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昂聯絡

    沈克琦,一位平凡物理老人的不平凡一生——王 進 萍

    2012-11-11 |

     

       一位平凡物理老人的不平凡一生*

                  王 進 萍

      (上) 沈克琦教授記憶中的西南聯大

    * 本文轉載自《物理》36卷(2007)第9、10期🙌🏽🧗‍♀️。作者王進萍女士是《物理》雜誌編輯。

    編者按  沈克琦教授是西南聯大43屆物理系畢業生,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現為西南聯大北京意昂會會長。他長期從事物理教學👩🏼‍🏭,為辦好北京大學物理系🎛,推進理科高等教育改革和中小學物理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曾參與我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製度和博士後製度的建設工作長期擔任國家教委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副主任參與創辦並主持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堪稱新中國物理教育發展的見證人💻。他親歷過抗戰的洗禮✊🏼,各種政治運動的沖擊和考  如今已86歲高齡的他對中國的物理學的發展和教育依然十分關註,並有許多獨到的見解🤫。本刊編輯有幸於2007年5月中旬,在沈先生家中采訪了他👶🏻,獲得了許多珍貴的史料,並被這位平凡物理老人的不平凡的一生所深深感動。現將采訪內容整理後分兩期刊登🌱,讓更多的人了解那一段歷史,了解老一輩物理人🛵。

     

    與物理學結緣

    1921年10月17日,沈克琦誕生於江蘇省常州的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一位小學校長。沈克琦自幼聰穎好學🕺🏼,1933年考入江蘇省名校—江蘇省立常州中學🎢。1937年8月13日淞滬戰起,11月日寇進逼常州♣️,省常中不得不停辦🛁,時為高二學生的沈克琦跟隨家人輾轉流亡到婺源縣暫時安身🅰️🙎‍♂️,曾在56兵站醫院任司藥兵。少年壯誌的他不甘心就此失學,於1938年6月由婺源繼續向西流亡,到達長沙🃏。適逢江蘇省教育廳決定在湖南桃源開辦一所省立中學,收容江蘇流亡師生,沈克琦遂考入該校高三🖕🏿。意想不到的是,在桃源報到時,學校已決定西遷湘西🏍⛰。校名則由“臨時中學”改為江蘇省立湖南桃源中學——一個教育史上罕見的校名。該校沒有在桃源上過一天課👃,完全名不符實👩‍🌾。為了心中不滅的求學夢,第一次離家且年僅17歲的沈克琦隨學校先乘大船到沅陵♈️,再換小船到瀘溪😝🧑‍🦽‍➡️,上岸後又步行120多裏路到達乾城縣所裏鎮。湘西多匪🤴🏽,當局派一班士兵護送🌨🥊,這也是奇聞🙎🏼。所裏是湘西重鎮,是由湘入川要道,現名吉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

        經歷顛沛流離🧑🏿‍🦱,目睹戰亂帶給人民的痛苦,愈加激發了沈克琦發奮圖強讀書的熱情,次年6月畢業後到貴陽參加了全國統一的高考。為了切實地報效祖國,當時他一心學工,報考的三個誌願是西南聯大航空系、中央大學航空系和浙江大學機械系🚟,同時他還報考了單獨招生的兵工專門學校,後來他被西南聯大航空系及兵工專門學校錄取。在等待發榜時有這樣一個故事。參與統招事務的貴陽醫學院的一位友人突告沈克琦,他因英文零分而落榜(當時規定📏,有一門零分,即使總分超過錄取線也不得錄取),沈聽後驚駭莫名。後賴這位友人從已送入防空洞的英文白卷中發現6份非白卷(其中有沈的試卷),立即補閱。此時成績表已送重慶👩‍🚒🔝,立即用電報補報🍐。這樣💇🏿‍♀️,沈克琦才得以圓了大學夢⛑。對於收卷人員的馬虎和查卷人員的認真負責精神沈克琦永遠銘記。後來他在北大負責招生事務時就特別謹慎,常以此事提醒有關人員🚞🧏🏼。

         俗話說好事多磨,沈克琦西南聯大報到時又遇一個晴天霹靂.註冊組告訴他⛅️,因為他同時考取了兵工專門學校,按教育部🪃、軍政部通知被取消了統考學籍,必須有兵專退學證明才能註冊🧑🏿‍🚀。失望之極的沈克琦不能住進聯大宿舍,只好在昆明城內基督教青年會學生寄宿舍暫且安身。雖然被取消了學籍,卻沒能阻擋住沈克琦對西南聯大的向往🍢,他每天早早趕到城外的西南聯大旁聽相關課程。盡管西南聯大考慮到戰時交通不便,新生註冊時間長達1個月,但眼看著截止日期越來越近,沈克琦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蒼天不負有心人,幸運的沈克琦偶遇“各地來昆學生就學指導處”主任、西南聯大訓導長查良釗。一貫愛護學生的查先生當即致信教務長說,沈克琦的兵專退學證件尚未寄到,請準予先行註冊🧙🏻,以後補交😂。沈克琦的統考成績在航空系是名列前茅的。最終經教務長批準得以註冊,從而進入他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然而,此時已開學近1個月,工學院學生應選習的工程畫、鍛鑄🈷️🧛🏽、製模等實踐性課程已不能再選🤷‍♀️👨🏻‍⚖️,註冊組建議沈克琦選物理系的課程🦸🏽‍♀️。進校後靠著淪陷區學生救濟金(每月9元),沈克琦度過了一年級👷‍♀️。二年級新學期開始時💁‍♀️,沈克琦又面臨進入哪個系的問題。西南聯大規定,進二年級要經系主任審批👧🏽,各系對入系學生與本系有關的主要課程(如理工科的微積分、普通物理)的成績不僅要求及🧑🏼,還要求達到65分或70分才能接收因此🦃,開學前各系都會公布入系學生名單🤹🏻‍♀️。沈克琦因註冊時在航空系🪸,選課時在物理系,兩系入系名單上都有他的名字🌶,沈克琦面臨艱難的抉擇。最終,是家庭的經濟狀況決定了他的前途💩。上航空系必須自備計算尺和繪圖儀器,兩者共需30元。對於家境窘迫的沈克琦來說,這無疑是個天文數字,沈克琦遂決定繼續上物理系。就這樣陰差陽錯🤙🏼🏋🏼‍♀️,沈先生誤打誤撞進了物理學的大門🏊🏻‍♀️⛳️,在這裏他第一次領略到了物理的浩瀚和神秘,不知不覺中產生了對物理學科的濃厚興趣,從此締結了一段近70年難解難分的物理情緣。

    名師的教誨

    兩南聯大由北京大學、意昂体育平台🙇🏻‍♂️、南開大學南遷聯合組成⚪️🪵。三校原為華北名校,三校教授合在一起↖️,可謂大師雲集,物理系尤為突出。物理系教授中有🐞:二十年代歐美名校博士🫷🏻、學成回國後成為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的饒毓泰(1922,普林斯頓大學 ( 1) 、葉企孫(1923,哈佛大學)、吳有訓(1926🕺🏽🏂🏽,芝加哥大學)周培源(1928🐗,加州理工學院)以及無線電工程學元老朱物華(1926🌊🚵‍♀️,哈佛大學)🙎🏿‍♂️;抗戰前幾年學成歸來的任之恭(1931⌚️,哈佛大學)🦷、吳大猷(1933🧑🏼‍⚕️,西根大學)👎🏿🙍‍♀️、鄭華熾(1934奧地利格拉茨大學)📡、霍秉權(1934劍橋大學)孟昭英(1936🙍🏿,加州理工學院);還有一批是抗戰開始後不畏艱險回國服務的範緒筠(1937麻省理工學院)余瑞璜(1938😊🕺🏿,

    徹斯特大學)9️⃣、張文裕(1938,劍橋大學)🕛、王竹溪(1938劍橋大學)和馬仕俊(1941🥃,劍橋大學)些教授不僅學術造詣深厚♋️,學風嚴謹、人品高尚🏂🏻、而且非常敬業,他們的拳拳赤子心🤹‍♀️、濃濃愛國情都對沈克琦產生了無比深遠的影響👋。

        沈克琦先生談起自己當年的授業恩師,滿含深情。由於日機轟炸👂🏼⚛️,教授們都移居郊外🗓。周培源先生從十幾裏路以外的西山騎馬來上課🎭🪒,後因馬料太貴🍻,改騎自行車,從未遲到。吳大猷先生,則每天由北郊崗頭村步行或坐馬拉帶篷的板車進城上課🧝🏿‍♂️,每周三次,從未缺課🙆🏻‍♂️。吳先生備課極為認真,沒有一本固定的教材➗,不同部分參考不同的書不少是名家所如靜電部分用Jeans《電和磁的數學理論》,根據教學需要加授一段特殊函數🚣🏻‍♀️✩。直流和電磁部分則用Page和Adams所著《電磁學》🚂💁🏿‍♂️。1942-1943學年,吳先生教沈克琦他們班的近代物理課時所用參考書更為廣泛👩🏼‍🦱,包括Richtmyer,Crowther🦌,密立根Millikan)🤒,索末菲(Sommerfeld),赫茨伯格(Herzberg)🏇🏽,愛因斯坦(Einstein))等人的著作沈克琦他們大開眼界,且學會了任意翻閱參考書,而不是每本書必須要從頭看起👩🏿‍🏭。王竹溪先生的熱學課按他自己的體系講授🥦🌌,但為了學生閱讀參考書的方便🏂🏽,他在每節標題後註上有關參考書的頁碼⚧,如G 50就指Guggenheim書的50頁🏌🏼,涉及的書有Roberts🤱🏽🤹🏻‍♂️、Saha✧、Planck等許多作者的書🫃,這種認真的精神使學生由衷欽佩!

        周培源先生講的力學課也非常精彩⛹️‍♂️,言簡意賅💂🏿‍♂️。他自編講義,還經常自刻蠟紙,上課時將油印講義帶來發給學生⚠。北大校史館存有兩本當時的講義,一看字跡就知道是周老自己刻寫的🔵♎️,這是1944年畢業的意昂王式中精心保存60多年後贈送給北大的,十分珍貴🪸!

    沈克琦的畢業論文是由吳大猷教授指導完成的🤷🏽‍♀️,論文題目為“行星的大氣及其光譜”(文獻綜述類),吳先生給了沈克琦6篇參考文章。沈克琦除認真學習了吳先生給他的6篇文章外👴🏻,還去天文研究所查閱有關文獻🤾🏿,寫了一篇綜合報告。最後,吳先生給了95分😒。沈克琦說,論文雖然沒有什麽價值,但他學會了如何查閱文獻和對文獻進行分析判斷,從而明確哪些問題已經解決或尚未解決🙌。這一點讓他終生受益。

    1939年西南聯大恢復招收研究生✋🏿,開設了研究生課程。由於講課的教授從國外歸來不久✂️😩,課程內容與國外名校相當😱,這些課程😐,對提高本科生水平和培養青年教師大有裨益。(2)

    特殊的課堂

    沈克琦剛到昆明的頭四年,即1939-1941年,日機頻繁來襲,轟炸接連不斷:炸彈扔到校園內就有兩次,學校教室🧚🏽‍♂️、辦公室、宿舍被炸毀多間🐱🎹。“跑警報”也成了他們的家常便飯。警報一響#️⃣🚖,大家就得立刻收拾書包,往學校北面的荒地樹林中跑。當時👴,因避空襲,學校規定每天上午7:00開始上課,每節課的課時改為40分鐘,課間只有5分鐘,上午十點鐘四節課就告結束!

        西南聯大的幾位校領導,都深懂教育🛀🏻,深知培養學生🧕、培養人才需要什麽🚴🏿。1937年9月10日教育部正式下令建校,9月13日第一次常委會會議就決定成立圖書設計委員會,由陳岱孫📮、馮友蘭👮🏼‍♂️、饒毓泰等9人組成,任務就是規劃怎麽能夠購買圖書✮,解決圖書問題🫴🏻。又成立了一個理工設備設計委員會,由楊石先、吳有訓、曾昭掄等9人組成,負責購置儀器設備。校方為此積極籌款,後由中英庚款董事會撥給開辦費補助款25萬元。因此,雖然圖書🍪、儀器存在一定困難,但沈克琦認為“我們上課用的教材及參考書✖️,圖書館基本都有🏸,且每門課都有多種參考書,基本上滿足教學需要”。當時市場上也能買到一些影印書(上海龍門書局出版),這些書通過同學間的互相轉讓⏰,解決了很大難題💂🏽‍♀️。每年暑假🤙🏽🧑🏿‍⚖️,貼出小廣告,將已用過的書出售給低班同學🎏,再用此款去購買高班同學出售的教材,上完四年👨🏻‍🦼‍➡️,手中的教科書就剩不了幾本了。沈克琦最後就只有Planck的“熱力學”和Richtmyer的“近代物理導論”兩本影印書了。

        關於儀器設備🎡,成立理工設備設計委員會後又指定教授在赴昆途經廣州、香港時購買儀器設備👩🏻‍🏭。當時上海生產一般的實驗儀器🕴🏻,沈克琦一年級的實驗是按照薩本棟著《普通物理實驗》做的,用的就是從上海買來的儀器。意昂体育平台有外匯可用來向國外訂貨🧘🏻。二年級時沈克琦作電學實驗用的靈敏電流計就是新買的美國Leeds & Northrup廠的產品。指導教師虞福春先生專門告誡學生說🍸,靈敏電流計每臺要75美元,備用懸絲只有兩根,千萬別用壞了,否則後面的同學就無法做實驗了。為了避免轟炸破壞✪,每次上完課後,老師就把靈敏電流計卸下來,與其他貴重儀器一起放,半埋在地下的50加侖大汽油桶內,再蓋上桶蓋〰️。當時炸彈是小炸彈👩🏻‍🎨,最多把房子炸塌了,桶內儀器可不受影響。沈克琦說,“我在物理學系4年,一年級每周一次普通物理實驗,二年級每周一次電學實驗,三年級每周一次光學實驗💂🏼‍♀️,四年級每周一次無線電實驗,還做了六個近代物理實驗🧑🏻‍🔬,這在戰時大學中實屬難得🪻🫰🏽。”

        凡此種種,凝聚了老師們的一片心血☮️,使沈克琦深受教育,同時也受到艱苦創業良好的精神熏陶;他還清清楚楚記得,吳大猷先生和助教如何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開展實驗研究🛝。他們在崗頭村泥墻泥地的房子裏利用從北平運出的三棱鏡等光學元件在磚墩🩲、木架上裝成一個大型攝譜儀,進行Ni( N03)2·6NH3晶體的拉曼效應實驗研究🏟。這臺大型攝譜儀原來有一個很重很大的鐵質底盤和臂,因無法搬運只能將光學元件攜來昆明。吳先生就用這臺攝譜儀🧑‍💼,做了一項科研工作,寫成文章發表。在這個“實驗室”隔壁還躺著患嚴重肺結核病的吳夫人阮冠世女士🍄‍🟫。沈克琦等見此深為感動.1939年👱🏿‍♂️,吳先生完成了用英文撰寫的《多原分子之結構及其振動光譜》一書🙎🏻,並送上海出版。該書得到國際同行的稱譽。他在抗戰時期獨自或與學生👵、助教合作完成了研究論文17篇,在極為艱苦環境中堅持治學的精神堪為學界楷模🔧👩🏽‍🍼。

    窮學生的快樂生活

        艱難還不僅僅來自於敵機的轟炸👮🏿‍♂️。隨著戰局愈發緊張🐳🤴🏻,生活變得很不安定。沈克琦說🦻🏼⬜️,政府發放的救濟金或貸金可以支付每日兩餐的夥食費,但要維持生活還要在外兼職工作以補所需.他本人曾在暑假期間去雲南省建設廳刻寫過蠟紙,還曾到中日戰爭史料編輯委員會剪貼過報紙🗯。這些經歷也有助於這一代學生的成長🔁。

        沈克琦說🙀,西南聯大對學生的教育不是“管”,而是熏陶和引導。訓導處工作大綱就明確的寫著,要“註重自治的啟發”,要“就學生日常團體生活培養互助為公的精神”💂🏼‍♂️。當時學生們自辦膳團,1桌6個人🧑🏼‍🍳,一個膳團30桌或50桌💻,輪流采買,10天一期,一日供兩餐🧑‍🧑‍🧒‍🧒。當時夥食費主要用於買米,錢少只能買糙米🙆🏻,奸商還在米中摻白色的小石子🍋‍🟩🕢。學生飯量大,米吃得多,用於買菜的錢就少😎,菜量少質差👩🏿‍🚒,飯就吃得更多,是惡性循環🏂,最後常常不得不靠帶少量菜葉的鹽水下飯。菜雖然少,學生們都很守規矩🌆🎀,沒有搶菜的人。後來🐊,沈克琦加入了另外一個幾十人的小膳團,這個膳團由固定的學生管理🐄,有肉吃,菜好了,飯量也減少了✍️,省下的米錢保證了菜錢🫶,形成了良性循環🧶。

        沈克琦說🧙🏻,當時學生們的生活條件都很苦👨🏼‍🌾,好在昆明四季如春🟫,只要有飯吃,穿著方面縫縫補補就能對付過去🪿,沈克琦就只有一件毛衣,沒有棉衣👶🏼。1936年上高一的時候,做了一套呢製服🔄,一直穿到1943年畢業。冬天在窗欞上糊紙擋風,夏天最熱時,不用席子🌟,晚上十一、二點就能入睡🖋🌖。一間宿舍有十個窗戶,每個窗戶下面放兩張雙層床👦🏼,中間放一張很窄的長條桌 ,一個房間要住40位學生👨🏽‍🌾,在這樣擠的宿舍裏,由於大家很自覺,照樣能自習🤦🏿‍♀️🧏‍♂️。晚上七時以後就鴉雀無聲,如有人不註意🏌🏽‍♂️,大聲講話,只要他人輕噓一聲👨‍🎤,就立刻安靜了👨‍🔬。

        盡管生活如此艱苦,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卻分外高漲,由於條件所限,只能有一半的人留在宿舍自修💅,其他人就上圖書館或上茶館.沈克琦說,圖書館閱覽室面積雖有800m2💵,但學生很多,座位遠遠不夠。圖書館參考書復本少♓️,因此必須“搶”座位、“搶”借書。圖書館開館時門前擠滿了人。有一次學校圖書館的大門競被擠壞🔛。沈克琦還曾經設法混進雲南大學的圖書館看書。後來雲大的學生抗議了,雲大就貼出布告⏪,要求出示學生證,聯大的學生就去不了了。於是當地茶館便成為學生們的好去處。茶館有兩類,一類是聊天🙋、打撲克休閑的場所👨🏿‍⚕️💢;另一類則是讀書的地方。這是附近居民適應需要興起的一個行業。一個茶館裏通常有5👫🏻、6張桌子,能坐十幾個人。買一杯茶💂‍♀️🧑‍🦲,可以坐一個晚上。晚上♦️💽,老板娘看人坐滿了以後🧝🏿‍♀️,就把爐火封了,在竈上放幾壺開水,給大家續續水就行了🩳。茶館裏同時還成為了同學們交流和討論問題的地方。

        沈先生說🤾🏼,在西南聯大的四年生活中,令他難忘的還有西南聯大的體育課🧔🏻‍♂️。學校對體育課要求很嚴格。體育老師根據學生體質水平及運動能力,製定了一套完整的體育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本科四年中體育課都是必修課🙍🏼‍♂️,學生在四年中必須修滿8個學期的體育課。每星期兩小時🙍🏽‍♂️,一個學期體育缺課8節該學期體育就不及格。不及格必須重修,否則不能畢業。有的學生學分總數已修滿🦠,就因為有一學期體育不及格必須補修而推遲畢業。

    初為人師的日子

        沈克琦1943年畢業時系主任饒毓泰決定聘他為助教但他離家已五年🖥,想去桂林與家人團聚。因 籌措返昆路費困難臨行前與饒先生約定在桂工作一年後回聯大。

    然而🧗🏻‍♂️,世事難料👨🏻‍🍼,1944年湘桂大撤退他無法拋家去昆明踐約🈵。沈克琦在國立漢民中學任物理教師三年承擔了全校初高中物理課的所有教學任務當時高中學一年物理初中學一年物理他每學期要教初三下和高三上🫄🏼、下各一班📔,教學任務極重。他全力以赴🧑🏿‍⚖️,不知疲倦地深入鉆研教學內容。1944年秋日軍侵入桂林🪒🫰🏼,漢民中學師生西撤🦩,先到百壽縣,後到貴州榕江,全校師生及家屬一起徒步600當時只要有可能🧩,學校就上課沈克琦記得在百壽暫駐時他曾在稻田旁小樹上掛塊黑板上課生坐在馬紮上聽課。初到榕江時他曾在學校借用的天後宮一間廂房內上課因黑板尚未製成就用粉筆在地板上寫字🧘,十幾名學生圍觀🤼‍♀️,就這樣上了一次課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師生聽到廣播後歡呼抗戰勝利,想不第二天山洪暴發👭🏻💂🏻‍♂️,榕江城被淹🗯,沈克琦住的木結構2層教室樓整個漂了起來🍼。所幸🍯🧖‍♂️,師生在洪水淹沒之前已安全撤到了地勢較高的天後宮內,洪水過後👴🏽,在城外稻田內找到了隨洪水漂去的近乎完整的教學樓十七開間剩了十五間沈克琦在2樓教師宿舍內找到了兩本影印的英文版物理教科書其他物品丟失殆盡。在采訪中講到這一幕沈先生突然從沙發中站起走向書櫃拿出一本被洪水泡過的教科書✋👐,封面上黃色水漬依然清晰可見!

    1945年9月,沈克琦又隨著漢民中學師生一起搬回桂林🍷。從1943年離開西南聯大到1946年應聘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沈克琦一直從事中學物理的教育工作。這三年生活比在西南聯大時更為艱苦,是在十分動蕩不安的環境中度過的,但他認為這是一段十分珍貴、收獲豐富的人生經歷*️⃣:(1)遇到了一批優秀的學生👲,與他們一起跋山涉水,同甘共苦,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至今不衰。使他在三年中充分體會到育人之樂💆🏻‍♂️;(2)為了教好書,認真備課,讀書🍚、思考,深化和擴展了自己的物理知識,獲益匪淺;(3)使他產生了對中學物理教育的情結,因而自80 年代起在物理學會等工作中對中學物理教育予以特別的關註。說來也巧⛲️,沈克琦的家庭與中學物理教學的關系特別密切,他的哥哥土木系畢業,因為工作需要🏋️,解放前教過中學物理他的小弟弟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物理系🦎,學習成績優秀🙆🏿‍♂️,但不幸被打成右分配到遼陽市高級中學🦜,最初幾年不得登上講臺。後來正式上課後表現突出♍️,曾任省人大代表。他的大女兒從生產建設兵團歸來,也進入教師行列🏋🏻,邊學邊教🙇,教了30多年的初中物理。兒子是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77級學生🏃🏻‍♂️‍➡️,後獲得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現從事地球物理教學科研工作。雖然各人情況不同🥃,但都與物理教育有緣。

    註定與物理有緣的沈克琦,從1946年進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擔任助教起,在北京大學辛勤工作四十年🚉,見證了新中國物理教育發展的光輝歷程。

    (下)記新中國物理學教育發展的見證者沈克琦教授

    1946年10月🧺,沈克琦來到北平,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1946-1952年間任北大物理系教授🕦、副教授的有饒毓泰鄭華熾🛡、趙廣增張宗燧🙎🏼🕦、馬大猷胡寧黃昆🕵️‍♂️、虞福春🐘、朱光亞薛琴訪江安才等(吳大猷在美研究未歸)🙇🏻。1946年因系主任饒毓泰在美國🌈,由鄭華熾代理系主任職務🍥🖖🏼。鄭先生安排沈克琦獨自承擔三年級光學實驗課教學,排實驗、編寫實驗講義並指導實驗。

    饒毓泰十分關懷後輩的進修深造,得知國際扶輪社有資助留美的名額,當即安排沈的申請事宜🧑🏼‍💼,並請胡適校長和鄭華熾教授寫推薦信,朱光潛教授寫英文水平證明信。些有力的推薦,加以沈克琦為西南聯大的優秀畢業生👇🏻,學習成績很好,因此頗具競爭力3️⃣。不久,沈克琦接到通知🤵🏿‍♂️,去貝滿女中的一位牧師家裏接受面試。客廳裏坐了七、八個中國人🚶🏻‍♀️‍➡️,用英語問答,先問一些基本情況及有關留學的內容👏,最後問“你對美國有何看法?沈據實以答“美國人民和中國人民是友好的,但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不好🪶🈁。如此誠實的回答結果可想而知最終未被錄取,有負饒先生一番美意🌆。饒先生接下來又安排沈克琦和徐敘瑢做在職研究生,邊教學、邊修習研究生的課程👨🏼‍🎓🙆🏽‍♂️。在物理系趙廣增教授的指導下,沈克琦曾進行 “慢電子與氫分子碰撞時的能量損失”方面的實驗研究👫,但因解放後政治活動多致使研究未能繼續下去🕵🏽‍♀️🌝。錯失了那次赴美深造的機會,加之後來國內形勢的發展😍,沈克琦長期只從事物理教學和教育行政工作🤷🏻‍♀️,沒有機會認真從事科研,回想起來頗為遺憾。

    解放初在北大物理系的工作

        據沈克琦回憶,剛剛解放的時候,學校領導主要精力放在政治方面👳🏼‍♂️,教學工作率就舊章👩‍❤️‍👩,除政治課外,課程設置與過去一樣🧝🏻‍♀️,專業課程與美國大學是接軌的,但在思想改造運動中👩🏻‍🎓,批崇美、親英,倒洗澡水把小孩也倒掉了。當時有些錯誤的觀點,如重教學輕科研🧀,甚至有人認為搞科研是為個人名利服務的🌪💁🏻‍♂️;在科研方向上強調科研應為應用服務,與國外接軌的基礎研究被斥為“從雜誌縫裏找題目”等👨🏻‍🎤,這些打擊了教師們的積極性,對學校科研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阻礙了教學水平的提高。

        1952年秋,為適應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我國高等教育界在“一面倒”思想的指導下,全面學習蘇聯,進行教育改革.首先進行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合並原有高校⛓、改變一批學校的屬性(如綜合性大學改為多科性工業大學)🫵🏽,將某些院系從原校分出👨‍🔬,組成獨立的專門學院,撤銷所有私立大學的建製,新建一批院校.調整後的高等學校分四類(不包括專科學校):以文理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多科性工業大學🧒🏼📀、師範院校和單科性專門學院🫰🏻,清華大學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燕京入學被撤銷建製,兩校的文理科合組成新的北京大學,三校的部分教授被抽調支援新建院校或其他院校🏇🏻。當時♋️,北大物理系的規模急劇發展,物理專業每年招生數從60人左右(三校合計)增加到近200人,1956年曾高達450 人💁🏿‍♂️:隨著清華周培源🧑🏻‍💻🧑🏽‍🎄、葉企孫、王竹溪🧑🏽‍🦳、楊立銘和燕大褚聖麟等教授的加入,物理系教授陣容盛極一時👩🏼‍🚀。1955年中國科學院建立學部時,北大物理系有學部委員5人(饒毓泰、葉企孫☛、王竹溪、胡寧和黃昆)🧻,另一位學部委員周培源已調到北大數學力學系,未計算在內👨🏼‍🎨。

        教育改革的另一任務是改革教學體製🕠,包括學製年限的改變📎。新教學計劃的製訂以及實行新計劃的課程建設。沈克琦一直參與這一復雜、曲折的改革過程。自1953年起沈克琦先後擔任普通物理教研室副主仟、系主任助理和副系主任,直至1980年(1966-1972年文革期間除外)👮🏻‍♀️😚。他記得🍓,開始時是從教育部拿來蘇聯莫斯科大學物理專業的教學計劃(五年半製)和一般國立大學的教學計劃(五年製)找懂俄文的老師譯成中文,有些新名詞,如專業👗、專門化、習題課和學年論文等就是那時翻譯過來的。於對蘇聯的做法不了解🤏🏻,不少人有所質疑,當時部領導指示先搬過來再說👨🏿‍🚒。在“一面倒”的政治口號下🦶🏿,先搬後消化👈🏼,實施過程不免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回顧這段歷史🥶🧑🏼‍🍼,沈克琦認為老師們都認真地學習蘇聯,以極高的敬業精神進行教學🧑‍🔬🧏🏻,教學質量很,學生受益匪淺🐦‍⬛。但作為教育製度來說◀️,蘇聯並非世界上最先進的😛,加以—些政治運動的幹擾✣,教改過程中有不少教訓值得總結.如:新教學計劃取消分製,取消選修課,全部都是必修課⚙️,課程內容又定得很死,缺少靈活性📰。蘇聯專家曾說🏠,教學大綱是法律♠︎,必須遵守。這是新教學計劃的一大弊病💂🏽‍♂️。

        關於學製年限,這是由培養目標決定的.開始時因國家迫切需要人才,采取縮短學製的作法。1949🍲🐕‍🦺、1950年入學的學生只學三年🧯;1951年入學的學生采取過渡計劃學四年;1952年製訂的新教學計為四年製👴🏽👩🏼‍✈️,實際上是蘇聯五年製的壓縮👳🏿‍♂️,課程比過多且深,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十分突出🙍‍♂️,不得不再加以修改。從1953年入學新生開始,改用新訂的五製教學計劃,基本上采用蘇聯的課程設置,學時稍加削減✋,學生負擔較前有所減輕,這一計劃的培養目標實際上相當於碩士水平,理論物理課內容相當於研究生課程的水平,再加上物理系某些分支學的專門化訓練(包括課程、實驗和畢業論文)。沈琦認為,當時研究生招生很少,國家又需要一些能很快投入專業工作的專門人才🧑🏿‍🚀,按照此模式培養的才是符合需要的🌗。後來,受政治運動影響👵,政治課分量加重👉🏿,大量增加生產勞動實踐的時間(曾高達26周)在這種形勢下,為了保持原來基礎課程的教學平,適當加強專門化訓練和減少周學時數🛶,物理系從1956級開始改為六年製。製定六年製教學計劃,鑒於學生只學俄語,不會閱讀英語文獻,通過對國外的物理文獻進行統計,沈克琦發現65%文獻是英文的💟,25%是俄文的(其中一部分還是從英文文獻翻譯的)🏈,其余10%是德、法、日文的🥮。他據此向領導建議🙂‍↔️,新計劃中增加第二外國語英語🚵🏻‍♂️,第一外國語應該不限於俄語,這一建議被領導采納。

        隨著全國科技教育的發展🏵4️⃣,許多學校已具有按二級學科培養碩士研究生的條件🧙🏻‍♀️,加之本科畢業生按二級學科“對口”分配產生困難。從人才培養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也是分為兩個階段為好,這樣有利於分流、選拔和重新組合。所以文革後沈克琦主張本科采取四年製為好👱🏽‍♂️,主要是打好基礎但也要有一定的科學研究訓練,以利於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的精神和能力。培養更高層次♦︎、更專門人才的任務應由研究生教育承擔⚃。

        1953年,北大物理系第一個實行五年製教學計劃.新計劃中有許多課程是英美學製本科教學中沒有的,但北大清華過去曾開過一系列的研究生課程開設這些課程沒有困難。因此🏹👩‍🦼‍➡️,教育部在開設課程講習班時請這些教授去主講。同時,北大接受各校派來的進修教師隨班聽課🧙🏻‍♀️,參加輔導工作🧑🏿‍✈️,取得教學經驗。他們回校後都成為該門課程的骨幹教師這也是北大對全國所做的貢獻。

        在“專門化”建設方面,物理系先後建立理論物光學半導體物理磁學🫱🏽、金屬物理無線電物理 電子物理👩🏿‍💻、地球物理等八個專門化(其中地球物理為全國首創)🤹‍♀️,開設了系統的專門化課程(包括實驗),這些為後來大量招收研究生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動蕩歲月中的酸甜苦辣

        1956年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周總理作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糾正了一些左的偏差🏬。37歲的沈克琦躊躇滿誌,準備切實抓一下物理系的教學和科研,但1957年國內政治風雲突變,一場接一場的運動接踵而來:1957年反右派鬥爭🧍🛃;1958年大躍進🍄;1959年上半年整頓教學秩序;1959年下半年反右傾;1960年則經歷了更激烈的大躍進和飯都吃不飽的困難時期🤦🏻‍♀️;1961年在調整👩🏻、鞏固充實高的八字方針下再次糾偏,並為學生補課;1964年北大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校系兩級領導均遭批判;1965年上半年糾正社教運動中的錯誤;1966年“文化大革命”。這期間學校的教學秩序屢遭沖擊不少正直的教師和學生受到批判和迫害沈克琦對此十分痛心🫥。運動中他也曾挨批🥳,如1959年因貫徹整頓教學秩序的指示要求他作檢討。那時,他白天上班搞行政工作👩🏿‍🦱,晚上參加反右傾會議☺️,10點回家後才能備課有一次他徹夜備課第二天上課時曾突然失去知覺🧑🏻‍🎓,當時他下意識地扶著黑板過片刻清醒後繼續講課。由於間隔短暫🛰,學生居然都沒有發現。

        1961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總結糾正大躍進時期的偏差時🧑🏽‍🎤,市委大學部部長吳子牧率調查組在北大物理系蹲點,提出一些有關教育工作的重要觀點沈克琦從中受益他認識到學校的任務是要把人類幾百年來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的精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傳授給學生🏂🏻,完成傳道🆘、解惑🦶🏻。主導教學的是教師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觀能動性實行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學習,使其能力不斷提高。教師在講授科學發展的辯證過程中,要充分揭示矛盾以及科學家如何通過理性思維和科學實驗解決這些矛盾的過程,這對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作風的培養有極大的啟發作用,這些不是學生單靠自身實踐就能體會到的😅。

        1966年5🙅🏻‍♀️、6月間🧘🏼‍♂️🎼,沈克琦作為援助磅湛大學建設實驗室的專家組成員去柬埔寨一個月.臨回國前在金邊聽“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的廣播心中忐忑不安,6月5日返校後即作為走資派遭到批判.1969年秋,沈克琦到江西幹校“勞動改造”眼看自己熱愛的物理教學事業屢遭停頓甚至荒廢,他心急如焚🖲。1971年幹校撤銷🙇,沈返回北京👷‍♀️,繼續勞動。

        1972年3月,沈克琦才正式恢復工作,任系教組副組長抓教學當時學生基礎差✌🏿,教學秩序極正常📽,搞“開門辦學”,學生下工廠邊勞動😨、邊學效果可想而知。沈克琦無力回天👱🏽‍♀️,只能盡力而為,如🙇:把學生按程度分班幫助基礎較差的學生補課等🧛。粉碎“四人幫”後,教學才出現曙光。

        1977年8月,沈克琦忽接校方通知🚄,要他去北京飯店開會😮‍💨,這就是8月4-8日鄧小平召開的科教工作座談會🏄🏿‍♀️。北大參加有周培源和沈克琦🧑🏽‍🎨,開幕時鄧小平說他自告奮勇抓科研和教育沈聽後十分興奮,因為鄧小平1975年抓整頓的成績是眾所周知這次會議開得很成功大家發言踴躍鄧小平在插話和總結講話中對科教工作一些重大問題明確表態⛱,如🪇:否定1971年全教工作會議上的“兩個估”,恢復高考不搞群眾推薦高中畢業生可直接考大學強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再次提出調黃昆任半導體所所長;決定恢復國家科委等。

    沈克琦感慨地說:這次座談會是科教戰線上撥亂反正的—次重要會議,對“兩個凡是是一個突破👨🏽‍🎤。在此之前,市委教育部於5月份召開的教育戰線糾會上🏂🏼ℹ️,還要求大家在肯“兩個估計的前提下進總結在那次會上他批評“以任務帶教學的作法🖐🏿🏌🏼‍♀️,當場受到某些人的反對🎢。恢復高考製度不僅給全國數百萬有誌深造的青年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使高校能夠招收到合格的學生,而且用鐵的事實駁“讀書無用論”,扭轉了托關系走後門的不良會風氣🌆。自此之後🎚,學校的秩序方逐漸步人正軌

    改革開放後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奉獻

        1977年11月🫵🏼,在長期隔絕後🧖🏿,中國首次派出高等教育代表團訪美,沈克琦任代表團秘書長。在一個月的時間裏⚒,代表團走訪了13所各種類型的高等以及美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基金會教育部究所🪪、工廠以及中小學等共46個單位🖖🏼,全面考察了美國的教育狀況👨🏼‍💻。回國一周後🐕,代表團寫出總結報告🌠,對我國教育改革提出了許多建議👩。沈克琦說:“這次訪問使我對美國的教育有了較全面的了解🔠,對以後的工作幫助很大🤵🏻。”

        1978年7月,沈克琦被任命為北大副校長。此前,他聽說要調自己到學校工作的消息後曾寫信給周培源校長希望繼續留在系裏先把物理系的工作搞好。周老說任命的事已經上報中央你聽中央的吧💂🏽‍♂️,並當場將信退還🐢,一向服從組織分配的沈克琦時語塞正式任命後周老說👻,你還可以兼副系主任🙇🏿‍♂️。1979年沈克琦還在物理系講課,1980年初才離開系🧎‍♀️。任副校長期間他具體分管教學招生𓀂、體育圖書館💆🏽‍♀️、世行貸款和北大分校等工作🙆🏻‍♀️。走上學校領導崗位的沈克琦仍然沒有脫離物理專業,他繼續擔任教育部理科物理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和中國物理學會副秘書長。

        1980年,李政道教授倡議舉辦“中美聯合招考赴美研究生項目(簡稱CUSPEA)”,選派本科畢業赴美深造由美方出題中方閱卷選拔個人提出申請,美國學校錄取🐾。旨在解決十年浩劫中造成的人才斷層。項目的國外聯絡工作全部由李先生負責🧖🏽‍♂️🧏🏽‍♀️,國內具體組織工作則由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吳塘副院長和北大沈克琦副校長負責🚣🏽。沈克琦說👱🏼‍♂️:“此項目前後歷時十年,派出900多人,進入美國二流大學且均獲資助學成回國的學者在我國科研和教育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留在國外的學者則在中美兩國物理學科的交流和發展上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1980年起,沈克琦長期擔任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副主任和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員會副主任🌎;他主持編寫自考課“自然科學基礎的考試大綱✩、教材和自學指導書共計140多萬字並曾主持命題工作多年他認為自學考試製度的建立適應了社會發展和廣大在職人員繼續學習的需要,是對正規高等教育製度的一個重要補充🛐。

        1985年🔙,小平同誌接受李政道教授的建議🚦𓀆,在我國建立博士後製度,沈克琦是全國博士後管委會兩名教育系統的委員之一。1990-1996年還擔任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首任理事長。他認為:博士後製度的建立對我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在科研中吸納新生力量🧑‍🦯‍➡️🕵🏿‍♂️,以及促進人才流動都有積極作用。

    從57歲被任命為北大副校長之後🏋🏿‍♀️,在高校的領導崗位上他一幹就是12年,1984年3月,北大領導班子換屆,沈克琦改任校務委員會副主任( 1984- 1990年)。1984年6月,教育部要北大🧔🏻‍♂️、清華兩校支援山東省創建煙臺大學沈克琦和清華的杜建寰教授被兩校委派負責此事(沈克琦擬任煙臺大學校長🤸‍♀️🥓,杜建寰擬任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6月下旬🚶‍♀️‍➡️,二人即赴煙臺參加煙大籌建工作會議。會上確定了辦學規模🧏、系科設置基建計劃🧑🏿‍🦲、以及經費來源等🕖,決定按省屬重點大學的要求進行建設。同時決定,校系主要領導均由兩校選派基建工作由煙臺市負責此後在中央山東省煙臺市和兩校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一年時問🚞👮🏻‍♂️,完成了5萬多平米的建築,1985 年秋即招收新生,多數教員由兩校選派,以保證教學質量。1984年秋,決定在兩校開設研究生班,專為煙臺大學培養師資;到1990年已有兩屆本科畢業生,一切基本就緒。這種建設速度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實屬罕見。同年9月✥,沈克琦等兩校援建人員撤回北京,采用新的形式繼續支援。山東省人民政府給沈克琦以記大功的獎勵❔。

    2004年10月5日參加煙臺大學建校20周年活動後在綜合樓前留影

    中小學物理教育的熱心人

        沈克琦一貫關心中學物理教學.1979年他任中國物理學會教學委員會主任後,多次參加有關中學物理教學的討論會、全國中學物理特級教師會議和全國青年物理教師教學大獎賽等活動,並在會上提出許多有指導意義的看法🤘。他強調物理教學應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視實驗教學🤰🏽,註意因材施教🍦,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還要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

        1984年起中國物理學會每年舉辦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沈克琦任全國競賽委員會主仟,他對此傾註了大量心血,主持製定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暫行方法》(1985)🐦‍🔥、《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章程》(1991)和《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內容提要》(1991) 等🥷🏽。沈克琦不僅主持競賽工作🦸🏋🏿‍♂️,還參與命題。1998 年改任名譽主任後,仍堅持不懈。此項活動培養並選拔了不少優秀學生💁‍♂️,促進了中學物理教學質量的提高。

        我國白1986年開始參加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活動。沈克琦在1986-1991年期間主管選拔和選手集訓等工作🤞🏿,並且在1990年,以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身份,申請在中國舉辦1994年第25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得到該國際委員會的批準。他說:“我國選手在實驗素養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差距🕺🏽,這需要通過中學教學長期培養.”

        1986年9月🍰🧑🏼‍🦲,沈克琦被任命為國家教委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副主任,參與有關中小學課程計劃,教學大綱的製定修訂和教材審查工作,他先後參加三屆🐅,1999年卸任;1994年,受北京市教育局的委托,沈克琦主持編寫了一套適於辦學條件較好的學校使用的高中物理教材。這套教材共5冊,計100多萬字,1999年上半年全部完成,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這套教材力爭做到教學內容的先進性與基礎性的統一使學生能夠學到比較有系統的相互聯系的🔢,有生命力的物理知識。

    幸福的晚年生活

    1991年11月👨‍🎤,年滿70歲的沈克琦在北大辦理了離休手續,但之後他並沒有停止工作,繼續在各級各類教育領域內發揮余熱。60多年來🤱🏽💆🏿‍♂️,他奉獻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勤勤懇懇地為辦好北京大學物理系做貢獻為提高全國高校物理基礎教學水平🤨、培養物理人和基礎物理課師資他也有所建樹與一般大學教授不同的是他親自參與了許多全國性的活動從中小學到博士後均有涉足,並發揮了骨幹作用。

    2007年1月29日與時年八十歲的夫人張星合影

    工作中的沈克琦敢當重任顧全大局將個人的一切服從工作需要🖕🏽。生活中的沈克琦待人和藹可🏷,談吐風趣大家都樂意把心裏話向他傾訴筆者在采訪沈克琦先生之前,曾多次聽到閻守勝、趙凱華劉寄星等教授談及沈克琦先生大家對他的崇敬之情溢於言表。在先後3次🧙‍♀️、長達10小時的采訪中🤹🏻‍♀️,筆者更是深切感受到了沈先生的謙和與真誠。采訪中,筆者見到了沈先生的夫人張星(退休前在中科院動物所從事研究工作),60年前,他們在北大相識、相戀、結成伴侶🛶,並且養育了3個優秀的孩子👩🏼‍🦲。文革期問沈先生被批鬥關押時👩‍🚒,她以贏弱的身軀守護丈夫和家庭。晚年時,她一邊協助沈先生從事各種學術和社會活動💭,一邊精心照料沈先生的飲食起居,呵護著他的身體健康🛢。

    聽著他們夫婦平靜若水地講述著人生的大風大浪看著他們臉上洋溢著的幸福笑容🆗,筆者不由想起了那首“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直到我們老得兒也去不了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裏的寶”🤥。有摯愛一生的工作相伴👩‍🎨,與相濡以沫的愛妻相86歲的沈克琦先生繼續在自己所鐘愛的物理教育的路上前行。

    (1) 括 號 內 為 獲 博 士 的 年 份 及 院 校 名 稱

    (2)正因為有這樣一批老師,西南聯大物理系比較有名💔。不少學生在進一步深造後表現突出,曾在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習過的本科生、研究生中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郭永懷、陳芳允、鄧稼先、朱光亞👈🏻🌕、兩院院士17人(錢偉長、黃昆、胡寧🕵️‍♂️、郭永懷🙅🏿‍♂️、李整武、李蔭遠、蕭健、戴傳曾、徐敘瑢、鄧稼先👨‍👦、黃祖洽、朱光亞👩‍🦲、李德平、應崇福、陳芳允🚶、張恩虬🙍🏼、高鼎三)

    2011年10月16日,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舉辦的“沈克琦先生九十

    壽辰慶祝會暨沈克琦物理教育基金成立儀式”上發言

    (本刊編輯:王進萍)

    相關新聞

    • 292021.11

      鄧亞萍:人一定要走出舒適圈

      頻頻出現在新媒體平臺🤵🏿‍♂️,評論無論是褒是貶🈂️,鄧亞萍都不會計較:“我想要傳遞的,是一種健康向上、積極樂觀的生活理念🐧。”

    • 222010.03
    • 102020.08
    • 092019.07

      鄧亞萍:不要讓從清華畢業🚶🏻‍♀️,成為你一生最大的成就

      從今天這一刻起,我祝福你放下一切❤️‍🔥,從零開始。只有一點,希望能留在你的心裏。那就是咱們清華人的「驕傲」👷🏻。我們是可以打破所有的偏見🧑🏿‍🎓,但有一個偏見希望你能留....

    • 112020.05

      杜敏👩🏿‍⚕️:平凡而幸福一生 清華佑我

      做夢都想不到我能進清華🙇🏿!我家庭出身地主👩,父親因是前國民黨軍官而在押🧑🏻‍🦰,又有海外關系👨🏽‍🚀,在那狠抓階級鬥爭的年代,我是進不了清華的🖕🏻!不,是政審絕對通不過,根本....

    • 032024.06

      侯祥麟:平凡的“大先生”

      兩院院士”侯祥麟是科技界的“大先生”。他是世界著名石油化工科學家和我國石油石化領域的戰略科學家,領導研製成功原子彈工業分離鈾-235裝置急需的油品,以及導彈所需的特種潤滑油、脂,是我國煉油技術的奠基人和石油化工技術的開拓者之一💧,也是建立中國工程院的倡議人之一。2005年,侯祥麟同誌先進事跡報告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當時93歲...

    • 312020.08
    • 262023.06

      於平凡中成就不平凡︱意昂体育平台召開2023屆本科畢業生座談會

      6月20日下午,意昂体育平台2023屆本科畢業生座談會在二教會議室召開。校長王希勤與30余名本科畢業生代表歡聚一堂🦍,暢聊在清華園學習生活的收獲和感悟,感懷大學時光,共話未來發展規劃👩‍🦯。校黨委副書記過勇參加座談。王希勤講話聽到同學們分享的成長故事和思考感悟後,王希勤深受感動。他表示,疫情改變了大家的校園生活節奏,但這段特殊的人生經歷帶給了同學們別樣的收獲和體悟。他向畢業生們順利完成學業表示祝賀。王希勤圍繞“平凡...

    • 212012.05

      承憲康💇🏿‍♂️:58年,平凡中累積的不平凡

      記者 程曦 特約通訊員 孫哲   承憲康 1937年7月8日出生於江蘇武進,1954年考入我校機械系鑄造專業❣️,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政治輔導員🥣。

    • 262015.10

      鄧稼先之子🖊:父親讓我學會平凡安靜地生活

      “或許在別人的眼裏,我的父親是一個英雄人物👩🏻‍⚖️、一個領導👶🏽,但是對我來說,他只是一個平凡的父親、一個普通的老百姓😗。”鄧稼先的兒子鄧誌平24日在香港接受中新社....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