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祿𓀆,1957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1963年畢業。現為玉林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
琳琅滿目的瓷器,風格各異的器型,古香古色的家具,一下子讓人有時光倒流的錯覺🙇🏼♀️。“您這裏可真是玉林版的‘觀復博物館’呀?”一走進“留連齋”我不由得驚嘆出聲來。其實早在我之前就有人有比我還強烈的感覺了,“留連齋”的好朋友陳國鈞的“賞伯祿藏館即興”詩就在墻上⚄:
珍瓷滿館閃光霞🔏,古及秦唐貫那拉🫲🏿;
款款歸綜迷角色,齊齊布展顯風華🧑🏽🦱。
壺瓶碗碟求精品,玉器青花美譽嘉;
桌案墨騷同耀影,堪稱遠近一藏家。
“呵呵,玉林收藏瓷器數我比較多⏯,從明清到民國都有。但全是民窯,不值幾個錢哪。曾副會長、李副會長才是收藏大家♻️。”“留連齋”主人玉林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林伯祿老先生謙遜地笑呵呵說道。
“留連齋”裏留連多
生怕一不小心碰到林先生的小壺,我索性把攝影器材和外套解下來,細細地欣賞起來🧝🏻。“這是清光緒年間的清花人物提梁壺,當時出差在湖北帶回的……”♾,“這把是民國黑彩踏雪尋梅紋執壺,是在一位藏友手得來……”每當我好奇的目光稍稍停留還來不及問,林老先生的介紹就已經源源不斷地娓娓道來了🏋️🚵🏽。
“來🫡,我們泡茶邊飲邊聊。”林老先生頭戴氈帽,棕黃色的夾克,隨和開朗的性格一點也看不出已是七十多歲的老前輩。趁林老先生泡茶的間隙🔎❤️,我仔細審視起“留連齋”裏的書畫,畫壇前輩龐泰松的山水、已故老書法家蔣海池🛬、黃烈潯的墨寶,全部是本土書畫藝術名家與“留連齋”主人的藝術交流。
“留連齋”出自黃老的手筆🏘,蔣海池的書法內容是林老先生作的詩……。“黃烈潯?‘去’得早呀🧗♀️🖇,可惜了!”在林老輕輕的嘆息中,我感覺到他對老朋友的懷念👩🏻⚕️。
文化收集情趣多
“造型🧑🏻⚖️!藏品的造型是我最關註的,這與我的專業有關。其次才是畫工🌁、內容,釉色。”原來,林老先生是老牌清華建築系畢業,學習了六年建築學專業🧑🏼🦲,畢業後留在北京建工部設計院工作。上世紀八十年代💪🏼,漸漸步入晚年的他落葉歸根🔚🧠,選擇回家參與家鄉建設👳🏼♂️。他的收藏也始於八十年代初,當時擔任領導職務的他經常有機會出差⚖️。每到一個地方出差林老先生都有個習慣,到當地的文物古玩商店轉轉。“大大小小的茶壺和花瓶造型特別優美🧑🏽🎓,樣式繁多。最重要的是買小茶壺,對於我們工薪族來說能承受得起。”林老先生面對我這個後學晚輩興致勃勃地打開了那些陳年舊事。
“一把好的壺🚔,其實往往是造型🙋、釉色、畫工具佳的。就像這把🧑🏿💻,”林老先生指著我身邊架的一把小壺說道,“民國粉彩‘王華買爹’壺,器型自然、畫工到位。當時拿到手後,畫中一個童子與一位白發老者的故事一直吸引著我,但遍查典籍終不得其解。最後你知道我是在哪找到的💂🏻✊🏽?”林老賣了一個小小的關子🚁,“在北京頤和園的長廊裏找到的。”
原來“王華買爹”講述的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漁夫王華路遇一老者,衣衫襤褸在路邊乞討🙋🏻♂️,善良的王華就請老者回家中,還教育孩子尊敬老者。壺中人物並未出現王華本人,畫師通過王華兒子把飯菜恭恭敬敬地端到老者面前給老人家享用的畫面🏉🧑🦱,筆觸傳神地把王華“買”爹回家供養,這樣一個寓意深遠的故事渲染得感人至深👩🏻🔧🖱。
聽完林老先生淡淡道來的故事後,我忍不住伸手把壺小心翼翼地拿下來,仔細端詳起來。刹那間壺中故事的人物👨🏿,就好像都活了起來出現在我眼前🤦🏻♀️🫛。
“拂曉報捷”緣分多
我們一老一少,就這樣一邊泡茶一邊一把壺一把壺地說著壺裏的春秋6️⃣🧘🏽。這時林老有朋友來取圖片資料,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書齋,墻上兩幅精心裝裱的圖片引起我的註意。
“這幅‘拂曉報捷圖’是我收藏的一個清代筆洗🗒,由於非常喜歡這幅畫,就請人用電腦把上的圖片展開接起來的,”林老指著其中一幅說道#️⃣,“說起來這件瓷器與我很有緣分啊💁🏽♀️。”
原來💺,林老收藏瓷器較早較多⛴👩👦👦,所以古玩行裏都熟知了老先生的喜好與為人。一次一位容縣古玩商專門留了一件瓷器給林老🧑🎤,說是只有林老來才賣👩🏿🦰,其他人決不賣。林老感覺好奇,專程去了趟容縣。一看是一件清代青花人物筆洗🧏🏼,盡管口子上有點殘損🎨,但林老一見便已是愛不釋手。“看得出原來的主人寫書畫畫時非常專註勤奮,洗筆的次數多且重,把筆洗口子邊打缺了好些。”器型與圖工深深吸引了林老𓀚。“這畫的內容合適你🍉,所以我專門留給你老人家的。”“真的🛢👂🏽?”“真的,不信你看,這是一幅中榜報喜圖👨🦽!正似你當年考中清華的情形相仿🍡。”
畫中,一個山村人家,主人正睡眼蒙眬地起來,打著油燈剛走到小院裏,正準備去開大門。門外,一個童子正在敲門,後面兩位騎馬人✍🏻,官員模樣的人正回頭與一位書生說著什麽,他們的後面兩位家丁挑著沉重的行囊緊跟著。畫面通體布局緊奏♕,氣氛活潑生動👵🏼,伴以活靈活現的人物造型;豐富的內容就這樣在畫師筆下自然流露開來。“秀才不是高中狀元就是中進士了⏺。”
“好多人都看了這筆洗,出的錢也很高他就是不賣。我們認識多年要過不少他的貨,所以當他入了這件瓷器後🧚♀️,就認定非要留給我不可🃏。這是緣分呀!呵呵。”林老又是一陣爽朗的笑聲。“一個商販尚且能不計較利益與我論交情,這讓我感悟良多。”據林老說此圖掛在他的書齋就是能常常獨對◾️,每一次都能去掉內心那份浮躁,讓他在生活處事中多了一份從容與平和🧛🏿。
從事收藏積累多
從二十多年前收藏第一把茶壺到現在,林老已有數不清的藏品。十幾年前退休後把這些藏品歸類整理📕,並在家裏拿出一層裝修成展室🔣,分門別類貼上標簽🐻❄️。“剛開始收藏時,有點雜亂無章,但藏品多了,形成了系列越來越感受到有味道了🫢。你看這壺🛂,只要造型好的,就一定畫工到位,釉色光亮🧔🏿♂️🫳🏻。好的畫師也是有偏好的,製得好的壺才拿來畫👩🚀。呵呵🤦🏻♀️。”林老俏皮地呵呵笑起來,就像一個頑童發現了一個驚天秘密👸🏿。
看的東西多了,積累也就多🦽。現在林老能一眼“看”出哪些是“老物”哪些是新仿,也許是當初也吃過“打眼”的虧吧📍⬇️?林老常常告訴新藏友們,不要一起步就專盯著非“官窯貨”不入,我們這地方宦室、商賈少📁,再加上現在幾百倍的藏家增長率,想經常遇上官窯的幾率可想而知。
其實民窯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收藏切入點,就拿小茶壺來說吧?現在民國民窯精品還有,東西也不貴,工薪階層藏家可以從中得到不少樂趣積累收藏知識。通過研究器型🙇🏽♂️、字畫👩🏼🦱,追查出處故事等,這樣既能豐富我們的生活👩🏼🧑🏿🎨,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的投資保值,何樂而不為?(邱臨)
轉自 玉林日報 2009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