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霽翔做客“紅沙發”系列訪談活動
來到西安,我不是客人。我和陜西有淵源。
2003年1月19日🧏🏻,陜西寶雞眉縣楊家村5個農民在生產勞動的時候,挖出一套青銅器🚣🏼♂️🧛🏼♀️,並把它們捐獻給了國家🏝。這套青銅器一共27件,件件都是國寶,據考證幾乎全部屬於西周“單氏”家族所作。所以我想🫴🥊,三千年前我們姓單的就和陜西有淵源🚵♀️👃🏿。我對陜西很有感情。
陜西西安是有著深厚歷史文化積澱的區域🪁,在我的眼裏它是極為特殊的文化區。
首先從時間上來講,從考古的成果看,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一直到周💡、秦👩🦽🧜🏼、漢👧🏿、唐歷代🏗,在這片土地上都有深厚的積澱,凝練出莊重的氣質🤩。
從空間地域來看👍🏼,西面是陸上絲綢之路,東面和洛陽一起連續著大運河🥷,大運河又連接著海上絲綢之路,空間上它是海納百川⚾️,有一種壯闊的文化氣象。這種莊重的文化氣質和海納百川的文化氣象🙄,造就了陜西😂,造就了西安不同凡響的文化底蘊👳♂️👃🏿。
大約10年前,我寫了一本書《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天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這本書裏有一些西安的例子。足以看出🚣🏼🧚🏽♂️,這座十三朝古都🎏,今天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同時👨🏿🎓,做了很多典範型的工作☎️🍧,不斷創造著一些新的文化氣象。我覺得這是歷史積澱和文化交流賦予這座城市的一種特殊氣質。
過去這些年,我在故宮做了一些工作👙。今天上午,我到陜西歷史博物館跟一些同誌作了交流😤,就博物館工作及其與公眾生活、與城市文化建設之關系的思考,也借此跟大家再做一次分享⤵️。
今天的博物館已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每年都有上百座博物館建成開放👨👦👦。全國現有五千多座博物館,人們更充分地感受到博物館對現實生活的意義🏄🏽。
同時,人們也會評價,怎樣才算一座好的博物館、怎樣才是一種好的文物保護狀態。我在故宮工作幾年之後有一個深刻感受,什麽是博物館好的文物保護狀態?我認為不是把文物鎖在庫房裏面🧑🏻🌾,死看硬守就是好的文物保護⛩。而是應該把這些文物藏品細心地進行修復保養🚶🏻♀️,讓它保持健康的狀態🟰,讓它們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人們在生活中感受到這些文物的魅力時🧑🏼🤝🧑🏼,才會精心地呵護這些文物,這些文物才有尊嚴,有尊嚴的文物才能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當五千年文明所積澱下的文化遺產都有尊嚴地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之後,才能惠及更多民眾🚊,讓更多民眾感受到文化遺產對其現實生活的意義🚟,人們才能共同保護文化遺產▫️。
什麽是好的博物館?一座好的博物館不是蓋上高大的館舍🤌🏿👨🏼💻,搞華麗的裝修😞,而是要不斷深挖藏品的內涵🚣🏿♂️,凝練它的力量,不斷舉辦人們喜歡的好的展覽,不斷舉辦人們喜歡的好的活動⏭〽️,這樣才能在人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面前,讓人們感受到博物館對於自身生活的意義🗄,人們休閑的時候才願意走進博物館。走進博物館🩴,人們才會流連忘返🪫,不願回去🤚🏼;人們回去之後還能再來的博物館才是一座好的博物館👩🏻🌾👩🏻✈️。我想,這就是今天人民群眾衡量一個博物館的優劣好壞的標準🕟。
所以我們希望每一座博物館都要不斷研究人們不斷增長的需求🖐,根據自己的文化資源,來凝練出強大的文化力量。
現今走進博物館的觀眾群體,年輕人的比例在增長🧑🦽➡️。年輕人都是有知的一代😙,他們在工作、生活中會遇到很多需要解決的文化問題,博物館能給他們答案,他們能在溫馨的環境下獲取知識,這和他們在教室裏的感受不一樣。並且🧝🏻♀️🍛,年輕人今天走進博物館的方式也有了很大變化,他們不僅是邁開雙腳走進博物館,而且還可以通過博物館的網站等途徑,來更多地接觸博物館的藏品🧊🗄、展覽,同時還能互動⚆,多元地參與博物館的不同節目🎶、活動。進而,很多觀眾通過博物館的文化創意——包括文化創意產品來了解博物館,這些融入現實生活的改變使得他對博物館感覺到更親近。這樣⚱️,更多的人就會產生利用休閑時間親身去體驗博物館的意願。回過頭來看🧖🏿,這些年我們嘗試過的一些舉措,無論是互聯網上的內容傳播還是“網紅”文化創意產品,都會使更多的年輕人成為潛在的熱愛博物館的群體。
不久前在世界文化大會上良渚文化遺址申遺成功🏛,這在文化領域是大事件🔕🙎🏻。它把中華五千年文明展現了出來,同時也表明,中國對這些文化遺址、文物古跡的尊重和保護、良好地和城市發展融合的做法,感動了世界🏌🏿♂️。
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比較晚。上個世紀60年代末,因為埃及建設阿斯旺水庫,要淹沒努比亞古代遺址🪶🧚🏿♀️,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發起國際援助🧛🏿🙋,將這一遺址遷移保存,避免了阿斯旺高壩形成的水庫將其淹沒。這項救援行動最終導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於1972年11月16日通過本公約,它的核心理念是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不是一個國家的🧖,一旦它遇到風險時,要集體保護。我國於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87年有了第一批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的六項世界文化遺產🩰,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明清皇宮🅱️。北京故宮都在其列。
但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真正在中國普及🫄🏽,是2004年在中國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我們和國際組織有了更密切的溝通❤️🔥,也把過去局限於“文物保護”的理解,推進到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層面。比如這些年進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的,像澳門歷史城區、開平碉樓、福建土樓👨🏼🦱、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五臺山、西湖👳🏼、元上都遺址、福建鼓浪嶼、哈利梯田等,這些都拓寬了我們保護的眼界🤽♀️。過去我們所謂的文物保護,往往保護的是那些有文化要素的,比如泰山的摩崖石刻等。文化遺產保護還要保護文化和自然共同生成的文化景觀。過去的文物保護,我們註意保護那些宮殿建築、考古遺址、紀念性建築🧑🦼,但今天的文化遺產強調還要保護人們正在生活其中的古村落、正在使用的工業遺產👨🌾。過去文物保護🫴🏽,保護的是點、面💲,今天的文物遺產保護還要保護一些文化線路♜,以至到大運河、絲綢之路🫲🏻。這些都可以說是開拓了我們對於文化遺產的整體認識。我寫了一本書叫做《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就是講這方面的體會🐽。
真正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核心理念是兩條⛸⛎,第一條是世代傳承性,第二條是公眾參與性。
世代傳承性👷🏼♀️👨🏻🦼,表明文物保護是一個歷史過程,每一代人都有他的責任,任何一代都不能用他現實的優勢來隨意處置遺產🤽🏽,因為我們的子孫後代也有保護🏎、享受文物的權利。過去我們經常爭吵保護重要還是利用重要👩🏻🦼,今天看來保護不是最重要的,利用也不是最重要的,傳承最重要🪑,把今天的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傳給下一代才是最重要的。
公眾參與性♡,表明文化遺產保護不是政府的專利👨🏿🎓💂🏻,不是一個系統部門的行業工作,它是全民的事業,每個人都有保護文物的權利,也都有保護文物的義務。要更多把文物保護的知情權等賦予一般民眾,這時文化遺產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尤其是今天那麽宏闊的文化遺產,像絲綢之路串聯起那麽多的遺址🉐,僅靠政府力量還不夠😊👨🏽⚕️,必須要通過教育、展示☝🏽,使人們熱愛文化遺產👤,它才能得到真正的🙂、更好的保護。

今天我們還要談一談讀書的話題。我寫過幾本書🫶🏻,那跟我讀過的書的數量沒法比🐽。我是愛讀書的人,愛讀書的人有各種方法👩🏻✈️,有的人讀書思考,我讀書時愛寫作,所以我也有一篇文章叫《讀書與寫作》🎅🏼。我覺得寫作能夠讓你來把一本書讀透🧑🏻✈️,談出自己的感想。
為什麽愛寫作?我的專業比較復雜,不單一。我有四個專業,我是學建築學的🍀,從大學本科到博士一直是學建築學👨🚒,我從事的工作是規劃和管理。我擔任過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最後又從事了博物館的工作,我的求學和工作變成了建築、城市規劃、文物保護、博物館這四個領域🏍。我看問題會從四個角度看💆🛒,考慮問題就復雜了一點👩❤️💋👨,要綜合解決問題⏭,寫東西覺得能把思路和問題的要點歸納出來。
有些問題確實很復雜。比如🧎🏻,我在北京市文物局當局長時,面對的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是文物是政府直管專營還是廣大民眾也能夠接觸到?過去🫃🏻,如果你手裏有文物👩🏻⚕️,不願意要了,還不許私下交流,都是要送到國家文物商店🧑⚕️,國家級別🖱,給你錢。當時我們經過研究,鼓勵成立藝術品拍賣公司🏋🏽♀️,鼓勵民辦博物館👊🏼,鼓勵文物監管的舊貨市場🧑🍳👥,這是三個“雷”🤹♀️,從來沒有過。一說文物開賣🧑🏽🎨,馬上就有很多專家不同意,他們說,文物走向民間會刺激到很多人都把博物館的館藏品拍賣出去;搞拍賣🉑,外國人比中國人有錢,會把中國的好東西買走等等。我們就認真研究,製訂了規定✋,我也寫了很多文章。藝術品拍賣不允許拍賣出土文物🗡、不允許拍賣館藏文物、珍貴文物不許出境👏🏿。當年經過研究,定的這三條一直執行到今天🛩,沒有被突破。經過幾年的蓬勃發展,最近我看到數據,說從事藝術品拍賣的機構已經有兩百多家了🧏🏽♀️。
再有👨🦼➡️,在過去博物館都是公立、國立的🧑🏿🌾,我參觀過很多國家都有私人博物館、民間博物館🧙,有識之士利用個體力量把文物收藏起來、展覽出來,於是我們研究推動鼓勵開辦民辦博物館🫱,我國第一批藝術品拍賣機構🪗,第一批民辦博物館是我批的,批了4家。經過實踐管理💕,都寫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指導文物主管部門監管市場🧑🏻🦱。舊貨市場得到監管以後🐓,人民群眾有需求,家裏要買一幅齊白石的畫,你一定要讓他買真的齊白石作品嗎🌰👱🏽?他知道是高仿、復製的,但他掛在家裏,來享受文化🪓♢,沒什麽不可以的👨👨👧👧。這些是一定要根據人文需要👩🏻🦽,生活的進步來加強研究才敢推出的🟪。
再比如陜西的大遺址保護🫄🏿,我們建議建考古遺址公園🏌🏻♀️,有些人不同意👷,說考古遺址就是考古遺址👃🏽,是考古學者的園地,怎麽能變成公園呢?但我們經過研究,森林公園是森林為主角,濕地公園是濕地為主角,考古遺址公園是考古遺址是主角💇🏼,人們在保護的同時🤦🏻,也能體驗它,體驗了才會愛護它,愛護它才會保護得更好🧖🏿🪅。所以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改造保護是費了很多心血的👨🏽🎤。大家知道👰🏿♂️,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有3.5個紫禁城那麽大💂🏻♀️,上面壓了十萬老百姓,3350萬平米的棚戶區和房子🧛♂️。西安市政府下了決心,十個月移走了😷,現在變成公園📣,雖然還不夠好,不夠完善,但我覺得它變成公園以後,有五個益處🏊🏼。第一個是盜掘沒有了🦻,在公園裏誰還敢盜掘?同時蓋房子破壞的也沒有了🏊🏻♀️。第二個是城市出現了新的文化氣象,這麽大的公園🔗,群眾可以享受。第三個是遺址上原來的老百姓受益了,過去我去大明宮遺址👨🏻🏭,看到的是幾家共用一個水龍頭🤜🏻,幾十家共用一個入口的衛生間,現在人們受益了。第四個是十三朝古都在哪,人們感受到了。第五個是城市的綠化美化有了🏋🏿。
以上這些都需要研究,研究永無止境。多學科的🙇♀️、融貫的研究🌸🤟🏻,真正的閱讀加寫作,我認為是一個方法。把工作當學問做👳🏼,把困難、問題當課題解,這樣,有些問題經過研究可能就會得到解決🥬🙅🏼♂️。
舉個例子🧡,過去故宮人山人海,人們都說參觀一回太受罪了🧱,我們開始研究很多限流措施。經過兩年的研究、實踐,最後民眾接受每天限流八萬人🙇🏼♂️🍙。購票采用實名製👨🦯➡️,一下子就把那些發小廣告的黑導遊都“解決”了➛。推行網上購票🧙🏿♀️,人們在家裏買票,從2014年到2017年成功了,現在人們在家裏買票🚴🏼,不用再排隊……一步一步地研究,永無止境地改善,這樣才能真正把這些困難解決👩❤️👩。
讀書能給人帶來很多收獲、很大益處,我希望大家平時能夠給自己一些健康快樂的休閑時間,用來讀讀書、寫寫字👩🏽⚕️。我每天晚上吃完飯,最幸福的時光還是打開臺燈👮🏽♂️,沏上一杯茶🎐✊🏽,看一會書,寫一些感受🧑🦯➡️,這樣的時光經過堅持以後,它是思想的鍛煉,是自己能理清當前最希望解決問題的結晶🧑🏼🤝🧑🏼。在這方面我和大家共勉,大家多讀書,讀好書,把自己的生活🧒🏽、工作搞得更好。
(本文整理自2019年7月27日作者在第29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紅沙發”系列訪談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