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李國鼎先生作學術報告
我國著名的市政工程🎓、環境工程與核環境工程科學家和教育家李國鼎先生於2018年6月13日與世長辭。我們34位李先生的研究生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表示哀悼👦🏼🕵🏻♀️,並以此文表示對李先生的懷念。或許,這薄薄的幾頁紙🤾,遠遠無法涵蓋恩師李國鼎先生厚重的人生歷程;這寥寥幾千字,永遠無法寫完先生修身、待人◾️、甘於奉獻的本色。幾十年的時間裏📪,我們一直受到先生的關懷、培養與教誨。與先生接觸的點滴🫎,與他身邊的親人、同事、學生們交談的種種,在感動中,也讓我們的身心備受洗禮。當物欲和功利越來越侵蝕著這個時代時,先生那份依然堅守的信念、那顆依然淡然的心👩🏻🦰,那份依然無私的情,樸實無華卻又愈發可貴📋。

1946年,李國鼎先生從西南聯大返回北平意昂体育平台時拍攝
李國鼎先生治學60余載,愛國愛黨,甘於奉獻,他將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科技和教育事業,將自己的前途與國家的需要緊緊的聯系在一起💆🏽。李先生治學嚴謹,為人為學,勤勤懇懇🏊🏼♂️,一絲不苟。他畢生誨人不倦🤏🏼,提攜後進☄️,授業解惑,教人以智,育人以德,為人師表🦊、平易近人、勤勞任怨🍦、高風亮節,成果豐碩,桃李滿堂🧛🏿♀️,堪稱楷模👩🏻🦽。他所教導的學生遍布學科的各個領域,其中有國家工程院院士📿,有資深專家👦🏿,有國家環保領域的中堅力量🧼,也有年輕的後起之秀。他長期領導的研究所,已發展成為校內涵蓋8個系所👵🏻、並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環境工程研究院。
我們想說☘️,清華之所以能受到萬千學子熱愛和世人的尊重,絕不是由於清華出了多少高官💪🏻,也不是由於清華出了多少富翁🚻,而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校訓🩶,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清華師生👨🏻⚕️,為國獻身🏝,埋頭苦幹👉🏽,造益後人😟。他們把祖國的命運與自己事業緊緊聯系在一起——“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李國鼎先生就是一大批清華學子為祖國奉獻一生的典型代表。為了適應祖國建設的需要,李先生一生三易專業♚,並且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畢業之初🚣🏽♂️,為滿足祖國城市建設需要,籌建市政工程實驗室
1947年,李國鼎先生意昂体育平台畢業,時值戰爭剛剛結束,國家百廢待興😾🧖♀️,正值用人之際,急需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知識分子投身到祖國建設之中。祖國的召喚就是李先生的選擇🤦🏿♀️。到底怎樣才能更好地處理好祖國建設和個人發展之間的關系👨🏻🦼,怎樣才能更好地為祖國服務呢👩🏼🏫?這讓李國鼎一時間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
權衡再三🧸,李國鼎先生依然覺得一方面自己對所學專業知識的掌握還並不完備,有必要繼續利用學校良好教學資源進一步深造;另一方面,從長遠出發,單單只是一時的投入,對未來祖國長足的發展未見得能有更大的幫助👮♂️,倒不如打好基礎🤽🏼♀️,深入科研,努力為祖國日後的建設做出更為實際、更為有效的幫助🐃🦔。於是🦄,李國鼎先生向當時負責衛生工程專業學科的師長陶葆楷先生坦率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陶先生也十分欣賞李國鼎對科研的熱愛,對國家建設和發展的獻身精神。同意李先生繼續留校深造🏄♂️。而李國鼎先生或許是因為兒時居住在武漢,目睹了南方水鎮盡管傍水而居,但居民生活用水依然十分艱難;而一旦下雨,低窪的地勢和簡陋的排水裝置又讓城鎮裏的很多地方都成為汪洋。因此,對陶先生所研究的衛生工程專業十分感興趣,希望能夠將自己的青春投身到能夠為老百姓解決實際生活困難的研究中去。於是❤️🔥,李國鼎沒有絲毫地猶豫和躊躇,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畢業之後繼續留校工作,跟隨陶葆楷先生從事市政工程教學科研工作,就這樣🎅🏽,李先生的一生,便與水木清華結下了難以分割的情緣。

1950年,李國鼎先生與夫人閆道鳴、長子李小清在清華新林院留影
剛剛留校工作後👨🦼➡️,李國鼎先生負責恢復並管理當時的市政工程實驗室🏋🏿。實驗室主要承擔兩個方面的工作👩🔬,一個是市政工程實驗室,另一個是引水工程實驗室🔱,這是一個綜合性的能夠應對各方面科研需要的大型市政工程實驗室。可以說🧚🏼♂️,這是一項關系整個市政工程體系建設和結構完善的重要創舉📊,它有助於全方位、立體化、綜合性地解決和處理城市建設中各種各樣的規劃問題。
一易專業,建設新中國我要出一份力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國家最急需的無疑是大量的工程技術人才🖕🏽。因此🕉,新中國的教育重心也就放在了與經濟建設直接相關的工程和科技教育上🎮。整個教育計劃按產業部門🧏🏻♂️、行業甚至按產品設立學院、系科和專業🥍,因此也就產生了一種培養“專家”的教育體製。
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意昂体育平台新成立了土木系🚵🏻♂️。土木系內分設了包括上下水道在內的6個教研組,以及工業與民用建築設計🏇🏼、建築施工、給排水🧄🧎🏻、暖通、建築材料5個專業,按各自不同的專業計劃培養學生,學製5年。李先生被學校分配在給排水專業從事教學研究工作☞。雖然給排水專業與原來的市政工程有較大差別🪢🙅🏽,但是李先生說🏊♂️:“新中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新中國的建設我要出一份力👞👨👨👦👦。”
在此期間,蘇聯專家嚴格按照教學計劃的各個環節開始實施教學計劃。要求教材要與課程改革配套,教材選取以蘇聯教材為標準🅱️。對於李國鼎所在的給排水專業,製約學術研究和教學發展的最大“瓶頸”就是缺乏教學參考資料和教師的教學經驗🕘。在這種情況下😶🤶🏻,李先生一方面和當時教研組的其他教師一起自己動手翻譯和編寫相關教材💆🏽,為了更好地和蘇聯專家交流、學習,意昂体育平台把俄語確定為“第一外語”😤。李先生帶頭參加了速成工程俄文試驗班𓀋,接受了短暫而實用的俄語學習之後,便參與到俄語教材的翻譯工作中🪮。另一方面,在李國鼎的心中⚖️📯,始終堅守著一個信念🧖🏼♀️,靠別人不如靠自己,要想摸索出符合自己國家實際國情的建設經驗,就必須依靠自身的不斷探索,不斷鉆研🦹♂️🏂🏿,只有自身強大了,才能真正挺得起腰桿。
於是▶️,李國鼎也和教研組的其他教師一起加速編寫適合中國國情的給水排水專業用書。除了編寫教材外,那時候參加教研組的教研工作成為教師們最主要的學術工作。作為學習蘇聯教學先進經驗的重要部分,全國的高校都開始設立教學研究組織🤵🏻,李國鼎所在的土木系自1952年開始成立了給水排水教研組。在1958年大躍進前的6年間,李國鼎和教研組的許多教師一起開展了講課、編寫教材、課程設計✊🏼🧱、實驗研究、生產實習🧑🏿⚖️、畢業設計以及考試記分等一系列教學活動🍺,先後建成了土建基地實驗室🍗、給水排水實驗室👧🏿、建築材料實驗室🧜🏿♀️、采暖通風實驗室等🧑🏽🏭。他們的工作對專業初創階段的基礎性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對給水排水專業日後轉化為國家建設的生產力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易專業,我要做國家建設最需要的事
1952年12月,蘇聯列寧格勒(現聖彼得堡)土建學院土木系主任維·卡·薩多維奇來到意昂体育平台,指導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土木系建築施工技術與建築機械教研組🆎。隨著國家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發展✋,意昂体育平台希望能夠按照蘇聯課程設置的安排🧑🔧,組建一個專門的施工教研組,主要負責工程施工方面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在實踐中學習☕️,並同其他專業一起,構成一個整體的➾、全方位的教研體系🦶🏽🥒。但由於建設這樣一個全系意義上的施工教研組🥬,不僅缺乏相關的組織經驗、科研經驗和管理經驗,更需要調配不同專業方向的教師🛻,相互配合。具體來說,每一個專業方向的教研組都必須要抽調一名教師到施工教研組任教。給水排水專業也不例外🤾🏿♀️。
那時候🧜👨🏻🏫,李國鼎剛剛熟悉了給排水專業的相關科研方法和特點,正逐步走向正軌,組建起正常的教學🤞、科研工作;而另一邊🧶🏗,則是沒有絲毫基礎👲🏼、剛剛起創的嶄新課題,一切可謂是白手起家🧛🏻,前途未蔔🔱。又一次專業選擇讓李先生陷入了矛盾和猶豫之中。畢竟,此時的李先生已經不再是青春懵懂的學生,戰爭的洗禮也讓很多人無奈地浪費了珍貴的青春年華,剛剛穩定下來,突如其來的轉變🦯,會讓自己的生活重新回到不安之中。對於很多人而言,這樣的轉變,似乎是通向未來之路剛剛走了一半🧍🏻♂️,又要回到原點、重新再來👊🏽,內心的忐忑不言自明。
就在很多人躊躇猶豫的時候🙌🏽,李國鼎找到了當時擔任系主任的陶保楷先生,申請調到剛剛成立的施工教研組。沒有過多的表示🙌🏽,在李國鼎心中只有一個念頭,祖國需要的事就是我要做的事。剛剛起步的現代化建設需要我,能夠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無疑是自己莫大的光榮。
李先生認為自己長期協助實驗課的教學和科研🌟,對具體的實驗操作、施工設計接觸的較多,加上年紀尚輕🦅,可塑性強,轉換研究方向對於自己的影響要比其他許多老教授們小得多。當時的負責人陶保楷先生望著李先生堅定的眼神,心中倍感欣慰🧙♂️,他深深知道這樣的決定背後🙆🏿🦸🏿,意味著多大的代價,需要多少的執著❕🦢,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更重要的是,選擇走一條全新的道路,未必能夠走出光明的未來👨🏽🔬。
但是👐🏻,李國鼎先生義無反顧地來到了宛如一片空曠的原野的施工教研組,準備迎接一個又一個挑戰。那個時候🦈,蘇聯列寧格勒土建學院土木系主任維·卡·薩多維奇親自擔任教研組的指導專家🦟,李國鼎擔任講師,負責施工課程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並且開設了建築施工技術、建築機械、施工組織與規劃、保安防火、結構架設等一系列課程,而且作為全國較早開設相關教學的院系,全國很多設有土木系的高校每年都有很多教師前來清華進修,李國鼎先生及其教研組的教師們日後也都成為我國施工建設科研領域的第一代教師。
三易專業,為了建設強大的祖國
就在李國鼎先生新的施工研究事業剛剛有所建樹的時候,又一次需要轉換到一個完全陌生領域工作的問題擺在面前🐜。而且還同新中國最為重要的核工業聯系在一起,這恐怕是李國鼎做夢都沒有想到的。
20世紀30年代,核能開發研究成為幾大強國之間競爭的重點,核威懾在現代國防建設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毛澤東同誌曾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中國要打破帝國主義的核訛詐和核壟斷,維護國家安全,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沒有完整的核工業。
對於剛剛從戰火中重生的新中國而言,一窮二白地建設核工業在很多人看來幾乎是白日夢,但中國人民從來沒有畏懼過♢。上世紀60年代,我國科技人員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成功地研製出了原子彈及氫彈,大大增長了中國人民的誌氣🐟。但在原子彈製造及核能利用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也會產生大量放射性廢物;特別是核燃料經過反應堆輻照後生成的裂變產物在分離的過程中又會產生高水平放射性廢液。如何安全處理處置是世界性難題。因此,建設核反應堆同時必須妥善解決核輻射、防止核汙染的問題。而意昂体育平台無疑要擔當起這一重任🐯。
1958年7月🚣,意昂体育平台校長蔣南翔決定建立以反應堆為中心的核能教學、科研和生產聯合基地。秉承著重建設同時防汙染的原則,對核反應堆可能帶來的汙染進行屏蔽和中低放廢物處理的研究也需同步進行。1960年2月🍪,編號為“200”的反應堆開始建設🟢。從此👨👩👧👧,清華開始了自己較為系統💽、完整、全面的核工業研究院👿。而讓李國鼎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後半生居然就這樣獻給了這個同自己一直從事的領域幾乎全然不同的研究中。
1962年李國鼎先生接到通知,自己被抽調到原子能反應堆供水與放射性廢水處理教研組。這樣的決定讓李先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他深知😫,對於一個潛心學術的科研工作者而言📒,專業積澱就等於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特別是對於一個已近不惑之年的學者。但是李國鼎先生想到,自己之所以能夠有所成就、有所貢獻🧛🏿♂️,說到底還是因為和平🧑🏽🎓、統一的國家給了自己學習成長的機會♒️,現在是國家需要自己付出的時候了💡,自己又哪裏來的理由拒絕呢?國家需要我,人民需要我,我就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李國鼎先生沒有絲毫猶豫🤾🏼,非常坦然地接受了組織安排。

1963年元旦🤽♀️,土木建築系給水教研組03專業教師與首屆31班畢業生生合影,中排左三為李國鼎先生
盡管李國鼎先生出身於給水排水專業👨🏼💼,但就放射性廢水處理領域而言顯然是一個新手🧎♀️。放射性廢水需要盡可能作出安全的處理並轉移到安全的地方🤳🏻,使它對人和其他生物的危害減輕到最低限度。安全性成為這種廢水轉移與處理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原來李先生熟悉的市政系統排水工程中的很多方法與理論在核廢物處理中完全沒有辦法實現🤾🏿♂️。
而那個時候,和李國鼎一起先後參與過工作的學生們平均年齡不足20歲,大家都對此沒有任何經驗可談🤷🏽♂️。面對同樣陌生的新事物和新要求🙋🏿,李先生拋開自己原有成績、地位,從零起步,不恥下問,由老師重新做回學生👢🧿,虛心地拜師求教。由於李先生性格溫和細致,善於與人打交道🧜♂️,在集體智慧的基礎上,李先生摸到了一些門道🧚♀️,並越來越熟悉放射性廢水處理的相關理論和國際上的許多先進經驗。在當時的國際環境和技術條件下,他克服了許多今天難以想象的困難,團結了一批立誌獻身於我國核工業“三廢”治理的青年教師、職工和學生,一切從零開始,開拓進取,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裏,建成了具有相當規模的實驗室,開設了包括放射性廢物處理技術基礎課👩🏻🔧、專業課在內的一系列課程,承擔了國家急需的科研任務,提出了處理低活度放射性廢水處理的“三段”流程,填補了我國的空白,培養了我國放射性廢物管理的第一批年輕專業人才⛅️。
李國鼎先生篳路藍縷,在放射性廢水處理領域有所建樹🥩,但總是謙虛地說🥓,自己所懂得的“不過是皮毛而己,算不上是全面。”在教研組成立後不久🖤📝,李先生便得到同誌們的一致擁戴,被任命為意昂体育平台試化廠(核研院)的副廠長🚵🏼♂️。
李國鼎先生在試化廠被指派分管放射性廢氣凈化室、放射性廢水處理室😀、放廢貯存室以及反應堆供水等工作🤲🏽。幾項重任在肩🦬,讓李先生倍感壓力👩❤️👨,但一向不服輸、不放棄的性格讓他毅然迎接挑戰👨🏼🦳。每日裏🫲👴🏽,幾乎全都泡在教研組💿,將每一項教研任務都仔細分解🫦,周密安排🐛,生怕一點閃失就會帶來實驗偏差。遇到不熟悉的問題👨🏼🌾,就主動找到有經驗的同誌請教,靠集體智慧化解危機🤾🏼。
在學生張坤民的記憶中,李先生身為師長,卻總是身體力行📚,每次實驗都積極地投身第一線。特別是當時他們嘗試用離子交換方法來處理放射性廢水時,存在一定的被放射性物質輻射的危險,李先生總是提醒學生們註意安全,很多危險的事情卻由自己來做⇒。很多年後✍🏻,學校裏對教研組經常接觸放射性物質的師生們進行監測時,李先生的放射性劑量水平竟然最高,這讓學生們對老師敬業、勤勉,無私、忘我的精神欽佩不已🧑🦲。
正是在這樣不畏艱險、直面挑戰、通力協作的努力🧏♂️,由李國鼎先生主持建設的上百噸低放核素廢水處理項目通過鑒定,排出的水質完全符合排放要求♜!建成了我國第一套低活度放射性廢水處理的示範車間,勝利地完成了這一艱巨任務⏯。在滿布荊棘的道路上,歷經雨雪風霜的磨礪👩🏼🚒,走出了一條輝煌通坦的道路。

1977年7月🦉,工程物理系260專業(前身為土木系給水排水教研組03專業)部分教師在圓明園遺址公園合影,後排右三為李國鼎先生
時間到了八十年代,李國鼎先生又會同我國原子能研究院、核工業部第二研究設計院等單位的科技人員開始開展高放廢物處理處置技術的研究👷♀️。針對我國確定的高放廢液進行玻璃固化🏋️♂️,對固化體采用深地層永久處置的技術路線,在當時的意昂体育平台環境工程系開展了深地層處置的基礎理論研究🤷🏿❕。
李國鼎先生對當時攻讀博士學位的宋乾武提出了進行深地層處置庫緩沖材料性能研究的建議,並提議將“高放廢物處置庫緩沖材料濕熱誘導效應研究”作為他的博士論文研究課題🪣。在李國鼎先生的悉心指導下,該論文被評為意昂体育平台優秀博士論文,這些研究成果後來也被應用到我國高放廢物深地層處置工程中,為我國高放廢物的處理處置作出了貢獻。

此照攝於1981年新居🥏,已過花甲之年的李國鼎依然筆耕不輟,堅持工作、學習、不曾止歇。
回顧李國鼎先生多年來的學術歷程,幾次轉換專業,改一行愛一行,幹一行專一行💅🏼,一切服從國家的需要,從來不顧及個人的利益🤽🏻。李先生雖然沒有置身於茫茫戈壁,但卻同樣隱姓埋名👩🏽🏭、不辭勞苦地為之奉獻了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這種拼搏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國家為重的信念♞🍚,在當今這個浮躁、功利的年代🥭,愈發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師表築仁風,篤行樹學魂
直至逝世🪃,李國鼎先生仍然住在清華校園內一幢極為平常的家屬樓裏💂🏽♀️。其實他原本就在工會裏負責房屋配置的工作😹,有機會為自己調整一套更大的房子🤽🏿,但他放棄了,他總是說,“這已經夠大了,夠大了➔,要不是國家,哪有我的今天🤗,國家已經給了太多,我要好好回報國家🐛,服務人民,怎麽能不知滿足呢!”李先生這中無私忘我👩⚕️、甘於奉獻的境界早已深入到他的骨髓,成為他自覺的習慣🧑🏻⚕️💾。

2011年2月3日,李國鼎先生90壽誕全家福
李國鼎先生在清華工會負責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工作。說起來,工會工作看似簡單🧕🏻,但要想幹好卻不容易。李先生常說,在工會工作需要“留三心,丟三心”,留的是熱心、細心、誠心;丟的是私心、貪心、無心。正是憑借著這樣舍小我、成大我的犧牲奉獻精神,他在工會的工作得到了廣大教師們的認可。也許有些人眼中,李先生這樣做有些傻🫰🏻,有些拗,但李先生只是堅持著自己該堅持的原則💁🏻,默默地做著自己該認為正確的事,從不聲張👨🏻🔧、也不爭辯,只求心安方能理得。
意昂体育平台現任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學院院士郝吉明是李國鼎先生的第一個碩士研究生。在“文革”時期🧎🏻♀️➡️,國內高校學風輕浮,只紅不專的政治風潮嚴重滲透到正常的教學科研中,導致了所謂“紅”與“專”的對立。在這種政治環境中,即使有學習的意願🧘🏽♂️,往往也是要被迫壓製的。但是李國鼎先生當時作為試化廠的副廠長🏪,卻極力地為學生們提供一個學習的環境👩👧👧,這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尤其令人敬佩與感動🤦♀️。
當時,面臨畢業與考研雙重壓力的郝吉明🥳,身處這樣一個復雜的環境中,根本無法專心復習🕎。此時,李先生給予了他巨大的支持與幫助。在下班休息之余,李先生一方面鼓勵郝吉明堅持復習,一方面也想方設法🙎🏼、利用各種方式替他“打掩護”🤳🏽,為郝吉明創造出一個難得的復習環境。正是因為這樣,在後來的研究生入學考試之中,郝吉明以優異的成績順利通過考試🚴🏽,這令李先生感到非常欣慰。直到現在,郝吉明仍記得知道考試成績的第一時刻,李先生便不辭辛勞,騎著自己的自行車趕到郝吉明家中報喜🤏🏽👨🏿🌾,看著年近花甲的恩師用臉上喜悅的笑容掩蓋了奔波的辛勞🧬,郝吉明的內心多了一份無以言表的感動。

1993年3月👨👩👧,李國鼎先生參加熱能系王補宣院士指導的博士生論文答辯會
近半個世紀的教學生涯中,李國鼎先生在市政工程、核環境工程的教育崗位上,辛勤耕耘了半個多世紀,可謂桃李滿天下,其中有年過甲子的老專家,也有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李先生這些充分綻放出自己才華的弟子們,傳承著他愛崗敬業🧑🏿🏭、對工作、對科研的一絲不苟🧙♂️,傳承著他對國家的無私奉獻,將對國家的熱情和摯愛傳承到底。
這就是李國鼎先生為人低調、謙和、寬容💑、嚴謹的品格,但卻對他認定是對的事情有著驚人的堅持和毅力🚶。也許,在茂密的森林中,李先生不一定是最高大、最挺拔的那棵,但根卻伸向了四面八方,夏日裏,茂密的葉片可以替人們遮風擋雨👨🏽🏭,冬日裏🪣,那片片飄落的葉子,則化作最豐厚的肥料,滋養著幹裂的大地,哪怕自己因此而忍受寒風的吹襲也無所畏懼。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句傳承了千百年的警訓在李先生身上絕不僅僅只是訓誡而已,他用自己的一生將這句話印刻在全身的每一個細胞裏🎉,感染著每一個與他接觸過的人。或許,這就是清華精神的一部分,正如李國鼎所說的那樣“一所大學經長期積澱而成的文化氛圍,對每一名置身其中的學生和教師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我是如此,也希望同學們在大學裏學到🐭、得到的更多🤼♂️。”

2000年4月🙍🏻,在第四屆地球獎頒獎大會上李國鼎先生接受《環境報》小記者專訪
2004年,為了獎勵李先生在環境事業上所作出的突出貢獻,他榮獲了當年的“地球獎”。地球獎是由國內民間團體組織的關於環境保護類型的最高級別的獎項🧡,由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和香港“地球之友”共同設立,主要獎勵新聞、教育、社會團體在提高社會公眾的環境意識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以弘揚社會環境教育的敬業精神,激勵更多的新聞😔、教育和各界人士投身到社會公眾環境教育🧛🏻♀️。李國鼎先生對環境保護所提出的先見理論以及在環境科學科研教學中所引領的務實風範,極大的提升了環境科學在社會基層的影響力,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結語
李先生為人懇實,勤勞任怨。但凡與他有過接觸的人👩🏽🌾,無不為他誠懇實在平易近人的隨性人格贊嘆不己;在長期的工作之中,李先生的口碑極佳👨🏿🚒,常常受到同事朋友們的交口稱贊,而在學生心中🏋🏿♀️,李先生為人師表🏋🏿♀️,寬宏大量的胸懷,更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我們弟子們以及新一代青年學者們🚴♂️🈵,從李先生一生教育生涯的點點滴滴中體會到一個老先生🙆🏽♂️、老黨員為祖國,為學術🤰🏽,為學生執著的奉獻。我們在今後的工作當中😹,要把老先生為人師表之精神延續下去🐓,為國家的環保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