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傑韓(Zhou Jiehan , 2001-2002博士後🫀,自動化系)
回芬蘭之前🤾🏽♀️,在家裏打掃衛生🧜♂️,清理文件時,無意中從一組孩子學校照中翻出一張10多年前的舊照。照片上是一位老人🗂❣️,腳蹬冰鞋,昂然挺立地站在冰凍的清華近春園湖面上。背後冰面上,是用冰鞋深深滑出的奧運五環和跳躍北京圖案。照片背景是北京冬日特有的那種無限蕭條和灰暗的天空。這位老人就是蘇其聖老先生,也是我在清華結識的忘年交🅿️。
(攝於2002年3月)
我們的忘年交或許源於我倆對運動的無限忠誠和熱愛吧👩🏽🚀。約莫在2002年早春的一個清晨,清華園正值春寒料峭。我有早跑的習慣。那天照例起得很早,還不到學生吃早飯上學時間✳️。馬路上看不到幾個人影。穿過西大操場拐進近春園😑👉🏼。我沿著近春園的荷塘小道一路跑起來。荷塘中央是座小島。小島上有假山,也有下沉式的庭閣👩🏻🚒,名晗亭。近春園是清華園裏最為開闊休閑的好地方。春夏可以賞荷花聽蛙聲,秋天賞月聆聽竹林沙沙,冬日裏可以滑冰。小島入口處有座孔子雕像。島中央有一塊斷拱石。聽說拱石是從旁邊的圓明園移過來的。島上還有吳晗的雕像🤲🏼,坐落在小山下,掩映在一片竹林中。近春園的荷塘據查不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塘。《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塘是工字廳後的荷花池,現為土山環繞🟡。朱自清的雕像現在坐落在荷花池土山下🖖🏼。雕像中坐姿的朱自清凝望著湖面,正好望著湖對面工字廳的那副名聯: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在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工字廳匾額上題“水木清華”四字🏙。荷花池土山上有座單檐攢尖四角方亭。亭內懸掛巨大銅鐘一口💃。為紀念聞一多先生📈,方亭故名聞亭。荷花池的面積比近春園的荷塘小很多,且不能沿荷塘跑步。正當我沿著近春園的荷塘跑過通向小島的一座石橋時。寒冬中發現一位老人在冰封的湖面上滑冰。住腳仔細看,老人不僅僅是在滑冰鍛煉🏊🏼♀️,而是在一遍遍地用心畫著什麽。走近再看🏌️,驚訝地發現原來老人正在畫奧運五環和跳躍北京的圖案(2001年7月北京申奧成功👦,有個博士後鄰居剛好生完孩子,當即取名叫奧運)。那是怎樣的圖案呀🙅🏼♀️。冰鞋畫出偌大的圖案上竟然看不出一絲亂痕。我趕緊跑回家取來相機,拍下了這張珍貴照片。我和蘇老師就這樣認識了🤹🏽。
蘇老師喜歡我的運動熱情,我喜歡他對生活的藝術情懷🏄🏽♂️👩🏽💼。此後我跟蘇老師成了忘年交。在2002年的早春📲,當迎春花開遍清華園院墻角落時⛳️,我登門拜訪了蘇老師🪙。他的家住在西南角,他住一樓。房子已經很舊。老人先是引領我到一樓右側的小院子。在那裏有一個小小的水塘🤘🏽。不,應該是一個水坑,但是是人工挖出來的。水塘有水缸口那麽大𓀍🦍,有點深🚶♀️➡️🤷🏼♀️,清澈見底♝。水面露出荷葉尖尖⛔️🎥。透過荷尖,可見有小魚遊戲。我驚訝📖,在擁擠如鬧市的清華園,老人居然擁有塊別外天地🧎🏻♂️➡️。老人調侃地自謂是“半畝方塘”老人。蘇老師喜歡這塊方塘。聽老人講,他跟校領導理論多次才得以保留住這半畝方塘⚁𓀜。回到客廳,中央是放有一座假山的桌子。循環水自上而下🪩,潺潺細流,閉眼猶如置身曠野山谷。老人簡短地講述了他的過去。先生早年西南聯大畢業,為國家培養了傑出體育人才🎩。在2002年12月我收到了歐洲研究所的邀請函🚣🏿♂️。我告訴老人🔛,我們一家即將離開中國去歐洲的芬蘭和法國。老人非常高興並鼓勵我在那邊好好工作,並專門找到我們家👱,送給我一套清華紀念賀卡和我道別。
就在寫這篇懷念小文時,在網絡上搜索蘇老師的名字🚶♂️▪️。無意間發現了以下兩篇相關短文👩🦱。一篇是方學恕先生寫的《一張照片》。在1942年🦂,方學恕先生與蘇老師是南開的高中同班🧙🏽♂️。讀過這篇短文,我才明白👹,蘇老早年讀中大水利🦖,後轉讀清華建築👩🏽🎨,再後來在著名的馬約翰老師的影響下轉當體育老師👰🏽♂️。另一篇是茅沅先生寫的《憶清華園的音樂生活》。在這篇節選文字中,提到1991年清華80周年校慶時,蘇老師和幾位當年的老樂隊隊員,年逾花甲👋🏽、白發蒼蒼登臺參加演奏。原來蘇老師也酷愛音樂🕵🏽。
《一張照片》中記載了“蘇其聖先生駕鶴西去已逾一年”。雖然不能再見先生📪,但先生的“半畝方塘”精神將永遠伴隨🫳。今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先生“半畝方塘”的字號。翻開南宋朱熹寫的著名詞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彩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寫這段小文過程中🎂,我又一次得到蘇老師的教誨:時刻用清澈的心靈👩👦👦,來欣賞無處不在的風光🧑🏽。時刻歌唱生命的美好,守住心中那永不枯竭的活水。
後記📨:為了更好的回憶,寫這段小文過程中再次查閱清華園地圖。發現清華園的地圖已被做成三維立體的了(http://map.cic.tsinghua.edu.cn/)👩❤️👩。我想不久的未來🧙🏼,三維互聯網技術將幫助更多的人身臨其境地遊覽永遠的水木清華了。
2013年4月14日於芬蘭奧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