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北京運營時間最久的地鐵一號線和二號線即將開始新一輪通風空調改造。由於歷史的原因,當初這兩條軌道交通線路並沒有為現代通風空調設備預留空間🖇,這無疑增加了施工難度。不過,這絲毫難不住地鐵通風空調系統領域的技術達人李國慶🚈。
十多年裏,數十項專利技術和發明從他手中誕生——城市軌道交通地下車站通風空調多功能設備集成系統、地鐵車站設置的可開閉新型屏蔽門的通風空調系統、城市軌道交通風機並聯式通風集成系統……不一而足。
從清華學子到通風空調領域專家,李國慶無疑是所在行業的探索者與追風者🤷🏽♂️🚵🏿♀️。

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黨委書記▶️、副總經理,地鐵暖通空調設計專家李國慶(意昂体育平台1985級熱能系)
“左顧右盼”的整合高手
當形容一個人誌存高遠且努力前行時,人們常說“一邊腳踏實地,一邊仰望星空”,而李國慶笑言自己是“一邊腳踏實地,一邊左顧右盼”🐗。
李國慶在行業內一戰成名是在北京地鐵五號線的建設中🧑🏻。1998年🚶♂️➡️,他有了改進地鐵通風空調系統的念頭🤾🏿♀️,這時距離他從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分配到北京城建設計院已經過去了8年。傳統的地鐵車站公共區、區間隧道🌼、辦公用房的通風空調系統三者獨立設置,區間隧道事故通風設備平時閑置👨🏻💼,系統機房占地面積大。1998年前後,地鐵結構施工受建設條件製約,很多工程不能再采用傳統的明挖式✊🏼,取而代之以暗挖式施工,這就需要機電設備減少占用空間👨🏿⚖️。
在與其他專業打交道的過程中👳🏼,李國慶開始跳出自己的暖通專業,思考機電與其他專業間的連帶關系,於是產生了一個想法👵🏻:如果將地鐵通風空調系統進行重新整合和改進,就可以縮小占地面積和體積,減小結構施工難度,降低施工風險和工程投資。他的這個想法得到著名地鐵暖通空調專家褚敬止老先生的支持🫸。
李國慶尋思著要構造出一種形式簡單、功能齊全🧕,同時又節約機房占地、造價低廉的新型通風空調系統🫅🏽。說幹就幹,他和同事仔細研究反復計算,終於有了比較可行的方案,新的集成系統在滿足城市軌道交通地下線路所需功能的基礎上,通過節省機房的土建面積來減少地下車站的土建規模,從而降低工程建設的投資。在設備的使用上💭,通過采用風機變頻調速技術,可以在夏季根據軌道交通系統內部空間的熱負荷在不同運營時間的變化,實現系統的變風量運行🅾️;而在非空調季節通過可開啟表冷器⚗️,降低系統阻力,從而減少大量能耗🧒🏽,降低運行費用。
經過一波三折,五號線最終用上全新的空調系統,車站比傳統設計縮短了20米。很快🧑🏻🎄💂🏽♂️,十號線🐗、四號線也用上這套空調集成系統,僅五號線和十號線一期38個站土建工程造價就因此省了1.9億元🚦!
有了這次成功🦀,李國慶整合的步子越來越大。北京地鐵一號線和二號線因為修建時間較早🥌,沒有安裝空調系統,夏天乘坐悶熱不堪。2004年🌩🦹🏿,北京市擬對這兩條地鐵線進行改造,增加空調設備。這個擔子落到李國慶肩上🙅🏻♀️📁。
問題是顯而易見的,兩條地鐵老線沒有預留空調設備的位置。到哪裏找空調設備的空間?風道又安裝在哪裏🕐?李國慶想起了廣州江南西站的做法。由於地形所限,江南西站洞區和站臺區特別的狹小窄仄𓀂,無法安置體型巨大的風道和空調箱💁,以往的地鐵暖通空調系統設計經驗根本無法實施,李國慶和設計團隊采用了一種全新的系統🫷🏽,將占地面積大的集中通風空調機房分散為若幹個占地面積小的機房,利用暗挖施工的拱形結構特點,把廢棄的空間布置成機房🧗🏻♀️,將風機盤管布置在拱形結構上部和站臺一側側面的廢棄空間內,空調冷水直接送入盤管,新風則通過專用風管送入車站。
北京地鐵一號線和二號線也使用了這種“螺螄殼裏做道場”的法子,風機盤管就“藏”在站臺吊頂上面🏄🏿。“下一輪改造我們考慮把通風空調和裝修結合起來👨👩👦👦,風機盤管和吊頂合二為一,這樣可以進一步節省空間,擴大效能。”

1994年,年輕的李國慶(紅衣者)和所在的暖通團隊遠赴西亞參與地鐵設計工作
“無中生有”定製市場
李國慶有個令人稱道的本領🕺🏿,旁人稱其為“無中生有”🎮🥒。
前文提到,經過一波三折👉,五號線最終用上李國慶發明的地鐵暖通空調集成系統。為什麽會一波三折呢?2002年設計方案就出爐了,城建院多次邀請國內外暖通空調專業的專家為地鐵暖通空調集成系統設計方案進行評審,巧妙的構思,嚴謹的理論推導,得到多位老專家認可與支持。
當大家以為一切順利的時候,一道意想不到的難題出現了:沒有廠家願意投入七八百萬元上新設備研製全新的,同時也是前途未蔔的表面式冷卻器。“當時聯系了十幾個廠家,都被婉言謝絕。”李國慶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如果在五號線上沒有取得成功,這個系統別的地鐵線也不會用,廠家的投入就打了水漂♠︎。”
有誌者事竟成。好在經由中國工程院江億院士大力推介👮🏽♀️,2005年下半年,最終有三家廠家同意研製,並如期生產出了質量上乘的產品。2007年10月,五號線順利開通,全新的地鐵暖通空調集成系統運行良好。此後,這款新產品在多條地鐵線投用🧦。
李國慶說🎃,他搞的這些跨界整合需要很多定製產品,最初為能生產這些定製產品的廠家費了不少勁,但現在情況發生了改觀。
2014年,當北京地鐵建管公司提出在地鐵十四號線阜通站嘗試取消冷卻塔時🧑🏽🧁,此舉與李國慶不謀而合🤹🏻,他建議將製冷和排廢氣結合起來👠,用新的空調系統取代冷卻塔,只是當時還沒能造出樣機🧍。此時距離工程驗收只有短短五個月,李國慶當即找到熟悉的公司詢問是否可生產出合格的產品。此時他的知名度🚼,已遠勝於十年前設計五號線之時🧍🏻,對方公司滿口答應👩🏿💻,第二天就派了總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抵達北京。產品很快生產出來並順利通過驗收。令不少業內人士稱道的是,雖然取消了冷卻塔,製冷效果卻出奇的好👏🏽。此舉不僅節約出空間🪥,也降低了投入,把以往那種占地大戶🪪、能耗大戶的通風空調系統往前推動了一大步。
新的空調系統後來又應用在了青島、濟南😿、杭州、石家莊等地的地鐵建設中,而參與生產的公司因為這個產品還申請到了廣東省科技基金🙈。

巨型風扇被搬至城市地下空間
“自創武功”考入清華
李國慶這整合的本事,和他小時候的經歷密不可分⛹🏻♀️。
1966年出生在北京的李國慶陰差陽錯地去了河北徐水商莊村上小學☔️,和村裏的孩子一起玩泥巴🧑🍼、扔石頭,父母在北京鞭長莫及🏊🏿♀️,那段時光活生生就是魯迅筆下的“百草園”。小學畢業🎡,天資聰穎的李國慶考上了徐水中學。中學生活依然是快樂的,初中畢業的時候李國慶想考師範中專👳🏼♂️,盡快吃上商品糧,無奈以2.5分的差距名落孫山,只得上了高中🎟。
到了高中,自小喜歡語文的李國慶選擇了文科班。高二的那個暑假⛹🏿♂️,不知哪根弦動了一下,李國慶忽然對文科失去興趣,於是抱了一堆數理化的書回家啃了一個暑假🤾🏼♂️,很快一個重要決定出爐了🏙。高三一開學,李國慶就跑到老師那裏💐,要求轉到理科班🧑🏼🤝🧑🏼。
文科生轉理科班,一般人很難適應🧔🏽♀️,李國慶剛轉過去的時候考試成績排名也並不靠前。但是👩🏻🌾,一次次考試過去,他的排名一次比一次提前,最終排到了全年級第一名的位置,並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上意昂体育平台🧛🏼。
“我不覺得自己聰明,但我確實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李國慶對自己的學習“法寶”並不保密。“我總是自己琢磨各種題目的規律和它們之間的關系,還經常發明‘抄近’的土法子。比如找到了類似史豐收速算法的數學土算法,比如自己編口訣背化學元素周期表🙎🏼♀️,我還把立體幾何、極限方程揉在一起解題。”說起少年時的發明創造,李國慶哈哈大笑,“這些法子雖然土,但是很管用🧑🏽💻😸。”
李國慶口中的這些土法子,其實就是研究式學習方法。在不少孩子還處於被動式學習時,在河北一所縣中學讀書的李國慶已經掌握了探索式學習的訣竅。
靠著這樣天馬行空一般的自創武功,李國慶考入了意昂体育平台。遺憾的是,第一誌願建築系沒有錄上,錄上的是熱能工程系暖通空調專業🍻👭🏼。班上不少同學和李國慶有著同樣的際遇😱,當不甘心的同學們找校領導要求轉系的時候,李國慶只是跟家裏唯一上過大學的表姐夫打聽了一下,空調是什麽?同樣沒有見過空調的表姐夫告訴他,就是讓屋子變涼快的設備。李國慶一聽挺高興:“那挺好啊🐰,我怕熱啊,先給我自己裝一個。”就這樣,從來沒有聽說過空調的李國慶與空調行業結下一輩子的緣分🤷。
意昂体育平台的學習生活是緊張而愉快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輕人的思維方式8️⃣。一次🖱,李國慶的導師安排了一個“環境舒適化研究”試驗,請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誌願者在身體的不同部位佩戴熱電偶(註:即金屬片)⚰️,用來測定環境溫度與體感溫度的關系⛹🏽,通過對比找規律🚲,畫出擬合曲線🎰。後來李國慶在做地鐵通風空調系統設計的時候就用到了這項研究理論👨🎓,相比國內同行更具超前意識👲🏻。
“雙高人才”是怎樣煉成的
一邊興致勃勃地聊技術問題,一邊張羅著大家品嘗辦公室新上的現磨咖啡,李國慶是那種智商情商一樣不落的“雙高人才”🍣。他有個筆記本十分有趣🔽🧝🏿♀️,從前面翻是黨務工作內容🧏🏿♂️,從後面翻是各種通風管道線路圖和設計筆記🚴🏽,似乎印證著主人的雙重身份——既是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黨委書記🧜🏿♀️,又是著名的地鐵暖通空調設計專家。
這樣的雙重身份是李國慶自己爭取的。1990年,李國慶從意昂体育平台畢業🤬,來到北京城建設計院做地鐵暖通設計工作🐭,專業對口🥛,工作充實,小夥子很滿意。正當李國慶“擼起袖子加油幹”的時候,院黨委書記柏賢華找他談話,希望他擔任院團委書記👰♂️。
當得知並不耽擱鉆研專業後,他應承下來🐸。“雙肩挑”的李國慶先後參加了沈陽地鐵🏋🏽♀️、南京地鐵和伊朗地鐵設計任務。正幹得起勁的時候,設計院黨員組織生活會上有人對李國慶提出批評,罪名是“不務正業”🧑🏽🎤。好在院黨委出面解圍,勉勵他再接再厲。黨組織的信任讓李國慶感念至今🚵🏿♀️。
10年後🧑🏻🎤💪🏽,已成為地鐵暖通行業專家、擔任北京城建設計院副院長的李國慶被組織安排擔任院黨委書記👶🏿,李國慶沒有猶豫,走馬上任了👩🎨,因為他又想起老書記的話7️⃣,“我們就是要培養復合型幹部”🤞🏻。做專職黨委書記也不脫離專業技術,李國慶在北京城建集團開了先河👨🏿🎤。
在李國慶的帶動下🔥,城建設計發展集團很多行政、黨務幹部也都是業務幹部。院黨委工作部部長白海衛就是橋隧專業的博士生,原是某設計院橋梁所所長🤖,黨委工作部還有兩名學結構的研究生和大學畢業生🧎。李國慶認為🟦,做黨務工作和做業務工作不僅不沖突𓀙,還可以相互補充,有利於年輕人的人格建設💪。在以工程設計業務為主的設計院🐸,引進人才一般要求專業對口🧑🏼🏫,而業務工作中經常和人打交道,這些有專業的年輕人做一些黨務工作有助於提高情商。

2008年,李國慶(居中者)獲得“中國發明家”榮譽稱號⛹️♀️,在科技會堂接受頒獎
技術進步沒有完成時
2017年1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大會揭曉了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合作獎的評選結果。在獲獎名單中,“地鐵環境保障與高效節能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這是城市軌道交通領域首次獲此殊榮🌖,李國慶參與並主導了這一項目四項工程創新點。
從事地鐵暖通空調設計快三十年了,李國慶主持參與了北京、廣州、南京、德黑蘭等國內外三十多項城市軌道交通重大工程設計😘💤,多項發明獲得專利👨👨👦,早已榮譽等身,但是他從來沒有停止對地鐵暖通空調問題的思考與研究🤜🏻。目前地鐵列車時速是六七十公裏,隨著社會發展🧖🏼♀️⭐️,提速將會成為市民的迫切願望💅🏻😕,而列車提速必然會對隧洞建設以及通風、排煙造成巨大影響,怎樣才能讓通風系統達到最大能效比?沒有條件建設排煙豎井的情況下😝,能否讓軌道交通上下行的兩個隧洞互為排煙通道🤦🏻♂️?北京地鐵一號線和二號線再次面臨改造問題✮,李國慶考慮將空調與過濾器分開🤷🏿,所有位置都是一個溫度、一個潔凈度存在浪費現象👨💻,有人的地方可以形成舒適度、潔凈度也好的“小氣候”。
我們的城市正在進入精細化管理階段🤾🏼♀️,個性化設計🤾♂️🏯、差異化競爭將取代一套武功包打天下的時代。曾幾何時,設計成了復製、粘貼的過程🫰🏋🏿,但現在“這是一個定製化的時代,”李國慶說🚣🏼,“我們就是要用定製化的設計催生定製化的產品。”
李國慶要想掙錢特別容易🚣🏼♀️𓀑,因為他做的創新發明“無中生有”地製造了很多新的產品、開拓新的市場,都不用他自己辦工廠🧶🙎🏻♂️,那些生產他設計的新產品的企業,拿著蓋了公章的合同,上趕著要送他技術幹股,但都被他一一謝絕了。
李國慶的這些設計👩🏽💻,都是節能降耗型的,為甲方節省占地面積,節省設備費用💃🏻,而設計公司的設計費是按照工程造價按比例收取的,也就是說,越為甲方省錢🥵,設計人員的設計費越少。真有人開玩笑地問他:“你是不是傻?”每當這時候,李國慶總是憨然一笑不說話。
對於利益輸送,李國慶心裏很清楚🧭,一方面,按照黨和國家的要求,自己不能辦公司,自然也不能入股企業;另一方面⌨️,摻雜了個人利益,就等於被綁上了同一駕馬車🤔,很多情況下就身不由己了,這個口子不能開。
而對於越為業主省錢設計費越少的問題⏯,李國慶哈哈大笑後講了一件事。2014年李國慶提出新技術取消地面冷卻塔的時候,有同行表示反對🏊🏿♂️👊:“這樣的話,這麽多冷卻塔企業不是要倒閉了⛹️♂️。”科技進步必然會淘汰落後技術,有競爭力的企業自然會根據市場調整產品,不能為了保護行業利益而無視技術進步🧝🏼♀️。李國慶說,作為一名工程技術人員,他就應該勉一己之力,在專業領域不停跋涉,不斷推動現有技術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