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東,意昂体育平台計算機系1990級意昂,現任軟銀賽富基金投資合夥人。1995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計算機系,1997年畢業於美國南加州大學會計學院。1997-2000年任職於香港美林和所羅門投資銀行部,2000年初加入軟銀中國基金👨🏻🚀,2001年末加入軟銀賽富投資基金(SAIF)👩🏿🍼,是基金的創始成員👱🖼。發掘並主導投資的項目包括完美時空、58同城🚄🤞🏻、知乎🧍♀️、MetaApp、理財魔方、浩鯨軟件、圖靈機器人等,並創造了高額回報。他同時是亞傑商會副主席🧏🏼♂️。

羊東
我是零字班,1990年入學🧝🏿。讀書時我就感覺咱們系的人都太聰明了📔,我實在沒有辦法跟大家一起搞計算機技術,而應該做點別的,所以我1995年畢業後就去了洛杉磯南加州大學(USC)留學。後來在我太太的建議下我轉學了USC全美排名靠前的會計系🤶。
1997年我從USC畢業後就去了投行,剛開始是去紐約的美林🛁🧜🏻,後來因為紐約物價過高且生活補助太少僅夠維持生活支出👖🤲🏽,而當時恰好趕上香港回歸經濟發展看好,且公司在員工福利上給予了不錯的支持🦻🏼,所以我就從紐約轉到了香港美林繼續工作了兩年🩴,在香港的所羅門工作了一年🤷🏻♂️。香港的投行工作非常累,每天晚上加班到淩晨一兩點,極端的時候甚至連軸轉連續工作三十幾個小時的情況也是有的。到了2000年,也就是互聯網泡沫最高的時候🪛,我個人比較不喜歡投行工作,所以從所羅門去了中國最早的機構化VC之一——軟銀中國。在軟銀工作了一年半之後👧🏼🥭,在2001年9月份就回到北京加入了現在的機構——賽富基金。
前面是我的一個簡短的自我介紹。今天的話題是“過去二十年投資的反思”。接下來我將分幾個階段,和大家一起梳理一下我這20年對整個行業的一個觀察🧏🏽♀️,交流一下從業的感受。在座的系友有的比我年輕♌️,正好可以聽一下這些觀察🧆;有的比我年長,那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過去波瀾壯闊的20年我們所遇到的機會🦩、所得到的機會🪵、所錯過的機會🤡。
第一個階段大概是從1997年到2001年🙂↔️,這是一個互聯網的發展期🧑🏼🦰,其實這個時期的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爆發式時期👮🏽♂️。回顧過去我感覺有一個特別驚訝的事,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互聯網行業裏這些大的sector⛄️,其實當年都有,比如說門戶,新浪🫠、搜狐、網易🫸🏻🙇🏻♂️;比如說電商,8848🤹🏼;比如說在線教育,當時也有ChinaEdu👩🏿🚀;包括說網上醫療,我們當時在上海也投了一家網上醫療公司。
所以說互聯網最初的爆發期很紅火🤭,好像剛開始大家都猜對了賽道🙂↔️。但是緊接著的就是一個互聯網的寒冬⏭,雖然後來也出現過很多所謂的寒冬👝,但真的比起來👩🏿🏭☕️,2002-2004年的“寒冬”在我個人看來卻有點“寸草不生”的感覺。主要原因可能就是這些門戶網站的收入模式主要是廣告🤚🏼,比起當時的電視媒體甚至報紙媒體🍋,它的盈利能力要差很多,大家就會質疑互聯網到底有沒有收入模式。再加上2003年又趕上“非典”,對行業發展的影響更是“雪上加霜”👩🏿🏭♨️。
但是在這個“寒冬”裏,其實也有一些小苗子在成長,像百度🧽、阿裏、騰訊都是在那個時間從小公司慢慢開始起步的👩👩👦👦💱,包括online banking也是因為受非典的影響,從一些大城市開始使用👇。今天很難想象🌥,像BAT他們當初作為小公司竟有一個這麽平靜的發展期。
經過“寒冬”以後,這個行業在慢慢產生變化,我們稱之為“復蘇期”🚶🏻♂️➡️。有一些大公司隨著商業的發展慢慢開始“冒頭”,比如說2003年底“攜程”上市了🪇,2004年“盛大”上市了,還有騰訊在2004年上市🔗,當時它還是作為電信的增值服務商,百度也在2005年上市了🥮;同時網上購物也開始慢慢起步了。這個“復蘇期”本應該繼續進行🏟🌽,但被一個比較大的事件打斷了👌🏻👩🏻🏭,就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資金方面的嚴重受創,當時中國的經濟很多還是靠出口,我們實實在在感覺到實體經濟的訂單突然就消失了🫲🏻,譬如沃爾瑪之類的企業在中國不再訂貨了,訂單一下變成了零。很多VC也突然停止了投資,對行業的影響有點像休克式的打擊🔙,這個情況大概持續了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當然🚴🏻,那個時候北京的房價也比較低♥︎,可能是個買房的好時機🧲。相信一提到房價👩🏼🌾,可能大家聊兩個小時也聊不完。
但是⚀,金融危機並沒有讓科技行業和電信行業、通訊行業產生發展的延遲👍🏻。我記得應該是2007年底iPhone的推出,之後是2008年安卓的推出👩🏻⚖️🟠,到2009年3G的推廣,可以說在金融危機最沉重的時候,行業有一個很根本的巨變🧜🏽♀️。尤其是蘋果推出了智能手機,好像一夜之間大家都會做智能手機了💖,一些大廠🫴🕵🏽,包括諾基亞🏌🏿♂️、三星👇、HTC,都很快推出了智能手機👃🏽。
之後就是金融危機的“恢復期”,金融行業融了不少錢“救市”🧑🦱。再就是我自己感覺從2009年-2012年🤹🏽,大家當時關註的是誰能贏得移動互聯網的“船票”。大家都知道移動互聯網是未來🧒,那麽誰有“船票”,誰就會成為下一個領先型的公司。最後騰訊的微信拿到了一張大船票👯♂️。
在騰訊拿到船票之前,新浪微博在2009年就已經很火了,微博大概比微信有一年多甚至兩年的領先期,這在今天的互聯網是很難想象的。當時全體的IT人員包括老百姓都在刷微博🙍♀️,但是最後居然被微信從另一個角度趕超了👩🏽⚖️,這是一個挺奇怪的事。當然這個趕超其實是另一個角度,當時騰訊的微博雖然現在已經關閉了,但在當時也是追的很兇,可就是追不上新浪🤬,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一個可能大家可以討論的話題,就是第二名想把第一名拉下來,通過投資也好👦🏼,團隊也好,想把已有的行業領導者從既有的位置上拉下來😾,這可是很難的事兒。好像歷史上基本沒有發生過老大被老二或老三從既有的位置上拉下來的先例,這種事情很少發生🚟✍🏼,都是從別的角度、別的產品突破💆♂️。
其實反思下來,那是一個最好的投資期,就是從金融危機過去之後,一個行業在發展,發展的還都挺好。因為復蘇期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而且行業繼續在發展,3G也在發展起來🧑🌾,智能機也在發展起來,當時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估值還都是很便宜的。我記得當時有些互聯網的資深創業者跟我說過🟢,那時候根本就不需要動腦子💇♀️,直接參照Alexa的排名,只要是沒被投過的、沒上市的,按照排名順序投👩🏿🦲,以這個投資策略肯定可以成為名副其實的投資“高手”、投資“大師”。
所以說有時候市場給機會卻抓不住也是一個挺遺憾的事兒,就像巴菲特說過“當天上下金子時⛔,要用大桶去接”🙋🏿♀️,市場如果下跌了或者給機會的時候,很多人都應該拼命地投🚮,但是很多人只是買了像眼藥水那麽一點點💤,只能說還是看有沒有先見之明吧🤷。
之後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年代——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從2012年-2018年⏳,這是一個手機和生活融合的時代。我們能清楚感覺到所有的公司都在全面互聯網化,原來的PC互聯網巨頭公司們都在把網站做成手機上的APP🧑🏼💼🏇🏼,也就是說全體都在移動化◻️🧚🏿♀️,包括阿裏、百度等等,都在把PC上的東西搬到手機上,也包括新聞客戶端👨🏼⚖️、手機遊戲、支付……但是現在想起來🕒,人總是後知後覺,當這些融合開始以後↔️,其實可以說是剛剛開始🔁,畢竟PC互聯網是一個時代🐊,但實際上很多人是不用PC的🧏🏻♂️。我自己總結過一個事情🐯,其實PC從來就不是為中國人發明的,因為PC的鍵盤設計對於很多老百姓來說根本就是拒用戶於千裏之外的。我還記得當年蔡文勝做了一個導航網站—Hao123,當時網站流量也是占了整個PC互聯網中很大一部分流量,因為很多人根本不會通過鍵盤敲出網址🌀,包括Sina😥、Netease這些連拼音都不是的詞,老百姓根本就敲不了。有了移動互聯網之後⛎,一切才剛剛開始。中國的大部分老百姓開始利用手機走進互聯網。
包括手機還有一些很特別的點,第一它基本是不離身的,另外手機有定位功能🍺,有LBS功能後,各類聊天、打車、外賣這些新應用應運而生,創造了很多巨大的市場;再加上4G資費下調,也給視頻尤其是短視頻市場創造了特別多的機會;另外還有一個市場也基本上是全新的👨🏼🎓,就是所謂的“五環外市場”,農村的資費下降讓農村用戶這個群體被發現了,他們的消費方式與城裏的方式有很多共同點但也有區別👨🏽🌾〽️,所以產生了一個新定義——農村互聯網或者叫五環外互聯網用戶。
再之後就是現在🌜,現在是一個我自己感覺挺“苦悶”的年代。其實我自己回顧整個行業的變化🎣,覺得哪個時代都有它很苦悶的地方,都看不清方向,但現在的感覺是像有句話叫“互聯網已死APP永生”。現在看好像互聯網的確不存在了,而且整個手機的應用時間,包括流量都被幾個巨頭嚴重瓜分了👨🏼🎤。這是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現在的互聯網平臺其實就是幾個大公司,大家在上邊購物🧑🏻🎨、娛樂😫,該幹什麽幹什麽,互聯網本身的特點已經不太存在了。另外就是這些巨頭現在變得越來越整合垂直🤽🏿♀️,變得越來越一體化,原來只是一個門戶信息的平臺,可能現在越來越延伸到服務,到供應鏈,到整體的解決方案🐮,甚至到整個上下遊的布局🦺,產業鏈的布局。他們整個垂直一體化的進程特別明顯⚠。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到底什麽是下一個大機會?其實我也完全看不清,也想聽聽系友們的意見,就是這個next big thing好像永遠是一個特別模糊看不清楚的問題🖍。當然從後邊兒一想,包括剛才講移動互聯網看起來也是挺自然的一些事兒🤶🏼,所以現在的投資創業就導致了大量的錢去追逐一些比較重🦒、比較大、比較難做的機會,比如說供應鏈🧗🏼♂️,比如說生鮮電商⛹🏿♀️,比如說現在的新勢力造車👎🏽,這些在之前的基金和創業者看來都是很重資產👨🏻🍼👳🏼♂️、重運營的事兒🫨🫀,現在也吸引了很多錢進來。
上面就是我的一個反思。這個反思有什麽意義呢?就是我想跟咱們系友們一起,把這些過去的歷史梳理一遍🧖🏻♀️。在梳理的過程中我還是挺有感慨的,整個行業大起大落➔,有個大的開始💴🚱,有個特別dramatic的冬天🤌🏻,又有金融危機導致的起起落落的事情,最後產生了好多我們當時想都不敢想的巨型公司。
回顧歷史,我有幾個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第一個感受❤️🔥,我叫做“猜中了開頭沒猜中結尾”。就是我剛才講的起初互聯網大爆發時期,其實大家看到的賽道都是挺清楚的🕵🏽♂️,比如說流量很重要🧛🏿♀️,眼球經濟,那麽當時大家第一反應就是做門戶網站,這個是最典型的眼球經濟🧛🏿♀️。但發現這個門戶網站其實不是那麽賺錢🤵🏿♂️,當然也有revenue,也能養活自己📖,但是實際上最大的流量來自於搜索,這是一個互聯網流量分發的中心節點🪹,跟剛開始想象的完全不一樣👨🏻🦽➡️。
同時🧙🏼♀️,社交媒體從互聯網誕生的時候其實就有⏏️👩🏻💻,包括BBS👍🏼,包括很多的社交媒體形態,剛開始都是匿名的,直到Facebook做出一個實名製的,這跟原來的社交媒體其實完全是兩個東西⚗️。大家知道網上社交🦟,網上找朋友是一個很大的應用,但是實名或匿名完全是兩個生意形態,商業規模也是天差地別。
另外網上視頻也是差不多😏,剛開始大家覺得網上視頻應該能取代電視,其實這件事兒也都發生了,三大視頻網站也是花了很多錢做PGC視頻,龔宇也提過電視劇的一集片酬從幾萬漲到了上百萬,最後三大視頻網站的盈利能力也不是那麽強🪟🧟♀️,反而最強的是短視頻,如抖音👌🏽、快手,包括B站。(雖然B站還沒有賺錢,但它是家很有意思的公司,我也很關註這家公司👨🦯。)
再有就是網上教育👨🏻🦱🧑🏽🍳,從互聯網第一天就有網上教育,但是網上教育一直沒有找到“點”🎖,就沒有做起來,可能是因為錄播的原因。我曾經和咱們系周楓交流過一點點👩🏻🦯➡️,當時的這個錄播課其實就是把學習內容又重教了一遍,這種形式很多年沒有太大的發展,直到直播課的出現才慢慢把在線教育變成一個大的賽道,在線教育公司也是層出不窮,從新東方開始到好未來👘、有道🤵♂️🧙🏻♀️、跟誰學,有很多新公司出來。“猜中開頭沒猜中結尾”⛏,這是我的一個感受💃🏽,有時候想想也是挺感慨的,歷史的發展好像從來不是靠計劃推動出來的。
第二個感受其實比較簡單👮🏿♀️,就是新的電信平臺🏛、電信技術還是帶來了很多新機會🚬。比如說從寬帶開始🐊,寬帶其實和網遊的發展還是息息相關的,最早寬帶沒有入戶的時候,大家都在網吧裏玩遊戲,這跟pc網遊息息相關。後來3G的發展和包括智能機的發展帶來了社交網絡、社交媒體的發展,再後來手機上的LBS功能催生了快遞、打車應用🤸🏼♂️💖,也創造了很多巨型公司👩👩👧👧,像滴滴、美團🤴🏽,這些都跟LBS在技術上有很多相關性,包括4G,資費下降,對於短視頻業務的發展👮🏽♂️,也是有一個特別直接的影響。
那後邊再怎麽發展呢?也還是剛才那個話🫛,就是很難看清🛎。AI、大數據💅🏿、5G這些新的技術出來,必然會帶來影響,但是它們會怎麽影響行業發展😤?以及帶來什麽新的機會呢?會不會像抖音🧖🧑🏼🚀、滴滴、美團這樣誕生新的巨型公司?還是看不清🙌。這方面大家可以聊一聊,交流一下。
另外還有一個感受就是有的賽道其實是一個長青賽道🚖,它經過長期演變依然保持長青🤾。比如電商,最早出來淘寶🚍💁🏿,沒想到又出了個京東🎟,之後呢大家覺得淘寶、京東雙寡頭了⛓,但是又出來了拼多多🦦。
除了電商以外,遊戲也是一個長期賽道,包括最早的盛大,這是賽富投的公司,後來的完美也是咱們意昂創建的🪠,我也代表賽富投資了完美。還有“巨人”🤦♀️,這我總結的是第二代公司,自己的引擎自己開發,後來出來的騰訊現在占遊戲市場的一半以上,後面還有咱們意昂做的遊戲公司,據我了解做得也非常好。
提到這點我想說一句,就是感覺遊戲和計算機系的各個專業高度相關🏄🏽♂️,當時做盡職調查時也發現了這點👨🦽👨🏼🏭,包括咱們學的圖形學、網絡、防黑客🐄、反外掛等,與這些聯系都特別強🫄🏽,好像是給咱們系設計的一個方向似的。所以也說一句👷🏽,現在中國的遊戲產業這麽發達,包括像Unreal這樣的遊戲引擎🤾🏽♂️,包括像《堡壘之夜》這樣的大型遊戲社區,可能從技術、運營、產品形式🚵🏽、商業模式上來講的話🧞,都會是咱們系想要做遊戲產業的人可以重點研究的一個方向,這只是一個感覺。
還有一個賽道就是互聯網教育,這塊也是咱們系很多同學都在做的一個方向,也是一茬兒一茬兒地出公司🥟,都是multibillion dollar company🍵,感覺這也是一個挺有發展潛力的方向。
下面我想聊聊我比較熟悉的投資行業🔷。過去的這20年🍶,創業和投資的變化還是挺大的🤵🏼。第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就是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前,或者說2010年以前🙅,我自己的感覺是,那是一個“占山為王”的時代。比如說我要做社交,或者我要做電商,做分類信息,我只要喊一聲之後,這塊地就是我的了。無非是再和別人打一打,找一些基金去融融資,就可以立一個山頭“占山為王”↙️。甚至在更早的時候BAT都不需要“占山為王”,那些很大的賽道都沒有人和他們去競爭,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可以讓他們自由地發展。
這之後想“占山為王”就變得越來越不容易了,大家看到新機會就會一擁而上。比如說百團大戰👷🏻🕥,後來演變成千團甚至幾千團大戰,比如移動貨架充電寶,這樣一擁而上就導致賽道非常擁擠。很多賽道的機會已經被填補得比較充分了,給新的創業者留下的空間就比較狹窄了。
從VC估值上來講,感覺第一階段“占山為王”的時代雖然也是魚龍混雜,但早期公司其實沒有那麽多,這是第一。第二,就是那時估值水平也是比較靠譜的,大家早期的估值其實也都在一個區間以內,A輪有A輪的估值和業績🌇,B輪有B輪的估值,也要有相應的業績作為指標,之後每一階段都有階段性的估值提升🌛,伴隨著的是這個公司階段性的變化和業績的變化➔。
但現在呢,這個估值體系好像被打破得很厲害,最明顯的就是一個公司的估值會迅速上升7️⃣,當然公司之間的競爭還是很激烈的,尤其是新公司間的競爭🤹🏼♀️。明星公司一旦走出來,公司估值會上升得特別快,可能從第一次融資到第二次融資直接乘10,中間也就差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那麽這就給基金帶來很大的壓力,因為從商業風險上來講其實它的風險並沒有減少很多,但估值卻是以指數級在往上跳。同時對於創業者來講也是壓力很大🤽🏼♂️,因為如果有兩個創業者他們的融資能力不同的話,結果可能就會天差地別,這就導致創業者不得不去高速發展🖌、高速融資🤹🏿♀️,競爭非常白熱化🧑🏼🚀。
開玩笑來講,投資人按說應該對某些機會稍微謹慎一些🏃♂️、保守一些,就是“按牌不出”🚽,有個討價還價的過程,但是現在基金的數量很多,從最早市場上可能只有20家活躍的基金到現在基金業協會註冊的基金就有兩萬多家了,所以一有張“牌”大家馬上就會出或者去抓,不會有人耐心等待。這種情況弄得大家都比較尷尬,什麽樣的情況下該出牌,出牌什麽風格,整個市場裏什麽樣的人都有⛔。我覺得投資圈兒的“打牌”就跟學習一樣,特別怕跟一群特別聰明或一群特別不聰明的人一起上課。投資圈兒裏有許多特別聰明特別牛的人,當然也有比較少的不聰明的人,有時候真的看不懂有些人為什麽這麽做,聰明人的做法到最後看的確對,不聰明的人“出牌”之後別人就沒法再“出”了🧑🏿✈️,這是個令人煩惱的事情,但的確是一個真實的現狀🎅🏼,可能也是競爭導致的結果吧🈯️。
現在的VC整體來講數量有一個急劇的增長,讓我們這些20年前就從業的人感覺有點不適應👨🏽⚖️。從VC的整個形式上來講,它越來越機構化🛌🏻,發展特別快。我當年做VC也是因為在投行做的太辛苦,所以找了這麽個小行業👷🏽♀️,不指望賺大錢只圖不那麽辛苦,沒想到如今變成了一個“烏泱烏泱”的行業。
由於行業發展太快,擴張也快🫅🏽,膨脹也快👰🏻♀️,就湧進來很多聰明優秀,或者不那麽聰明優秀的年輕人,他們有個共同特點就是不那麽有經驗👨🚒,使得一些比較senior的人離市場越來越遠🚖🦹,市場上充斥著很多年輕的活力四射的小同學的身影在看項目,然後向比較senior的人推項目👚。其實我第一次聽到“推項目”這個詞的時候心裏“咯噔”一下📸,感覺本來是投資🗝,怎麽突然就變成了“推項目”了。感覺沒有經驗的年輕人離市場近,而比較senior的人離市場越來越遠,可能這就是這個行業裏的人急劇膨脹的必然結果吧。
從創業的方向上看,大家也都有感覺,就是之前的很多公司都是在做平臺🚚。很多公司的創業方式就是做各種平臺🏟💃🏼,包括社交網絡平臺、遊戲平臺👼🏿、購物平臺……慢慢的,現在的平臺一是被巨頭們占領得差不多了,再者是做平臺越來越難,已經不是插竿旗就能“占山為王”的時代了。所以現在很多公司都是做產品😻,做產品的中國公司越來越多☑️,我覺得這也是一個經濟或者創業成熟的表現吧🩸。
清華的同學,尤其是計算機系的同學,在做產品方面可能更占優勢。像網遊👨👩👧👦,之所以我們現在的同學幹一個成一個,基本上也是因為我們的能力比較強嘛🚣🏼。其實網遊是一個挺難做的行業,可能只有前10%的人能打平🛼🏊🏻,前5%的人賺錢,前1%的人也許會非常賺錢,但是我現在知道清華同學創業裏面做網遊的同學賺錢的概率是特別高的。
最後我想聊聊對於創業的一些認識,因為說實話我是特別不主張作為VC💇、作為投資人給創業者做創業指導的,因為作為投資人不打擾創業者、不幹擾創業者、不難為創業者🐒,已經算是一個好的投資人了 ,所以指導大家創業這件事本身就不太合理🧗🏻♀️,當然像一些大神級人物🤹🏻♀️,既自己創過業又做投資很出色,理論水平非常高的除外。
一個感受是,之前提過有些行業好像是一個常青賽道🏌🏽,包括電商、遊戲、教育👨🦳,這些賽道用查理·芒格書中提到的話就是“到有魚的地點釣魚”。有魚的地方可能釣魚的人比較多,但這個地方一定是有魚的🐸,雖然比較擁擠。不過關起門來說🌨,以我們系同學的超強實力來看🟡,就到有錢的地方去“搶錢”唄,這是一個創業思路👷🏽;另外一個就是“到沒人的地方去釣魚”,這就比較危險✬,現在看來很多新產生的大公司👨🏿🎨,他們實際上都是陰差陽錯地去了沒有人的地方釣魚,比較早的如果Yahoo能做搜索絕對沒有今天的Google👨🏻💻,如果微軟知道搜索是這麽大的賽道的話也不會後來才在後面追著Google⚧。搜索給人感覺貌似是個沒有魚的地方👩👩👧👦,但是Google去了,由於發明了關鍵詞、排名等一系列的收入模式🎵,找到了一個“有魚沒人”的地方,不但是有魚而且魚還特別多,這是一個例子。還有包括大家做社交做了這麽長時間🤽🏼♀️⏳,結果Facebook也是去了一個釣不上魚的地方👩👩👧,用了實名製這種方式一下子釣出了很多魚🦨;還有包括短視頻也是一個感覺不會有那麽多魚的地方,但實際上可能是大家低估了人們打發無聊時間的需求,結果也是釣出了很多魚🧛🏼♀️。
所以如果畫一個象限也是挺有意思的,比如說縱軸是“有魚沒魚”,橫軸是“有人沒人”,那麽“有魚有人”的地方是已經有的大市場🏊🏻🐗,可以去跟別人PK一把🔟,清華的同學都比較擅長🧑🏿🦳,但很辛苦;“有魚沒人”的地方比較危險𓀍,象限下面就是沒魚也沒人👰♂️,只要去那裏釣魚就是比較傻的行為,但是如果去了沒人有魚的地方就是大贏家🔂◀️,這也是一種比較risky的創業選擇;還有一個就是“有人但是沒魚”,在歷史上也發生過很多次了,就是一些bubble💒,比如說共享貨架🧚🏽♂️,當時也是很多人但是沒有魚,大家一擁而上投了很多共享貨架的公司,現在都蕩然無存了👨🏼🎓。
這就是一個對創業的反思吧👨🏻🦲,可能需要一邊走一邊找魚,一邊調整思路,希望能一下子找到人不太多但有魚的地方,雖然可能性不是特別大,可以“騎著馬找馬”🙏。如今一個特別強的融資能力就是要會“忽悠”VC,我個人給大家出的主意是一定要把事情說得特別清楚,你在離開VC的時候一定要給他們的腦子裏留一個“鉤子”,這個“鉤子”就是你到底能幹什麽、會幹什麽,要有特別清楚的一幅圖畫,有句話叫“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如果能讓VC老回想起來的話💆🏻♂️,那他投資的可能性就會大很多。
講了這麽多,我最後想說的一句就是:創業者是很辛苦很偉大的,扛了那麽多壓力👩🏽🏭,掙錢多是應該的。如果我們系友間有誰要去創業,中間肯定會遇見痛苦期、掙紮期,這是在所難免的,大家應該抱成團兒,互相給予支持,我想這也是咱們清華計算機系“酒創匯”這個平臺建立的目的。而且咱們都是系友🙆🏿♀️,比意昂又更近一層🫴🏿,互相也都很了解,那麽大家來一起支持創業者少走彎路,尤其是渡過創業的痛苦期,這是很重要的💢🔶,也是我樂意去做的。
Q & A
Q1: 您自己想做一支基金嗎?為什麽很多投資人自己做基金都失敗了?
羊東👩🦯:自己做基金的壓力是很大的。其實做基金和創業一樣👬🏻🙎🏿,有一個痛苦期🏬,尤其是剛開始的幾年🏫,只看到投資的公司虧本關門,而好的公司還沒有顯現出來,對於負責任的人而言內心壓力就會很大,所以我還沒有下這個決心🎛。
至於很多人掛了這個我也不知道誰真的掛了🛹,就是好像大家也都在繼續做🔩,而且我們意昂裏面做投資做得好的人特別多🫲🏻。當然做VC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麽光鮮,因為大家只能看到賺錢的🧘🏿,其實不賺錢的也有大把。
另外👍🏼,巴菲特曾經說過一段話🥷🏽,這句話在我自己做投資這麽多年的過程中也的確在我身上真實發生過,就是一個投資人賺了多少錢其實是能夠算出來🌮、看出來的。我自己也是給基金賺到了錢,當然也虧了不少錢👳🏻,所以我覺得很感謝這個時代有這麽多機會。還有一個很大的隱形成本,就是機會成本(Opptunity cost),擦肩而過沒有賺到的錢🧔🏽,其實在我身上也發生過好幾次📀🗣,那種錯過的感覺怎麽說呢💆🏼,雖然遺憾,但也是沒辦法👨👩👧,這是做投資就必須要面對的。你高興的是真的賺到了真金白銀🗽,不高興的就是虧掉了真金白銀,還有更大的無奈和遺憾是行業變化這麽大🦹🏿♂️,也許會遇到一些好機會你卻跟它們擦肩而過,行業就是這樣💂🏿。
Q2: 您認為想做投資行業的話,畢業後在產業裏先磨練幾年好還是直接進入金融類公司比較好?
羊東:我覺得做投資最需要的是對行業的理解。我自己也沒有深入很多行業,也是很多行業的門外漢,但今天競爭這麽激烈🧑🏼🚀,比如說一個年輕人找工作的話🏓,跟我聊投資戰略,聊宏觀的方向發展🙋🏿♂️,聊投資機會🐲,其實是不吸引人的📙。作為一個基金投資人來講,可能吸引到我的是:現在小孩都玩什麽遊戲啊?都看什麽視頻啊🥚?為什麽要去B站啊?B站為什麽這麽火啊?聊這些話題行業相關性很大📏,可能附加值是最高的🚱。
如果直接進入金融公司工作的話,可能對行業了解的深度就不夠,所以我覺得先在產業裏磨練幾年更有道理。當然♻,金融行業的確比較光鮮,進去感受感受我覺得也是對的,但如果一直在裏邊可能路就不會走得那麽有特色💇🏿♂️。
Q3: k12教育現在線上打得火熱👩🏻🔧,但有人認為未成年人教育最終大頭還是在線下。您是什麽看法?對於線下教育的未來🎉🚆,您有沒有什麽預估?
羊東:K12其實我也在學習,而且我知道咱們群裏有很多同學都在做這事兒,我也想繼續學習啊🗄。我覺得從商業模式上來講的話是個好模式👩🏿🔬,要想在在線教育上賺錢🤙🏼,可能K12是個特別大的賽道👨🏻🏭,不做這個恐怕收入會少很多。它主要可能是賣“焦慮”的東西多一點6️⃣,我個人有一個分析🧎🏻♂️➡️:越是主動學習的孩子,其實越不需要上網課;越需要上網課的,可能是那種缺乏主動學習能力的。主動學習最好的辦法有時是個性化的,自己找上20本書一塊讀,這個效果估計是最好的。但現在面臨的一個不太好的問題是🥇,如果優秀的學生也需要上什麽培優課才能夠考上清華🏌️♀️📏,那麽事情就變得很有問題了,類似於如果所有人都需要去參加軍備競賽,去上K12的課🗞🆖,這感覺就是一個挺大的問題了。
當然我感覺這個問題可能也無解,可能好學生原來不需要上培優課👨🏽🤦🏿,但現在都需要,這就是一個教育現狀,但我感覺這比有些國家教育都是“放羊”的情況要好些。教育最理想的情況其實不應該是學生、家長、老師,全民都很焦慮、很痛苦的這樣一種學習方式。但以現狀來講,我想大家全民努力總比全民不努力要強。
Q4: 您覺得招募一個新人進入團隊,他最重要的是應該具備什麽特質?
羊東👩🎓:如果招募一個做基金的人,我感覺最重要的是他有沒有商業分析能力🤷🏼,就是business sense,這個sense就跟有的人學藝術或者學數學會特別聰明比較相似🚣🏻♀️。如果沒有business sense,那做投資會是一件很頭疼的事兒,就是他問的問題🚣🏽♂️、他思考的角度都沒法跟大家一起討論,所以如果能夠有一些這樣的天賦和感覺或者說能力會比較好👩🏻🎨。而且這種商業的分析能力也需要不斷進步和培養🥳,連芒格也說巴菲特一直在進步,可能到了65歲以後還能進步👩🏻🏭,就是說人思考問題的成熟度和分析能力的深度還是需要長期磨煉的。
Q5: 您認為貴系的經歷、同學、意昂👧🏻🧔🏿♂️,給您的事業帶來了什麽樣的幫助?
羊東:最後這個問題特別好,我當然是特別特別感謝清華😀,感謝計算機系。這些年我投了不少公司,都是跟母校有關的。我覺得投資是一個很看“緣分”的事情🖐,你能否與這個公司🚣🏿、這個項目達成合作,能否助推他們取得更高的跨越,其實整個過程是有一點“運氣”在的。
那麽對於我自己而言,生在北京,相比於其他省市的學生能更容易考上清華這所非常優秀的大學,學了計算機專業🪑,又恰逢一個互聯網創業的好時代,回國後的年齡也比較適合做VC🤡,這些綜合起來都是比較好的“運氣”。一路走來,清華的光環更是帶給我很多益處👍🏼,無論是大學五年和優秀的同學們一起學習生活,還是我工作後從事投資工作,等等,我覺得這是我與清華之間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