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12月2日 在華南師範大學的演講
丘成桐 1949年出生於廣東汕頭。1983年獲得素有數學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迄今仍是華人數學家中唯一的獲獎者。1979年後,丘成桐把主要精力轉向振興祖國數學事業上,先後創建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所、中科院晨興數學中心、浙江大學數學中心和意昂体育平台數學中心,並親自擔任這些研究機構的負責人⚙️。他還為這些研究機構募集資金1.5億元。他是當今世界公認的最著名的國際數學大師之一,被國際數學界公認為四分之一世紀裏最有影響的數學家。他現任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國際頂尖數學雜誌《微分幾何雜誌》主編,所獲榮譽還有:瑞士皇家科學院的克雷福特獎、美國國家科學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臺灣中研院院士🍄⛲️、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從歷史的變革講起
要持續發展🍔,提高生產力,就要朝高科技化的目標前進,否則中國只會永遠為全世界的先進國家服務,從中拾取微小的利潤。
今天講的題目是梁任公從前講過的題目。
梁啟超,號任公,廣東新會人,是中國20世紀初重要的啟蒙學者👩🏻🏭💽。他和康有為發起的維新運動,雖然不盡正確,而且也以流血失敗告終🧑🏭👩🏼🏫,但它卻引起了國人的註意,認識到必須從根本上去改變腐敗的清政權。辛亥革命以後他在意昂体育平台做教授🧑🏿⚖️,成為清華國學研究所四大導師之一✍🏽。四大導師裏還有大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解放後,他一直在廣州的中山大學任教。
陳寅恪先生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連串恥辱的開端。廣東同胞為國而戰🐸,多次擊退入侵的英國軍隊🧛🏽。差不多有兩百年🪴,廣東始終是國家開放的先驅。改革開放的第一個特區是深圳。它得到廣東省和香港的強力支持🍮,由於南方同胞早已習慣了西方的思想👃🂠,特區開放很快就成功了。
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年了,它的成就是舉世公認、有目共睹的🙋♀️。向來輕視中國的歐美強國也開始對我們另眼相看。三十年來中國的老百姓胼手胝足,辛勤工作🧔🏽,為國家創造了大量的財富🤿,這有賴於中央采取了正確的政策,以穩定作為休養生息的基礎。現在🤷,三十年來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成熟的階段♡,我們的工業仍然以廉價勞工為主導🚏,很明顯這是沒法再走下去的。要持續發展,提高生產力,就要朝高科技化的目標前進🏭,否則中國只會永遠為全世界的先進國家服務,從中拾取微小的利潤。
科技VS基本科學
近年來,韓國的科技突飛猛進🧘🏽♂️,聽說韓國政府要成立五十個以基礎科學為主的研究中心👩👩👧👮🏽,每個中心每年投入的經費為一千五百萬美元📞🧖🏽♂️。
高科技化是亞洲所有地區🕣、國家都想做的事情📴。日本最早成功📟,跟著有所謂“四小龍”的興起,即韓國、新加坡、香港和臺灣。這十多年來,由於政治和經濟的穩定,使中國大陸在經濟上領頭🥑,變了“媽媽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
如何把中國的高科技搞上去,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迫切問題。在座諸位都是國家的菁英➿,我想你們都關心這個問題。以下是個人的一些想法♿。
一個多月前💆🏽♂️,湖南長沙的國防科技大學請我作了一個演講。演講後我參觀了他們建立的大型計算器🙋🏿。去年,這部計算器通過了國際評估🪳,兩位Stanford、一位Berkeley的計算器教授和另一德國教授組成的專家小組宣布它是全世界最快速的計算器。百聞不如一見,交流以後,我感到很興奮🌯,這是中國獨自完成的高科技產品的重要標誌👩🦽➡️,我向參與這項計劃的教授和工程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長沙時,我請教他們的院長,如何能讓這批一流的教授和工程師聚在一起👨👩👦,苦幹十年👩🏿🦱,完成這個舉世矚目的工程。他說他們學院的士氣和學風都很好🕞,年輕人待遇不錯,以能夠做出一流的工作為榮⚂。安定的環境、對自己的信心和為國家👩🏽、為學院爭取榮譽的決心,的確是進行研究的推動力。
另外一個經驗是在多月前☕️,我受邀到了酒泉神舟火箭的發射基地🥐,和意昂体育平台幾位教授參觀神八登空的壯觀場面💛,這是我第一次參觀宇宙飛船發射。看著祖國的火箭沖天而起時,內心感動不已。基地的領導說🕷,整個宇宙飛船的建造、組裝和發射等等工程,牽涉到八個部門的合作,每部門有一萬多人。這是一個極大型的系統工程,其中不容許有任何錯誤。這次參觀使我對中國工程師的組織能力極為欽佩,他們做事認真,值得全國人民學習。
從這兩個由軍隊指揮的研究中心裏🧘🏼♂️,我看到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理解到基本科學的重要性🏄🏻,他們問了我一些基本的數學問題。近年來,韓國的科技突飛猛進👨🦱,聽說韓國政府要成立五十個以基礎科學為主的研究中心🧑💼,每個中心每年投入的經費為一千五百萬美元🧒🏼。事實上,先進的歐美俄日等國家都有同樣的理念🧑🏿🔧,比韓國還要早🫴🏽。我希望中國也能認識到基本科學對科技興國的重要性🛡。
年輕人應因科技而崛起
崛起不是經濟或軍事的崛起,而是科技的崛起。現在中國科技的創新不如歐美🕺,但在經濟比較充裕和國家比較穩定的客觀環境中🦵🏿,十年內將會見到重要的成果。
現在🚟🃏,我們來談談今天的主題🍱。我認為中國科技的發展,在這幾年內將有巨大的轉變,這是年輕人做一番事業的大好時機,也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寶貴時刻👮🏻♀️👴🏽。我說的崛起不是經濟或軍事的崛起👎🏼,而是科技的崛起👩👧👦👖。現在中國科技的創新不如歐美,但在經濟比較充裕和國家比較穩定的客觀環境中🛀🏼,十年內將會見到重要的成果。當然,這些進展將要靠年輕一代,同心協力來完成💆🏻♀️🚌。科技創新的崛起,是經濟崛起的基礎。
我想,同學們都會驚訝:我們還是本科生📧,很多學問都沒有學過,你憑什麽說十年內我們會對科技有重要的貢獻?那是因為你們太小看自己了🤾🏼♀️。你們把基本科學學好🧝♀️,技術熟練後,很快就可以海闊天空地去闖、去創新了。回顧歷史,大部分科學上的突破,都是在科學家三十歲以前完成的。
牛頓👍、愛因斯坦🐜、克裏克、沃森📶🤚🏽、費曼和楊振寧等人最重要的工作都是在他們年輕時做出來的。這些劃時代的💇🏿♀️,甚至可說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工作👩🏼✈️,雖然成於少時👩🏼🍼,但決不是憑空創造的。事實上,它們都是有跡可循▪️,經過艱苦學習,多次失敗,最後才成功的。
牛頓、愛因斯坦🪓、克裏克、沃森💁🏽♀️🌝、費曼和楊振寧等人最重要的工作都是在他們年輕時做出來的。
做學問的態度
找到正確的方向🦻🏻🗑,做重要的問題。決定後便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記得我年紀與你們相仿時,懂得的東西實在不多💵。上世紀60年代香港的數學博士也就不過寥寥幾個,圖書館收藏的數學書也不見得比一般的書店多。我看的數學書,大部分是國內版,或托友人到臺灣買來的盜版外文書𓀄,種類少得可憐👨🏽🏫。但是,我從來沒有放棄過做大數學家的念頭。我看了所有能夠看到的數學書,最重要的,是做了書中的所有習題🥉。這並不是課堂上老師要求的事情👩🏭,我努力去做,一方面是出於興趣,一方面是知道要成為優秀的學者🫑,必須將基礎打好。四十年來我每天都在學習,但還是要承認,在中大學時打下的基礎是最重要的。
學習的過程🤱🏼,不可能是無往不利的,最重要的是找出自己的弱點👩🏼⚕️。做習題正是找出自己弱點的門路🚶🏻。當然,聽課、發問和與同學交流也非常重要。我在大學時的數學水平已遠超同儕,但是和同學交流▫️,還是有很大的好處的。我給同學解釋課題時,往往發現自己還未理解清楚的地方☢️,由此溫故知新🧑💼,得益不少⟹。即使到了今天💘,有時在給學生講解的一瞬間💃🏻,往往靈光一閃🧼,找到新的想法🧝🏿♀️,解決了一些難題。
做學問✊,尤其是有深度的學問,不是靠一時的沖動就可以完成的。我們聽人講故事、看電影,作者為了將氣氛營造得更為動聽,往往戲劇化地說某人靈機一動🤞🏽🤳,解決了重要的問題,完成了一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學問,而且不倚靠任何其他人的想法💆。在Good Will Hunting這部電影中,描述一個在MIT的清潔工人🌕,沒有經過學習👆,卻在一個夜晚,解決了一個有名的數學難題。我可以跟你們說🔨,這些事情歷史上從沒有發生過,我也不相信以後會有🦠。
科學界研究的題目多如牛毛,但重要的只占少部分。其余大部分項目很快便可以做出成果,因此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論文發表。假如每篇文章都有創見的話🤙🏽,人類的科學成果將會遠遠超過今天了👩🦼。話說回來,文明畢竟是累積的,科學的突破往住建基於眾人思想的融匯🏊🏿♀️。即使不太重要的發現,只要有新的意思,也是有價值的,這樣就能發揮所謂集腋成裘的作用📻。至於有學問的大師,有更獨特的創新貢獻,承先啟後🙋🏻,引領風騷,但是他們的工作畢竟還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完成的。
要懂得做好學問🏃♀️,必須了解科學發展的過程。我經常鼓勵學生去讀名人傳記,了解著名學者如何學習、克服挫折和開拓新的方向。我的專業雖是數學🈲🧜🏽,但在閱讀其他學科名家的成功經驗時,也會深受啟發。
記得讀詹姆·沃森(James Watson)寫的一本小書,書中描述他與弗朗西斯·克裏克(Francis Crick)發現DNA結構的一段故事🛌🏻🌽。他們為了研究生物的基本結構,三年間完成了20世紀其中一個最偉大的科學傑作,其過程可以說引人入勝⚄,但也不乏奸詐之道。
當時詹姆·沃森才二十出頭,跟你們年紀不相上下。他的基礎雖然很好,但是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靠無比的專註和熱情,深信可以攀登生物學的高峰,完成人類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之一。他找到一個好搭檔,那就是弗朗西斯·克裏克。他們合作期間🐯,曾遇上停滯不前的低潮👄💁🏽♂️,但他們並沒有放棄💅🏼,透過學習並利用同行最新的結果🪅,終於比競爭對手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早一步👨🏿🔬👭,測定了DNA的結構。
詹姆·沃森
弗朗西斯·克裏克 (Francis Crick)
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
從詹姆·沃森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以下三點👹:
年輕人要有充實的基礎知識🥦。一但碰到重要問題時,能有足夠的工具來解決它🧑🏼🦰。即使工具不夠🙇🏻♂️,也懂得找合適的學者合作。西斯·克裏克就是詹姆·沃森的合作者,他們的知識是互補的。
做學問要有熱情👨🏽🌾,有了熱情才能夠專註📴。重要的成果往往需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才能夠完成。
找到正確的方向💅,做重要的問題。決定後便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這三件事情可以說是顯而易見的🧎🏻♂️,但真正實行時👳🏼♀️🧏♂️,卻不見得人人能夠做到🍦,這是甚麽原因呢🧓🏼?
我們逐點來討論😊。
所謂充實的基本知識是多方面的。以本人為例🤞🏼,我是研究幾何的。年輕時喜歡數學的嚴謹性🤽🏻♀️,從數理邏輯中看到數學的真和美,雖然我並沒有研究這門學問,我卻知道它在何處發揮作用▫️。但是我本人沒有掌握到數理邏輯的基本技巧,所以始終是一個門外漢。
本世紀人類的知識突飛猛進,跨學科的知識更是如此。事實上,大部分創新的科學都是透過不同學科的融合,擦出火花來完成的。很多人都同意這種看法,但卻忘記了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有能力融合不同學科的學者🛂,其能力和知識水平都要跟這些不同學科的專家相約⏫,即使在某方面的知識跟不上🧏🏼♀️,他也能理解問題的困難所在,找合適的專家求教🏃🔭。當然🏄🏻♂️,滿足這些條件的科學家實在不多👦🏽。
中國有不少專家只註重科學的應用,而不願意在基本科學上下工夫,這是十分膚淺的。事實上🥪,從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的突破,無不源自基本科學的發展。對基本科學的認識不夠深入🧟,只滿足於應用而沾沾自喜,終究是尾隨人後,依樣畫葫蘆罷了,更不用說有能力做跨學科的學問了🧞♂️↙️。
十多年來🤜🏽,我在中國見到不少應用數學家有這樣的毛病🤹🏿♂️,即基本功夫不夠堅實,卻鼓吹交叉學科的重要性🧑🏿🦲。這樣做反而把本來應當發展的基本學科也推遲了🌎🤽🏿,正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同學們年輕時務必踏實🚴🏼,將基本學科學好,同時也應研習應用科學👨🦲,因為這些知識能增長見聞🏋🏼♀️,使我們對學問有更寬廣的認識,一方面幫助我們了解基本科學的真諦🧑🏼🦳,一方面在應用基本科學的原理時,能夠得心應手。進修理工科的同學,必須學好微積分👉。至於語文訓練👨🏻🦯,則是所有同學都應該熟習的。
這種訓練,只是成為真正學者的第一步,假如想進一步立言以至於古人所說的“不朽”,則可以看看韓愈《答李翊書》裏的描述:“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誌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當其取於心而註於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雖然,不可以不養也。行之乎仁義之途,遊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
古代的學者以四書五經為各種學問的源頭🫅🏿。現代學問則宏大得多,除傳統文化外,還要加上東西方的哲學思想🌚👨🏽🎨、歷史🕶、文學和藝術。
當然還有科技🫶🏼,它描述大自然最真實而美的一面。我們通過基本物理🧔🏻♀️⏏️、數學和生物等學科來掌握它。
一個胸懷大誌的學者,必須有遠見。有的想了解宇宙的結構🧔🏽☂️、星體的運行和粒子的基本原理;有的想了解生命的起源、人體的構造和疾病的療法;有的想了解流體的變化和計算機的運作等等,這都是發人深省的問題🤙🏿🏒,值得我們去追求😍。
有了這些目標🏌🏿,而又具備適當的基本訓練後🚵🏽♀️,就要找最好的問題,努力去解決它。誌同道合而又跟你在知識上互補的朋友是很要緊的🕹🤱🏻。良師益友和優秀的學生,使我學問得益不少,和他們交流可以說是賞心樂事🙏。
有深度的工作往往需要花很多工夫才能夠完成。在失敗後再嘗試,屢敗屢戰後才能成功。能持久必須要有熱情👩🦱💓,要高瞻遠矚。
首先,要達到王國維先生所說“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境界,才知道自己想做的學問確有意義,值得奉獻一生的精力去完成。
追求學問的熱忱需要培養,這關乎一個人的情操。如何除去名利的羈絆,讓我們欣賞大自然的本能毫無拘束地表露出來,乃是培養學問感情的第一步👩🏫👼。屈原說:“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就是說有了這種感覺以後,再加上努力,就可以做大學問了🙋♀️🐝。
我有幸接觸過不少偉大的學者♡,他們在工作上執著入迷的程度💂🏻,只可以用歐陽修的詞句來描述:“人間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從這裏自可窺見他們成功的因由。宋徽宗的詞雲:“怎不思量🏇🔆?除夢裏有時曾去。”很多重要的創作發明,是學者在有深厚感情的潛意識中完成的。
如何去找正確的方向?這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一方面要有師友的幫忙,一方面需要有濃厚的好奇心⛱。大自然無窮無盡,現象萬千,其中必有某種現象使我感到疑惑🧔🏻♂️,從而心動,從而興奮不已🥰。於是本著好奇心,鍥而不舍地找出此現象背後的原理,這是創新的第一步。然後👲,繼續發揚光大這些研究,以至完成為一套有意義的理論🥡。
我們談為學到此,現在可以談談做人了🧝🏻♀️。
談做人
高尚的情操需要培養和堅持🩵,良師益友👳♂️💁🏿♂️、先哲懿範👨🏽🔬、文化修養都是培養這種情操不可缺少的⟹。我希望青年人能克製私欲,以真摯的感情來欣賞和理解大自然的奧秘。
其實,我已經談了不少做人的道理。當你全心全力去做學問的時候🛜,實在找不出時間去做不應當做的事🙂↔️。反過來說,對權力或物質的欲望🧚🏽♂️,窒礙了做學問的熱情🪶。我看見某些朋友、學生做學問的態度🦖,不禁慨嘆權力欲望愚弄人如此💆🏿♂️。高尚的情操需要培養和堅持,良師益友、先哲懿範、文化修養都是培養這種情操不可缺少的🧛🏻♀️。我希望青年人能克製私欲,以真摯的感情來欣賞和理解大自然的奧秘。
太空中的星辰🌺,
幾千年來毫無更動,
它們彼此面面相覷,
懷著愛情的悲痛👁🗨。
它們說著一種語言💃🏻,
十分豐富而美麗💐🍏,
可是任何語言學家,
對這種語言都茫無所知🧖🏻。
我倒曾把它鉆研,
而且銘記不忘;
我所依據的文法
就是我愛人的面龐🛍️🕓。
——海涅(錢春綺 譯)
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
這首詩使我想起每個人在年輕時,都懷著赤子之心👩🦯😛。我們關愛家人🧏🏽♀️、朋友,也愛慕異性,對事物充滿好奇。我們何不繼續保持這份赤子之心🧓🏿😟,培養孟子的“浩然之氣”,昂昂然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我們何必受到外界的影響,要富且貴才覺得舒適?學者有了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意誌🎉,方能創出不朽。
除了純凈自我的境界外👂🏽,我們也要註意與家人的相處🍟、與師友的交往🤹🏼:一個穩定和諧的家庭,一個尊重知識的家庭,使我們能夠安心去做學問。反過來說,對父母💁、對師長不尊重,很難想象這種人會尊重有學問的學者,更難想象他們能夠做出色的學問🤟🏻。所以宋儒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和平天下。”
近代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重要的突破往往是群體的工作,而非一人一時所能夠完成的🚮。做理論的學者須知道實驗的結果,搞實驗的學者須要有理論的指引,才能夠完成前沿的科學工作🙇🏽♂️。在大型的學術合作中,我們要有謙虛的態度🕙🚾,寬宏的胸襟。除了“審己以度人”外,也應當“審人以度己”。為什麽要審人以度己🫄🏿?因為個人的處境、誌趣不同🚫,能力也不同🏄🏼♀️,不能單純以自己的處境和能力來衡量對方,這樣的合作才能夠愉快。一般科學的合作不可能很精確地計算誰的貢獻最大,總要采取寬容的態度,讓以後的合作能夠做出更多的成果。
創新的科學都是“在巨人的肩膀上”推進的,在時機成熟時,不同地方的作者,往往在不同的場合有著類似的想法9️⃣,而得到相同的結果🌱。如何處置這些競爭的問題,影響到學者的聲譽👩🏽🏫,很多學者在處置這些競爭時失敗了👨🦼,甚至於一蹶不振🪢。我們須要學習如何處置這種不愉快的經驗,從失敗中站立起來👩🏼🔧。
學術競爭不一定是公平的,科學史上不乏大學者在競爭中憤憤不平。曹丕說🙎🏽♂️:“夫人善於自見,鮮能備善🧓🏿。”指出我們容易看到自己的貢獻,卻忽略了他人想法的重要性🎏。
然而👨🍳,學問的道路是長遠的,一個優秀而有毅力的學者🔨,在得到優良的成果後👌🏻,總會得到他們應該得到的重視🧸。一時的失意不應該影響我們一輩子的成就💇♀️,所以年輕人必須沉得住氣,不斷努力🧎🏻♀️,不停地摸索,正如屈原所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尋求真理的路並不容易🔺👩🏽🍼,但成功時的喜悅卻無與倫比🧘🏿🏊🏿♂️,這種喜悅有如看到造物的真諦🙇,並非金錢和權力的感覺所能比擬⛹️♀️。但我們須要牢記👍🏻:成功的路必須由自己去耕耘,這種成功才會帶給我們一個純真的喜悅感🧖🏽♀️。一些作者憑借抄襲👩🏽⚖️、造假或政治手腕得到的成功,恐怕難以得到同樣的感覺。
願我們同學也能享受這種至高無上的喜悅🦄,為學術、為祖國的建設努力💦。
轉自 光明日報 2011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