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七十歲教授的創業探索
創業總是激動人心的,但持續15年的風雨探索,留在方肇洪心中的,並不都是美好。
“科學家和企業家相隔十萬八千裏,從科學家走到企業家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這位70歲大學教授的創業故事,被裹挾在創新創業的洪流中,十五年沉浮,他對創業有了無限感慨🙅🏿♀️🫘:公司經營不同於高校科研🧏♂️,企業的生存、競爭👨👧𓀎、風險葬送了多少科研企業家的命運。
他遭遇過什麽?又會做出了怎樣的選擇🏌️♀️?
治療一座城市的哮喘:歷史的機遇交給誰
每到漫天飄雪的季節🙂↔️,方肇洪的嗓子就開始“季節性”咳嗽💄。與大多數北方城市無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濟南,冬季依靠燃煤鍋爐供熱,這種“家家燒煤🙏🏽、戶戶飄煙”的方式刺激著整個城市的呼吸道。
從1980年代到1990年代🤲🤲🏽,從每戶單獨采暖過渡到城市集中供熱🙎🏻,供暖方式變了,但城市的臉色沒變,政府坐不住了,“下文件要廢除燃煤鍋爐🚵🏽。”
此時的方肇洪還是山東建築大學熱能工程學院的一名年輕教授,教書育人,科研攻關的重任讓他無暇旁顧,但這條禁令如此敏感,“清潔能源的時代來了”。
在地下一百米深處👲🏽,涼氣通過管道輸到地面上的建築內部,而被排擠出來的熱氣又回輸到地下,維持“能量守恒”🥾🀄️。這套“地源熱泵”設備的原理並不復雜,卻難以實施:它的結構分三塊👨🏼🚀,第一塊是“地下埋管”,將地下、地上的冷、暖氣抽上來🤘🏻、送下去;第二塊是機房的機器🤽🐺,將冷氣做處理後輸向建築所需要的各個角落🧍🏻♂️;第三塊是末端🫷🏿,各個房間對冷氣和暖氣的接收和控製👲🏼。
作為上世紀70年代的大學生,方肇洪本科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動力機械系鍋爐專業;而1980年代的碩⛸、博學位師從中國工程熱力學家王補宣院士從事傳熱學研究,這讓他在地源熱泵的第二🚆、三環節具備了知識優勢🚡。
命運的垂簾並不能減輕地源熱泵的科研難度👳🏿♂️,地下管道攔住了方肇洪探索的步伐,“地下管道實際上包含兩件事,第一件是工程算法❇️,比如一萬平方米的樓,地下到底要埋多少管子🤳;第二個是這些管子怎麽埋?遇到巖石等特殊地貌如何做🧙?”
2000年的中國🧶,很少有人在這個領域停留,方肇洪還決定走下去看看——這年夏天,他走到了美國🚱。
“他們給了我很多資料,圖紙、文字都有,地下上百萬立方的土和石頭怎麽挖,幾百、上千的管子怎麽埋,因為我是研究這個的,一看就明白🧑🏻🏫。”國際地源熱泵協會(IGSHPA)設在OSU,這裏聚集了美國乃至全世界專業研究地源熱泵的教授。
美國之行不僅揭開了他心中的“謎團”,更使他走出了學術象牙塔。
抓住政府所需所求🤽♂️:5年醞釀終引爆“地源熱泵”市場
方肇洪是一個聰明人。
他不急於做公司🥀👩🏫,“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並不鼓勵我以大學教師身份創業;其次🖨,地源熱泵的市場尚未激活,一個企業的單打獨鬥,通常是先行者和先逝者同行,風險太大。”
“誰願意做這個事👩🏽🍼?誰要做我教誰,我們一起來做這個事🤵🏻。”從2001年到2005年🆙🫄🏻,方肇洪“欲揚先抑”,以每年20多場的頻率普及他的“地源熱泵”技術🎪,對象包括政府的領導,設計院的工程師,房地產開發商……
真正的好技術是不愁市場的🧚🏽🚸,到了2005年,方肇洪的布道迎來了收獲。2005年的時候,中國做地源熱泵的企業一夜間冒出上百家。
這些熱衷於地源熱泵技術的人們🛟🌸,之所以突然冒出來,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和政府的刺激讓企業嗅到了商機📹。自2006年起財政部👨🏻🔬、住建部聯合發布了《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範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包括地源熱泵技術在內的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範項目給予專項經費的扶持;一些地方政府已經出臺了對地源熱泵等新技術的激勵和扶持政策👳🏽♂️。
當機會來臨時,你該怎麽做?這是方肇洪思考了五年的問題🐅,他明白自己的優勢和劣勢✡︎:“2005年的時候我正好是60歲,大學裏面的事我就可以先放下了;但我覺得憑借大學的平臺推動太累👨🦽➡️,也不是我的強項,所以我要尋求合作夥伴🧱。”
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大學教授一般處於前沿科學最前端😮💨,但未必是公司管理運行的高手🫛。美國埃默裏大學的頂級專家雷蒙德·F·希納茲創辦了5家企業👛,都非常成功。他的經驗是🩸:作為學者🧷,他非常專註於創新研發🤌、培養和識別人才🙌🏽;作為科技企業家,他深知專業投資者和職業經理人的重要,放心地依靠有經驗的執業經理人。
方肇洪正是復製希納茲的道路♡。但選擇什麽樣的合夥人💃🏻,他沒有經驗。
尋找“中國合夥人”:鞋子不舒服𓀃,只有腳知道
方肇洪需要什麽樣的合夥人?
“簡單地說,地源熱泵是地下與地上兩部分的結合。地上部分,我們是行家,但對搞地質、搞鉆井並不擅長👩🏻🦽➡️。”在他看來,最好的合作夥伴莫過於地質企業📅。山東省某地質局下屬企業自然成了最合適的合夥對象😰。
“國內最早的大型公共建築地源熱泵工程”便在這一背景下順利完成。“我跟當官的沒有什麽交情🪶,也不大會交朋友👍🏼🦴,但我有一幫棋友,大家在一起聊啥呢🚝?別的我不了解🏊♂️,就聊地源熱泵👨🏼🦲。”不斷的灌輸中🍄🟫,真有人對地源熱泵產生了興趣✋🏻。
濟南西區示範項目是國內最早的大型公共建築地源熱泵工程✌🏽,不僅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還被列入了國家2010年地源熱泵示範工程。這是方肇洪擔任董事長的方亞公司的第一個項目🧌,也成為這家混合所有製企業縱橫市場的開端。此後,濟南的地源熱泵應用成為引領中國地源熱泵技術的風向標,也曾一度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不過🟢,國企與民企畢竟不同🧎🏻♂️➡️,考核機製,利益導向的差異🚵🏻♂️🐵,讓分手在決定合作之時便埋下伏筆✒️,“因為它是一個國有公司🖋,真正決策者關註點並不在把公司怎麽運作好🧗♂️,而是成為政績𓀀,成為他們晉升的基礎;同時,他們的老總任命🏘✍️,還是看上級臉色,今天叫你在這做了你就是老總,明天把你換了你就不是了👳🏻,這導致我們的合作者不斷更換。”
在這種導向下🙅🏿♀️,公司從2005年到2012年的7年間,沒有借好市場發展的東風,銷售額一直徘徊在三四千萬。對誌於把公司做到全國前三的方肇洪來說,這是不可接受的。
山東格力無疑具有眼光。作為空調企業格力集團的山東經銷商,山東格力早就看好了“地源熱泵”的市場🙍🏻♀️,卻苦於沒有進入這個市場的切入點。方肇洪團隊與原方亞公司管理層的分道揚鑣讓他們看到了機會🙈。
山東格力的機會也是方肇洪的機會。在後者看來,山東格力的強勢便在於其銷售模式,“在山東省🛻,他有1000多個銷售網點🥙,每年能將格力空調賣幾十億元。”對於一直尋求幾千萬產值突破的方肇洪來說🧑🏻🦽,這是吸引力所在。
從2012年開始雙方進行的合作,便圍繞著商業模式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在市場快速發展的時期,不要靠自己完全一個一個工程做,我去發展經銷商,大家來做,我們提供技術支持。這讓企業發展得比較快🥅。”
選擇與國企👱♂️、民企合作🐛,對科研人員來說,未必有好壞之分,但看合適與否,“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腳知道”⚓️。在與國企合作的七年間🙌🏽,公司產值曾長期徘徊於三四千萬;但新公司成立尚未到兩年,已經簽下1.4億合同🎰。
不是老板的“老板”:頂尖團隊確保話語權
“我對自己的定位從來都是教授🧑🏽🦰,到目前為止,我都未進入董事長的角色,因為那不是我能夠做好的事情🤘🏽。”這並不是一句自謙的話🤰👲🏿。
2005年,第一次成立公司的方肇洪雖然手握關鍵技術,但技術入股再加上國企的強勢,使他僅占了一小部分股份♣️🏊🏽;2012年的“再婚”依然如此。為什麽手握核心技術的方肇洪不謀求成為大股東⛺️?
“如果我現在是50歲的話😅,我還不至於傻到說我不要控股,但我又明白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在哪裏,我就避開我的弱項。”已經70歲的方肇洪明白自己的劣勢,公司經營畢竟不同於高校做科研,後者有穩定的科研經費😟🏂🏻,而前者則要考慮生存、競爭、風險。
不過😐,不想做老板的方肇洪還是被硬推到“老板”的前臺上,理由很明顯🥂,作為中國的地源熱泵領域的權威🚬🧑🏻🎓,“方肇洪”的招牌是攻占市場的“通行證”🦹🏻,比金子還亮。
而將自己定位為教授,不吝於錢財的方肇洪身邊聚攏了一批能人。以他為研發權威,三位意昂体育平台博士、兩位香港理工大學博士、一位同濟大學博士組成的“豪華科研團隊”🚵🏻,不但是《地源熱泵系統工程規範》國家標準製定者🤸🏼♂️,也是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這在國內地源熱泵領域,難以找到第二家。
這也是方肇洪的底氣所在,合作夥伴可以換,研發團隊是無可取代的——一項技術可以賣五年📬🧑🏽🔬、十年👩🏽⚕️,卻不能賣一輩子,只有頂尖團隊敢於挑戰各種前沿課題的團隊,才是一家誌於長遠的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也是方肇洪15年創業屹立不倒的原因。
這並不是一般的科研創業路🍢:他推廣技術,卻與賺錢保持著距離;前後的兩次合夥人的選擇,研發、市場團隊各司其職,對應著“要找優勢的人,彌補自己的弱勢”的考慮,最終將地源熱泵的研發和銷售鏈條充實起來。方肇洪說,“科研人員辦企業🟠,你要定好位,明白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才是明智之舉🧒🏿👨🏼🎨。”
(李婷 王延斌)
轉自《科技日報》2014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