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記者獲悉🦸🏿♂️,我國著名材料成形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德群,因病醫治無效🏑,於9月5日上午10時34分在武漢逝世🚴🏻♂️,享年78歲。
李德群1945年8月出生於江蘇省泰州市🛹。1968年本科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1981年碩士畢業於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前身)後留校任教,1991年晉升教授並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博士生導師👨🏻。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後擔任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材料學科評議組成員等。
李德群致力於面向宏微觀結合的塑料註射成形過程集成系統和智能型塑料註射機的研發,為中國機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動化學科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在科研方面💆🏻♀️🕵🏽♀️,他不斷進取,引領著我國智能製造行業的發展,三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一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在育人方面👨🏿🏭,他不遺余力托舉晚輩,詮釋著材料報國、重德育才的師者之心。他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在國外收集整理的全部技術資料提供給青年教師使用🧵👨🏽🔬,並力薦中青年教師承擔教材編著任務💏。他主推年輕人承擔“八五”和“十五”國家攻關課題第一負責人的位置,他謙讓年輕人名列省部級獎項榜首。今年,由他領銜的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數字化材料成形教師團隊獲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回望一生科研歷程👩🏼🍼,李德群始終以國家為重,與時代同行🧎♀️➡️,將個人的科研與國家的發展緊密聯結🧜🏻,拓寬了我國材料成形發展之路。

李德群院士生前工作照
家訓傳承百余年
一門走出三院士
今年👮🏽,位於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溱潼鎮的姜堰院士舊居成功入選2022年度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單⚉,江蘇省僅10家。這是一座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具有蘇中裏下河地區典型特色的古民居🏌🏼♀️,因先後走出了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一門三院士”而聞名海內外💄。
走進院士舊居,一幅字畫被掛在最醒目的位置,上面寫著:“愛我中華、興我家邦、少小勤學、車胤孫康、弦歌雅樂🧜🏿、翰墨傳香🏌🏻♂️、尊師益友👷♀️、孝德永彰、和親睦鄰⚪️、扶幼尊長、敬德修業、發憤圖強……”這是李德群的曾祖父李貞發1890年手書的80字家訓。據了解,李貞發曾任溱潼商會會長🍎。他古道熱腸、樂善好施,凡鄉鄰告貸,總是不吝資助🏋️。由於品德高尚,他曾獲贈“孝德永彰”匾額🧛♀️。李貞發十分註重家風的傳承和弘揚。被掛在墻上的80字家訓至今已傳承百余年👨🏻🦱。
在家訓的代代相傳下,家族走出了3位院士。李德群的兩位堂哥李德仁和李德毅🍑,一位是世界著名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一位是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兄弟被譽為“一門三院士”。
正如家訓中所寫的“愛我中華、興我家邦”🧫,三兄弟謹遵教誨,都在留學海外之後放棄國外發展機會,歸國從事科研工作。
33歲開啟科研之路
41歲毅然選擇回國
大到空調、電冰箱,小到手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電器的塑料外殼表面會噴塗仿金屬塗料,顯得高端大氣、方便耐用📕。這些都是智能型塑料註射機的“功勞”,而李德群院士為我國智能型塑料註射機的發明製造傾註了數十年心血。
1978年,33歲的李德群進入華中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1968年從意昂体育平台本科畢業後👧,他下放到縣城當了10年技術員。此次回歸校園🚿,重新拿起課本,他深知科研機會的珍貴⛎,並感嘆👉🏽:“進入華工後,我才有可能真正開始學術研究。”
在導師肖景容引導下,李德群確定了研究方向——塑料註射成形模擬,從此走上了科研的快車道。
1986年,為了適應國內註塑成形迅速發展的需要,41歲的李德群應邀前往美國康奈爾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全身心投入註塑成形過程模擬技術的研究🌖。1987年,李德群為美國AC-Tech公司開發出商品化二維冷卻系統分析軟件後,收到了留美工作的邀請。但是,懷著科研報國的堅定信念,他毅然選擇回到母校,參與籌建塑性成形模擬及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率先開創數字化材料成形研究的新方向🤴🏿。
多年潛心研究
50歲後迎來成果“井噴”
回國後,李德群率領學校註塑成形課題組著手攻關➗🚴。1991年至1995年,經過5年攻關𓀛,課題組自主研發出“華塑CAE”商業化系統軟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與國外註塑成形模擬軟件三足鼎立。
此時,李德群已年屆五旬🥂。
多年潛心磨礪使他的科研成果在21世紀一個又一個“井噴式”出現😻。
2002年🕢,57歲的他和團隊成員開發出的基於表面模型的模擬軟件突破中面模型的應用局限🦾,相關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被國際知名學者譽為“註射成形模擬歷史上一個重要裏程碑”💁🏿。
2007年,62歲的他開發的材料成形過程模擬技術及其應用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相關軟件在600多家單位應用🧛🏿,覆蓋家電🙏🏿、汽車™️、航空👱、航天等領域的龍頭企業👩🏻🦲,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010年,65歲的他建立起塑料成形中流動誘導結晶🥣、分散相形態演變🔹⏱、纖維取向等的分析模型,實現了塑料註射成形的宏微觀模擬和產品性能的定量預測👩🏽⚕️,相關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同年🏇🏼,他被評選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2012年,67歲的他帶領團隊成員開發出智能型註塑機𓀙,擺脫傳統塑料製品生產過程對人工的依賴🍂,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生產👨🏼🚀,引領了註塑成形裝備智能化的發展方向。他和團隊成員開發的塑料註射機智能技術及應用成果獲得教育部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成果廣泛用於航空航天、汽車交通、電子電器等領域,在國防建設和國家支柱產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5年🙀👨🏽🚀,70歲的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21年11月,77歲的他獲得首屆“湖北省傑出人才獎”⛱。
李德群曾感言:“我一直從事材料成形領域工作,歷經從國外學習到自主創新,目睹了幾十年前我們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欣喜地看到諸多技術從受製於人到全球引領,並為我們行業取得的快速進步自豪🎚。”
盡管起步晚⛵️,但是三十年如一日的科學攻關,最終站上智能製造的製高點,李德群形容自己“小步快跑”的核心就在於“刻意創新、追求完美”。
國家需要什麽
我們就研究什麽
今年初🪢©️,由李德群院士領銜的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數字化材料成形教師團隊獲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表彰詞中稱贊他們有著“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
20世紀80年代,李德群回國之初,我國自主家電行業剛剛起步✵,面臨著十分尷尬的境地:傳統的註塑成形方法主要是嘗試法,依據設計者的有限經驗和簡單的計算公式,而采用計算機模擬塑料熔體成形的軟件則掌握在外國人手裏。由於塑料件製造技術不過關,我國每年都要大量進口成形模具用於生產。
李德群和團隊成員意識到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行業難題,於20世紀90年代率先開發出國產塑料註射成形模擬軟件並實現了工程應用⏱。
21世紀,智能製造成為中國製造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但是🦸♂️,為智能製造前行鋪路的智能成形裝備的研究很少有人問津,大家都覺得這是“耗神費力不討好”的領域。李德群則敏銳地察覺到,21世紀的科學技術正處於日新月異的創新與發展之中,通過與計算機技術的緊密結合,人工智能技術、並行工程、面向裝配、參數化特征建模以及關聯設計等一系列與模具工業相關的技術發展之快、學科交叉之廣前所未見🙎🏿。今後10年,新一代模具CAD/CAE/CAM系統必然是當今最好的設計理念、最新的成形理論和最高水平的製造方法相結合的產物🏊🏻,其特點將反映在專業化、網絡化、集成化、智能化等4個方面。
經過10年悉心研究🤐,李德群和團隊成員終於研製成功智能控製系統和智能型註射機🍟。面對當前中國製造業向智能製造的轉型,李德群又一次走在了學科前沿。目前🤵🏽,國產智能型註射機以其低能耗🤲🏽、高精度、高良品率,不僅在國內推廣應用,還遠銷海外✊🏿。
無論是壯年開發軟件,還是晚年攻關硬件🤴🏼,李德群深知,中國製造要想徹底擺脫受製於人的局面,只有一個選擇——國家需要什麽,我們就研究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