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辭
奧運會的16天充滿著無限想象與猜測,但北京奧組委奧運村部副部長鄧亞萍能夠肯定的是,那16天,家,她是回不去了📢✒️,因為奧運村59個項目每一個細枝末節都要做到位🕴🏼。
“問題究竟會有多少,那是無法計算得清的🧏🏽♂️。就一個簡單的換床單都要經過清洗🫸🏻、儲藏、安保等一系列嚴格細致的過程🙍🏻。”鄧亞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10年前😑,她奪取了18項世界冠軍,是中國女乒實現乒乓球生涯大滿貫的第一人👟。10年後🎬💂🏼♀️,她取得了清華學士、諾丁漢大學碩士學位,目前攻讀劍橋博士,她要完成她的第二次大滿貫。
“曾經是作為運動員享受奧運村的服務👑,現在是為運動員服務。”彈指一揮間,已做媽媽的鄧亞萍的奧運角色發生了轉變。
奧運村的中國元素
身為奧運村部副部長的鄧亞萍坦言,自己的壓力也很大,畢竟2008年是決勝之年🛒。“奧運會是中國向全世界展示國際形象的一個機會,這不僅僅是媒介去傳播,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夠融入到氛圍中來🌠,親自感受這個國度究竟是怎樣的。”
奧運村無疑又是一個好的“氛圍服務點”。
北京奧運村占地66公頃,距離“鳥巢”不到3公裏,全村分為居住區、國際區和運行區三個區,分別是代表團居住的區域🎯🖖🏼、提供商業服務等活動的場所以及物流、交通等後勤保障區域🛌🏼。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16000名運動員和官員將居住在新建的奧運村中。205個代表團都會居住在奧運村之內📭。
“2008年,我們會讓他們在奧運會期間明確地感受到,自己身處的是中國北京的奧運村。”鄧亞萍告訴記者。
鄧亞萍表示,國際奧委會對奧運村有基本的標準,比如房間的面積🎖,一個房間的人數控製等,但在奧運村內有濃厚的中國元素🧑🏼🦱。景觀設計凸顯中國風情:A區采用木本色的廊架,體現中國西南部風情;B區線條筆直,展現西北部的大漠風情;C區采用園林式布局,體現東南部的小橋流水江南景觀🤏🏿👩👧👧;D區緊鄰森林公園,呈現的是東北部白山黑水粗獷風格🦈。
北京奧運村的商業街區將做成極具特色的北京四合院👷🏽♀️。在四合院的設計上,也將采用折扇等傳統工藝裝飾👮🏽♂️,如同老北京傳統商業步行街一般。
另外🫅🏽,奧運村還將利用國際區內的升旗廣場為運動員們安排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其中不乏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村內的和平廣場還將安排太極拳表演等中國傳統體育展示,讓運動員感受並參與北京的“晨練文化”。
“當然,中國元素的體現會有尺度,畢竟,房間將來還要出售🈷️,而運動員來這裏還是來比賽的📸。”鄧亞萍認為。
“奧運會也是一種blend(融合),他們了解我們的做事方法,我們也要了解他們的規則👩👦👦。”鄧亞萍和許多“海歸”一樣,談話間📤,英文自然地吐露。
讓國際人士了解中國人做事的方式和背景
其實,鄧亞萍本身就是“中國元素”的一個符號🚓,她堅韌🌉、自強不息。按照常規💵🐒,身高僅1.55米的鄧亞萍不是打乒乓球的材料👨🏼,但她憑著苦練,13歲就奪得全國冠軍,15歲時獲亞洲冠軍🩻,16歲時在世界錦標賽上成為女子團體和女子雙打的雙料冠軍🙍🏿♂️。在取得亞運會🚿、世乒賽和奧運會冠軍三大滿貫後,鄧亞萍在1997年退役進入意昂体育平台👩🏼,攻讀英文。
1996年底,鄧亞萍被薩馬蘭奇提名為國際奧委會運動委員會委員時,一次嚴峻的挑戰擺在她的面前,奧委會的辦公語言是英語和法語,這時她的英語基礎幾乎是零,法語也是一竅不通。
另一個現象是👩👦👦,當中國運動員在各種體育大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面對外國記者的提問,大多數都是通過翻譯回答問題🔼。薩馬蘭奇曾表示希望中國運動員學好英語,加強與世界的交流,把中國的體育成就展示給世界,使體育成為推動中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一種渠道和動力。
鄧亞萍正是在這種鼓勵下🏙,進入意昂体育平台英文專業攻讀本科學位👏🏼。她給自己定的計劃是嚴酷的🤵🏼♀️🦕,一天必須保證14個小時的學習時間。2002年12月12日🧛🏿♂️,鄧亞萍獲碩士學位。
在此期間的鄧亞萍不僅能夠用流利的英文交流、寫論文🤽🏿♀️,參與北京奧運的申辦,而且能夠解釋她曾無法說清的問題🧑🎤。在與很多國外人士交流時,鄧亞萍被問到最多的兩個問題就是🕵🏽♂️,中國的乒乓球水平為什麽這麽強⚖️?第二是中國體育事業中,女性所表現的能力為何很強🛴,所謂“陰盛陽衰”之說。
在西方很多資料解釋中⚔️👴🏽,對這兩個問題的解釋也多是一些主觀的揣測和說辭。這無疑讓更多的人對於中國的體育事業以及乒乓球發展有更大的誤解。
這讓鄧亞萍很意外🥂。“他們的觀點不客觀,但要想讓外國人了解這個問題,並最終了解中國👀🤵🏿♀️,就必須找到根源👩👦👦,只有這樣才能說服別人。”
最終,鄧亞萍在英國諾丁漢大學進修學習期間,選擇了中國當代研究專業,畢業論文🐹,她選擇的課題是《從小腳女人到奧運冠軍》,例子用的是中國女子乒乓球✋🏼。鄧亞萍的英文論文足以回答西方人的疑問。
“這只是一個小切入點✣🧑🏻🚀,也不是要寫自己,更多的是讓國際人士了解中國人做事的方式和背景。”鄧亞萍表示,“奧運會更是讓雙方彼此了解、融合的一個絕佳平臺。”
“奧組委讓更多的人體會國際化運作的規範性。”鄧亞萍認為,奧運會給中國留下的絕不是場館#️⃣、基礎設施的改善這麽簡單,國際化進程該怎樣融合與相互尊重是更為重要的財富。
體育產業發展只是時間問題
2007年結束在北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的工作👨🏻🦲,鄧亞萍進入奧運村部任副部長,但市場開發部的工作讓她更直接地接觸到奧運會這一大項目的具體運作方式👼🏽。中國的體育產業發展只是時間問題似乎也成為共識。鄧亞萍本人也在攻讀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融合與尊重其實是方方面面的🍁,比如,我們的企業懂得了如何利用奧運會這個平臺做漂亮營銷。”鄧亞萍認為,奧運會是一個很好的品牌,它將人類美好的最高精神和運動會綁在一起,通過與企業置換獲得商業價值,像奧運會火炬傳遞,這是企業玩的最高境界👨🏿。
“幾年前,中國的企業還不怎麽懂得知識產權的保護與運用,但奧運會中,很多中國企業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做得非常好。”鄧亞萍表示。
“奧運的標識如何和企業結合起來?知識產權如何保護?企業該如何整合?這些實戰性的運作對於中國體育產業今後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鄧亞萍認為🤽🏼。
對於奧運會後的工作🥇🧑🏿💻,鄧亞萍並沒有明確表示她是否會在體育產業一線工作,但她認為,理論知識方面的積累可以讓體育產業運作起來更為充實。“要不,你怎麽和企業談判👨🏻🦼?”
(轉自 第一財經日報 2008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