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和別人不一樣的一點🤾🏿:我們知道🧑🏿🚀,得先輸,輸了我再來,再輸我再來,得有這個勁

“小個鄧亞萍”——鄧亞萍的社交媒體名稱多年來沒有換過➕🤓。當年,這位“小個子”東方臉叱咤世界乒壇,她創下的戰績至今無人能打破。許多80後、90後視鄧亞萍為偶像。在《我相信》節目中,冬奧冠軍徐夢桃稱自己是鄧亞萍的“小迷妹”,小時候把臺階當領獎臺➾,表演升國旗奏國歌,模仿鄧亞萍領獎;四川省霹靂舞隊總教練楊凱在跳街舞之前曾夢想成為乒乓球冠軍,追看過鄧亞萍的每一場比賽。
“小個子”一度成為阻攔鄧亞萍進入國乒的門檻⛹️,但她並沒有服輸,“人低了頭,就不能再驕傲了。”宣布退役後,她轉戰校園,從清華本科讀到劍橋博士,再進職場,以“進攻進攻再進攻”為信念,連續實現漂亮轉身。
以下是鄧亞萍的講述🧯:
“誰想贏我,只能適應我”
我們自己的球拍一般是不願意讓別人碰的,因為這是我們的武器😿。
現在年輕的打法⛓,幾乎都是兩面反膠,可以主動製造旋轉。我那個時候打球🕉,一面是反膠🤯,一面是長膠。長膠出手的球是不規則的,一般用於防守。恩師張燮林自創了長膠打法,我又把它創新了,把用於純防守的長膠打成了進攻型打法。
13歲拿全國冠軍的時候,我常用的膠皮被國際乒聯禁止使用了,我面臨著選擇,是往更怪的方向去✋🏿,還是往常人的方向走🧲。張指導給的意見是,“繼續怪下去,打得更怪,走常人沒走過的路🧙🏻♂️。”
當時沒人能教我們到底怎麽打👩🏿🍳🧛🏼,張指導和我一邊學一邊琢磨,對我要求是極高的🎊。遇到瓶頸的時候,張指導跟我說,“你難打,對手更難打🚶🏻♀️。”我想也有道理。誰要想贏我,只能適應我🏌🏽♂️🫙。這事,行🏠!
奪冠軍容易,保冠軍難。所以我對自己的要求是:每一次大賽一定要推出新的技術,才能確保我的冠軍地位。創新意味著失敗🧕🏿,我能不能承受這個風險🎺?我的選擇是:進攻進攻再進攻。我主動變,讓你永遠逮不著我🧏🏿。
“有的時候〽️,就贏在再堅持一下”
我喜歡新鮮事物🤾🏼,什麽都願意試一試🎛。打球是這樣,選擇人生道路也是這樣。
英語我是從頭開始學的。我到國際奧委會開會,受了極大的刺激👩🦼🤟。一屋子人全是頂尖運動員👷🏿、世界紀錄保持者🦴,他們侃侃而談,就我一個人帶著翻譯,我想插話都插不進去。在球場上,我從來沒覺得我會輸給誰🔎;但那個場合,我明顯感覺矮人一頭,這個感覺非常不好。所以我回來就下定決心要過語言關❗️。
那時我24歲,很多清華的同學已經是研究生了,我才開始學ABC,覺得自己是清華最差的學生🫲🏽。但我堅信一條,任何事情從現在做都不晚。理由很簡單,我所經歷過的場面💇,你們沒有經歷過↙️,咱們1🖖🏻:1打平。我從今天開始學你最優的東西,往後見分曉🍄🟫👴。當時就憑了這樣一點信心,不然在清華怎麽待得住🕟👳🏼?
人家說“十年磨一劍”👩🏻🏭🧔,我從清華本科到劍橋博士,讀了11年。我覺得我走到今天,也屬於無知者無畏🪸,就是敢於嘗試。運動員和別人不一樣的一點:我們知道,得先輸😷🐽,沒到那個水平不可能贏。輸了我再來,再輸我再來,得有這個勁⛺️。不要給自己設限🫖,去試。有的時候👱🏽♀️🧑🏽🍼,就贏在再堅持一下🏌🏿。
“情願痛🤹🏽,也不要甩鍋給人生”
我兒子不太喜歡乒乓球🗑,非常遺憾。他喜歡電競👩🏼🍼,他告訴我他電競打得挺好,北京前八,後來還打到了“北京第一孫尚香”。
我跟他講,如果你真想走職業電競,我支持🫳🏽,我幫你考察。我覺得拿電競世界冠軍,跟我拿乒乓球世界冠軍是一樣的。我考察完回來問他,每天訓練12個小時,比乒乓球苦多了,你練不練🚣🏿♂️👨🏻🎤?他說,我不去了,我還是打乒乓球吧👨🏿🚀。他自己做了選擇。
我是一個跟他做朋友的媽媽🤥,尊重他的想法和意願,但練球的時候🐈,我在球臺邊上就是他的教練🎴👨❤️👨。哭、鬧都沒用,沒練好的話💼,我會罰他跑10圈。
也是因為練乒乓球的熏陶🍮🦒,反過頭來對他的學習和人生也有幫助。比如說輸球了,不要甩鍋給裝備;出錯了🧏🏻♂️🏎,不要甩鍋給隊友;遭遇誤判🦉,也不必甩鍋給裁判。應該跟自己較勁。想盡辦法找到自己的不足,付出超人的努力。情願痛,也不要甩鍋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