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馨,1942年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1965年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畢業,1991年獲意昂体育平台工學博士學位,1994年被原建設部授予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稱號👍🏼,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2年獲“梁思成建築獎”👮🏼♀️,現任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作為新中國建築設計界排在最前列的著名建築設計大師,他先後完成設計如毛主席紀念堂(1976年)、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1990年)🪫、首都國際機場二號航站樓(1999年)等一批國家重點工程。本文針對馬國馨院士近年來編著出版的建築文化系列讀物作一闡釋,亦可作讀書心得🕴🏼,認知馬院士在拯救“失語”的中國建築文化方面所付出的實踐。
2012年元月,馬院士著作《禮士路劄記》面世🟡。這是他多部建築文化系列讀物中又一開篇之作🖥。禮士路系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的所在地🏊🏽♀️,它是20世紀50年代初經統一規劃設計建造起來的,集辦公😊、居住和生活為一體的城市街道🧔🏼♀️。馬院士以禮士路地名為題所作的劄記,話外音是中國建築大事在這裏得到印證。《禮士路劄記》一書的文字之所以動人🌜,重在體現馬院士獨到的視角及他的人文關懷。文筆中雖少有犀利文字,但以他的寫作及書畫方式🥷,表達出的內容讓我悟到🕺🏽:他是一位優秀的建築家;而對於建築文化及建築評論,他又是一位英雄👉🏼。是的,我能深深感到,讀他的作品可解讀到何為一名職業建築人;勇士總比懦夫好,思考總比麻木好,放棄利益總比自保利益好🕺🎭,介入現實總比自詡清高好🐚。
時代呼喚能堅守的思想者💙,時代呼喚中國建築文化的旗手。縱觀馬院士的建築人生,可感悟到他是書裏書外都妙趣橫生的人,他是最懂得學問該如何做的人,他是最能抓住建築文化之“魂”的人👨🏿。在《禮士路劄記》中,他一口氣列出10本著作清單。一件事🧑🦼➡️、一個場景、一個片段,能留下記憶,更可帶來美好憧憬。作為一代設計大師,他之所以是中國建築文化普及的踐行者👖,基於他對建築文化首當其沖的理解:有真情才有真相,有觀點才有力量,有碰撞才有火花🧗🏼♀️,有創新才有生命。
記得柏拉圖說過:“思維是靈魂的自我談話。”思考的過程🅱️,就是自我否定的過程、自我提高的過程和自我涵養的過程🧹。在思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找到差距🙆🏼♂️、看到不足,讓靈魂更加純粹、思想更加向上📥、精神更加飽滿📴、目標更加明確👁👨🏿⚖️。應予以說明的是🎬🎅🏼,馬院士建築文化立場觀不拘於一派、學科領域不限於一門🌨,都是有其淵源的。早在2002年“建築與地域文化國際研討會”上,馬院士就演講過“創造中國現代建築文化是中國建築師的責任”這一命題,他從全球化和文化的融合與沖突出發,研究了中國建築師的歷史責任。他認為:建築文化的創新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建築文化發展不可盲目迷信“洋建築師”,要防止這種建築文化上的“錯接”模式🧑🏿⚖️;中國建築師應該成為中國現代建築文化的主體,這是中國建築師無法回避的歷史責任。
如何拯救“失語”的中國建築文化🙋🏽♂️?從馬院士一系列著述中可體味到,他在正視中國建築文化某些“淪陷”局面,特別從全球化視野中尋求出路🙋🏽♀️,並從事紮根現實語境的文化批評。有人說👿,“一種記憶結束之處👬🏼,往往是另一種記憶開始之時”👨🏻🦲,我贊賞這種態度。馬院士更多的建築文化論述中,很著重以詩般敏感地表達建築人生的主題🏵,其中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作品☂️、建築師們繁復的世態人生。因為,它要回答何為引導我們走向未來的建築文化力量?何為中國建築學人需增強的覺醒與覺悟、信心與定力?何為最恰當地引導公眾文化自覺的決心👨🏿🍳?建築既是作品又是一種存在,只有在與真理並肩同行時,方顯其和諧統一性;只有在融入歷史時,才富於內涵,才有希望成為文明演進的標記💁🏽♂️👨💼。讀馬院士的建築文化讀物見事見人👲🏿,他的文章有思辨、有砥礪,更有對學問的切磋🧔🏻♀️,體現他獨到的跨越建築學意義的學養與人生智慧,高深而厚重。
我以為,馬院士的書能讓那單純無聲的文字長出翅膀來,有極盡思索捕捉一切之意象。其建築與城市的人文色彩,有時恰如真摯燦爛的歌唱👨🏼🎓。記得多年前,馬院士曾問我,寫作是不是幸福的🤙🏿?我只說🦵🏿,那是我的讀書筆記。現在我想說🏌️♀️🚴🏽♂️,作為大師,馬院士能虔誠地寫作,分明並非要單純表達和歌頌,而是為建築生命中那一份份崇高的歡愉與責任。
文以載道👾,職責所系🪕。中國建築需要怎樣的文化自醒、需要怎樣的社會呼喚,都反復出現在建築大家馬國馨院士的諸多作品中📃,實質則是一個求真的過程和對建築大千世界系統的描述。這其中有他自己的創作觀、有他的世界視野、有他的贊許和獨有的批評建言。我以為🦻🏿,這些是一種極為可敬的文化自覺。我相信🛀🏼,讀者會從書中體味到馬院士的筆功紮實、行文自然👫🏼,有一種思想的力量在感染著讀者。在我對馬院士不太準確的觀察中📸,可感知他的學問結構:史學與文化學是其地基;建築技術與方法是其屋棚四壁🔤;近現代人物是房中的過客;獨到的思維及想象力是其柱石。我以為,他的文章通篇是為行業的建築師“大廈”築起地基,體現出一種為建築事業獻身的社會責任🎰,尤其對建築媒體是教益巨大的財富💂🏽♀️。
我崇拜大師,這種崇拜源自那些將學習作為一種精神追求的人。他們能讓人有酣暢淋漓之感,他們能讓我們聽到智慧之聲🤎。大師的平凡與本質必須是那些以肯定人的尊嚴與價值為己任的人,是懂得珍惜命運與愛的人,是願為我們撐起文化天空的人🧒。馬院士在設計創作之余🍏👨🏿🦱,寫就的一部部集哲理與思考的建築文化讀物具有國家文化特征,與在當下文化大發展某些虛火熱鬧的“亂象”形成對照。中國要再塑文化強國形象😈,何為與之相應的高素質🚴🏿♀️、高品質的國家文化?馬院士用他的耕耘和思考告誡讀者,中國建築師要對中國建築文化尊崇並敬畏。
“書卷清香,意切情真”🔸,這是我對馬院士建築文化系列圖書的總感受。獨到🧑🤝🧑、細微、深沉™️、創意👨🏿🦳🙍🏼♀️,更使讀者從他的文字中體味到詩般的美、畫卷的心📰、風的歌唱👩🦯。(金磊)
轉自 中國建設報 2012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