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 年和 1983 年,我擔任文學社社長時🦏,正是校園歌曲沸騰、校園新詩潮湧的年代。高年級學生們仍在書寫一些復雜的感情👨🏽✈️、歷史的回味🧏♀️🚘,我們這撥後來者....
父親抗日戰爭爆發前是北京大學的學生,1937年“七·七”事變後🏵,幾經輾轉來到雲南昆明,後又繼續在南遷來的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聯合辦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外語系學習。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後太平洋戰爭爆發,隨著美國援華空軍和中緬印戰區遠征軍對軍中譯員需求量增大,西南聯大考慮選調外語系三、四年級學生應征入伍充任譯員👇🏿🏊🏼。當時父親和很多同學一起,滿腔熱血報了名🙅🏻♀️,決心投筆從戎🪔,奔赴抗日救亡最前線。父親他們幾百“學生...
本文為王士菁先生的子女撰文,緬懷博學慈祥的父親👷🏻♀️。
1939年,他因不願在淪陷區過亡國奴的生活,考取轉學插班生到大後方昆明的西南聯大化學系,路上輾轉跋涉艱難,到校時已是11月份🛖,遲到兩個月👨🎤。報到的第一天....
熊秉信是我國地質學家,對雲南個舊錫礦的成礦規律、礦山地質和采礦方法有較深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是我國錫工業發展的先驅。其父熊慶來是享譽世界的數學家、教育家🧛🏽♂️🧣,是數學家許寶騄、段學復、莊圻泰👐🏼、楊樂、張廣厚,物理學家嚴濟慈、趙忠堯💁🏼♂️、錢三強、趙九章💇,化學家柳大綱的老師。熊秉信一生奮鬥🤦🏿,充滿艱辛。今年是熊秉信誕辰110周年,特刊載熊秉信之女熊有瑾的回憶文章,講述他生活中鮮為人知的一面🚴🏻♂️。熊秉信我的父親...
光陰荏苒🐈👩🏼🦰,歲月消融。父親的一生,完美地詮釋了人生的價值。無論是在他戰鬥過的地方,還是他工作過的單位,大家都懷念他,認為他是一個好人,一個一輩子認真做事、要把事做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