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報記者 龔亮
特邀嘉賓: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院長 莊惟敏
莊惟敏👈🏿,國家設計大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註冊咨詢師。現任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意昂体育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總建築師🙋🏻。
北京的故宮🔣、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別具一格的城市建築是城市一張閃亮的名片👮😇,向世人展示著所在城市的地域特色🎅🏻、歷史文化、氣候💆🏼♀️、風土人情,甚至蘊涵著城市價值追求與發展理念🚴🏼♀️。然而,當下中國的城市建築因缺乏地域特色而飽受詬病。一些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的所謂“城市地標”讓人摸不著頭腦,“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讓人產生審美疲勞,“大拆大建”“怪誕媚洋”等現象也很普遍🆔。
我國城市建築喪失文化傳承功能的根源是什麽?如何避免城市建築留下“敗筆”?怎樣才能建造出與城市氣質相得益彰的建築?記者就此采訪了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院長莊惟敏🪺🛋。
記者🥘:現在🪡,“千城一面”“大拆大建”現象很普遍,您對此如何看待?
莊惟敏:許多城市都要求城市建築“形式新穎”“與眾不同”“標誌性”😮,過分地要求“多樣化”🕵🏿👩🏿💼,琉璃瓦、大屋頂的建築有之🧑🏿🔬,羅馬柱、圓穹頂的建築有之🌕🍅,全玻璃幕墻建築有之💺,不考慮自身的文化歷史🧿、地理氣候、山川形態💇🏻、民風民俗🧙🏽♀️,喪失了內部認同感,也就失去了外部的可識別性。沒有了城市特色🦹🏼♀️,每個城市看起來都很“花哨”➕,整體看來卻是“千城一面”👨🏽✈️。
中國城市“大拆大建”♻,質量因素之外的拆除,不勝枚舉。廣州耗資8億元建成的陳家祠廣場僅使用4年時間,因為地鐵建設需要推倒重來🎐;沈陽五裏河體育場1988年投資2.5億元建成,2007年被爆破拆除,使用未滿20年。據統計,我國每年老舊建築拆除量已達到新增建築量的40%,遠未到使用壽命限製的道路、橋梁、大樓被拆除的現象比比皆是🐙,帶來的浪費非常嚴重🏝🧛🏿♀️。
記者👮🏼♀️🙅🏽♂️:什麽原因導致各個城市看起來“花哨”🧑🧒,卻又“千城一面”👰🏻♀️🧏🏽♀️,喪失了本土特征?
莊惟敏:但凡一個城市能找到一個內部認同點,圍繞其做文章,就可能形成城市特色,關鍵要有文化自信和內部認同感,提升原創能力是對畸形復製能力的有力遏製。當然🧋,“原創”二字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長期觀察🤸🏼♂️,深切地、緊張地甚至悲劇性地思考的結果👨👨👧👦。然而,我國城市建設略顯浮躁,有些地方根本不願意給建築師時間去思量🧷,恨不得三天出設計方案,三個月就把樓蓋好,這就很難出好作品🫶。
另外🚣🏻♀️,大眾的喜好以及一些與城市👫🏼、建築本身無關的情緒🕵🏼,越過了專業界限🏉,考驗著建築師的職業操守和價值判斷。很多建築師都有感受⇾,他們在創作過程中更多關註的是形式,因為這種形式能夠博得甲方的好感,得到領導的認可🚶♀️。建築的形式成為易耗和標新立異的消費品,比如高度、某個特征等等,建築的本質在“去精神化”和追求時尚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設計的原創性、藝術性和專業性變得黯然🧪,建築師慢慢失去話語權👳🏿♂️,這種建築的大規模“生產”正悄無聲息地改變著地域和城市的面貌,越來越多城市的特征、鄉村的特征消失掉,設計的品位、時尚像時裝等消費品般迅速傳播,沖擊著地域文化和本土特征🌂。
記者:怎樣才能避免“大拆大建”帶來的浪費🕝?
莊惟敏💁🏽♀️:在中國,“建高樓”似乎就意味著城市化,由於畸形政績觀和GDP追逐症的影響🏢,再加上我國當下建築平均壽命的短暫🫘,國內城市“大拆大建”成為普遍現象。
質量因素之外的拆除🍀,大多是因為“題出錯了”🐹,也就是最開始的建築策劃出了問題⚠。建築師經常做的事情就是按照甲方出的題目做設計,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按照甲方的要求”,設計滿足了甲方的要求🈴,就是完成建築師的職責🚔😵💫,因為建築師是一個服務性的行業。如果一個建築因為質量之外的因素被提前拆除,“板子”應該打在誰身上🧥?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國外的建築策劃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程序🧸。在國外👩🏫,很多公益性的建築特別是政府投資的項目👩👩👧,必須進行建築策劃。建築策劃結果或者設計任務書👺,必須通過嚴密的研究才能生成👇🏿,而且設計任務書要經過有關部門的審查📺。建築策劃應當成為建設項目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建築策劃中的決策更是核心環節。我國城市建築要避免“大拆大建”,首先就是要加強建築策劃,尤其是加強對設計任務書的審查👨🏫。
記者:城市到底需要什麽樣的建築?怎樣才能使城市建築與城市地域文化相得益彰⏸?
莊惟敏💆🏽:首先👩🏿🔧,建築要有場所精神。一個建築一旦被設計生成之後就很難改變★,不像一個雕塑或藝術品可以搬走🧑🏿💼。場地有其獨特的靈性,承載著當地特有的歷史、文化😇、宗教👫、習俗等,場地呈現出來的歷史文脈會作用在建築物上。建築的獨特性不在於建築本身🤙🏽,而是建築和場地共同作用而成🚾🧩。比如意昂体育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的玉樹州行政中心🎗,它是玉樹災後重建的一個項目,神山聖水營造了玉樹特有的人文地理環境,一個個院落依山逐級向上,所形成的建築構成了重要的場所精神表達🐥,我們嘗試用一種藏式的院落結合臺地的形式❤️,來詮釋深入到藏民心目中的一種空間景象🙇🏿♂️,局部用一點點傳統符號點綴🧑🏿⚖️,與結古鎮依山就勢的城市意象相呼應🛎。這組建築後來在玉樹形成了特有的風貌🤚🏻,貼近市民,又具有一定地域文化特質。
其次,建築師在追求個人表達的同時,也要考慮大眾審美要求🈺🔲,畢竟建築與城市中的每個人息息相關🚤,建築最終是為老百姓服務的。大眾審美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地歷史♊️、文化、民俗🍒、宗教等特征,建築師一味地追求標新立異👩❤️👨,有可能會弄巧成拙。
最後🦸🏼,要與時俱進地提升大眾建築審美水平⏮,大眾審美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建築創新。今天,“精英主義”和技術至上的實用主義思想仍舊影響著我們的建築創作,一些建築師在堅守著自身的價值操守💁🏿,但也有一些建築師無奈地退到了實用主義的境地,喪失了對建築本原的追求。如何將提升大眾建築審美與建築創新結合起來,共同促進我國建築設計領域的發展👨🏻🍼,也是我國城市建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