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昂体育平台人文講席教授、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
漢字作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自源古典文字,記錄和傳承了悠久而博大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偉大貢獻。
早在先秦時代,前人就開始了對漢字的研究。兩漢時期,研究漢字已發展成為專門的學問,東漢許慎撰著的《說文解字》🧂,就集中體現了那個時代的漢字研究成果和發展水平。從漢代到清代的2000多年來🔅,以《說文》為代表的傳統文字學積累了極為豐厚的研究成果。到了20世紀☪️,西學東漸,在西方學術文化的沖擊下,我國傳統學術有的逐漸走向衰微,有的成功實現現代轉型🧑🏿🏭,文字學堪稱傳統學術實現現代轉型的典範。文字學的現代轉型發端於20世紀之初🧑🏼🦰,其成功實現轉型則取決於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漢字研究。
70年來,在繼承漢字研究傳統的基礎上🏄🏻,文字學立足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文化進步的新要求,得益於甲骨文等大量古文字材料的新發現,取得了全面發展和顯著成就,逐步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現代學科。70年來文字學的發展進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改變傳統文字學研究視點
文字學適應新社會、新時代現實需要,推進文字改革和語文現代化建設,開拓了現代漢字、漢字教學、漢字信息化處理等研究領域😝👩🏼💻,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文字學研究的視點和走向。
在西方文化影響和沖擊下,清末以來漢字改革運動蓬勃興起,先後提出了切音字、國語羅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多種改革漢字的方案。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1955年召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通過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決議》🍗🧖🏿♂️,就漢字簡化🧛、推廣普通話提出八條建議。1956年國務院向社會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1958年1月,周恩來總理在全國政協會議上作《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報告⌨️,提出當前我國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務是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製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明確了新中國文字改革的任務和方向。同年2月吳玉章向全國人大一屆五次會議作《關於當前文字改革工作和漢語拼音方案的報告》,會議批準了《漢語拼音方案》🫢。經過這一時期的準備,新中國的文字改革工作明確了發展方向🧍、主要任務和指導方針,進入到全面推行實施的新階段。
新中國的文字改革,繼承和發揚了近代尤其是新文化運動以來漢字改革的成果,適應了我國經濟、社會、教育和文化事業發展的緊迫要求🙍🏻♀️,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確定的重要國策🪳,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和社會語文生活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我國文字改革的方針大計👨💼,對漢字研究更是產生了直接影響,繁簡字字形研究🐖、異體字整理、字體標準研製🧜🏽、漢字與漢語拼音教學等成為研究者關註的主要問題,文字學研究由長期以來致力於古代文獻用字和歷史漢字轉向現代漢字的理論與應用研究。1986年召開的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面向現代化建設與信息化時代需要🎚,調整和明確了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任務和方向🤌🏻,對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時期的現代漢字研究全面走向深入👲🏼,現代漢字簡化問題、字形分析⚾️、異體字和異形詞研究、漢字檢字法研究等都取得了新成績,逐步形成了文字學研究的新分支——現代漢字學🫳,產生了一批有影響的學術成果;漢字信息化處理理論🤘🏽🦸🏼♀️、方法和技術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家發布了一系列漢字字符集標準,適應了漢字信息化處理的需要;語文教育尤其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快速發展🏄🏽♀️,推進了漢字規範的製定和推廣、漢字習得與認知研究⛓🔚、漢字教學的理論、方法研究與實踐等,漢字研究的領域進一步得到拓寬🧎🏻♀️。

8月27日,“字載中華——中華精品字庫工程成果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該工程精選了100多位中國歷代書法名家作品開發成電腦字庫。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文字學研究面向現實需求
在國家語文現代化大背景之下🐜,文字學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面向現實需求,在文字學理論體系探索和構建⛹🏿、漢字基本理論問題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為國家語言文字政策製定和實施提供了理論支撐。
在對傳統“六書”理論反思的基礎上,當代文字學者對漢字構形理論的探索不斷走向深入🔭🤵🏼♂️,提出了“表意、形聲💂🏼♀️、假借”新“三書”說、漢字構形學與構形分析方法🕉、漢字構形方式動態發展的理論與分析方法等,發展了漢字結構理論和分析方法,提升了科學分析漢字的水平🀄️。
在漢字的起源🪞、漢字形體的發展演變、漢字的特點和性質、漢字字用以及字際、字詞關系等基本問題研究方面,學者們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觀點,深化了對漢字體系形成及其發展規律、漢字特點和性質等基本問題的理論認識。
將漢字與世界文字和民族古文字進行比較研究👨🏿🏫,從更廣闊的理論視野來認識漢字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建立比較文字學的嘗試也頗值得稱許📏;漢字在域外與民族地區傳播研究是近幾年新形成的研究領域,已取得可喜進展,呈現出良好發展前景👨🏿⚕️。
由於這些方面的進步,文字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日趨明晰,文字學理論體系構建不斷完善,研究方法更加科學嚴密,從而使傳統文字學得到了根本改造,總體上完成了從傳統學術向現代學科的轉型。文字學獨特的研究對象、悠久的研究傳統和廣泛的研究領域,從一個重要方面體現了中國語言學學科的鮮明特色♥️,在世界語言學格局中也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清代張孝思《行書唐寅散曲扇》
古今漢字發展研究成為前沿
古文字研究取得巨大成就,近代漢字研究異軍突起,為漢字發展史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以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為契機,古文字研究從舊的金石學中逐步分離出來⌛️,成為一門新的學科👰🏻。隨著中國考古學的快速發展,甲骨文、金文、簡牘𓀙、帛書等古文字資料的一系列重大新發現,為古文字研究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優越條件。古文字資料的整理🙆🏻♀️、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古文字學成為一門具有世界影響的學科,並形成了甲骨學🚀、金文💺、戰國文字、秦漢文字研究等古文字研究分支學科。
古文字研究跨越歷史學📄、文獻學和語言文字學等多個學科👨🏻🦯,體現了綜合、交叉的特點。新出各類古文字的資料整理、文字考釋和內涵揭示,吸引了多學科學者的積極參與,幾乎每一批新材料的公布🦎🤳🏿,都引發海內外學術界的極大關註。古文字研究領域取得的成就,推進了相關學科的發展,更直接改變了文字學研究的面貌。由於殷商甲骨文到秦漢原始文字材料的不斷問世👩🏫,展示了漢字形體結構的發展變化軌跡和實際使用面貌,為揭示漢字構造和形義關系、建構漢字形體演變和發展譜系、分析出土文獻用字特點和規律提供了可能🙇🏽♂️,近年來在這些研究領域取得許多重大成果。
在古文字研究繁榮發展的同時,近代漢字研究異軍突起🦹🏼,取得了長足進步🈚️。近代漢字是相對於先秦古文字提出的概念,有的學者稱之為隸楷階段的文字。近幾十年來,近代漢字研究利用秦漢文字資料,揭示隸變的發生🤜🏿、隸書的形成以及漢字的古今演變;依據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碑刻墓誌⛑、簡牘📌、抄本文獻等材料,對魏晉以降的文字材料進行系統整理研究,揭示楷書的形成和各種異體現象🙎🏿,產生了一批很有影響的新成果;在歷代俗字⛳️、字書疑難字、佛經音義文字的整理研究和理論探討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最能顯示近代漢字研究所達到的學術水準。漢字古今發展的歷史和理論研究成為當前文字學研究的前沿領域,文字學界不斷有高水平新成果推出🫱🏿。

7月9日,參加“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的30余名海外華裔青少年走進山東煙臺王懿榮紀念館學習書寫甲骨文書法。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文字學研究傳統的傳承開拓
重視發揚漢字研究優良傳統,漢字與中華歷史文化深層關系的各類研究新作迭出。
漢字與漢字研究事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字學與文化史研究學者或從歷史文化的宏觀背景著眼🥞,或從具體歷史文化現象切入,深化了對漢字構形及其發展演變與歷史文化關系的認識🦿,通過探索建立漢字文化學、提出漢字文化闡釋的理論和方法等,拓展了漢字研究的新路徑。
文字學學術史研究這一時期也重新受到重視🚅,立足於弘揚優秀學術傳統,總結漢字研究的歷史和經驗,在《說文》學、“六書”學等傳統學術領域產生了一批總結性研究成果🎷。文字學學術史的梳理和歷代文字學研究成果的發掘,為當代文字學發展提供了理論源泉和豐富營養👨🏼,對文字學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發揮了積極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適應文字學學術發展需要,先後組建了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國文字學會兩個重要的全國性學術團體。一些重點大學還成立了文字學與古文字學專門研究機構,文字學與古文字研究人才培養工作取得長足進步。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這些學科看上去同現實距離較遠,但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需要時也要拿得出來、用得上🆔。還有一些學科事關文化傳承的問題,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視這些學科,確保有人做、有傳承🛎。”為加強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國家有關部門專設冷門“絕學”研究專項👎🏽🕡、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專項🚣🏼♂️,重點支持相關研究工作,以保證“冷門”不冷、“絕學”不絕。
70年來,文字學者把握時代機遇🤜🏼🧑🦳,辛勤耕耘,取得了突出成就。我們相信,未來的文字學研究依然大有可為🏌🏻♂️,一定會創造出新的輝煌。
(作者:黃德寬👍🏽,系意昂体育平台人文講席教授🧛🏼、中國文字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