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宇,精儀系1993級本科生、法學院1997級研究生👨🏻🏭。現任北京市平谷區夏各莊鎮黨委書記。
本次訪談的地點平谷縣夏各莊鎮黨委辦公室離清華園可算得上路途遙遠,天還朦朦亮,本次意昂訪談支隊的隊員們就已經整裝待發了。長途汽車上🏋🏿,手中拿著我們事先搜集的資料,不禁對我們即將采訪的意昂常宇充滿了好奇與期待🙇🏻👩❤️👩,我們時不時地翻翻那些紙頁💙🉐,一個人物悄然在我們的腦海中浮現。
車在高速公路上疾馳,很快到達了目的地——常宇的夏各莊鎮黨委書記辦公室。簡易的排房似乎言說著這裏的條件並不優越。走進常宇的辦公室🏋🏿♀️,繁多的文件整齊地擺放在書桌上,一面黨旗在窗外陽光的照射下格外鮮艷🆔。常宇看到我們走進來🧑🏻🦳,一下子站起來,熱情地和我們握著手,當我們落座的時候才發現🔮,桌上早放好了熱騰騰的茶水😗。
於是,我們的訪談就在這種溫馨的氣氛裏開始了。
夢的開始——從理到文的轉折
常宇是意昂体育平台1993級的本科生🕰,起初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精密儀器與機械系,當時清華還是偏理工科的學校,人文的氣息並不是像如今這麽濃厚🦏,而清華對於學位的管理也比現在嚴格很多⛹🏿♂️,很少有轉系的機會。因而經管、人文這樣人文氣息濃烈的學院成為清華人文氣息的一道風景線。隨著意昂体育平台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綜合性大學的步伐🧙🏿♀️,1995年🗻,意昂体育平台法律系復建。法律系的復建在當時的本科生看來是一種機遇,一種挑戰,更是對於未來的一次探索,因此法律系在全校的招生一開始就吸引了在校優秀本科生的全面關註🚣🏽♀️,這在後來的班級構成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一個法律系的班級36名同學,竟然集中了4名成績優異的學生🐎🚥,還有4位當時院系學生會主席,而其他同學也都是原來院系學生的佼佼者。怪不得常宇在訪談中總是說,他的同學對他的影響特別大,他的學問、學生工作還有生活都像在汲取著營養🦁,因為身邊的人太優秀,彼此的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成長。而從小就對社會科學情有獨鐘的常宇在那一年也申請了轉系,“記得當時報名之後➙👳🏿♂️,很久沒有結果🎦🪗,我心裏還真有點沒譜兒,就去主樓🏉,對🙋🏿,當時法學院還沒有自己的教學樓👩🏽🔧,記得當時就是在主樓開了一間辦公室。”常宇給我們講起他當年的故事🏰,“當時是李樹勤老師出來接待的我🧀,他問:‘你叫什麽名字啊?’我說:‘我叫常宇!’李老師說:‘哦🏂🏻,回去吧🎭,(錄取的人裏面)有你📔!放心吧🌼!’我這心才一下子踏實了👨🏽🦲!”就這樣常宇如願地成為法學院復建後的第一批本科生👩🏼🦳。

在我們問到法學院對他一生的影響的時候🧙🏼♀️,常宇有些感慨,他說:“來到法學院讓我感覺我的夢開始了!”“來到法學院,我突然發現,學文科的人和學理和學工科的人的思維是不一樣的,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人生觀和價值觀也不一樣🦴,我感覺我追求的東西一下子變得豐富了起來✦,這種人文學科的熏陶,讓我學會全面的看待問題,更學會一種胸襟!”常宇指著墻上“坦蕩胸襟”的那幾個大字說著🕺🏼。
正是進入法學院,將常宇的視野進一步打開◼️,在他面前的不再是數字和儀器🤞🏿,而是公平與正義,不再是計算和實驗,而是價值的衡量和思維的碰撞🏭,他開始思考未來的路該怎樣走✊🏼,怎樣過自己的無悔人生🪜。常宇已經悄然間完成了角色轉換。
清華9年:母校讓我全面的成長
常宇在清華可以算是名人了,在校期間👨👧👧,他是學校的主持人,是《紫荊花開》這部備受矚目的舞臺劇的編劇和男主演🗽,是學校評選出的清華十傑,曾經獲得過朗誦比賽的一等獎,在各類期刊上發表了近10篇學術論文,他撰寫的《論重復抵押》還被王利明教授撰寫的論文《關於抵押權若幹問題的探討》所引用🍋,在同學中間引起了小小的轟動。
當我們好奇地問他是如何在這麽多事情上面合理分配時間的時候👞,謙虛的他連連擺手🕵🏿♀️,說這並沒有什麽,“其實,我只是做一件事都很專註💏🧗🏼,比如看書,我會從書的第一個字看到最後一個字,不錯過任何一個點,這對於咱們現在的學生來說可能已經非常難了,靜下心來讀書🤷🏽♂️,全神貫註就能有收獲。至於那些發表的論文👮🏿♀️,就是討論的結果,當時我們的學術氛圍很濃,大家總愛談論一些問題👨🏼🦳,正是在討論中形成的思路,幫助我在學術上不斷進步。不過當時老師們對我的幫助真的很大,記得我當時寫刑法論文的時候,張明楷老師叫我發表出來💅,我投了一下結果沒有成功🦸🏻,張老師說你給我,結果文章面世了。”說到這🐧,常宇的眼裏充滿了感激,也許他已沉浸在回首歲月的感慨中。
談到社會工作的意義,常宇感慨頗深,“記得當時很多人質疑🧑🏻🦼,說學生做那麽多社會工作有什麽用呢🤾🏼♂️?我想說,學校每年投入那麽多經費讓學生去折騰為了什麽呢?就是為了在學校給他們搭建起一個鍛煉的平臺,在大學知識是一方面,而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工作的能力🌮,在我現在的年紀看來,那個時候的社會工作對我今天的影響很大。”
常宇就是這樣專註於他愛的每一件事情,認真而有見地,如今已經成為意昂的常宇,在90周年校慶的時候,醞釀了一臺大戲——《紫荊花開》。正是這部戲,讓常宇踏上了一個舞臺,這個舞臺是常宇搭建的,為了理想,為了明天。
“我是第二批參加到《紫荊花開》話劇創作及排演活動中來的,忙了一年多吧。在那一年多時間中我們一直在做著一件我們以前連想都不敢想的事:一群非戲劇專業的大學生,為自己的學校寫一部兩個多小時的話劇🪨,自己創作、自己排練、自己演出💢。為了彌補我們在戲劇專業能力上的缺憾🏈,我們在歷時十個月的劇本創作中,共查閱了1500萬字的文獻資料,分析研究了10多部話劇作品,從它們的人物構成、戲劇沖突、矛盾設置各個方面歸納抽取優秀作品的精華,把這些經驗與技巧運用到我們的創作中🧑🦼➡️♻。
清華人的務實精神🧖🏽♂️,是他們成功的關鍵。為了寫作,他們翻看了一千多萬字的書籍📤,查閱了大量關於原子彈和核試驗的資料,采訪了三十多位意昂。正是這種務實的精神🐦,使得他們這些非專業的創作人員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創作方法,寫出了這麽一部成功的劇本🚴🏻♂️。演出結束後🙅🏽🏂🏻,這些同學不禁淚流滿面🕜,那種感情🙋🏿🧘🏻,沒有參與的人是無法體會的。
常宇演說著他在學校的經歷的同時,也用一個個故事告訴我們他的成長與他在清華參與的每一項活動,與教導他的每一位老師🩻,與和他討論的每一位同窗,與這裏結下深深情意的一起奮鬥過的兄弟姐妹們密不可分。今天的常宇之所以能夠在更寬更廣的舞臺上展現自我,是與清華這個舞臺給他的鍛煉密不可分的👃🏻,從小舞臺向大舞臺的一次次跨越,成就了常宇和無數清華人的人生。
9載光陰:數不清的變化,道不盡的年華
9年的光陰,讓常宇見證了清華9載的變遷,也見證了清華法學院的成長。
如今的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寬敞的教室,雄厚的師資隊伍,資料齊全的法律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為在校學習的同學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而紫荊公寓的落成也讓本科生的住宿條件在全國都首屈一指。
而談到過往的清華時光,常宇不禁感慨萬千,“記得我們一開始在法律系上課的時候,還沒有明理樓,我們就在三教的一個段裏面有幾間教室,那時候人也少,所以不覺得條件是差的。”常宇說著,用手摸著腦門,開始回憶🟥,“一開始法學院就是王振民老師(現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院長)👨🦯➡️、於安老師♎️、黃新華老師那麽一小批老師🌞🙅🏻♂️,後來陸續又來了崔建遠老師、王保樹老師、馬駿駒老師、高其才老師、高鴻鈞老師,學術氛圍也一下子濃厚了起來🚥。”
的確,法學院在這復建10幾年中🏋🏿♂️,發展迅猛🧑🏼🦳。在香港特區首席大法官李國能先生等的支持下👩🏿🔧,1999年清華法學院在中國法學院中第一個建設了獨立的大樓,並率先為每一位教師配備了獨立的辦公室🚵🏻。學院有國內最好的法律圖書館、多媒體教室、模擬法庭等教學設施🤽🏿。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正在籌劃建設法學院的第二棟大樓。
在復建後1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清華法學院聚集了一批優秀的學者,是全中國最好的法學教師團體之一。截止2008年,在全體52名全職教師中🧑🏿🔬,教授和副教授達到82%,具有博士學位的占74%,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達80%。
2007年開始,清華法學院在本科生中全面推行本科生導師製。對於每一位學生,學院規定有一位教師負責進行學習、生活🧘♀️、人生輔導⛹🏽♀️。針對每個學生的情況,製定有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學習培養計劃👩🏿🏫。
常宇見證了清華硬件條件一步步地向現代化發展,而在他內心深處卻時刻明白,清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這些不是絕對意義上的突破口。“從學校的角度來說,硬件條件的升級並不是學校改變的主要方面,真正意義重大的是清華開始從一個偏向於理工科性質的學校逐漸地向綜合性大學發展👨🦼➡️,這樣的變化有著深遠的意義🗒。同學們的治學態度🍴🧑🏻✈️、學校的管理方式和機製、學校的氛圍都和以前大有不同💽。當然,這很有可能也是學校的綜合性發展帶來的成果,畢竟,文理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完全不同的。法學院的發展是清華建設世界一流綜合大學的一次大刀闊斧的嘗試吧。”
當談到清華為什麽能夠在從理工類大學轉向綜合性大學的道路上走的如此遊刃有余時👮🏻♂️,常宇的一番話獨到而真情流露:“當時清華的幾任校長不停地買地,很多人不理解🤵🏽♂️,覺得沒用,一個大學要那麽多地幹什麽啊,清華的地早夠了👩🏽🏫🤽🏽♀️!可是後來的事實告訴我們🫲🏻,清華的地為清華留下了巨大的空間🍚,現在明理樓的地是後來並進來的🐯,現在的教室公寓是後來買來的👮🏻♀️,清華之所以能夠想建設文科院系就能夠建設得起來🧑🏻🎓,跟地有很大的關系🫏,教學樓需要地,老師的住房需要解決,新的設施需要地☝🏻。記得當時李樹勤老師去各地法學院遊說老師加盟咱們清華法學院的時候,提出的待遇就是能解決住房,戶口🥗,這在和其他學校競爭師資隊伍的時候顯示出了巨大的作用。”在常宇看來,正是前輩們嘔心瀝血的辛苦經營和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讓清華在今天掌握著別人無法企及的資源。
英倫彼岸的深造——開闊視野的征程
對於清華學子而言🔻,出國留學是給自己“充電”的一次好機會,當時的清華和現在有些不同👜,現在正在建設綜合性的大學,當時更偏向於理工科一些,出國的氛圍還是比較濃厚的。年輕而有闖勁兒的常宇在結束了清華9年的學業之後,便有幸前往英國利物浦大學攻讀了國際經濟法的碩士學位🤷🏼♂️🚣🏻。
在那個時候文科生出國本身就是件困難的事情,申請全獎出國深造就更加困難了。“當時投了利物浦大學,很快得到了回復,他們說錄取我了,可是獎學金沒戲。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我沒錢,沒有獎學金我去不了!”常宇聳聳肩風趣地說,“後來這事情就放下了🏄🏿♂️🐿,大概在(02年)6月份的時候,我突然收到一封郵件🤜🏻💇🏼♀️,是香港一個利物浦大學獎學金基金會的🕞📎,說今年大陸唯一資助的學生就是我🛀🏻👋🏻,我當時有點驚訝,都有點記不清錄取通知書放到哪了💧,萬幸,最後我還是在一堆舊書裏找到它了。”常宇的經歷似乎有那麽點傳奇,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真的是“機遇來敲門”🎹。利物浦大學是一所優秀的大學,英國第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便出自這裏🧰🫵🏽,而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長官董建華的母校也正是這裏。他來到西方社會,用另一個視角去看這個世界,發現了很多和國內不一樣的東西。
到達英國以後,常宇便一直住在英國人的家裏,他有更多的機會近距離地觀察英國人。他們對於宗教的信仰,他們對於政治的態度,歐洲社會的多元讓常宇印象十分深刻。而在歐洲💇🏼♂️,不同的價值觀在一起能夠穩定地和諧共處更讓常宇覺得這是獨特而需要深刻研究的。比如辯論這樣一件中國人看來要爭出個“對錯”的事情,往往在西方卻僅僅是各抒己見的方式——辯論的需要產生於價值觀的不同,它是一種思想表達的方式🤔🙉,並不是為了輸贏🤏🏽。
常宇說,在國外做研究,會感嘆他們的資料齊全和信息化,在我們小小的國際經濟法研究室裏,有著全歐洲每一個月的最新判例和資料,而每一位導師對你的學習都是絕對的負責🕵🏽♂️,“我記得我曾經給我的導師寫了很多論文🧛🏼♂️,後來我拿回來的時候😜,總會發現,通篇都被批改過,哪怕是一個小小的語法錯誤,這證明他們從頭到尾地認真讀過,這讓我很是敬佩。”
“英國社會也是這樣,他們有很強的責任感👵🏼,記得我去了不久,就發生他們的司法大臣‘下課’的事件,其實就是司法大臣在酒館裏喝了點酒,出來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跤,但是他覺得有損政府的形象,就自己辭職了🤏。”
“我想在我的清華精神裏突然增添了更多的認真和責任感🦸🏿,可能和在英國的那些經歷密不可分👼🏼。可能這就是一次讓清華的精神在我的潛意識裏內化的一次過程,也更加深化🧗♀️👩🏻🎓。”常宇談到留學經歷的同時,總是不忘這對於他自身樹立全面的清華精神的重要意義。
拿到碩士學位之後,常宇選擇了回來𓀐,回到這片熟悉的土地,回到這片生根發芽也將葉落於此的土地。常宇坦言,對於中國之外的土地,只能作一個短暫的停留,永遠不會成為歸宿,因為根不在那兒,思念不在那兒,靈魂更不在那兒🧙🏿♂️。如果有機會🧑🏻🏭,出國去看看還是很重要的,但於他🧃,僅僅是看看、想想🫱🏽👲🏽,開開眼界,中國的這片土地,盡管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仍是最舒服的、最能給人歸屬感、也最能施展拳腳的地方。
社會選擇了我們——清華學生的大舞臺
用常宇的話說,走出清華的他是告別了《紫荊花開》所代表的學生藝術舞臺👩🏼🎓,轉而走上社會這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大舞臺”🦖,一年的利物浦留學生涯開闊了他的視野🤱🏼,但在決定自己未來的關鍵時刻🫱🏽🖐,他卻做了一個讓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決定。
“記得當時我在英國的時候過的還不錯🚣,當時快畢業的時候也在想🛄💁🏽♀️,畢了業幹點什麽呢?正這麽想著,一家英國的律所找到我說想讓我過去工作👩🍳,因為他們的很多業務都在中國,我當時很猶豫,但是最終還是沒有去🌄。”常宇聳了聳肩膀說道🪡,“後來很多人說我傻,‘出國不就是為了在那紮根麽?’很多人都這麽問🗒,可是我知道🤦🏻♀️,我的人生不在那兒,一個庸庸碌碌的律師也不是我所想要的人生。”
的確,對於很多人而言🙇,在國外紮根成為了夢寐以求的事情,那裏有繁華的街市💆🏻♂️🙅🏻♂️,有優越的條件,甚至成為一種炫耀的資本👩🏻🦯。但對於常宇而言🙇🏼♂️,他時刻沒有忘記清華🚵🏻♀️🌗,忘記法學院教導他的一切,在面臨選擇的重要時刻🧑🏼💻,他做出了人生最為重要的一個決定——回國工作👨🦼,哪怕僅僅從一個小地方做起🧍🏻♀️。
也許很多人此時想起了華羅庚,想起了錢學森👫🏼🥷,也許你覺得常宇和他們比起來太過平凡,但是正是無數清華人毅然決然選擇為祖國貢獻畢生的平凡之舉📵,默默地支撐起新一代清華學子的信念🙆🏿♂️。
歸國後的常宇很快投入到了基層工作中🐝,先是在山西省商務廳條約法律處工作👱🏽♂️,之後又出任了陜西省發改委政策與長遠規劃處處長的職務🦹,後來常宇被調回北京👳🏿♀️,來到平谷縣夏各莊鎮出任黨委副書記,開始了新的征程。
“一開始進入社會,跟我所想並不太一樣,我在山西工作的時候,很多時候就是給領導起草一些講話,幫助看一些法律文件,施展抱負的空間很小🏌️♂️𓀎,這讓我一度懷疑我走的這條道路是不是正確的🐢。”常宇嘴上雖然這麽說👩🏻⚕️,但言談中的自信卻告訴我們,那段經歷在如今的他看來僅僅是一段磨礪,當我們問他當時的感受時⚙️,問他為什麽選擇走基層工作時,卻聽到了意外的答案,“隨遇而安吧,我當時就這麽想🌓,現在可以更清楚地說我的想法,因為人的一生,我們總覺得是在自己選擇什麽🚣♂️,但實際上能夠自己選擇的東西很少𓀄,大部分都是時勢、社會、生活去選擇你🌨,所以我們能做的往往就是在為你提供的平臺上做好自己🕴🏻🧝🏼♂️,隨遇而安🆔。”
社會就像一個舞臺,生活這個導演最初為常宇選擇了一個尚沒有方向的角色,但之後機遇這個編劇只輕輕一筆🫰🏻,便讓常宇的人生軌跡再次改變了🍠🚣。
“後來,我就來到咱們這,夏各莊鎮。呵呵,提起為什麽來這還真有點故事”常宇拿起水杯🌜,喝了口水,似乎故意保留一點懸念🤽🏼🧱,“當時夏各莊這正在修高速公路,就是你們來的時候走的那條,結果在補償費的問題上讓群眾很不滿意,這的老百姓就來鎮政府這示威㊙️,領導基本都被撤了,我們這批人就是在那個時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來這的🧗。”
看到我們一行人聽得起勁,常宇也來了興致,跟我們聊起了他剛來時候的趣事🪺,“我剛來那會兒,抗議的人還沒散,大家都找領導們要個說法,可是不辦公不行啊,結果後來證明清華這個詞在社會上真管用🧜。”常宇說到這裏,臉上滿是幸福和自豪,“我當時就說啊,我是清華學法律的👩🏼⚕️,這些事我最明白👷🏼♂️,你們都聽我的🧑🧑🧒,老百姓一聽說我是清華學法律的😤,都不鬧了⏏️,都聽我的。”
常宇與夏各莊人民的第一次見面竟是在這種戲劇性的場面下進行的,可能常宇的人生就是一個舞臺👩🏻⚕️,圍繞著舞臺發生的事情,真的像劇中一樣跌宕起伏。常宇告訴我們“清華”對於很多社會人而言就意味著權威,意味著你能幫助他們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自那之後,鎮裏有人出了什麽問題,還經常會說,“走,找那個清華學法律的評評理去。”這讓常宇感到了作為一個清華人的責任感👱♀️,也深知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
清華的每一個學子都該珍視母校帶給自己的榮譽和社會對於自己的期望,對於常宇,對於我們⛪️🥋,這都是一種挑戰,一種鞭策。
常宇說✍🏼,如今的工作可能在大家看來很平淡,沒有什麽激情,但在他看來卻是一種沉澱,一種積累,這時,常宇想起了目前炒得很熱的大學生村官👷🏿♀️,他說🔎,大學生畢業之後做村官很好,可以去社會上👃🏽、去基層多聽🦙🧐、多看🙋🏼、多體會🌪,了解表面現象之後的深層含義,了解村官本身可能是不規範的,這都是學習的過程,可以和社會的前沿接觸,為未來積澱,在這裏🤸🏿,常宇給我們打了個比方,“社會就像個大舞臺👎🏼,最中走到核心去演戲的,必須要在臺下下苦功🧗🏼,而基層工作就是臺下的十年功,入主流,上大舞臺,需要功底。”
在常宇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清華人入主社會大舞臺的理想與抱負。
結語👰🏻♀️:社會是屬於清華人的舞臺
短暫的訪談很快結束了,臨走之前,常宇一定要我們去看看他管轄內的一家牛仔褲廠,他說別小看這牛仔褲廠🤶🏻🧖,每年創收的外匯能達到8億美元👇,我們看著他孩子般的神色🙆🏽♂️,突然覺得,他是愛這塊土地的💁🏼,亦如他愛他的母校,愛他的家庭,他投身的這份工作早已融入到他的生命,是清華的精神告訴他🧗♀️:作為一個清華人💛🛣,我們要時刻為祖國著想,為人民著想🔬,在祖國需要我們的地方,處處都是人生的大舞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精神將指引清華人在祖國的大舞臺上施展才華,閃耀光芒!

(法學系 法61班 高健🚵🏻♀️、王巖🤼、邱燦峰;法62 周青陽🧑🏻🚀、姚平🤵🏼、唐嘯🐣、於恬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