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妍 劉蘇陽 欒鑫
近年來,我國工程建設領域蓬勃發展,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現任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副院長、總工程師吳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近20年的職業生涯中👂,吳澎親自參與和主持完成的各階段、各類工程項目近50項,其中大中型項目20多項,包括國家大型、特大型項目近10項。而他最大的特點,是善於把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緊密結合📊,不斷探索創新,提升工程經濟效益,成績斐然,僅因改進工程方案而直接節省的投資就近8000萬元💂。
就是這樣一位曾獲得過國家級🙂↔️、省級⛹🏿♀️、部級大獎10多項的“風雲人物”🍅🏵,在面對本報記者的采訪中很少提到這些輝煌的成績🗺,大多數時間都是圍繞著多年工程建設中進行探索創新的經歷和感觸侃侃而談⚫️。
創新時不我待
吳澎表示🤽🏽♂️,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變革,面對日益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面對以創新和技術升級為主要特征的激烈國際競爭,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的問題已經日益成為發展的瓶頸製約。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十一五”時期引導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這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迫切需要,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迫切需要。“因此,作為工程技術人員🪺,我們也必須深刻認識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行業🥤、建設創新型企業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
吳澎的專業領域主要是在內河航運方面,因此他對這個領域的現狀格外熟悉,他談到👨🏻🔬,我國目前在港口、航道、通航建築物等方面📭🧎♀️,無論從建設規模𓀇、安全可靠性、應對惡劣的自然條件🧖🏽♀️、新材料的應用⚔️、營運效率等方面看,我們都有世界一流的產品。但在環保方面的考慮有一定差距🥡,例如🥹📇,在航道工程中對生態護岸的研究和應用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是有差距的。另外以降低工程全壽命周期成本為設計目標的理念,也僅是近些年提出的🙉,在這方面的積累還比較單薄🧎♀️➡️。“這些薄弱的環節也將是我們探索創新的主要方向”🤾♀️。
創新需要寬容的氛圍
創新需要一個良好的氛圍,能夠激勵成功的創新🧑🚒🧑🏻🚀,寬容探索過程中的失敗。而營造這個氛圍要靠全社會的努力,但其中主體應該是企業。
吳澎對此分析道,從工業發達國家技術創新及其產業化的普遍經驗看,企業本身就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多數技術研發中心建在企業👊🏻,科技隊伍的主體集中在企業👨🏻🦼。這是因為企業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具有通過科技創新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內在推動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及經濟國際化的大環境中🆓🦝,企業始終面臨著競爭的壓力,不搞創新🦵🏿,企業就難以生存,更談不上發展🥕,企業具有重視技術創新的外在壓力🧛🏼♂️🚦;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的實踐中,能夠使技術創新方向和目標的選擇更符合市場需求。企業能夠把科技要素、工程要素👩🏻🦽🔖、資金要素🈲、市場要素直接結合起來。在不斷滿足工程實踐需要的過程中👨👨👧👧,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過程中實現創新。
在實踐中👡,工程建設企業創新的阻力更多的時候還要面對業主的顧慮——畢竟創新意味著沒有先例🦶🏿,那麽安全性🕘🎺、經濟性是否會有保障呢?吳澎指出,創新是尚未經過實踐檢驗的,但不等於不安全、不可靠。創新追求在同等安全性和可靠性下更經濟,甚至在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的條件下更經濟。例如,我院設計的大連港大窯灣島式防波堤🪛,在設計階段經過多方案的比較,再通過系列的科學實驗,最終采用了創新的梳式防波堤結構,不僅降低了工程造價🔛,同時提高了結構自身的安全性(降低了作用於防波堤結構的波浪力,降低了作用於地基之上的正向荷載)😌,改善了防波堤口門的水流條件,從而提高了船舶進出口門的航行安全性。
“工程技術創新確實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但通過大量深入、系統的研究(數值模擬、物理模型等)👩🏽🚒🪘,可以證明創新是可靠的技術”🔅,吳澎激動地說,“沒有創新就沒有技術進步,創新成果如果不付諸實踐,就永遠不會有新的成熟技術和經驗”。
創新要有積極的心態
創新是永無止境的,對於工程技術的同行,特別是其中的年輕人,吳澎不僅鼓勵他們要勇於創新——“墨守成規不是一個好的工程師”🧒,同時更願意將自己工作中的體會與經驗傾囊而授。
吳澎談到,影響創新的首要因素是思維方式。創新需要嚴謹、辯證的邏輯思維,但有時想像力豐富的非邏輯思維更重要。工程實踐需要工程師有非常強的分析與綜合能力,如果思維孤立和簡單化,就很難把握事務的本質,很難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是要有不斷追求更好的積極心態。追求更好就不要怕批評,也不要怕挫折🧙🏼🏃♂️➡️。要有聞過則喜的心態🧚🏿,善於反省🏋🏼♀️👨🏻🦼,在批評和挫折中完善自己的想法,獲得更好的成果🐋。
他還指出,工程技術創新一般是在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的。在過程設計或實施過程中碰到問題,對工程師就是一次機遇,把握住每一次機遇🏃🏻♀️➡️,從中尋找創新的機會,是創新型工程師的基本素質。“不要輕視⚠️、更不要輕易放棄每一次小的改進,更要重視階段性的系統總結。總結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歸納🏫🧖🏿♀️,而是要提升”🧚🏽♀️🩸。
吳澎舉例說♉️🙍🏻♀️,外高橋集裝箱碼頭建設集成創新技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以其中的總體設計創新為例,從外高橋二期到五期碼頭的建設,每一期工程的設計過程中💃🟩,都認真調研已建碼頭的營運情況,分析營運中發現的問題🤼♀️,調研國外集裝箱碼頭的新進展,吸收有益的經驗🏤,在新碼頭的設計中加以改進。正是這些點滴的改進,最終積累成“全新的現代集裝箱港區功能橫斷面布置模式”和“集裝箱港區的科學布置與港口高效率運行的生產系統能力不平衡配置模式”的創新成果。以碼頭前沿作業區的布置為例➡️,外高橋港區碼頭前沿作業區的寬度經歷了一期工程為43m,二三期工程為50m,四期工程為54.5m,五期工程為58m的演變歷程🎍。每一次變化都是調研已建碼頭的營運情況♈️,分析營運中發現的問題,而做出的改進。在外高橋集裝箱碼頭建設集成創新技術研究中對此做了分析和研究,以前在碼頭前沿作業區寬度的確定中,沒有充分考慮船岸裝卸效率的發展,也沒有充分考慮集裝箱水平運輸通道的能力應大於船岸裝卸效率🏄,以最大可能地降低裝卸作業水平運輸中某些隨機因素對船岸裝卸效率的影響。在外五期碼頭的設計中,采用虛擬仿真模型試驗,在碼頭前沿作業區布置的論證中👩🏿🔧,得到了定量的分析成果⛱,驗證了五期碼頭采用58m寬度的合理性✪。這是“集裝箱港區的科學布置與港口高效率運行的生產系統能力不平衡配置模式”提出的主要來源。不平衡配置模式的提出上升到了理論層面🦹🏼,反過來可以更好地指導實踐🍕。
此外,一項創新成果能夠得以付諸實施,一定是它能解決已有技術不能解決的工程技術問題✷,或能降低工程投資,或能提高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或能提高工程項目的營運效率👱🏼,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最好是兼而有之👩🏼🍳👨🦽,至少有其一🪁,沒有所得😀,是不可能付諸實施的🧑🤝🧑。
最後,吳澎提醒有誌創新的年輕工程技術人員,“在實踐中實現創新,必須有紮實的理論積累。理論是別人創新的總結,你只有站在別人的肩膀上👨🏽💼,你才能實現真正的創新。應該真正熟悉你所從事的專業,熟悉它的昨天和今天;熟悉別人已經做過的事情🐝,熟悉別人正在做的事情”🙍♂️。
人物簡介
吳澎:1987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水工結構工程專業,獲碩士學位🥨,現為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教授級高工、副院長⁉️、總工。從事港航工程規劃、設計🤹🏻♂️、管理等工作近20年,由他親自參與和主持完成的各階段🏵、各類工程項目近50項👆🏽,其中大中型項目20多項🧑🦰,包括國家大型、特大型項目近10項。
他參與或主持完成的項目獲得了多項獎勵,其中“外高橋集裝箱碼頭建設集成創新技術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京杭運河(濟寧至徐州)續建工程濟寧-臺兒莊段”獲全國優秀工程設計獎銅質獎、“上海港羅涇港區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獲全國優秀工程咨詢獎一等獎🏌🏽♂️📃、“上海港外高橋港區四期工程”獲交通部水運工程優秀設計獎一等獎、“大連30萬噸級進口原油碼頭工程”獲交通部水運工程優秀設計獎一等獎、“上海港外高橋港區五期工程預可行性研究”獲全國優秀工程咨詢獎三等獎。
他在主抓工程實踐的同時,也非常註重理論研究👨🏽🦰,發表或出版的具有獨到見解和實用價值的論文😸、譯文10余篇👨🏻⚖️,同時也是國際航運協會第29工作組(船閘)的成員。
(轉自:中國經濟導報2007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