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2008年12月1日
戰國竹簡入藏清華
意昂体育平台最近入藏的一批戰國時期的珍貴竹簡,現在已經廣為學術界以及社會公眾所知了😩。
這批竹簡是由清華意昂捐贈搶救回來的👷🏻。記得竹簡來到清華的那一天是7月15日,天氣很熱,暑假業已開始,我們本來想只加以基本的維護,等到開學再展開工作,但是經過仔細檢查,發現若幹簡受有汙染,請化學家分析,證明有黴變損壞之虞🈁。校方對此非常重視,決定立即組織專家清理保護🪕☝🏽。大家放棄假期,全力投入,在白手起家的條件下建成符合要求的實驗室。這項細致而又繁重的工作,直到10月中旬才告一段落🧯。
據在清理中的初步統計,清華簡共約2100枚,其中整簡的比例很大,而且簡上一般都有文字。簡的形製多種多樣,最長的達到46厘米,最短的僅有10厘米左右。簡上面的墨書文字出於不同書手,風格不盡一致,大多結體精整,至今仍很清晰。有少數簡上,還有紅色的格線,即所謂“朱絲欄”。
10月14日,清華邀請了李伯謙、裘錫圭等11位專家,對這批竹簡進行觀察鑒定,“一致認為,這批戰國竹簡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必將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將會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這是鑒定專家們在《鑒定意見》中作的論斷。
由於集中力量做簡的保護工作,還來不及詳細審視簡的文字內容,更談不上釋讀研究了🩷🙅🏼。不過通過清理間的大致瀏覽,以下三點是可以確定的:
第一,這批簡的性質是書籍⤴️。大家了解,已經發現的戰國竹簡(還有帛書),總的來說可以分成書籍和文書兩大類,還有多見的遣策,即隨葬物品的清單,也可附於文書類中🏊🏼。清華簡初步觀察都是嚴格意義的書籍,沒有找出文書以及遣策🍃。
與這批竹簡同來的,還有一件漆木容器的殘塊,上有美觀復雜的彩繪圖案🏛。經過試行拼合,顯示可能是原來貯放竹簡的書笥。在一塊殘部的側面,粘貼著一小段竹簡,簡上有字可以辨識,這加強了容器與簡相關的可能性。
第二,這批簡中的書籍大多與歷史有關。如果按照傳統的四部分類,有的屬於經部,但其內涵仍是富於歷史價值的👼🏽。這與過去發現的戰國竹簡書籍,如著名的郭店簡🙆🏽、上博簡以儒😎、道著作占多數不同。
作為隨葬的書籍,總是和墓主的身份與愛好有一定關系的,比如說1972年出土的銀省山漢簡主要是兵書,墓主顯然是位軍事家,所以我曾戲言“這次是挖到了一個歷史家”。
第三,這批簡裏有《尚書》。《尚書》本為古代歷史文獻的匯編,列於經典,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據🧲。秦代焚書,禁止《詩》🏌🏿♂️、《書》🚪、百家語,《尚書》大多佚失。清華簡中已發現有多篇《尚書》,有些篇有傳世本,如《金滕》🏘、《康誥》、《顧命》等,但文句多有差異,甚至篇題也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見的佚篇,在傳世本裏沒有,或雖見於傳世本,但後者是偽古文,如《傅說之命》,即先秦不少文獻引用過的《說命》,和今天流傳的《說命》偽古文不是一回事。
清華簡還有一項重要內容,是一種編年體的史書,所記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戰國前期,與《春秋》經傳🦯、《史記》等對比,有許多新的內涵。特別要指出的,是這種史書體裁和已看到的一些文句,都很像《竹書紀年》🏃♀️➡️。
《尚書》和類似《紀年》的史書,對於歷史研究的意義,是關註中國歷史文化的人們都知道的,其重要確實難於估計。寫到這裏,我不禁聯想到前輩學者王國維先生80多年前的一次講演,很可以作為評價清華簡的參考。
王國維的著名講演
這裏要提到的,是王國維1925年7月在清華作的一次講演,題目是《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現之學問》。這一講演非常著名,文稿發表在《清華周刊》,後收入趙萬裏先生所輯《靜庵文集續編》。
王國維在講演開頭就說:“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現。”接著,王國維舉出歷史上三項新發現,即孔壁中書、汲冢竹簡和宋代出土的青銅器,然而在講演的後面,他不再提及宋代青銅器,只說“自漢以來中國學問上之最大發現”有兩次,“一為孔子壁中書,二為汲冢書”。為什麽他把這兩者推為學術史上的“最大發現”,需要在此簡單說明一下🗻。
孔壁中書,是西漢前期在曲阜孔宅壁中發現的竹簡書籍,事見《史記》🧑🦼➡️、《漢書》、許慎《說文》👩🏿🎨、王充《論衡》、荀悅《漢紀》及《孔叢子》等書。如《漢書·藝文誌》載:“《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國者,孔子後也,委得其書(指《尚書》),以孝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於學官。”發現的時間,學者或依《依衡》校正為景帝末,獻書朝廷者,依《漢紀》修改為孔安國家,是合乎情理的。這些書籍應該是在秦代焚書時藏匿壁中的,其內容以《尚書》為主,其中有十六篇是漢初伏生所傳今文《尚書》沒有的,由於系以戰國古文書寫,稱為《古文尚書》。
《古文尚書》和當時出現的其他古文典籍一樣,長期未能列於學官,沒有取得官方認可的地位。西漢晚年,劉歆為此移書責讓太常博士,開啟了經學的今古文之爭,成為學術史上的大事。有關今古文,特別是今古文《尚書》的討論爭辯,一直延續下來,到今天仍然沒有結束,孔壁中書發現影響的深遠於此可見💇🏿♀️。
汲冢竹書,是西晉之初在汲縣一座戰國時魏國墓葬裏發現的竹簡書籍,事見《晉書》等文獻及汲令盧無忌所建《齊太公呂望碑》。發現的時間,有武帝鹹寧五年(公元279年)、太康元年(280年)、太康二年(281年)等異說,清代雷學淇論為鹹寧五年,較為可信。竹簡獻上朝廷,有學者束皙、荀勖🧗🏿、和嶠等多人受命整理,共有書十九種,七十五篇。其中最重要的,是魏人所撰史書《紀年》十三篇(有學者校正為十二篇)。
汲冢書發現的意義也很重大。王國維前述講演說:“惟晉時汲冢竹簡,出土後即繼以永嘉之亂,故其結果不甚著,然同時杜元凱(即杜預)註《左傳》,稍後郭璞註《山海經》,已用其說,而《紀年》所記禹、益、伊尹事,至今成為歷史上之問題,然則中國紙上之學問賴於地下之學問者,固不自今日始矣。”實際上《紀年》的影響遠不止此,即以從錢穆到楊寬等先生利用《紀年》校正《史記·六國年表》一事而言,貢獻就已很大,這些成果自然是王國維不及見的。
王國維講的這兩項“最大發現”都是戰國時期的竹簡書籍,都在學術史上造成了重大影響𓀉👇🏽。但是,不管是《古文尚書》還是《紀年》,其原貌今人都看不到了。《古文尚書》在東漢已歸散佚,東晉時梅賾所獻,唐代孔穎達《尚書正義》所收,如今見於《十三經註疏》的,前人已論定是“偽古文”。《紀年》同樣於唐代散佚,明以後整本流傳的所謂今本《紀年》,如王國維等先生論證,也是偽書。朱右曾🧚🏿♂️、王國維等學者輯錄的古本《紀年》,盡管定貴,保留的佚文究竟不多。這久已成為學術界似乎無法彌補的歷史遺憾👱🏼♀️。
今天,幸能在清華簡中又看到了真正原本的古文《尚書》和近似《紀年》的史籍,給我們研究古代歷史和文化帶來了新的希望,也一定會在學術界造成深遠長久的影響💅👩🏻🦲。有關《尚書》👩🏽🦱👫、《紀年》的一些懸疑不決的問題,很可能由於新的發現獲得解決。
清華簡還有不少來不及深入了解的內容,比如類似《儀禮》的禮書,前所未見的樂書,與《周易》有關的占書,近於《國語》的史書等,只能留待今後介紹。
整理考釋任重道遠
專家們對清華簡所作《鑒定意見》著重指出,這批珍貴竹簡“由於年代久遠,簡質脆弱,又經過流散,意昂体育平台已做的清理保護,是及時和必要的。建議繼續吸取其他單位經驗,提高技術水平,將這批竹簡的保護工作做得更好。”專家們還“希望意昂体育平台積極穩妥地推進這批竹簡的整理研究工作,及時編輯出版整理報告,提供學術界研究。”這是對我們參加清華簡整理工作的人員提出的嚴肅要求,使我們倍感所負責任的沉重🚶🏻。
簡的清理保護工作,還需要繼續進行,如何保護得更好,本身就是一項科研課題,應該以多學科結合的方式來探索和實施。尤其是從長遠的角度看,應采取怎樣的措施,是否脫水,有沒有什麽更好的手段,都須極為慎重地考慮。
適應文物收藏入庫的要求,每枚簡,包括整支和殘片,都必須登錄編號。簡上的種種現象,都必須記錄下來,至於形製🎯、尺寸、字數等要素更不必說。
照像要盡快開始。這些年整理出土簡帛的經驗,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都是依靠照片進行的,而最後的整理報告,更需要有高質量的圖版。因此,對竹簡的拍攝應有足夠的要求🙌🏻。一部分不夠清晰的簡,還須采用紅外線攝影等等方法拍攝,盡可能使文字顯現出來。
為了將簡文提供大家考察研究,整理者要做好簡的綴合、編排👬、錄寫和釋讀等一系列工作,這些工作步驟是交叉進行的。當然由於能力和時間的限製,每個步驟都不可能做得盡善盡美,但總應提供讀者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礎🧑🏿🎨。
在所有保護和整理的工作環節上,我們都期待大家給予支持幫助🤏。我們會以適當方式,盡快向各方面報道整理工作中的發現,也一定做最大努力編寫有關簡報,並分卷出版竹簡的整理報告。
雖然已有幾個月了,我初次看到這批珍貴竹簡時心中的強烈震撼感還沒有過去🤸🏼♂️。限於個人學力,以上所談不過是幾點初步認識,敬希大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