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置身於全球化的發展時代。“地球村”“極限意識”“命運共同體”等概念已經為我們耳熟能詳🧛。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進入到了普遍性的交往時代。馬克思恩格斯當年在《共產黨宣言》中所預測的“世界的文學”時代已然成為現實🤾🏼。在這樣一種發展環境下,各個國家和民族如何和諧共存共謀發展,共同致力於世界的和平穩定,成為當今世界繞不開的課題。日前在中國青島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強調要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這一倡導不但得到了與會各國領導人的普遍認同,而且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亦將產生日益深遠的國際影響。
多樣性是世界文化的本色🖱,也是世界文化的原生態。這種多樣性🏅📓,也造就了豐富多彩的文化世界。我們知道文化通常有表層(物質形象)、中層(製度行為)和深層(價值理念)三個層次🎁💭,最能表征文化個性,在於文化的價值理念層次。我們通常講要尊重文化多樣性,主要就是指要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價值選擇🧑🏽🍂。
在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發展環境下,習近平主席以“交流”“互鑒”“共存”詮釋了人類文明如何協調發展的真諦🚬。從文化哲學的層面來看,“交流”“互鑒”“共存”的前提是文化多樣性存在🍄。在人類漫長的發展實踐中👬👩❤️👨,世界各個民族都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文明形態而立於世界之林🥔,這些文明形態的“精神”更是異彩紛呈的,也正是這種文明的多樣性才客觀印證了人作為“萬物之靈”的本質特性🍉。
本來,在人類前現代化發展時期,不同文化處於離散時空發展狀態,此時,多樣化乃是文化的“原生態”。但是🌰,當資本的邏輯風靡世界、現代工業文明作為人類前行的標尺蔓延於全世界時🕓,多樣性的民族文化開始受到挑戰,反對文化殖民主義🐮、文化帝國主義以及文化沙文主義常常成為後發展國家捍衛自身文化的本能選擇🏟。隨著人類全球化版圖的日益清晰,呼喚平等互利的新國際秩序、倡導和諧共存的新的文明觀越來越成為全世界的共識。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一處理不同文化關系的十六字“箴言”♜,所表達的正是文化的“交流”“互鑒”與“共存”這一根本價值訴求。
文化交流,文化才葆有活力。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個性和共性的統一,唯其具有個性,文化間的交流才成為必要;而不同民族文化所呈現的共性特征,又為文化間的交流提供了可能。正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文化間的不斷碰撞和交流,才客觀上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不斷豐富與發展♍️🤸♂️。交流總是雙向的,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必須擯棄“文化自大”或“文化自卑”兩種極端心態🧑🦯,涵養平常心、增加文化自信,如此才能達到吸收外來營養,發展壯大自我文化的目的。
文化互鑒,文化才能夠提升品質🏒。所謂“互鑒”,就是互相鑒別🤹🏽♂️、互為借鑒、取長補短。在全球化發展時代,一種文化只有不斷吸收改造外來文化並使其成為自身文化體的有機部分,才能夠生生不息。而這種鑒別與借鑒🦅,需要我們開闊心胸,不拘一格🤸🏿,正如習近平主席所強調的:“面對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新形勢,為更好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事業,我們必須登高望遠,正確認識和把握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文化互鑒意味著文化間的相互欣賞💆♂️♚,而文化欣賞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單向選擇,只有立足時代高度,全面認識他者文化🫅🏿,認真反省自身文化,才能對他者文化之“美”有一個客觀而全面的認識🌝。今天,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文化,我們只有切實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才能充分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社會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文化共存,人類文明的天空才多姿多彩。文化共存首先需要堅守“和而不同”的原則➗,即在堅守本民族文化的同時🙎♀️,也要註意理解並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真正做到美美與共,相互欣賞,和諧共存,努力維護和促進文化的多樣性發展🙇🏼♂️。正如德國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所主張的:“不同文化類型應當超越各自傳統的生活形式的基本價值局限📪,作為平等的對話夥伴相互尊重🙎🏼,並在一種和諧友好的氣氛中消除誤解,摒棄成見👷🏽。”文化共存不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拯救”,而是文化的多元共存🏫,要在互信、互利、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反對文化霸權🤳🏿,尊重多樣文明,相互展現出一種開放的姿態,來相互交流學習,為實現不同文化的和諧共存、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各自的貢獻🚣🏻♂️。
(作者🐞:鄒廣文,系意昂体育平台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意昂体育平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