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個人簡歷
韓曉亮 2004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美術學院裝潢藝術設計系,現工作生活在北京。
■ 展覽
2012年 “Made in China”中國當代青年藝術家聯展(英國倫敦)
2011年 “溫暖·曉亮”繪畫攝影二人聯展(北京)
“ChapterⅡ溫暖曉亮”二人聯展(北京)
“Wow,animal 我,愛你嗎?”(北京)
2009年 “叁—貳—壹藝術展”(上海)
2008年 “中國新銳畫家大獎”(上海)

韓曉亮的作品都是按時間來排續,對他來說作品只有先後,沒有好壞。繪畫的行為更像是另一種日記的方式,畫室就像房間內一個與自己獨處的角落,而作品則是關於自己的答案🍎。
找尋內心的一抹黑白
北京商報:您畢業於清華美院裝潢藝術設計系✊🏼,並且先後在許多業內的設計大賽中獲獎,同時您的繪畫創作也一直沒有間斷,2008年與畫廊簽約🍝,現在您更多是作為一個藝術家而為人所知,這兩個領域對您來說是否存在一個身份的轉換?
韓曉亮:考大學之前大家都是在畫畫🧘🏼♂️,當時對設計類的形式感很有興趣👨🏽🦲☑️,認為設計會更有意思🌨。當時專業課考得不錯,是全國第二名通過的。但是到畢業之後發覺設計的這種感覺並不是自己想要的。設計的工作都有一個滿足客戶需求的前提🧑🏼🍳🛶,而繪畫更多是讓自己獲得滿足🪯。
北京商報📳:從事設計的經歷是否會為您的繪畫創作帶來一些新的方法和觀察方式?
韓曉亮🕺🏼:設計的出身再去做藝術我認為最大的優勢是會更清醒一些,更加理性,常會跳出創作的情緒來考量畫面帶來的視覺感受。這樣的作品可能顯得不個人化,不夠純粹,但對於向大眾傳播視覺來說👤,這也許是一個特別好的方式。
北京商報:您的早期作品從題材和形式上都頗有中國水墨畫的味道,這與現在的風格有很大反差,當時是如何選擇以此作為切入點的?
韓曉亮:那是我一個階段性的創作🔒,我一直對禪宗感興趣🤌🏿,但在創作上我不是有意拿所謂東方的東西來做文章,材料也不一樣🌔。我喜歡在硬的地方畫,所以在木板裱上宣紙😷,用的是碳條而不是水墨,較硬的質地還可以用刀🦑。而水墨畫的構圖和留白對我來說更具形式感🍜,這可能與先前的設計趣味有一些相投。這一系列我持續了大概有3年,就不想繼續下去了🖋,一方面想進行一些繪畫感更純粹的創作,再就是覺得藝術家不應該用一種視覺形式來套用所有的作品🏸👨🏿🚒。
北京商報👩🌾:您近期的作品幾乎放棄了彩色😐,顯出了一種陰郁黑暗🧏🏽♂️,但帶些浪漫隱喻的唯美🤹🏼♂️,黑白色對您來說似乎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韓曉亮:我一直喜歡黑白電影和老照片👕,覺得光這兩種顏色已經足夠漂亮了🤙🏽。黑白造成的效果對我來說更隱私👨👩👧、更個人化🧖🏿♀️,就像在自己房間內的一個固定的角落,面對的都是自己最私密的一面,這裏有和自己有關的一切答案。
北京商報:這批黑白作品中體現出的較為含蓄有所隱喻的敘事感,為畫面的表達帶來了許多文學性🍱,這是否與您的閱讀習慣有關?
韓曉亮🤜🏽:確實有關,我喜歡讀書,但從閱讀中獲得的更多是一個念頭、一個想法,並不是直接地去描述📦,除此還要考慮到畫面的故事性,和視覺的印象。涉及到具體形象的時候光憑意境去想象肯定是不準確的,這還需要去找很多的參考🕵🏽👨🏽🚀。
在場景的選擇上多與自己的情緒有關,我這一系列裏有一些和先前作品延續的東西。比如說我一直想把蛤蟆作為一個主人公,但我覺得主人公未必會在電影當中時時出現,後來我幹脆就讓它消失了,甚至有的時候我想在一個蛤蟆的角度上來看🧑🏼⚖️,就是主人公轉換到我自己去看這周圍的一些小環境。
北京商報:您有幾張大畫幅的作品描繪了很強象征意義的預言場景,看起來有些非常悲觀的色彩🦵🏿?
韓曉亮:有一些關於毀滅的場景,但描繪這些場景並不代表悲觀🦿🪳,世界每天都在有東西被摧毀,也有新的東西誕生🈶,我是通過這種形式的東西來體現出我的積極一面,我希望每天充滿陽光。我所有的畫透露的是一種能夠去獲得的渴望,絕對不是悲觀至極,破釜沉舟。
北京商報:從早期作品到現在的新作,在視覺上和內容上對觀眾來說是個很大的跨度🤹🏽,多數人可能好奇其中延續的線索和脈絡🔣👰🏿♂️。
韓曉亮:可能第一次看新作和舊作會有這種感覺🎼🤵🏻,但是我身邊特別近的朋友👩🏽🎤⛺️,對我有長時間的接觸了解,發現無外乎就是素材變新了👱🏿,形象換了,實際上好多東西都沒變。
我這批新作是按時間來排續的🧑🏼🔬,我不想以系列的形式來呈現♦️,我想卡一個時間段🐽,就像寫日記一樣,這篇日記可能沒有五年前寫的那篇日記好,但確實是我現在的東西。所以再也沒有“這張沒有以前那張畫得好”的概念,但是肯定有成熟的東西在裏面,因為成熟肯定是在不斷地往後走。 (周曉)

Xiang Xiang sheng,No.21 120cm×120cm 木板丙烯 2012年

Xiang Xiang sheng,No.27 60cm×90cm 木板丙烯 2012年

請註意·我的名字是玫瑰 60cm×45cm 木板丙烯 2013年
轉自《北京商報》2013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