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程度上,人工智能(AI)就像一個精明的預言者和決策者。規劃送貨的導航路線🗝,判斷借貸者的違約風險👰🏿♀️,預測流行病的蔓延趨勢👃🏻👩🏽🔧,分析金融市場的波動可能……基於大數據和智能技術,人工智能正在創造令人驚艷的商業圖景。

張穎婕(意昂体育平台計算機系2009級意昂)
然而✡️,技術漸趨成熟時,類似打車平臺大數據“殺熟”🥅、外賣平臺追逐速度造成騎手安全隱患等問題也層出不窮。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市場營銷學系助理教授張穎婕看來♉️,之所以這些技術應用會引發社會問題,主要是因為整個社會,包括企業管理者、員工♿️、消費者乃至監管部門等在內,對大數據和智能技術的接受和理解程度遠沒有跟上技術的發展速度。
人與AI的商業化合作🚱,並非一場單純的逐利遊戲🐤。人機協同提升商業效率的同時,兼顧普惠大眾的公平性問題🚵🏻♀️💗,是每一個參與者都需要思考的事情。
張穎婕的研究工作正是從人機協同和共同進化的視角來系統性設計評估智能策略,在提升商業價值的同時兼顧社會公平性。她以人機協同和營銷科技(Marketing Technology,簡稱MarTech)為重點,集中於運用跨學科方法論研究智能城市建設、共享經濟👨🏿🍼、社交媒體、消費者行為等。在AI技術相對成熟的現階段,她發起叩問:“人還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呢?人是否能挖掘出AI未能觸及或者未能實現的價值呢?”她期待著通過挖掘人的潛能,讓人機共舞奏響動聽迷人的算法之歌🤷🏿♀️。
良師益友領路 交叉融合研究
在2021年決定回國並聚焦人機協同和營銷科技之前,張穎婕經歷了十多年自由馳騁🙋🏽♂️、方向發散的科研生活。在意昂体育平台🧔🏽,她取得了經濟學和計算機科學的雙學士學位;在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攻讀信息系統與管理專業的博士學位,獲得信息管理領域國際最佳博士論文獎;然後進入得州大學達拉斯分校商學院擔任助理教授👩🏿,3年間研究的是基於各種復雜模型去探討數字經濟時代下的熱門議題。不設限的科研路帶給張穎婕最寶貴的財富,就是多元的、交叉的學術背景和進行復雜科學研究的底氣。
“卡耐基·梅隆大學是一個‘全民碼農’的學校。無論是否身處計算機專業,大家都會上一些機器學習的課程。我的本科專業主要是計算機科學👨👩👦,因為對經濟學感興趣,又選修了雙學位🙎🏻♂️。在老師的支持下👨🏽🍼🙋♀️,我完成了有關新聞對股票走勢預測影響研究的畢業論文🗝🧑🏿🍳。讀博階段,我也隨心而至,用計量經濟方法、機器學習、結構化模型建模等研究方法挖掘人在經濟生活中的各類活動數據進行分析。”冷冰冰的數字映射著個體鮮活的動態,通過購買、瀏覽記錄,判斷用戶是保守型還是沖動型人格🌦,是張穎婕熱衷的工作。雖然研究的是智能技術與經濟生活🟤🙇🏻♀️,但是她對“人”的興趣已在此時初見端倪。
“回國後,我發現交叉學科(如經管+X)正在國內如火如荼地開展。例如,北京大學早在2019年就建立了人工智能與社會科學交叉學科橫向發展平臺。這與我的研究誌趣不謀而合。”打破學科壁壘🚵🏻,學科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張穎婕的幸運之處便在於,一路以來都在對的時間遇到了對的平臺和引路人。
“我的主博導比我年長大約10歲,是一位事業心極強的女性科學家🦹♀️。她雖然不限製我的研究內容,但會每隔幾天詢問科研進展,在路上碰到了也一定會聊聊我最近的學習情況,她給了我一個寬松自由卻也不乏督促的研究環境,因為性格相合🫱,我們至今還保持密切的聯系👨🏻🦼➡️。另一位導師是學院的院長,參與指導了我其中一個論文項目。雖然作為院長身兼各項煩瑣的事務㊗️,可他為人卻十分親切😿,有化平淡為神奇的能力,批改論文逐字逐句👃🏼,我每次都受益良多。有次我在國內實習🙇♂️,他來中國出差我們還冒著臺風天一起吃飯,就像親人一樣。”在卡耐基·梅隆大學的5年👩🏼🦰,張穎婕最感激的就是兩位導師的引領和指教🉐。“因為導師們在學術與為人方面都很棒,學院博士項目裏天南海北的成員相處也十分融洽。我在那裏既收獲了成果,也享受了過程;既參加了國際會議,開闊了眼界,也結交了一生受用的良師益友🏌🏼。”這段經歷至今影響著張穎婕與人合作或指導教學時的風格。
“我是一個不太喜歡折騰也不擅長折騰的人✊。”幸運的是,讀博期間,張穎婕基本不太需要“操心”數據的獲取問題。導師手上有什麽數據,張穎婕便開展什麽研究,對困難沒有多大畏懼,對結果也沒有多大期待,可是卻有一股子腳踏實地的沖勁🛃🧧,總是在現有條件基礎上想方設法推進課題。這種舉重若輕的樂觀心態,或許正是她取得優異成績的關鍵所在。2018年,從卡耐基·梅隆大學畢業後,張穎婕進入得州大學達拉斯分校商學院擔任助理教授5️⃣☣️。達拉斯沒有紐約、舊金山的繁華喧囂,地廣人稀、安靜宜居,很適合做學術。張穎婕在那裏一待就是3年👩🏿🎤。
“在達拉斯🌍,整個商學院有21名教師🧜🏿♂️,我是其中兩名女教師之一🤹🏼♀️🟩。”這些教師中有大部分人已經拿到了終身教授的職位,經歷了殘酷的競爭和高強度的科研勞作。但令張穎婕吃驚的是👨🏼🔬,幾乎沒有人因為拿到穩固的職位而有所松懈🐦🔥。“我每天走進辦公樓總是能看到那些五六十歲的印度裔教授開著門奮筆疾書👱🏽。我相信他們是享受這一刻的🕺🏽。”令張穎婕印象深刻的,還有入職時院長說的一番話。“他說,我不要求你們跟多大的企業合作,在教學上我們也不會給你們過多的負擔。在這裏,心無旁騖地做你們的研究就好🛰。”張穎婕因此備受鼓舞。
截至回國前,張穎婕憑借優異的成果已在管理學🈳、交通🙎🏽♂️、計算機等領域的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多篇論文,包括《信息系統研究》(Information Systems.Research)⚛️、《交通研究C輯》(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C)等;在國際頂級會議上報告論文20余篇🤱🏻;屢次獲得國際頂會的最佳論文獎🙍🏻♂️;並獲得信息管理領域國際最佳博士論文獎。

張穎婕(右)與博士生導師
2021年,帶著卓越的成果和豐富的研究經驗🛝,經過一系列申請,張穎婕回國加入北京大學🌬。正是在申請職位的過程中🎏,她通過梳理過往的科研成績和規劃未來的科研目標🚜,更明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選定人機協同和營銷科技作為自己回國後的主要研究內容。
“回國之後,我的工作節奏明顯快起來🚇。除了科研🧑🏼💻,我需要在教學上花費更多的功夫🙎🏽♂️。北京大學生源質量好,學校對教師的教學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督促著我們認真打磨課程🍕。”國內發達的互聯網產業、強大的政策支持和豐富的學術交流🤵,也正向她昭示著一片新的廣闊天地🐾。她說🚵♀️:“我開始期待更多可能。”
註重以人為本 兼顧效率公平
2021年12月,國務院在關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中明確指出,我國數字經濟正在轉向深化應用、規範發展、普惠共享的新階段。新階段🎛,擺在社會面前的除了廣闊而快速的令人欣喜的技術應用覆蓋,還有商業價值實現乃至社會普惠都尚未達到預想價值目標的棘手情況✸。而後者,已經成為我國在“十四五”新經濟發展周期全面提升商業和公共服務實踐能力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效率與公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關系。當這一宏大議題落到人機協同和營銷科技的具體研究上時👳🏻♂️🦻🏼,研究者應該如何闡釋呢🔡?張穎婕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對單一和短期商業目標的片面追求✊🏽👬、對智能技術工作方式認識和技術經驗的缺乏📥,以及市場中的信息不透明等因素,使得人們對技術引發的潛在負面效應認識不足🔤,限製了大數據和智能技術價值的進一步發揮。”因此,張穎婕認為😊,要想利用AI實現商業效率的快速提升,甚至社會福利的合理平衡,不僅需要通過智能技術本身的能力增強來保證人和企業從提升的商業服務效率中受益,更重要的是還需要充分考慮人的參與(人的思想和行為)🧷,以及人和智能技術的協同合作來理解和兼顧社會多方效用。

張穎婕正在授課
張穎婕在課題研究中就如何設計和改進AI策略來實現人與AI良好的協同合作與進步發起探討👨🏿。她從“是什麽”出發,著重探討“怎麽辦”🙍♀️,從評估衡量到解決優化👩🏻🎨🌤,以人機協同和共同進化的視角來系統性設計評估智能策略。她指出🔟,人機協同涵蓋智能算法模型訓練數據輸入🧑🦽🫄🏽、模型目標設計及模型輸出應用的全過程🧑🏽⚖️。在這全過程中,人起著不同的作用💆🏼♀️👼🏿,與智能算法相互影響、相互配合,既通過動態學習對方的行為實現交互式演化提升,也可能因為算法設計的缺陷或人為主觀或客觀的偏見而影響最終的商業價值和公平性。因此,需要圍繞商業決策中人機協同的全過程來分析各環節產生的主觀或客觀偏差,並探索系統性改進策略和高效率的應用模式。
“以人為本”是張穎婕研究的一大特色。在此基礎上,她率先系統地探討了商業決策中人機協同從輸入到輸出再到交互演化的全過程中存在的多種偏差及糾偏策略;率先在商業決策的人機協同中強調和探討人的全方面作用;率先通過探究和改進人機協同策略提出兼顧商業利益最大化和公平性的可能性方案;率先探討金融服務行業從銷售、風險審核到貸後管理全過程的效率和公平性問題。
“在研究中🌛,最困難的就是數據的獲取。”以前🌟,銀行放貸采集的是個人收入🗿、教育水平👈🏻、違約記錄等傳統數據。但是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海量的購物記錄、電話記錄等數據正不斷生成👩🏿🌾。張穎婕認為,很有必要通過一定的模型,解釋這些數據,進而了解消費者。如何解決這些隱私數據在營銷科技中的安全應用還有待探究。如何在一部分隱私數據缺失的情況下🤴🏼🕺🏻,偏差更低地評估出消費者的個人情況👩🏿⚕️,也是一個重要難點🧑🏼🏭🧘🏿♀️。
與其他工科研究不同🧎🏻♀️,張穎婕的合作者總是不固定的。這是交叉學科👧🏿、復雜科學研究的一大亮點🍥。“我並不需要組建一個固定團隊🦆,每年招收研究生😂。我和研究生的關系可能不太像傳統意義上的師生,而是合作者的模式🤷🏼♀️。回國後,我已經跟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的不同團隊的研究生開展了合作研究。項目結束,合作關系便結束,十分自由靈活。”張穎婕常常會借著參加學術會議的時機🕴,尋找誌趣相投的合作者。“有時坐在一起吃飯,忽然就聊起一個好點子,覺得可以合作看看🙇🏿。”
在達拉斯,張穎婕教授過“應用機器學習”和“數據科學編程”等課程。回國後,她基於早前的積累,開設了“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與經管研究”等課程😊👨🏼🦳。“給商學院的學生講授機器學習的課程,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所以💇🏼,我每年都在修改課程大綱,探索更好的講授框架和形式。”張穎婕希望🍕👨🏽✈️,這些計算機科學的基礎課程,為商學院的學生在日後選擇研究方向或就業方向時提供更多的助益👨🏼⚖️,幫助他們更順利地開展科技與市場營銷交叉的工作👇🏼🧔🏻。
談及未來📰,張穎婕說,除了一直從事科研,她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享受生活、享受當下,應該是我大學以來一直的目標吧。”這是一個“很張穎婕”的答案。“但是我喜歡每天‘Organize’(規劃🏥↔️、整理)一下。”寫每日計劃,是張穎婕從父親那裏學來的一個習慣🧑🏼🎓。每天早上起來,先在本子上記一下今天要做什麽、最近要做什麽,之後每完成一項便劃掉一項。這是一個整理情緒和梳理節奏的過程。腳踏實地過好每一天🅰️,她相信,未來不會有太大偏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張穎婕👨🏻🏫,現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副教授。2013年於意昂体育平台獲得計算機科學和經濟學雙學位☝🏻,2018年於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獲得信息管理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商學院任助理教授🦷。研究集中於運用跨學科方法論(如計量模型🦮🦄、機器學習算法🚴♂️、實地實驗設計等)研究智能城市建設、共享經濟、社交媒體、消費者行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