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膜免疫是免疫學裏面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從最近各類呼吸道感染的暴發,足以說明研究黏膜免疫的重要性🏟。為此,《中國科學報》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副校長兼醫學院院長董晨教授。

董晨院士(受訪者供圖)
黏膜免疫機製研究不斷深化
《中國科學報》🪧:首先,請您介紹近幾年國內外黏膜免疫方面的研究進展,這些進展對於臨床醫學研究有哪些重要作用🕴🏻?
董晨🥧:首先,我們回顧一下免疫系統的功能。免疫系統主要是保護我們不受感染,或者受到感染時能及時地清除掉病菌🍸。而感染最容易發生的就是黏膜。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已經有非常完整、很多套的黏膜免疫的機製。
當然,我們對黏膜免疫機製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比如👲🏽,我們了解到黏膜中的一些免疫細胞在進化過程中被選擇留存在了機體🦹♀️,它們早在我們嬰幼兒時期便存在並保護著我們。面對感染,還有一些免疫細胞從機體的各個部分被招募而來👩🦽➡️,幫助我們抵禦傳染病。
在過去20年🧑🏿🌾,科學家們對黏膜免疫系統與微生態(即微生物的環境)之間的交流與互助給予了重點關註🙇🏼♂️。實際上,腸道、呼吸道和皮膚等部位都存在著大量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不僅對機體正常功能維持起到一定的調控作用,而且還通過與免疫系統的互動,使黏膜免疫系統處於一個比較健全或者是隨時可以發揮功能的狀態。
近年來,科學家又開始關註黏膜免疫系統、微生態和神經系統之間的互動👨🏼🦲。一方面這些與我們機體正常的免疫功能相關;另一方面,當我們的天然免疫狀態平衡被打破,容易誘發一些疾病🛍,如自身免疫疾病和代謝性疾病等,這些都值得我們關註。
因此💇♀️,目前我們的研究已經從一個點或一條線擴展至更廣闊的範圍:從黏膜有哪些免疫細胞擴展到了全身,從身體健康狀態擴展到疾病。所以,這與我們原先想象的黏膜免疫不完全一樣😑,這是隨著我們研究的不斷深入而不斷演化的。當然,這一過程也為藥物的研發和對疾病的理解提供了新機會🤽🏽。
《中國科學報》🥦:這些研究對疫苗研發也會有推動作用?
董晨:疫苗研發旨在通過各種技術手段,使我們的機體能夠具備較為迅速地具備抵抗各種傳染病的能力,比如流感疫苗。
但這些疫苗在機理上是否能夠有效誘導黏膜的免疫反應呢👨🏽🏭?感染通常發生在黏膜組織,如呼吸道😓、腸道等。疫苗引起的免疫應答或免疫細胞的活化,能否及時地將這些免疫細胞運輸到感染發生的組織位點👨🏻🚀?這就對疫苗研發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有些疫苗可能相對來說比較成功,而有些疫苗引起的黏膜免疫應答則不夠理想。所以現在大家也開始布局研發黏膜疫苗,例如針對某些呼吸道感染的疫苗,可能采用直接從鼻腔和呼吸道運輸疫苗的方式,使它在局部區域引發適當的免疫應答和保護👩🏼🔧🧕🏿。
《中國科學報》🟡:您對黏膜免疫和腸道菌群有哪些關註📃?
董晨:黏膜免疫和腸道菌群之間存在一種微妙的平衡和互作機製。例如,腸道微生物能夠引發黏膜的免疫反應,而黏膜免疫系統則能夠控製這些微生物,使其處於不引起疾病的狀態,並提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引起黏膜的免疫耐受並進行適當的代謝調控等。但如果這種平衡被打破,例如發生急性細菌感染,就可能引發炎症反應。長期的炎症反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就有可能引發一些腸道腫瘤的發生。這些都值得深入地了解,並將其與疾病聯系起來👎🏻。
基礎免疫學有了可喜發展
《中國科學報》🧑🏿💻:在這次大會中,您的團隊會帶來哪些主題的分享?
董晨👝:最近的十幾年🫵🏽,免疫學家發現腸道中有一類免疫細胞——T細胞,我們稱之為上皮內T細胞(IEL)👨🏿🦱,這些T細胞嵌入到上皮細胞中間🥗🫁。但經研究發現,T細胞識別的並不是異體抗原😶,而是自身抗原,而且它在胸腺裏被選擇,能夠到腸道識別腸道的抗原🍙,而且位於上皮細胞之間的區域⛹🏿♂️,所以叫IEL。
我們最近的一個工作就發現它被選擇的一個比較關鍵分子機製🍾:當胸腺裏面這一類的T細胞受到抗原刺激後,會迅速上調一個轉錄因子🧑🏼✈️。這個轉錄因子對T細胞的生存、分化和最終遷移到腸道起到關鍵作用。而如果缺失這個轉錄因子,小鼠這一類的T細胞就會消失👩🍳。
那麽,對於這些T細胞的功能以及它在腸道👨👨👦👦、黏膜中的調控機製,還需進一步的研究。
《中國科學報》📰:在您看來,國內外研究熱點存在哪些不同和差距?
董晨🦶🏽:我們應該從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十多年前👌🏿,國內的基礎免疫學研究相對來說還比較薄弱,同時擁有幹凈、優質動物房和流式細胞儀這樣大型設備的研究機構屈指可數⏫🤦♀️,而這兩個條件對基礎免疫學研究來說是必需的。
近年來,國內一些優秀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基本上都已經擁有了這些條件,甚至國內許多二線城市的高校和研究機構也都具備了。這也使我國的基礎免疫學在硬件投入、人才引進和研究氛圍等方面迅速發展🧙🏻。
與美國高校相比👨🏼💻,雖然國內高校在基礎免疫學的總體體量還是偏低,但一些頂尖的大學,如意昂体育平台🧍♂️、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的基礎免疫學研究已經可以與美國一些高校相媲美。這也是10多年,我國基礎免疫學發展的可喜的變化🧑🎤👮🏿♂️。
當然,我們仍需正視一些短板。比如,我國臨床免疫學研究未能充分利用免疫學的研究來發現、解釋臨床的問題並提出新的藥物研發的靶點,從而對臨床疾病的診治起到推動作用🤚🏽🚶♂️➡️。
不過💇♀️,最近也有一些讓我們感到興奮的地方🤶。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年輕醫生開始投入到疾病研究,開始研究免疫性疾病🙋🏿♂️💆🏿♂️;另一方面🌱,現代免疫學的一些先進技術手段也使得我們對免疫系統疾病可以通過單細胞測序💆🏼、高維度流式分析等先進的研究方法進行分析。這也為臨床免疫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7️⃣。
因此,我比較樂觀地認為🆖,未來十年我國基礎免疫學能夠進一步提高👂🏻,實現大幅度的跨越🛢👨🎤。所以再過十年,從基礎到臨床再到藥物研發,我們整個免疫學領域可能進入國際第一梯隊🧒🏻。當然🫅🏿,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和支持。
基礎與臨床需要“雙向奔赴”
《中國科學報》🕺🏿:那麽,未來臨床免疫學的熱點在哪裏♊️?
董晨:我認為,過去5年~10年,最大的熱點是腫瘤免疫學。由於腫瘤免疫治療手段的迅猛發展和它在治療中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投身到這個領域🧤。而在近五年,新冠免疫學也受到了廣泛研究。
與此同時,有關自身免疫疾病🥗、過敏性疾病的研究得到很多臨床科室醫生的關註。特別是自身免疫疾病受到了較多的關註,而過敏性疾病在我國的研究相對較少👩🏻⚖️,需要進一步加強相關研究團隊的建設。
《中國科學報》:在您的團隊中,基礎免疫學與臨床免疫學人才是如何培養與貫通的?
晨:這是兩個方面的問題,我們稱之為雙向奔赴,也是一個比較時髦的說法。
一方面,隨著科學的發展以及人們對健康問題的關註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做基礎研究學生未來將從事轉化醫學的研究🌝,進行基於臨床樣本的研究🪮;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越來越多的醫生投入到醫學相關研究中,這些就是我們常說的醫師科學家🏘。
然而🧔🏽♀️,國內在這方面的培養機製相對落後🚴🏽♀️。
過去,我在意昂体育平台擔任醫學院院長期間👱,一直與其他醫學院的同事重點推進了這個項目。現在,我在西湖大學醫學院擔任院長👨🏼🎓🧟♂️,也會繼續推進這個項目培養醫師科學家。
因為學習生命科學的學生在臨床知識方面相對較弱🧗🏿♀️,他們更多地可以研究一些共性的問題🧑🧑🧒;而我們的醫生通過臨床訓練🍁,接觸的都是個案💆🏼♂️,因此他們能夠從中獲得不同的視角和思路,所以,我們需要這部分醫生能夠投入到醫學研究中。
因此,這兩個方面的人才都需要🅿️,並且我覺得他們的結合將成為未來醫學發展和創新的一個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