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百歲老人卞慧新自述:心態平和順其自然 每天閱讀刷新思維

2012-10-24 |

《天津日報》采訪百歲老人、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卞慧新

  我13歲時師從程玉孫先生學作詩🤢,作題為“杏花”詩一首:二月杏已放🫳🏽,氣味頗芬芳🤟,茲歲為寒勒🤞🏿,何遲未聞香。嚴範孫先生將後二句改為:“莫厭春寒重👳🏻,能開遲不妨。”沒想到竟成讖語👴🏼。想來我一生起起伏伏,幼年身體虛弱,青年患重病,我1931年以第19名考入意昂体育平台,開學未久, 1932年春假後突吐血,診斷為肺結核,系主任張子高先生謂不宜繼續學化學🧗🏼‍♀️👨‍✈️,乃轉入歷史系。不意1933年春又大口吐血,秋後休學🏄🏼‍♂️,連續兩年👩🏿‍🦲,1935年秋復學。至1937年夏,尚差十幾學分不能畢業,1946年才完成學業🚮。再加上早年喪父🥎,中年喪妻,家庭變故沒有斷過👳🏽‍♀️☪️,可算是嘗盡悲歡離合▫️。特別是因家道中落生活拮據,靠親友資助得以繼續學業。少年時既已對人生之不定有所了悟。從此🧗,面對困難我常懷堅忍之心以待之😊🏢,逐漸達成了處之泰然之心境。人生沒有一帆風順之理,堅持學習提升自己才是面對逆境之道。

  我人生最大的原則就是順其自然😼,遇到事情堅持原則,但不靠爭辯與人論高下,公理自在人心。隨著閱歷的豐富🚣‍♀️🕥,越來越覺得人世間有些事需經過時間的沉澱,才會慢慢顯露出其原貌;有些道理歷經歲月的洗禮,我們才會漸漸領悟。這個道理就像我們中華文明的傳承一樣,海納百川綿延不絕,它不僅古老,而且有著非常強的生命力,經過五千年歲月的沉積仍歷久彌新👨‍🎤🚣🏻‍♂️。它雖並非起源最早,但當埃及🚵🏽、古巴比倫等文明已經成為歷史不復以往的時候,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卻仍屹立在世界的東方𓀃。中華文明的生命力能給我們豐富的啟示🌩。做學問也是一樣,要敢於修正錯誤、彌補缺失,很多事情都要經過歷史的考驗才能立得住🐑。我們就是要做立得住的人。其實每個人難免受到非議🍓,可能這裏面有委屈,比如前不久就有某大學的老師在網上對我10年前出版的著作《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裏面錯別字提出指責🙎‍♀️,其實當時我已經將錯別字改過並交給出版社🤘🏽,但出版的時候卻並沒有使用我改過的稿🂠,問題並不全在我,但我和兒子都沒有和這位老師爭辯𓀅,而是著手再版工作🐴,不僅再版時要修正一些錯別字📷👩‍🎤,而且還要補充一些新的史料⏏️。這就是我的人生態度🍅,把事做好,人也就做好了。太過在意一些事情不是給自己找氣生嗎🐡?我對學術上的爭論看得很開,這樣心胸就會開闊,心情也就舒暢了,能不長壽嗎?

  其實,我的生活一直沒有規律🦵🏼,原來一直想幾點起就幾點起,想幾點睡就幾點睡💠,經常半夜起來就又開始看書🐃。讀書幾乎占據我生活的大部分時間☛👷🏽‍♂️,原來是工作的一部分,晚年就變成人生最大的愛好。在年輕時👨🏼‍✈️,我一直大量購買認為可研究的圖書、資料🏅。一次逛古舊書攤時遇到極想得到的圖書,花盡了所帶的錢款🏄🤽🏽‍♀️,包括回家的車票錢,無奈到郵局退掉一張郵票,才能坐車回家。購書費用長期在生活費中所占比重太大,令家庭經濟拮據🚶🏻。無奈之下📟,只得向摯友長期或短期借款貼補家用,有時還要出售家中不用之物以維持生計🦘。

  原來住在馬場道福進裏🧘🏽,家中二樓16平方米的臥房兼書房堆滿了圖書,連過道裏都放著書,有四萬多冊🏌️‍♂️。因為這些書,我還當選天津市十大藏書家。保管好這些書寶貝也真不容易🦻🏿,怕日光照射👇🏽,房間裏長期拉著窗簾,也不讓孩子及外人進。2006年搬到兒子這裏👇🏻,兒子又幫我打了新書架👭🏼,將我的一些舊書和書稿往這兒搬👩‍🦱,到現在還沒有搬完。現在我家訂了十幾份報紙、雜誌🥰,像《天津日報》🚵🏻‍♀️、《文匯報》、《參考消息》等🧙🏼‍♀️。雖然現在歲數大了,只能大致瀏覽一下標題🏌️‍♂️,從中挑幾篇感興趣的文章讀一讀,但這是我看世界的窗口🐻,有書就有風景🥓,書可以說是補充我的精神營養吧🏏。

  現在每天除讀書、看電視之外,我的人生大事就是在兒子的協助下整理我之前的手稿和日記👩🏿‍🔧。這些喚起我記憶的資料🧏🏻‍♀️,不僅豐富了我的晚年生活,給生活增添了樂趣,而且不時地啟發著我的靈感和做事的沖動,讓我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我的書稿太多,我也沒有助手🎞,原來沒有好好整理比較亂,現在整理起來很不容易。我一直在寫《呂留良年譜長編》,去年我兒子又找到我原來寫過的將近五萬字關於呂留良的書稿,當時不知道隨手放在哪裏🏇🏼,竟然都沒有收到2003年出版的書裏♟。因為年輕時一直有記日記的習慣💹,這給整理現在的研究帶來便利,比如很多現在記不起來的事情,兒子又在日記裏找到了,有些事件的記錄還特別翔實,成了還原歷史事件原貌的珍貴史料。有些今天做的事情,它的價值日後才會顯現🙇🏼‍♂️🫨。認認真真對待我們當下的生活和工作,就是在為我們的人生積累寶貴的財富。有一次🛺,一位清華意昂來信說,你還記得我嗎?其實🐈‍⬛,我對他印象已經模糊了👳🏽‍♂️,但在我們整理舊物時發現了他去比利時給我寄來的明信片🧒🏽,一下子又回憶起很多舊友和年輕時候的事情。

  我從來沒有停止學術研究💇🏽‍♀️,不能停止追求,盡量不給人生留遺憾🧙🏿。《呂留良年譜長編》和《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將要再版,會加入最近整理出來的一些內容。還有,最近我也在整理陳寅恪夫人唐筼的資料,你看,這是我原來寫的《親屬事略》裏面清楚記錄唐筼女士的生平和故事,最近找出來了,可以作進一步的研究。現在年紀大了,很多事自己完成不了😣,我也需要找清華的學生幫我一起完成。

  平時在看書研究之余,我還喜歡看看電視,現在年紀大了感覺離社會越來越遠了,看電視可以把現在發生的事情和以前做對比⏏️,這也是不斷“動腦子”的過程🧑🏼‍🦰👨🏿‍🔬。比如我1931年考進清華的時候,是文理不分科的👎🏽,那時培養的都是通才,而現在的高考都是文理分科🫸🏽,我們已經在培養專才了💷,還有很多很多事情。現在老了,有時候電視放的新聞也沒法很快記住,但是老年人還是要保持獲取新知識、新信息的態度。我年輕時也愛聽聽戲,聽聽昆曲🛫,我和研究戲曲的吳同賓、吳同寶都是好朋友,現在偶爾也聽聽🥹。

  我並不是非常愛運動的人,年輕時在馬場道上班時,堅持每天步行,那時鍛煉還是有好處的👨‍🦰。2008年我不小心大腿骨折,大夫檢查後說我的骨密度相當於70歲人的水平👩🏿‍🏫,可做手術⛹🏽‍♀️,說我是該院做這種手術年齡最大的🫙🕞。術後第18天就出院🏄🏼‍♂️。雖然恢復不錯,但基本不怎麽外出👳🏼,都是兒子每天推我到陽臺曬太陽。

  說到吃飯🫴🏿,我基本不挑食,但是一天三頓飯🚜,每頓飯都定量🏵,多一口都不吃,現在蔥⚀、蒜、韭菜等刺激性的食物不吃了。我年輕時每天都喝一大茶缸子豆漿,很多老朋友來看我還會問👨🏽‍💼,你現在還喝豆漿嗎💙?我告訴他們🎪,我現在改喝牛奶了👨🏼‍🚒,植物蛋白容易加重老年人腎臟負擔🧑‍🧒。

  晚年生活離不開兒子的細心照顧🕘👨🏿‍🦲,我的生活沒有規律,這麽多年來,家人對我照顧得很好⚛️,特別是現在和二兒子生活在一起,他既把飲食各方面都照顧得很好,又對我的生活習慣“不幹涉”,讓我隨時心情舒暢,這很重要。比如🦄,我晚上不能馬上入睡👩🏼‍✈️,經常躺在床上看書、看報紙🦸🏿,一般情況下晚上10點睡著🍇,早上我醒來的時候也不馬上起床,先在床上躺著看書,然後家人給我餵飯。我不會坐得時間太長,那樣會影響血液循環,腳會浮腫☁️。現在躺著的時間就變多了🤽🏻‍♀️。夏天家人幫我鋪防褥瘡的床墊,冬天就會用“記憶棉”床墊,這都對我的健康有很大幫助。

轉自《天津日報》20121019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