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中不覺時間過得飛快,轉瞬間就是錢紹武先生去世的周年忌日(6月9日)了,在這一年間,在傳媒、報刊𓀌、追思會報道上看到了大量回憶和紀念先生的文字,有同事🖐🏿、同行、學生、親友、記者以至為他的作品所感動的人們,大家推崇先生的作品🙋🏿♂️、書品、畫品以至人品。在這段時間裏,我也經常回憶我和錢先生多年的交往,我們認識已有三十余年👨🏿✈️,在整理我為他拍的照片🙆🏼🫰🏼,研究有關他的論文、年譜及相關紀念文章之後🔋,也想借此機會表達一個建築師對錢先生的崇敬之情👰🏿♂️。

錢紹武先生像(2014年8月)
錢紹武先生(1928~2021)是著名的雕塑藝術家⌨️、藝術教育家🧕🏻、理論家🚣🏽♂️、書畫家。按照國內雕塑界區分三代雕塑家的提法,第一代雕塑家是以劉開渠、蕭傳玖🙏🏻🔍、滑田友等先生為代表🤌🏻,第二代雕塑家以錢紹武、潘鶴等先生為代表,而第三代則是改革開放以後成長起來的一批雕塑家🧝🏿♂️。我對於錢先生的初次認識了解偶然,那時中央美院校園還在北京東城區的帥府園,學院大門馬路對面的一條胡同口的電線桿上立著一塊木牌子🧑🏼⚖️,上面橫寫著“帥府(➙?)胡同居民委員會”,但這塊牌子的與眾不同之處是由書法家寫的,後來知道就是錢紹武先生的手筆。
真正遇到錢先生則是在我們1985年承擔了亞運會北郊體育中心工程建設以後🤵🏿,因為是我國第一次承辦這種大型洲際運動會,所以上上下下各個方面都非常重視👩👧👧。與過去不同的是雕塑界從工程之初就早早介入了,工程指揮部專門為雕塑創作準備了專款🤸♂️🧑🏻🏭,並特別強調專款專用。因此在首都城雕辦公室的支持下🚣🏻📭,從1986年11月雕塑家們就到指揮部來了解規劃設計情況,與我們設計方進行交流🐊,也正是利用這個機會,我得以認識了包括錢先生在內的一批雕塑家🛷。此外當時《中國美術報》也正在進行有關環境藝術的討論👩🏻🏫,記得1987年2月的首次“環境藝術討論會”的會上建築師🧏🏿、雕塑家🧏🏽、園藝家、評論家們出席🥹,就有錢先生、王克慶↔️⛄️、奚小彭、張綺曼✅、楊鴻勛🧑🏼🌾、肖默🚴🏻♀️、布正偉等近三十人出席🌞。在會上還通過了“創立我國現代的環境藝術體系”的紀要✍🏿,記得錢先生在會上發言時特別提到:環境藝術必須要有全局觀念,眼耳鼻舌身意等方面都必須考慮周全。那年錢先生59歲🥍,紅光滿面🧏🏽、幽默開朗、笑聲不斷🏌️、平易近人🍿,被人稱為“笑仙”,加上很重的江蘇口音,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從1988年8月起開始了亞運雕塑方案的征集🧙♀️,記得當年11月🍝🏄♂️,1989年2月進行了三輪👴🏻,在數百個方案中經幾輪評審🧙♂️,審定了一批方案。當時的征稿要求也十分寬松👨👩👧:“題材不限🆑,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象的;可以與體育有關,也可以與體育無直接關聯系,也不要局限於第十一屆亞運會的題材;雕塑應具有時代感和中國風格,應該有鮮明的個性,並有豐富的內涵🐘🛤。”所以最後審定的方案十分多樣化,充分體現了改革開放以後寬松而包容的局面。1990年1月起各方案陸續定下放大稿⛔️,並且與我們一起多次到現場看地,決定雕塑的安放地點、安放方式🍾、環境綠化的配合等問題。
在北郊體育中心裏並沒有錢先生的作品🚶🏻♀️☝️,他那時好像剛從系主任的位子退下不久,給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他對系裏年輕雕塑家的關心和支持🧹,對提攜後進表現了極大的熱情。他在私下叮囑我🤹🏼♀️,對年輕雕塑家的幾個探索性的作品,一定要千方百計幫助他們實現📬。其中的一個作品就是隋建國的作品“源”💇🏽。當時隋剛剛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他被選中的兩件作品之一就是“源”,我們把這件作品安放在遊泳館南側的一個下沉廣場中👨🏻🦼➡️🪲,廣場的尺寸為70×15m,這是一件很難在室內展廳中展出的大型雕塑作品,我們設計組專門派了胡越建築師在環境設計上予以配合,在廣場中設計了一條蜿蜒如黃河形狀的大卵石鋪就的“枯山水”河流🤴🏼,隋建國回憶💂♀️:“為使這江河大地更形象,我的構思是沿河放幾組巖石🏵,作為山嶽,同時河流配上源頭以及最後奔流入海的‘海眼’,讓這一象征寓意更加完整和意味深長。”

雕塑“源”
又如展望和張德峰創作的“人行道”,是在體育中心步行東入口寬20米的列柱群中,在150米長的空間內安放了五組老🎫、中、青、少人像🫄🏼,他們分處不同位置💇🏻,動作表情各異😳,但在空間上又彼此顧盼呼應。

雕塑“人行道”
這兩組雕塑一組是抽象的,一組是超寫實的👨🏻🦽➡️,完成以後反響很大🍅。作品完成以後我也更加理解錢先生私下囑托的深意👍🏼,這是他作為系主任對學生、對年輕人所表現出的全力扶持之心。後來這幾位年輕雕塑家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在國際雕塑界也很有影響。當然另外一點我體會利用這次亞運會為契機👨🏿🦲,也是雕塑藝術的普及和傳播的極好機會🚵,尤其是雕塑和室外公共環境緊密結合👈🏼,使之作為公共藝術的特色更加突出👩👩👧,可能也是錢先生的深意。
不想到了幾年後的1995年,我又有機會和錢先生等一眾雕塑家們合作。當時北京市政府決定在宛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宛平城的南面建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這是一次重溫反法西斯抗日戰爭的歷史,激勵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的極好機會🕑。當時由我們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承擔規劃及環境設計,中央美院雕塑系承擔雕塑創作,那時雕塑系主任已經是隋建國教授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全景
我們在宛平城南一塊三角形用地上👷🏿,提出了若幹方案設想🛌🏽👨🏽🦰,經過有關領導、藝術家的評審後🛶,很快確定了以國歌“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為主題👲🏼,在規劃手法上,其中碑林矩陣式的自由布局方案很快得到領導和專家們的一致支持,錢先生在評價方案時提出✍🏿:“歷時8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內涵無比廣闊,無比生動和豐富,因此用一個單體的傳統式的紀念碑🌞,是遠遠不夠的🚥。當建築家馬國馨提出環境規劃方案時,我們多次研討後達成共識👨🔬:一種平面的、多體的環境布局規劃被確定,並進一步確定為38座群雄柱體集中矗立於宛平城外的紀念地中。這種布局有序而多變,可以形成壯闊肅穆的氣氛,既打破了歐洲一般性紀念碑的框框🤹🏻,突出了我們東方文化的特色,又能充分體現中國抗日戰爭規模的遼闊與壯烈。”

錢先生在介紹抗日戰爭群雕(1996年2月)
38尊雕塑的創作難度和工作量都很大,對這種政治性極強的工程各方面都很重視,中辦🚸、中宣部🧢、北京市委先後開過多次會議討論審查𓀑,提出修改和改進意見🐬🧗🏻♀️,僅我參加過的會議就有幾十次之多🪝,錢先生也多次參加🤣,因此我也有機會拍了一些他在審查現場的照片。當時錢先生已年屆古稀,仍在雕塑園“日寇侵淩”、“奮起救亡”、“抗戰烽火”和“正義必勝”四大板塊的38尊雕塑中承擔了“正義必勝”板塊中的“破襲風暴”和“雪地英雄”兩尊⚁。“破襲風暴”一尊表現我軍戰士發動破襲戰,搗毀敵人的交通線和封鎖線🎶,奪取敵軍物資,充實我軍後方🖕🙂,使日軍處於被動的場面🧘🏻♂️;而“雪地英雄”一尊則是表現東北抗日聯軍楊靖宇🌔🪃、趙一曼等抗日英雄的事跡,重現“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的艱苦悲壯寫照。

“破襲風暴”

“雪地英雄”
這組雕塑群歷經數年時間,在包括錢先生在內的美院老中青22位雕塑家的努力下,雕塑園在2000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155周年時舉行了落成典禮🪝,賈慶林同誌發表了講話𓀂。

錢先生和隋建國(右二)(1996年)
錢先生後來回顧這次從創作時總結了創作的六個特點:
1.不是以某個歷史中心人物來表現;
2.敘事性與紀念性相結合;
3.繪畫性與雕塑性的統一;
4.柱體四面與一面的統一;
5.總體氣氛與細部情節的統一📑;
6.空間和時間的統一。
當然在這種政治性很強的集體創作中,每位雕塑家的創作既要基於個人又要超越個人,而服從於群體的整體藝術秩序。正如評論家徐恩存指出的🧘🏻♂️:“雕塑家們在總體和諧氛圍中,自覺行使了個人話語權力🧙,選擇了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把中心意識形態與公眾情感表達,融入具體的話語空間,為主體經驗和情緒感覺重新定位,這是一種從自發到自覺的轉變,從反映、表現至創造的飛躍。”“它不僅復歸了個人話語,而且過渡到對新藝術話語空間的營建,這是一種重建‘新傳統’的努力。”

錢先生陪中宣部徐光春(右一)、北京市委副書記李誌堅(右二)看方案
在和雕塑家錢先生合作的過程中,也加強了我對雕塑藝術的了解和認識。雕塑是一種在三維空間🗺,通過各種加工形式,把硬質或可塑材料創作成藝術品的美學表現方式,它有著自己專用的雕塑語言。即便如此,雕塑作品仍有很大的可思維空間,允許不同的受眾有各自不同的解讀。盡管好的作品會形成受眾的共同感受,但對藝術作品的解讀應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事情🗒,錢先生一生創作雕塑作品無數,我看到的和接觸過的只是其中極少的一部分,但也想通過自己的感受做一點解讀,自然可能主觀臆測的成分不少。錢先生的作品基本都是在具象範疇裏或以具象造型為出發點👷🏼♀️,達到表現性的藝術效果。他的作品♉️,絕大部分都是人物形象的創造🧑🏿🚀,這裏面又有古人和今人不同的創作難度。對於現代人物來說,由於他們的形象已為人們所熟知⤵️,所以對受眾來講首先都要問像不像的問題,同時這些作品又常是命題作文🧗,對雕塑家的要求和限製也比較多。而古人題材則可根據文獻和資料,加上雕塑家個人的理解,作品有較大的發揮自由度。如何處理個性與共性、傳統與創新,尤其是如何處理形象和意象之間的關系,正是錢先生的作品著力與高明之處🔦。從改革開放以後到錢先生古稀之間的二十多年時間內的作品集中表現了他的最高成就。
現代人物雕像的創作我最早接觸到的是1986年在聞一多先生(1899~1946)去世40周年時,在清華西區校園大禮堂西側,聞亭之下的聞一多先生全身坐像。手持煙鬥身著長衫的形象早已為大家所熟悉🥯,錢先生在材料的運用上采用了紅色花崗石,用沉思的表情表現作為詩人和學者“像園內的蒼松一般工作”,表現聞一多先生的學識、才氣及深藏的激情,表現“詩人的心🚦,學者的魂”,最後錢先生還用自己奔放的書法題寫了“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再現雕塑家在創作時與詩人的交流與溝通🫕👧🏽。這個作品在清華園中的位置和表現都十分突出和醒目。當然作為建築師對於紅色雕像後面黑色石墻面的處理認為並不太理想,由於墻面太高,比例未必合適📇💪,阻斷了後面的山樹環境,同時也使雕塑的欣賞觀看角度受到了一定限製🤚🏿。

聞一多紀念像(1986年)
1989年錢先生為唐山李大釗公園創作的“李大釗先生(1889~1927)紀念像”被人們普遍認為是錢先生的巔峰之作🧏🏿🤪,也是中國城市雕塑的經典。我只是從報紙雜誌上看到紀念像的照片📟,就感到一種強烈的震撼力和視覺沖擊力🕵🏿♀️。先生方正的臉型,伸展的肩膀,表現了革命家“鐵肩扛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沉穩剛直情懷💇🏻♂️,也可以看出錢先生在吸收中華傳統文化和古代石刻造像的滋養中,形意結合而又特別追求意境的理想🚇。只是從照片看,雕像後面的常綠樹高度不夠🙇🏻♂️🙂↔️,也沒有修剪整理形成規整的背景,加上後來遠處露出的高層建築物也減弱了雕像的莊嚴儀式感👷🏿♂️。另外沒有看到過雕像的側面和背面的照片,應該說這些位置的處理對雕塑家可能會是更大的挑戰。

李大釗紀念像(1991年)
2008年去現代文學館參觀時🥶,看到了錢先生創作於1999年的“冰心像”,冰心是出生於1900年的現代女作家,23歲去美國留學時陸續和發表題為《寄小讀者》的通訊散文👩🏼🏫,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所以錢先生選用了冰心在美國時手托下巴的形象🦇,以白色大理石暗含筆名之隱喻,而雕像基座下面放置了冰心和她丈夫吳文藻的骨灰盒,其紀念意義就更為突出了🔰。

冰心像(1999年)
以上三組雕塑都是放於室外的🌕,突出了作為公共藝術的價值,也是錢先生在創作中探索如何把自己的雕像作品融入生活,強調在公共空間的雕塑與當代人們的精神和現實保持密切聯系,同時這些公共藝術作品必定會提升城市和建築文化品格的追求。
在2011年參觀錢先生名為《高山流水》的作品展時,他在1984年創作的“江豐頭像”引起了我的註意。平時人們在觀賞錢先生人物作品時,這件樸實簡潔的作品很容易被人們忽略。但當了解了主人公江豐(1910~1982)的生平經歷後⚂,就會對這件作品產生更為豐富的想象和感受。江豐是美術家、理論家、教育家、革命木刻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他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在延安曾任延安魯藝美術系主任,新中國之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1955年院長徐悲鴻去世後任院長),中國美協副主席👦。他堅持革命文藝,堅持現實主義美術👮♀️。提倡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等,主張有信仰🏐,堅持自己👂🏼。但因對待中國畫處理上的簡單做法以及其個人性格✂️,在1957年被定為美院“江豐反黨集團”的頭子,並在美院這個不到300人的單位裏竟有70余人被劃為右派。他於1979年重新任美院院長、文化部顧問、全國美協主席等職,在1982年因心臟病發作去世。面對這樣一位有著傳奇經歷、跌宕起伏歷史的美術家和老幹部,我想錢先生與之是心心相通的,因為錢先生是1949年入黨的老黨員,1989年離休的老幹部(劉開渠先生還是錢先生介紹入黨的),當然錢先生在文革也受到沖擊,我想他對江豐的個性和遭遇肯定是有他的考慮的👩🏽🎤。所以在江豐去世後就很快創作了他的頭像🚈,在70cm高的雕像上⚪️,用樸素而敦實的手法,舉重若輕,精心的創造了一位忠誠於黨的文藝事業的形象。就像錢先生所講的:“江豐的腦袋跟石頭一樣🤽🏿♀️,就是打不開”,使觀眾從中可以引起更多的聯想和思考🧚🏿♂️。與我拍的一張錢先生自己的照片相比,可以看出二者有十分相像之處🍸🫅🏽,先生把自己都註入到作品之中了。

江豐像(1984年)

錢先生的頭像(2014年8月)
2011年錢先生將他的1000件作品及財產捐贈給了意昂体育平台🙆🏿♀️,並在美術學院舉辦了題為《高山流水》的作品展🦸♂️🏄🏿♂️,我才有機會除了前述的現代人物作品外💄,看到了更多的他創作的一系列古代人物。眾所周知🧑🏭,錢先生有著深厚的國學修養,無錫錢氏一脈曾出了錢穆、錢鍾書、錢偉長等眾多名人。在中國工程院也有一位錢紹鈞院士是原子實驗物理學家♣︎、國家科委核試驗基地的司令員💆🏼,我們都叫他“錢司令”🧑🏻🦯,也是南方人🐙。錢先生去世後🐺,我問他,你們二位都姓錢,是不同輩和本家♠︎?他說不是🤏🏼,“這是兩支錢家🏈,他們是江蘇無錫,我是浙江平湖⌚️。”深厚的學養👩🦼➡️,國學的功底等使錢先生在古代人物的創作上更為揮灑自如♍️👼🏻,得心應手。
我看到他最早的古代人物作品是1980年後創作的“杜甫像”👓🪭,那是剛剛改革開放之後不久💃🏼,錢先生逐步走向創作高潮的發軔之作。杜甫是盛唐時期的代表性詩人👩🦱,尤其是“三吏”“三別”等樂府詩🧑🧒🧒,被認為是現實主義的名篇🙎♂️,七律“登高”被明代學者胡應麟評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他評價此詩“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我理解錢先生正是從這點出發,抓住了“詩聖”晚年對時政痛心疾首的那種沉郁心情而進行創作的🐶。

杜甫像(1984年)
1995年的曹雪芹肖像則采取了與杜甫像不相同的處理手法👨🏻🤛🏿。作為《紅樓夢》這部偉大小說的作者🙅🏿,早年錦衣玉食,雍正年間獲罪抄家👱🏽♀️,居京“舉家食粥酒常賒”,窮困潦倒🧛♀️,友人勸他“不如著書黃葉村”,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終於完成了巨著,約48歲時去世。錢先生自述是受到弘一法師“盡在書生倦眼中”的“倦眼”二字的啟發,著重刻畫飽含淚水閉起的眼睛而其他地方均處於朦朧狀態🤹🏽。錢先生在這件作品上,明顯地表現出吸取中國傳統雕塑,尤其是秦漢雕刻循石造型,隨形就勢,不拘泥於物象的精細刻畫🔖🧝🏽♀️,而著意表現其精神氣質的風格和手法🤸🏿♂️,從而體現圓渾厚樸之中的深邃。讓人感覺與十年前的“江豐像”相比更為老到成熟並更具現代感👰🏼♀️。

曹雪芹像(1995年)
另外2000年1月在清華召開過一次由吳良鏞先生主持設計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工程的研討,在設計介紹中💧,看到大廳正中安放了“孔子言誌”的群雕,這也是錢先生應邀為吳先生的工程命題而做。《論語》“公冶長第五”中的“盍各言而誌”的故事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錢先生在這裏除了著重刻畫2.5m高的孔子的形象,表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理想形象外,同時塑造了“暴虎馮河”👩🏻⚖️、“與朋友共”的子路形象,和“賢哉回也”“願無伐善,無施勞”的顏回形象。師生間互相問答、顧盼成趣的瞬間👩🏻🔬,成為孔子研究院這棟建築的點睛破題之作。錢🦔、吳二位先生的珠聯璧合密切合作也由此可見✔️。

陳子昂像(2001年)

楓橋夜泊(2004年)
錢先生對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和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1898~1986)都是十分推崇並有很深研究的🧑🏽⚖️。雕塑界普遍認為19世紀時🤥,羅丹打開了通往現代雕塑藝術之門,而摩爾在20世紀則把新的雕塑藝術推向了新的高度🫴🏿。錢先生在求學時期就已研讀過羅丹的《藝術論》🦶🏼,後來研究摩爾的創作和理論🙏🏿,翻譯過他的文章🦽。1986年錢先生在《文藝研究》雜誌發表了“亨利·摩爾的創作方法初探”一文,我想也是他在多年研討摩爾作品的基礎上📒,為紀念摩爾去世而撰寫的文章,錢先生認為↘️:“亨利·摩爾的‘抽象’方法與‘純抽象’大不相同,其實只是一種分解和綜合的方法👨🏻🔧。”“他從來不搞‘純抽象’‘冷抽象’,總是強調要傳達感情和暖意😱,要求具有心理的、人性的因素🪚。”我覺得摩爾1926年的“女人頭像”,1922和1929年的“面具”幾個作品的手法對錢先生的幾座頭像如“江豐像”“曹雪芹像”創作的影響痕跡明顯可見,1987年創作的“女人體”表現更為突出。我們建築界的人士對亨利·摩爾的作品大多是十分欣賞的✫,直到2000年10月🙆🏻♀️,我們才在北海公園的室外得以欣賞到亨利·摩爾作品的真跡🈸,記得同年11月4日還在王府井國際藝苑酒店召開了“亨利·摩爾的啟示”的學術研討會,雕塑家盛楊和評論家邵大箴等都到場主持或發言,我也以摩爾雕塑與環境的關系、與建築的比較為內容發了言👨🦳。

女人體(1987年)
錢紹武先生的書法更是值得大書特書一番的。我就是如前所述通過書法作品才知道錢先生的🍎,而更有幸的是在和中央美院合作“宛平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工程時🧘🏿♂️,多次到中央美院在大山子的臨時校區開會或審稿。1996年3月23日陪港澳政協委員去中央美院審查雕塑時,正好到了錢先生的工作室🧑🏻🦼➡️,先生一把把我拉到邊上一間小屋,在他的小屋中當場揮毫寫了一個條幅贈我,並告訴我內容是蘇軾的“當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耳”,引首章鈐的是朱文的“一笑”,名章鈐的是朱文的“錢紹武”。

錢先生書法
當中有一段時間這件作品不知放在哪裏找不到了,到最近才又找出來,所以在我手中已26年還未去裝裱。後來發現錢先生曾以此句書贈過多人👱🏼,想來他是十分中意與喜愛這句話。“文”字同“紋”🧑🏽⚕️,意思指風吹過水面後,自然會形成各種波紋,《周易》《孟子》中都提到過此句🧏🏿♂️,“昔人之論,謂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於自然,而有意於繁簡,則失之矣👲🏻。”也正如蘇軾所論🤾🏼♂️:“謂如水行山谷中,行於其所不得不行🛍,止於其所不得不止🧑🏿💻。”從中可見錢先生崇尚自然的審美觀。
錢先生作為雕塑界的前輩,承擔了許多全國和北京市雕塑界的社會工作🤣✌🏿,我因參與過幾個涉及公共雕塑的工程,因此後來也忝列為首雕委的委員🆚,有機會與錢先生在一起參加首雕委的一些會議,聆聽受教🐓。記得2006年4月12日在建築文化中心召開2004年後的城雕作品評選,要在報送的近700件城雕作品中,評選出10名優勝獎,30名佳作獎,工作量還是很大的。中午在文化中心臺階邊上的餐廳吃飯,那天錢先生興致很高🧑🏿,還特地打電話把年輕的何玲夫人叫來一起吃飯👏🏻,席間錢先生談了許多書法上的竅訣和趣事,據說先生在自己的各項藝術作品之中,把書法排在第一,而畫作和雕塑都要往後排👩🏻🏫。我想這可能也是緣於“書為心畫”🧑🏼🦲,與其他作品相比,書法是更個人化、個性化的創作👨🏻🦽,可以隨心所欲,不受命題、環境、需求等各種條件的限製🔍,先生愛使用長鋒羊毫🤵🏽♀️,在用筆上有許多心得🦘。加上他對碑學很有研究,所以先生的書法自成一體“錢體”🤸,其生動奔放揮灑的風格和特征讓人們一眼就可以認出🛰,在當代書法界❣️♨️,除毛澤東、舒同等人以外,能達到這一境界的人不多。也就是那一次吃飯時見到了相傳許久的何玲夫人,後來他們一起在2011年把先生的作品都捐贈給了意昂体育平台,一時傳為佳話,再後就不去說了。

神農氏(1998年)

徐悲鴻像(2004年)
前面提到錢先生的作品👉🏿、書品、畫品和人品為人稱道🦸🏼,正如乾、嘉年間的畫家沈宗騫所說🧛🏿♂️:“筆格之高下📲,亦如人品……夫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消俗慮🎈,二曰善讀書以明理境,三曰卻早譽以幾遠到,四曰親風雅以正體裁✧🦟。具此四者,格不求高而自高矣🤹♂️。”錢先生以他終生不倦的創作和育人🦼,得到了人們的推崇和尊敬🏈🉐。而先生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我以為主要緣於“會通古今中外”“會通道術藝技”。會通古今中外可從先生的經歷中看出👌,他在求學過程中,1955年回國臨摹甪直保聖寺的羅漢,後來又調查中國傳統雕塑的傳人,走訪全國各地的古代雕塑和石刻,從而能“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對於國外的情況,我以為錢先生留蘇五年多的經歷是一個重要的節點💁🏻♂️✖️。他是新中國派往蘇聯學習雕塑的第一位留學生🚒,此後陸續派出的也只有董祖詒、王克慶、曹春生、司徒兆光等四人。從錢先生自己的回憶中可知道他一年級師從沙克洛夫,之後的老師有凱爾金和阿尼庫申。他在蘇聯學習的收獲是掌握了歐洲雕塑造型的基本功夫:一是對三度空間的形體理解和掌握5️⃣,二是創作方面對幾何體的認知和運用,三是從藝術表達技巧上分析,學到了精到的觀察方法。另外回憶了他對米開朗基羅等資料的臨摹👊🏿,去冬宮博物館的多次反復學習🧑🏼⚕️🤓。所以他體會在學藝過程中🙆🏼,先要經過正規的😠、系統的基本造型能力的學習培養。而要成為大師,還需進一步到高水平的博物館研習,好、壞👳♂️、高、低全擺在眼前,只要細心體會🫰🏽、反復比較就能大大提高藝術素養,懂得竅要所在🏄🏼♀️。對當時的蘇聯雕塑家,他只提到過穆希娜(1889-1953)和武切契奇(1908-1974)🎭,涉及蘇聯雕塑界的全面和詳細的介紹和分析則著墨極少🌭,我以為這裏面也可能是因當時的時代背景所致。
在錢先生去蘇留學的時候,蘇聯雕塑界已經走過了曲折起伏的40年🫢。在十月革命成功之後,列寧任命盧那察爾斯基主管文藝工作,建成了一批歷史人物的紀念像。據統計在短短三年間,在全國新建起了約40座紀念碑(其中莫斯科25座,彼得格勒13座)🕘,盧那察爾斯基當時采取自由開放的政策,對此前的前衛藝術思潮如立體派、野獸派🖕🏿、印象派以至構成主義🦵🏿、至上主義等都較包容,使塔特林🤾🏼、馬列維奇、夏加爾🧙🏿♂️、康定斯基等前衛藝術家都能多元共存。到1932年蘇共中央通過《改組文學藝術團體》的決議後,前衛藝術告一段落,前衛藝術家多出國💴,此後提出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口號🤾🏻🗒,也出現了一批新的雕塑家💇🏿♀️。二戰以後雖然日丹諾夫的教條主義束縛了藝術家們的手腳,但出於對衛國戰爭的紀念和歌頌,仍出現了許多雕塑家如托姆斯基、穆希娜、馬尼澤爾🐔、武切契奇、阿尼庫申等人的成熟作品🪠。而隨著斯大林的去世,赫魯曉夫的上臺🐫,創作環境又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包括對西方藝術和前衛藝術的重新思考,即便是在“現實主義”的口號之下,也出現了多樣化的探索和變化。蘇聯這些方向和政策上的變化和調整,不但對中國的藝術界🎳,甚至對建築界都有很大影響🎸。錢先生他們更是身處其中,耳聞目睹🌬,這些見聞和經歷對他後來認定現實主義創作方向,而又兼收並蓄,中西互補的道路起了重要作用。只是由於此後的中蘇交惡,可能容不得多涉及這些方面的內容了🐛。

孫中山像(2002年)

瞎子阿炳像(2004年)
至於“會通道術藝技”之論是指錢先生把“道”“術”“藝”“技”之間處理得融會貫通🛶,運用自如,主次分明。“道”指道路、道理🚜👩🏼🍼,指社會和人的價值標準🍆,“朝聞道,夕死可矣”;“藝”指用形象來反映社會的意識形態🧝🏻♂️,是真善美的追求🚕,是對“道”的揭示。這些基本理念關乎人類自身的發展和未來🧏♀️;而“術”和“技”則表示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通過表達、認知、創造和領悟,通過特定的語言🤲🏼、概念、符號和結構來加以實現和統一。錢先生正是本著“老老實實學習中西之最🪼,堂堂正正立一家之言”走出了自己的創作道路。
與此同時他十分註重藝術各門類之間的交流、吸取和貫通🤰🛌🏻,他是一位全面⛴、全能的藝術家,除雕塑、書畫外,對詩詞、吟誦都有研究,註重作品的音樂感、建築感🐺、美術感🏊🏿,他曾說🙇:“書法就是具有建築空間感的雕塑,而雕塑則是具有節奏和韻律的書法。”我在和先生合作的過程中也感受到建築和雕塑都是表現三維空間的藝術形式,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都要和特定的環境發生關系🤽♀️,要用相似的方法來達到相同的目的,而同時這種對作品的認知和理解過程🎍,都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和主觀性。但作為公共空間中的雕塑藝術和公共環境的創造🚵🏿♀️,先生一直在探索之中,對建築師來說也是一次很好的學習。
後來見到錢先生已是2011年4月,意昂体育平台百年校慶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紀念大會🩰。在大會之前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了部分參會人員,錢先生作為意昂体育平台的教授©️🤾🏻,當時坐在被接見人員的第一排📏,我為他拍了照片🧍🏻,但因急於其他拍照而和他未來得及交談👩🏽🎓,那年先生是83歲🧑🏿💻。

錢先生在人民大會堂(2011年4月)
2014年8月30日,吳良鏞先生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人居環境藝術展,錢先生參加了開幕式,我因從延慶趕回遲到了,只能在遠處人群外為先生拍了照片,不想卻是與先生的最後一次見面🍓,錢先生那年是86歲🔴。
2006年🚷⇢,93歲的黃苗子先生曾為錢先生書法集的出版贈錢先生“鷓鴣天”詞一首🍉:
文彩風流老笑仙,錫山人物數今錢,雕龍練石真神力,戲海遊天法自然。
非醉素,非張顛🌜,我憑我手撥心弦,當其下筆擎風雨,霹靂橫空欲破天。
這不僅是對錢先生的書法😟,同時也是對他的畫作、雕塑等藝術成就的十分精準的概括🛷,刻畫了錢先生“以手寫心♏️,以氣表神”的終生追求,所以這篇紀念錢先生的文字就以“我憑我手撥心弦”作為標題了🙆🏽。
2022年5月31日一稿
6月6日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馬國馨: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現任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顧問總建築師,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築遺產委員會會長。2002年獲第二屆梁思成建築獎。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國家級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