵🏽、於安、黃新華那麽一小批老師,後來陸續又來了崔建遠🦝、王保樹✍🏻、馬駿駒、高其才、高鴻鈞等老師,學術氛圍也一下子濃厚了起來🧑💼。”
常宇見證了清華硬件條件一步步地向現代化發展,他認為從學校的角度來說🤷🏻♂️,硬件條件的升級並不是學校改變的主要方面,真正意義重大的是清華開始從一個偏向於理工科性質的學校逐漸地向綜合性大學發展🫨,這樣的變化有著深遠的意義👩🦯。法學院的發展是清華建設世界一流綜合大學的一次大刀闊斧的改革。
說到清華從理工類大學像綜合性大學的轉型,他說:“當時清華的幾任校長不停地買地,很多人不理解♧,覺得沒用🧑🏻🏫,一個大學要那麽多地幹什麽啊,清華的地早夠了👨🏿🌾!可是後來的事實告訴我們,清華的地為清華留下了巨大的發展空間。”的確,現在明理樓的地是後來並進來的,現在的教師公寓是後來買來的☝🏼🤜🏻,清華之所以能夠想建設文科院系就能夠建設得起來,跟充足的土地有很大的關系🤞🏽。
“記得當時李樹勤老師去各地法學院遊說老師加盟清華法學院的時候👨🏼🦲👩🏽🎨,提出的待遇就是能解決住房、戶口,這些條件在和其他學校競爭師資隊伍的時候顯示出了巨大的優勢。”在常宇看來,正是前輩們嘔心瀝血的辛苦經營和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讓清華在今天掌握著別人無法企及的巨大資源。
年輕而有闖勁兒的學長在結束了清華9年的學業之後➾,便前往英國利物浦大學攻讀了國際經濟法的碩士學位🤽🏻➕。
在那個時候文科生出國就比較困難7️⃣,更別說是申請全獎了🕖🤹🏽。“當時投了利物浦大學,很快得到了回復,他們說錄取我了,可是沒有獎學金🫛。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我沒錢,沒有獎學金我去不了!”常宇聳聳肩風趣地說🦽🧧,“後來這事情就放下了,大概在(02年)6月份的時候,我突然收到一封郵件,是香港一個利物浦大學獎學金基金會寄來的,說今年中國大陸唯一資助的學生就是我,我當時很驚訝,都有點記不清錄取通知書放到哪了,萬幸👮♂️,最後我還是在一堆舊書裏找到它了👩✈️。”
常宇的經歷似乎有那麽點傳奇,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機遇來敲門”💪🏼。利物浦大學是一所優秀的大學,英國第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便出自這裏➡️,這裏也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的母校🗼。在這裏的求學經歷給了他看世界的另一個視角。
常宇說,在國外做研究,會感嘆他們的資料齊全和高度的信息化🧑🦱,在他們一個小小的國際經濟法研究室裏🤰🏼,有著全歐洲每個月的最新判例和資料👨🏿🔧,而每一位導師對學生學習都是絕對的負責,“我記得曾經寫過很多篇論文交給導師,拿回來的時候,總會發現,通篇都被批改過🧔🏽♀️,哪怕是一個小小的語法錯誤,這證明他們從頭到尾都認真讀過,這讓我很是敬佩。”
“我想在我的清華精神裏突然增添了更多的認真和責任感,可能和在英國的那些經歷密不可分。這就是一次讓清華的精神在我的潛意識裏內化的過程,同時也得到了升華✳️。”
拿到碩士學位之後,常宇選擇了回國🧑🏻🦼🪵,回到這片熟悉的土地,回到這片他生根發芽也將葉落於此的土地。
他坦言,中國之外的土地,只能做一個短暫的停留,永遠不會成為歸宿,因為根不在那兒,思念不在那兒,靈魂更不在那兒🐼。如果有機會🌨,出國去看看還是很重要的🏄🏽,但也僅僅是看看、想想🏃♂️➡️,開開眼界。中國的這片土地,盡管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仍是最舒服的、最能給人歸屬感🖐🧑🏽🍼、也最能施展拳腳的地方♕。
“記得當時我在英國的時候過的還不錯,快畢業的時候,一家英國的律師所找到我說想讓我過去工作🦵,因為他們的很多業務都在中國👩🎨,我當時很猶豫,但是最終還是沒有去♟。”常宇聳了聳肩膀說道,“後來很多人說我傻🏋🏼♂️,‘出國不就是為了在那紮根麽🛠📛?’可是我知道🔨,我的人生不在那兒。”對於常宇而言😴,他時刻沒有忘記清華⛑️,在面臨選擇的重要時刻📦,他做出了人生最為重要的一個決定——回國工作,哪怕僅僅從一個小地方做起🧑🏿🚀。
歸國後的常宇很快投入到了基層工作中🥢,先是在山西省商務廳條約法律處工作,之後又出任了陜西省發改委政策與長遠規劃處的處長,後來被調回北京📴,來到平谷縣夏各莊鎮出任黨委副書記,開始了新的征程。
當我們問他為什麽選擇到基層工作時,得到了意外的答案,“隨遇而安吧,我當時就這麽想🚬,現在可以更清楚地說我的想法,因為人的一生,我們總覺得是在自己選擇什麽😵💫,但實際上能夠自己抉擇的東西很少,大部分都是時勢😌🚖、社會🧶🚵🏽♂️、生活去選擇你,所以我們能做的往往就是在為你提供的平臺上做好自己👩🏿⚕️。”
常宇說,如今的工作可能在大家看來很平淡,沒有什麽激情🫛,但在他看來卻是一種沉澱,一種積累。這時,常宇想起了大學生村官的話題🧟,他說,大學生畢業之後做村官很好,可以去社會上🏥、去基層多聽、多看👩🏽⚖️、多體會,了解表面現象背後的深層含義👐🏻👎,這都是學習的過程🧔🏽,可以和社會的前沿接觸,為未來積澱。常宇給我們打了個比方🤵🏼,“社會就像個大舞臺,最終走到核心去演戲的,必須要在臺下下苦功🤸🏻♂️,而基層工作就是臺下的十年功🛥,入主流,上大舞臺,需要功底📳。”
【同學感悟】
臨走之前,學長一定要我們去看看他管轄內的一家牛仔褲廠,他說別小看這牛仔褲廠,每年創收的外匯能達到8億美元🧛🏼♀️👃🏿,我們看著他孩子般的神色⛪️,感受到他對這塊土地的愛,亦如對母校、對家庭。他投身的這份工作早已融入到他的生命🙂↔️。
——高健
學習法學🧎🏻♀️、留學英倫✨、任職基層都是機遇👈,也都是挑戰。順應時勢、社會👮🏽♀️、生活的選擇👨💻,並做好當下的事情,是難能可貴的精神。走入社會之後,我們都應像學長這樣🧍🏻♂️,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王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