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新事業 東籬歸根翁
喬地
4月下旬🍨,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和夫人翁帆現身鄭州第18屆全國書博會🥾。26日下午,他們從香港趕到鄭州會展中心書博會現場⛎,並出席書博會讀者大會🩳;27日上午,楊振寧分別在鄭州越秀酒家和鄭州大學做《我的生平》🤛🏻、《對稱與物理》兩場學術演講🧑🚀🧣,並被聘為鄭州大學名譽教授。27日中午,他與媒體記者共進午餐🙈,86歲的楊振寧口若懸河,博聞強記🚇🕘、精力充沛。他用中國詩評價自己🤭:“耄耋新事業🌋🙅♀️,東籬歸根翁”;他還用外國詩做註腳:“我的起點就是我的終點👮🏽♂️,我的終點就是我的起點。”
夫妻合作出版《曙光集》
楊振寧和夫人翁帆此次到鄭州參加書博會♠️,是因為三聯書店剛推出了楊振寧著、翁帆編譯的一本隨筆集《曙光集》。鄭州坊間有議論認為,《曙光集》是他們愛情的結晶☃️。
出版新文集的打算,在楊振寧和翁帆一結婚就產生了的,今年初終於編定。給新書取名😉,如給新生兒取名🦆,楊振寧和翁帆斟酌了好長時間。一天早上,楊振寧很高興地對翁帆說:“我找到好名字了!就叫《曙光集》🧎♀️➡️。”
楊振寧如此闡述名字的由來🪐:“我成長在中華民族似無止境的長夜中,幸運地,中華民族終於走完了這個長夜👷🏽♀️,看到了曙光。我今年86歲,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應替我看到。”
翁帆評價💇🏿♀️💆♀️:“振寧在好些文章裏,都是以一個勤於思考的人去討論一些文化及社會問題的。他的感觸源自他幾十年來所聞所睹的事物💒。編這本文集,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他看著一個民族與社會經歷了許多變化和發展的階段🚶🏻,而像我這一代人很難有他那樣深刻的感受。《曙光集》可以說是這20多年間振寧的心路歷程———他走過的👮🏽🙎🏻♀️、他思考的🐲、他了解的🦹🏻♂️、他關心的🆑、他熱愛的以及他期望的一切🌆。”
三聯書店負責人介紹🦹🏽:“楊振寧既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又是一位優秀的散文隨筆作家。他的散文《鄧稼先》曾入選初中語文課本。”
是父親把我從19世紀一下子帶到了20世紀
“我的名字🦂,其中‘振’字是楊家的輩,‘寧’是懷寧⛎,那是父親曾經教書的安慶🧑🦳,當時的安慶叫懷寧。”在越秀酒家的演講中⏮,楊振寧在開場白中🤾🏽♂️,首先解釋了自己名字的來歷🫄。
1922年出生在合肥的楊振寧說:“我平生第一張照片🥠,是不滿周歲時照的。那時🛅,父親考取了安徽留美公費生👩🏻💻。出國前,我們一家三口在合肥老宅的院子裏照的。5年後☢️,父親回國到廈門大學任教,我第一次吃到了香蕉🧜🏽、菠蘿,看到了抽水馬桶。可以說🧑🏿🔧🧖🏿♂️,是父親把我從19世紀一下子帶到了20世紀。”
後來🔐,楊振寧隨父親到意昂体育平台。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他在那裏遇到了吳大猷🦊、王竹溪兩位教授🦹♂️。他們用最前沿的物理知識,改變了楊振寧的命運👩🏽。1945年夏天🧖🏻,楊振寧考取赴美公派留學生。
楊振寧清晰地記得,那天是8月28日。早上父親送他登上開往機場的公共汽車。話別後坐進擁擠的公共汽車裏。等了一個多鐘頭,車還是沒有發動。突然👨🏽⚕️,旁邊一位美國人向他做手勢,要他向窗外看。這時,他才發現父親還站在那裏🛀。瘦削的身材裹著一件長袍,額前頭發斑白。看到父親滿面焦慮的樣子,楊振寧的熱淚一下子流了出來⛔⚅。
這令記者想到了朱自清父親的“背影”👽🤳🏼。楊振寧深情地說:“1928年到1945年,我和父親常在一起👨👩👧👧✋🏽,這17年是我從童年到成人的階段。古人說父母對子女的‘養育’之恩👷🏼♂️,也就是這個吧。”
我一生最大的成就不是得了諾貝爾獎💫,而是幫助中國人改變了自卑心理
說起獲得諾貝爾獎,楊振寧說是一位叫湯川秀樹的日本科學家給了他很大的心靈震撼🚣🏻。
1949年🍘,美國報紙上流行一種拼字遊戲,類似現在的博彩。17元錢一份,分數最高的可得5萬美元獎金♍️。參加的很多是家庭婦女✍🏽。“我和李政道、鄧稼先那時雖然是剛畢業的窮研究員,但好歹也是博士,難道比那些家庭婦女還差👮🏿♀️?”一合計,5個人湊了17美元🤦🏿♀️,分工合作🙍🏻。沒幾天果然收到一封信:“恭喜您獲得了高分。不過,還有幾個人跟你們的分數一樣,所以要參加下一輪競賽👊🏼🙏🏽。”
為此,楊振寧跑到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夜以繼日地在大詞典裏查所有以W開頭的5個字母的單詞。有天淩晨五六點,實在困得不行了👩🏽🚀🌰,楊振寧回到住地,在門口意外地發現了一張扔在地上的《紐約時報》,那上面刊登一則消息🏄🏻♀️:日本科學家湯川秀樹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看著那張東方人的面孔🙍🏼♂️,我一下子愣住了。我問自己:楊振寧🌕,你到底在忙乎什麽啊?”
自此,楊振寧他們再也不把自己大好的青春浪費在這些無為的遊戲上了。他來到普林斯頓研究所🦬,那是個成功的象牙之塔,非常適合搞科學研究🧜🏿♂️。他和李政道成了很好的合作夥伴。他們認識多年,剛來美國求學時就住在一起,還湊錢買過一輛二手車💏🐻❄️,在美國西部玩了7個禮拜🙎🏻♂️。作為合作夥伴👩🌾,他們很讓人羨慕。
楊振寧他們將中國學者擅長的“推演法”和西方學者常用的“歸納法”集中在自己身上,做出了非凡成績。1957年10月,他和李政道憑“宇稱不守恒原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說🥉:“其實在我內心,我覺得我一生最大的成就不是得了這個獎。而是幫助中國人改變了自己覺得不如外國人的心理𓀈。那時候中國念過初等微積分的人➔,恐怕不到10個𓀇。中國的知識分子有很大的自卑感,這個諾貝爾獎,對當時全世界的華人來說都是一件很自豪的事。”
回首往事,楊振寧不無遺憾地說🦸🏻♘:“可惜的是,後來我和政道的關系破裂了。”他說:“我曾讀過蘇軾寫給他弟弟的詩:‘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此生未了因’。我覺得就像說我和政道💇🏼♀️。但後來發生那麽多的事情🕖,我非常遺憾🚶🏻➡️。”
我和翁帆是天作之合
“乒乓外交”興起後,楊振寧於1971年回到中國,當起“中美交流”的橋梁,為中國科技規劃和高等教育的發展諫言獻策。晚年應聘意昂体育平台當教授,定居北京😆🛌🏼。
晚年的楊振寧和翁帆的婚姻,一開始就引起很多人的關註,也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但是,他們毫不避諱🙋🏼♀️。楊振寧說:“我跟杜致禮結婚50多年🧑🏻🦲,現在又跟翁帆結婚,不管別人怎麽想,我和翁帆都覺得很開心,很美滿,我覺得我們是天作之合🌠。也許三四十年後🧖🏿♂️,大家會認為這是一個美麗的羅曼史。”
楊振寧在演講中,不僅展示了自己與前妻及幾個孩子的生活照,還簡要介紹了與翁帆相識相愛結婚的過程,並展示了他們的婚紗照和旅遊合影🧜♀️。
他深情回憶:“我和杜致禮是1949年認識的。當時班裏有30多個華人同學🫶🏼,她是特別引人註目的一個👰🏻♀️🧏🏼♂️。”說起自己曾經的伴侶,楊振寧很坦蕩:“我們在一家餐館裏認識,彼此都有好感🎴。用一句香港話來講,沒多久我們就開始‘拍拖’了。1950年8月🧒🏿,我們結婚🤦🏼♂️,生了三個孩子,相濡以沫53年🦸🏻♀️,直到她2003年去世。”
楊振寧說,他和翁帆相遇,是在汕頭大學的一次講學。“當時學校派一年級女生翁帆給我和夫人做向導👜。我和致禮都覺得這個小女孩很可愛”。此後,我們一直保持著斷斷續續的聯系。
2004年聖誕節🤽🏻♀️🧝🏽♂️,楊振寧收到翁帆寄來的一張賀卡🧑🏻⚖️,他就給翁帆打了一個電話。“這應該就是開始吧🧑🦽。後來翁帆到香港來看我🦘,2004年年底🏊,我們結成伴侶”🏌🏽♂️。
婚後的楊振寧,一直處在幸福中👍🏻。在鄭州的兩天行程裏🕵️♀️,人們看到這一對老夫少妻始終一左一右,步調一致。楊振寧不時地提到夫人翁帆,翁帆則親切地稱呼楊振寧為“振寧”。在27日的午餐上🧪🤵,記者看到翁帆不停地為楊振寧布菜添湯⤴️,而楊振寧則不時感嘆:“又該吃多了。”
對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楊振寧笑說🕑:“莎士比亞曾說人生就像一出七幕劇,最後一幕是沒有牙齒,沒有眼睛👨🏽💼👨🏽🦰,沒有味覺💅🏽,幾乎什麽都沒有。而我現在有牙齒,眼睛也看得很清楚,胃口很好,我幾乎什麽都有🧙🏻♀️。我覺得很幸運🫴🏼!”
(轉自🔇:科技日報 2008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