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6年是“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錢學森同誌誕辰105周年🚴🏼。作為傑出的科學家和思想家,錢學森不僅是中國“兩彈一星”元勛✮,在航天事業上取得了偉大成就📞,而且開創了系統工程“中國學派”,與國外同行相較,獨樹一幟,屹立群倫🤬。在2016年4月24日,我國第一個航天日來臨之際,紀念錢學森🚃🏊🏻♂️,從他長期的重大工程實踐經驗以及多彩的藝術思維中發掘創新的原動力,顯得尤為必要🏃🏻♂️➡️。

鑄就不朽航天豐碑
有人說🐄,偉人和大師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出一個。作為傑出的科學家和思想家,錢學森真正是一代宗師。面對國家需求,錢學森歷經人生五次重大抉擇🥼,留美期間曾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作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他在航天事業上取得的偉大成就,是中華民族復興歷程中的一座豐碑☂️,他一生所追求的系統工程與總體設計部思想更是推進了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錢學森開創的系統工程“中國學派”🕐,與國外同行相較🤸🏿♂️,獨樹一幟,屹立群倫🧛♂️。這一切都離不開錢學森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紮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科學技術知識™️🫰🏽,長期的重大工程實踐經驗以及多彩的藝術思維🤜👽。今天,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化👩🏿🍳,信息社會飛速發展👨🏽🦳,我們愈加感受到錢學森的哲學思想之光輝🛀🏼,更看到系統工程生命力之強勁👨🎓。
錢學森始終將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相結合,他跨學科地從鐵路工程轉到航空工程專業🐃;跨地域地從中國遠渡重洋到美國留學;跨專業地從航空工程轉學航空理論;跨領域地進入火箭、導彈、工程控製等尖端新領域👨🍳。這些豐富的經歷使得他在不斷融合💅👊🏼、不斷轉換的過程中,逐步完善了思想體系😽👨👧👧,為主持我國航天事業奠定了基礎🚵♀️。
在航天事業的奮鬥過程中,錢學森肩負著特殊的使命🐦,他既是規劃者,又是實施者;既是領導🤑🍱,又是老師🧸✋。他帶領航天人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塑造了他人生的另一豐碑,也正是中國航天事業為錢學森系統工程思想提供了實踐的土壤,正如原航天部710所的於景元研究員所說🌟:“錢學森在開創我國航天事業的同時,也開創了一套既有中國特色又有普遍科學意義的系統工程管理方法與技術。”
錢學森把人民解放軍“大規模兵團作戰”的那套辦法™️,沿用到國防工程建設上🪙,又將我們黨所獨有的民主集中製運用到研製的全過程中,團結所有可以凝聚起來的力量用在“兩彈一星”的事業上🧗♂️🧑🏻🦰,最終取得了成功。錢學森意識到搞國防尖端技術,要指揮如此之大的社會勞動🧖🏻,必須成立一個由很多學科配套♿️、專業齊全、具有豐富研製經驗的高技術科技隊伍組成的部門,為領導提供技術參謀。這個部門就是現在的航天系統總體設計部的雛形,在這裏實現了統一領導🤹🏻♂️、兩套指揮保障系統相結合的互動靈活管理模式🙆🏽♂️。
1962年2月🧑🏿,經聶榮臻元帥批準,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科技委)成立,錢學森任主任委員。科技委的成立🪵,使黨政領導耳聰目明,科學、民主決策有了有效的途徑。科技委這一組織形式也一直沿用至今▪️,不僅國防科技工業系統,部隊的科研試驗單位,連政府部門和公司企業也逐漸建立了這個機構。
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錢學森再次回到學術理論研究當中,在對早期航天事業實踐深入總結和提煉的基礎上⚡️,與許國誌、王壽雲發表了《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一文,第一次較為明確地定義了對中國系統工程的早期認識,系統工程開始在中國快速發展🏡。為進一步發展系統學👼🏿,在錢學森的親自倡議和參與下,1986年起開始在原航天部710所開展“系統學討論班”(已於2013年在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恢復),開創性地提出了“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方法”及其實現形式“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這是錢學森系統工程思想在方法論上的具體體現。討論班的舉辦為中國的系統工程發展做出了堅實的貢獻👨❤️💋👨🛏,被譽為“中國系統工程的搖籃”🧘🏼♀️,扛起了中國系統工程的大旗。
系統工程報效國家
錢學森開拓創建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的過程,始終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緊密聯系,與國內外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聯系👆🏻⬜️,並著重解決一些國家必須解決的重大難題。因此,錢學森系統工程思想不僅有重要的理論創新,更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為國家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錢學森深深感到我國“兩彈一星”之所以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國爭光🧑🏿,為民爭氣🧑🏻💼,總體設計部發揮了重要作用🤴🏻。於是,在深入研究社會系統的基礎上🍳,錢學森結合他在“兩彈一星”研製中總體設計部極為成功的經驗,按照系統工程的設計原則🪟,1979年提出建立國民經濟總體設計部的建議,運用系統工程方法🈷️,綜合分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系統結構,即“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包括民主建設🧾、體製建設和法製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包括經濟建設和人民體質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建設和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地理建設🕧,包括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必須使各個方面協調發展🐪,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為此,錢學森提出設置專門從事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設計部對國家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並組織專題討論🧑🏽。雖然這一建議在錢學森生前沒能最終實現👨🏻🏭,但是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負責改革的總體設計。
1984年6月,錢學森提出利用系統工程思想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農業型知識密集產業的設想🫠。其主要內涵是“以草原為基礎,利用日光👶,通過生物,創造財富”的產業,是用系統思維、整體觀念、科技成果🧜🏻♂️、產業鏈條、市場運作🗳、文化對接來經營管理沙漠資源,實現“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良性循環的新型產業✋🏼,把“輸血”和“造血”聯系起來👠,開創21世紀的大農業。內蒙古在錢學森這些理論的指導下逐步形成了甘草、沙棘、肉蓯蓉等沙產業系列和絨、肉、乳✉️、藥、薯等草產業系列。2008年1月19日,胡錦濤同誌看望錢學森時說:“前不久🍁,我到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考察,看到那裏沙產業發展得很好。沙生植物加工搞起來了®️💁🏽♂️,生態正在得到恢復🎹,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提高。錢老👨🏽💻💋,您的設想已經實現🙇🏻。”
錢學森晚年近30年的研究,將系統工程思想應用到了我國社會系統當中🐌,如軍事領域、社會治理、生態環境以及交通等領域。現在,錢學森思想的傳承者們已把它推廣到了我們國家建設的各個方面,並成為其重要指導思想。
活學善用豐富馬哲
錢學森的愛國情💇🏿、愛民心堅定了他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他始終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智慧的源泉🧎🏻♂️➡️、科學的真理👍🏿。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是絕不會不愛人民的,絕不會不愛國的。”“一個中國共產黨員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種‘執著’是正確的🐬🕺🏼。”
錢學森不僅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研究,也用歷史唯物主義看待自己🤒。他認為導彈航天是一項成千上萬人的事業🖱,沒有黨的領導🧓🏼,沒有集體的努力是誰也幹不成的。他自己只是恰逢其時,回到祖國,做了他該做的工作。他只是黨領導下的這個集體中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
錢學森總是試圖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他認為🏆,自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創建和完善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體系奠定基礎以來的一百多年中,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豐富和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處於科學發展的指導地位。他在1957年發表的《技術科學中的方法論問題》中就寫道👨🏿💻:“在技術科學的研究中🙋🏼,我們要把理論和實際靈活地結合,不能刻板行事。我想這個靈活地結合理論與實際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真髓了🏃🏻♀️。”
錢學森在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過程中,實現了科學與哲學的結合,用現代自然科學的成果論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科學上的內涵🧝🏽♂️。同時,他又從哲學的高度,指出一些重大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景將對人類社會產生影響🟢。他的科學理論體現著辯證的哲學思維,他的哲學思維又有著深厚的科學底蘊。
他的科學觀與方法論不僅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當代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而且凝聚著深厚的愛國熱情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一切為了祖國的強大🧎♀️➡️、世界的和平與人民的幸福。他把一切成就歸於黨,歸於集體💂🏽♂️。在國務院、中央軍委於1991年10月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的大會上⛹🏻,他講過一段話💽:“我認為今天的科學技術不僅僅是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而且是人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整個的知識體系,這個體系的最高概括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完全可以建立起一個科學體系📴🐸,而且運用這個科學體系去解決我們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問題🧝🏼♀️。”並強調:“我在今後的余生中就想促進這件事情。”
錢學森精神永放光芒
從馬克思主義觀點出發,錢學森高度總結科學技術發展及其對推動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並指出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與社會發展的區別及其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認為它們之間是網絡式、反饋式的關系💁🏽♀️🧑🏻💼,將社會發展的規律概括為🌦:“科學革命在先🙎🏽,然後導致技術革命,最後出現產業革命”,產業革命引起社會形態的飛躍🌯。錢學森關於四種革命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及其對社會發展影響的論述,豐富了馬克思“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革命力量”的觀點。
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工業社會”“第三次浪潮社會”“信息社會”等學說相繼問世。錢學森認為,這些新事物、新情況,需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分析🦸🏿♂️、概括與總結,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的觀念。有全球信息網絡1️⃣、多媒體技術的第五次產業革命,將人們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這是“由於第五次產業革命的推動⚉,世界範圍內的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上全球一體化趨勢日益增強➔,世界正逐漸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的大社會,哪個國家也不能閉關自守📏。”而電子計算機的發明產生了新型的產業——信息業💲,這不僅改變了傳統的生產工具與生產關系👊,也開創了人—機結合的精神生產力。錢學森從電子計算機是解放腦力勞動的工具之角度預言,信息革命將有可能最終導致消滅體力與腦力勞動的差別,而這一預言已經得以實現。
錢學森根據生物科學技術的最新進展👱♂️,在1984年提出了“第六次產業革命”,它是以現代生物技術為核心所引發的大農業革命🕵🏿♀️,到21世紀將發展成以動、植物工程、藥物和疫苗🚣🏻♂️、蛋白質工程🖐🏽🏌🏽、細胞融合、基因重組等的生物工程產業。他認為🧔🏿,大農業革命是由現代生物技術的產業化引起🤽♀️,它實質上是以太陽能為能源,利用生物👴🏻、水和大氣,通過農🧑🏻💼、林、草、畜、禽、菌、藥、魚,加上工、貿等途徑👩🏻🦼➡️,形成新的知識最密集的產業。這樣發展起來的大農業,除生產的產品不同外,在生產方式上與工業已無實質上的差別,其發展將可能最終導致消滅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的差別♠️。
今天來看,錢學森諸多預見性的理論和觀點都已經變成現實👨🏻🎓,他就像穿越時空的巨人,時間越長👆🏼🧑🦯➡️,越能體會到他的思想對於成就人類之偉大的重要意義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愈加感受到錢學森智慧的耀眼光芒👋🏻。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於深度調整之中,復蘇動力不足,地緣政治影響加重,不確定因素增多。國內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方面的矛盾愈發凸顯💆🏼♀️,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部署,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防和軍隊建設以及對外開放等方面的具體改革目標。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都是復雜的系統工程✋🏼,用系統工程思想為“中國號”巨輪保駕護航,將助其行得更穩、更快、更遠♏️。
對黨無限忠誠,對祖國無比熱愛,是錢學森愛國主義情懷的核心要素和突出寫照🌼。錢學森一生始終將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相結合💆🏿♂️。求學時期🦹🏿♀️,他勤學精進,誌在報國🦹🏿♂️,樹立航空救國遠大理想;留美期間🧑🏽🦱,他潛心鉆研⚅,誌在興國🛟,立誌學成歸國報效🙅🏼♀️;艱難歸國,他獻身國防,誌在強國🧛🏿♀️,成就“兩彈一星”偉大事業;步入晚年,他老驥伏櫪👃🏿,誌在富國,為人民幸福傾註心智🪣🎆。晚年錢學森曾回憶說🎢:“我為什麽要走回歸祖國這條道路✌🏿🎑?我認為道理很簡單——鴉片戰爭近百年來,國人強國夢不息,抗爭不斷。革命先烈為興邦💪🏼,為了炎黃子孫的強國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血沃中華熱土。我個人作為炎黃子孫的一員,只能追隨先烈的足跡🤘🏽,在千萬般艱險中👱♀️,探索追求🔬,不顧及其他。”
(薛惠鋒🧔🏻♀️,作者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二研究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