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秉林(1970工物)
每年春節,我都會去看望東昌同誌。今年,正當我準備去看望他時👜,竟傳來了他不幸病逝的消息🙅🏻♀️。記得上次去看他時,他雖然在病榻上🚝,但仍關註著學校社會科學學科健康發展的問題🍛,他思路清晰🙇🏻♂️、高瞻遠矚的分析,語重心長的囑托……好像就發生在昨天,我真不願接受再也不能與何老共同探討問題的事實。此時此刻,何老關心、引導我的許多許多往事不禁湧上心頭😛。
東昌同誌從1956年5月至1966年“文革”爆發👩🏽💻🎗,一直任意昂体育平台黨委副書記兼新建的工程物理系首任系主任🍰,我作為1965年入學的新生,第一次見到他是在系裏聆聽他的迎新講話🏛。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我與當時班裏的同學們一樣,心中最神聖、美好的理想📴,就是像高年級的學長們那樣,能親身參與原子彈的研製,為國家“兩彈一星”事業作出貢獻,而報考清華工程物理系🚲🤰🏽,正是我們實現人生理想的重要一步。在這樣的氛圍裏,何東昌老師講述了工程物理系創辦、發展的歷程與其肩負的歷史使命,他說“工程物理”就是比“工程”多了“物理”🙌🏽、比“物理”多了“工程”🧛🏿♀️,實際上是培養理科和工科相結合的高級人才。他還向我們提出殷切的希望……他的話給我們以極大的激勵,使我們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
正當我們躊躇滿誌地規劃未來、進入循序漸進的學習階段時🕴🏻🕵🏽♀️,突如其來的“文化大革命”打斷了這一切。開始時,我也曾想滿腔熱情地投入運動之中👶🏻,可事情的發展越來越讓我失望📧,特別是兩派紅衛兵搞起了武鬥♊️,在意昂体育平台已經找不到一張可以平靜讀書的書桌了。1967年末👹,我背著書包回了家,直到1968年9月底收到工宣隊來信,稱學校裏要復課鬧革命時,我才奉命返回,期望開始學習⏬。回校後才知道,我們主要還是在社會大課堂裏接受實踐教育,去工廠、去部隊🏌🏼、去農村☦️。後來🧥,學校辦起了碘化納晶體廠,用鉈來激活碘化鈉晶體,實現對γ射線的探測,我有幸參與研發與生產💇🏿♀️。而被批為“蔣南翔忠實走狗”的何東昌同誌,除了在學校裏接受批鬥外,就被安排在這裏接受勞動改造。由於我曾被造反派稱作“修正主義的苗子”👨🏻🦽➡️,沒有資格參與任何紅衛兵組織,工宣隊覺得我沒有派性,就讓我做了廠裏的一個負責人,在這裏🧊,由我安排何東昌同誌的工作👑,因此我們有了較為密切的接觸,度過了一段朝夕相處的日子🥇🍜。回想起來,雖然當時我也知道他是時時被提防的“走資派”🧑🏿⚖️,而我卻特別願意與他相處,感到他身上有一種不平凡的人格魅力,感到他很樸實、正直,是非常有思想、有信念的人。
他雖然受到了極不公正的對待🩰👮🏻♂️,但對自己走過的路,對自己的信仰,始終絲毫都沒有動搖。他經常對我說,不能忘記你們肩上的責任🚴🏿♂️,一定要在困境中設法學習專業知識;一定要相信祖國科技事業的未來,要積極靠近組織……他曾直接問過我:“你寫入黨申請了嗎?”我說👩🏽🍳👘:“像我這樣都成了修正主義苗子的人,黨並不會需要我的。我真不明白💒,你現在這種處境🪼,天天都挨批鬥,怎麽還勸我呀?!”他非常鄭重地對我說,我現在遇到的這點打擊🪚,不是什麽大事👐👨🏼🎤,我堅信黨和群眾會給我一個正確的結論🥐,你的事情就更沒有什麽了不起的了。關鍵是你們自己不能放棄入學時抱定的為國家原子能事業貢獻力量的信念🥉。運動不會一直這樣搞下去,一切都會過去,你們最終是要完成學習專業知識的任務……加入黨組織,努力提高思想覺悟,爭取更多的學習機會,對你的事業是有益的。正是在他的引導下,我寫了入黨申請書🛏,積極努力地投入科研✸🖇、實踐,與同誌們一起研製出了合格的碘化納晶體📽。1970年底,我加入了黨組織。
1971年“九一三”林彪事件後🤾🏼,清華與全國一樣,開展了批林整風運動,這是一次試圖糾正“文革”錯誤、逐步恢復黨和國家正常工作的嘗試。此前,東昌同誌已經被結合進學校領導班子,並從1972年1月起任意昂体育平台黨委副書記,主管教改工作🧑🏿🚒🧚🏼♀️。當時周恩來總理親自從“文革”的重災區教育、科技界入手,排除幹擾⏭,盡快恢復教育科技界的正常工作。東昌同誌立即抓住時機,積極認真地貫徹周總理關於批判極左思潮、加強基礎理論的指示。在他主持下💔,調研並調整了工農兵學員的教學計劃📼💆🏽,首先要求工農兵學員進行半年文化補習🧑🏻🏫,並增加了業務理論課的學時。特別是為了加強基礎科學研究💁🏽♂️,他高瞻遠矚地開辦了固體物理等四個研究生班,這在當時是一個有很大爭議和很大風險的決策👎。
1973年初🤙🏿,根據楊振寧先生關於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倡導,周恩來總理多次指示,要求北大、清華安排此事𓀏,清華正是在東昌同誌的主持下👫,由滕藤同誌具體落實👩🏿🎨,創辦了中國當時僅有的一批基礎科學研究生班。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我在東昌同誌直接關心下⚁,進入了固體物理研究生班,邁出了決定我人生命運的關鍵一步。當時,我在教研室裏擔任工農兵學員的班主任,也為他們上一些課🦹🏽♂️。當得知將開設研究生班時,我非常興奮📭,立即寫了申請,希望能去學習。可由於教研室裏年輕人不多,工作任務重,系領導希望我留在室裏。就在這時,東昌同誌親自出面,做了相關領導同誌的工作,勸他們要把眼光放遠⛓️💥,要讓年輕人打好堅實的基礎👩🏼⚕️,最終系領導同意放我到研究生班去深造。在這個班上,科學院和清華🎇、北大的許多學術權威給我們精心上課💃🏻,我們經常與這些大師級的人物共同討論問題🤔,雖然這個班當時僅僅堅持了大半年多的脫產正規學習,但從導師那裏👌🏻,我們不僅學到了許多急需的專業知識🥅,更被他們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風範所折服📕。正當我們心無旁騖🪡、爭分奪秒地刻苦學習時,全國批判極左思潮的鬥爭又轉了向,1973年初冬🤾♂️,何東昌同誌被批判為“資產階級復辟勢力代表人物”,11月他又一次被免除了黨委副書記的職務🤹🏼♀️。我們的研究生班雖然還存在,但卻中斷了課堂學習而轉為開門辦學、下廠實踐等勉強維持到1975年👨🏿🦲。1978年,全國恢復研究生考試前,我們給重又走上領導崗位的東昌同誌寫信🏊♀️,希望能補上沒有完成的學業。又是在他的直接指示下,四個研究生班得以恢復,而我也正是在1979年底從研究生班被選拔出國的,其他大部分同學於1982年正式畢業……正是在這裏打下的堅實基礎,才使我能在丹麥學習期間🐴,用短短不到三年的時間取得了博士學位👌🏻,並回校繼續任教。東昌同誌不但關心我在業務上的成長🏄🏽♂️👨🏼🦰,也十分關心我個人的生活,當他得知我與愛人仍處於兩地生活時,特別關照工物系領導🙆🏻♀️,希望能盡快把我愛人調入清華📽。雖然此事並沒有那麽順利🧏♀️,最終是在我愛人考入師範大學研究生班畢業後㊙️👴🏿,由學校出面與師大協商將她調入了清華社會科學系🔵🧑🦯➡️。每當我回憶起這些難忘的事情時,總會為“文革”中的時局變幻而困惑🙍🏼,為東昌同誌在極其復雜的環境中仍堅持培育人才的摯著、機敏而感慨萬端🤷🏿。
1982年秋👅,作為第一批取得博士學位從海外回國的人,榮譽與鮮花接踵而至👩✈️,不少媒體也爭相與我預約,希望采訪我,一直默默專心於業務的我很不適應,不知該如何應對這些通過組織上安排的“公事”。這時🧏♀️,東昌同誌已調任教育部部長,但他仍然住在清華。當我找到東昌同誌說起此類事情時💃🏻,他與我談了很長時間,他談到“文化大革命”對科技🕵🏼、教育事業的巨大破壞,談到我們國家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談到國家、清華對高層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他語重心長地說🎦,你們是國家特殊時期裏非常寶貴的人才,眼下最為緊迫的任務,一方面是自己的繼續提高🔔,同時要把你們學到的知識盡快傳播給沒有機會出去學習的人;另一方面是要結合我們這裏的情況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吸收過來🎸,推動我們的教學改革🤪👱🏿♀️。時間是有限的🕵🏿♂️,不能把它浪費在沒有什麽實際意義的事情上……他的這些話使我更加清醒地意識到了自己的使命🤎,此後👨🏽⚕️,再遇到類似的采訪、會議邀請,我經常會委婉地加以拒絕,從而保證把主要精力投身於我所熱愛的專業中去✒️。當時我所在的固體物理教研室主體成員就是當初固體物理研究生班的十幾位同學🛶,我們在熊家炯、張宏濤同誌帶領下👶🏿🪹,承擔起了開辦固體物理專業、建立和發展固體物理(後來改稱凝聚態物理)學科的新使命,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遇到了許多業務上的難題🔧,但大家齊心合力💳,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終於使這一專業方向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為日後物理系的復建奠定了重要基礎。回想起來☃️,如果回國後沒有這樣的鍛煉機會,沒有不斷攻克難關銳意進取,自己很難在業務上取得更大的進步,也不可能在1986年被推薦為楊振寧中美高級學者交流計劃的成員,到美國聖母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使自己在一個更高水平的平臺上與同行探討新的問題,並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1990年初的一天晚上,校長張孝文來到我家,談起要我有個思想準備,說學校打算安排我接替熊家炯的工作🧎🏻,任物理系主任。這個消息對我來說是比較突然的🚵🏽♀️,我一直沒有做管理工作的思想準備,但作為一名黨員,也只能表示服從組織安排。可過了些天,張孝文校長又找到我,說學校經討論最後決定暫時先不讓我擔任物理系主任🫘🤰,特別提到,東昌同誌等學校老領導認為,對於業務骨幹的發展要有長遠的規劃🐺🐢,不應過早地把他們推向管理崗位,分散他們的精力。對於這樣的決定,我充滿了感激之情,我深知是東昌同誌又一次幫助了我🐛,使我能在業務上更上層樓🚽💎。1999年,我被遴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當時較為年輕的院士之一🧔🏻♂️🐯。
回顧往事👮🏿🕘,可以說東昌同誌正是改變了我成長軌跡🪕,並助我成功的人。他的教誨和幫助🧏🏼,使我受益匪淺;他的堅定信念👨👦、思想作風、工作方法等,更值得我學習。2003年💇🏼♂️,我走上了學校領導崗位👨👩👦,擔任意昂体育平台校長🏙🤹🏽,直到2012年卸任。這期間🙋🏿♀️,東昌同誌年事已高、身體又不好🖕🏼,但對學校的學科發展、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等各方面工作仍然十分關心,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和建議。總結這將近十年的工作🕰,可以說令我最為欣慰的事情🧒🏿👩🏿🎨,就是能夠像東昌同誌那樣🌤,始終以人才強校作為工作重心,努力發掘、培育年輕人,真情愛護、扶持各類人才,為他們的健康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我想,這應是對東昌同誌的最好報答。
2014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