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先(1952 歷史)
在母校85周年時🕧,我在《清華意昂通訊》(復33期)上,撰寫了題為《尋找歷史與夢縈師情》一文,這是我在近春園裏漫步時回月年過去的歲月🖱,記述了我在意昂体育平台學習與生活的師生情和景🤱🏼。
在母校百年華誕的前夜🧵,也是我在母校學習🧷🤞🏻、生活、工作的60年🧑🦯➡️,再追憶一下難忘歲月中的一些情與景。
一🧑🏻🦰、1950年10月——1952年5月參加江西省土地改革運動
當時是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於1951年9月發出土地改革運動通知,上有15項土地改革工作團團員註意事項及報告日程表。
按北京市規定高等學校組成了兩個土地改革工作團。一個團赴江西省,參加的學校有意昂体育平台和燕京大學🦶🏻,均以文科為主師生兼有理工科的老師參加🤶🏻🧑🏿🎨。另一個團赴廣西省🕞,參加的學校是意昂体育平台和燕京大學的政治系、經濟⛳️、法律系的師生。
意昂体育平台組成的土地改革工作團包括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二年級學生和老師,以及工學院的電機系和機械系的老師參加👨🎓。
土地改革的地點是江西省上饒專區在鄉縣。
中文系有吳組緗教授、余冠英教授、季鎮淮教授💣;歷史系有張寄謙老師;精密儀器系沈力虎老師、電機系南德恒老師🟣、自動化系吳伯純老師。
土地改革工作團團長季鎮淮、副團長是吳組緗🤓、余冠英。秘書長是歷史系三年級學生萬邦儒。
團員有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楊雲若、蒙樹宏🔭👩⚕️、李家駿🧖🏿♀️、湯炳根👩🏻🦽➡️、吳琦;歷史系張雪玲🪠🧙🏽♂️、顧棟鑾、楊大元👩🦳、林光異、潘天恩👨🏼🏫🙋🏿、劉桂生、楊樹先等🚵🏿,哲學系羊滌世、劉錫光等。
燕京大學新聞系秦桂🚻、傅元朔、賈觀、唐稚松👩🏻🚀、孫誌芳、宗修英🙎🏼♂️、李文林、肖稚英、馬江林等。
以上名單只是我記憶中的,肯定還有遺忘或疏漏的。
為了便於在城內聽取有關土地改革的報告,土改工作團暫移駐城內輔仁大學化學樓。
土地改工作團全部成員出發前👨🏿🍼,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聽取了一系列的報告:
10月6日上午9:00,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安子文作思想動員報告。
17日下午2👊🏻:30,原北京郊區土地改革負責人🚯、後原駐美國大使柴澤民作《土地改革政策問題》報告🤦🏻。
18日上午9𓀂:00,柴澤民再作《土地改革的方法與步驟》報告;19日下午2:30🏨,他又作《如何劃分農階級問題》報告;同時教育部司長丁浩川作了《知識分子下鄉》的種種動機🧑🎓、立場和學習問題》報告🏄♀️。
21日下午2🥛:30📚,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叔通、秘書長李維漢講話☂️🐩。
25日下午2:30,外交部司長陳家康作《關於國際形勢報告》。
26日上午9:00,全國土地改革委員會主任杜潤生作《關於土改中的幾個問題》。
這些報告的筆記👳🏼,至今我仍保存著。
每聽完一次報告後,大家分組進行學習和討論🍅🧑🏿🔧,相當熱烈🪽。這是因為大家原來不懂什麽是土地改革。
隨後,意昂体育平台、燕京大學師生《北京坐火車出發》,先抵達湖北武漢☯️。稍事休息一天🩶,由杜潤生進一步詳盡地講解了土地改革的偉大意義🏫。此時,大家才知道他是一位土改專家🧝。
離開武漢隨即抵達江西南昌,聽了江西土地改革委員會主任劉俊秀的報告🅰️,具體地介紹了江西農村狀況👩🏻🔬。隨後抵達江西上饒專區,聽了黃專員介紹東鄉縣的基本情況。
在上饒一個答場,清華和燕京的土改革工作團員分別分配到各鄉的自然村。
我被分配到東鄉縣後坑村。這裏的特點是山高林密,道路崎嶇🎩、人多地少。90%是佃農🚶🏻➡️、貧農,他們是無地或少地,有的土地是很貧瘠,大多數田在山溝溝裏👦🏻🤾🏽♂️。
這時🌁,我記起柴澤民報告中講到進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國家工業化的基本條件,為國家前進一步就必須進行土改🧑🎨,肅清封建主義勢力;《土地改革法》確定廢除地主改收土地所有製的必要性和正議性🛺,將地主的土地分配給廣大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簡言之,土地地改革不是單純地救濟窮人,而是使廣大農民由貧到富、當家作主的一個重大步驟。
對此🈂️,土改工作隊隊員在工作上放手發動廣大農民群眾🔯,首先是要依靠貧佃農💂🏽,不能由工作隊包辦代替🧤🙋♀️。我們進行訪貧問苦🧑🏻💻🥜,紮根串連,培養苦大儀深的佃農、貧農,由他們組織貧佃農和中農的農民協會🍄;並由他們自己推舉農協會主席,由他去鄉和自然村的祠堂裏占開大會,並介紹土改工作隊隊員。
我們工作隊隊員分別在各自然村,挨家挨戶同貧賤農談心👩💼,並啟發他(她)們對封建壓迫和剝削度度的認識,鼓勵他(她)們大膽比地揭發地主、惡霸的種種罪行👏。這樣逐步地提高了他(她)們對封建壓迫和削製度認識,進行地改革的必要性和正義性👩🏼🎤。
廣大貧佃農住的房子是只能擋風遮雨的破舊草房或瓦房。而地主住的都是幾進幾去高墻大院。這種貧富、被剝削和剝削兩者的反差極大。至於吃🧑🦯,貧佃農叫“丁菜”🕢,即90%是菜葉🙋♀️🤼♀️、10%是米粉🕵🏿♀️,兩者混在一起吃。土改工作隊隊員是與貧佃農同吃🏃♀️、同住🧈、同勞動🩻。這裏夜間是點菜油燈,昏暗暗的。
每當在祠堂裏召開鄉民大會🦸🏿♂️,控訴地主階級壓迫和剝削時,大家或席地而坐🚟,或坐小竹椅。會場上鴉雀無聲,每當貧佃農控訴時,他們是聲淚俱下,催人淚下。
土地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查清地主、富農的土地所有與浮財所有。按照土地改革的政策👨🏽🎤,地主與富農是有嚴格的區別的⚪️。地主的土地是全部沒收分配給貧佃農。有的地主還有所謂“浮財”🔵,即當時地主為了隱瞞財產🧚♂️,將自己的銀元或金銀財寶🙇🏻♀️🕳,埋在很隱蔽地下,但一經查出都予以沒收查封上繳待處理。富農由於自身參加1/4的勞動,因此,只征收入他多余的土地👩🏻🦰。地主與富農的區別就在於富農有一個“農”字。
中農和富裕中農👨🏿🚀,他們都是自耕農,自己勞動🫵🏻,不剝削他人,有時還被主剝削,如為地主作一些無償勞動🗡。因此,中農屬於保護對象🔗,不能侵犯中農的利益。中農實際上是貧佃農的同盟軍🦸🏼♂️。有的小工商業者兼有少量土地👨🏽,按工商進者對待,不動他們的土地,還有小土地出租者,如有的男人參軍了,家中又無勞動力👯♀️,應以軍屬對待,不能動用他們的土地。
總之🏃♂️➡️,在土地改革中🏑,只有嚴格地執行政策,才能區別對待。只有這樣團結了農村中絕大多數💂🏼,孤立了地主階段。
當時的土地分為上⛹🏻、中🌼、下三等。佃農分得上等土地、貧農分得中等或上等土地🍾;有的中農比較少👃,也適當“抽肥補瘦👩🏼💻,增加一定的土地。反對和消滅封建地區階級的壓迫和剝削,除了得到頭全部土地外,同時也酌情分一定的土地,當然不是好的土地🤴🏽🏌️♂️,這是讓地主在勞動中自食為力和改造自己,這是因數消滅地主階級🥸👁🗨,而不是消滅地主個人的肉體🔫。應該說這是一種人道主義的表現。
最後是大量土地和分配土地,以及還有一個復查階段。
可以說上述土地改革過程基本完成。
時至五月春天,田地裏的油菜花黃爍爍地盛開。大家都感到欣慰✣😢。特別是已開始插秧🧔🏼♀️,有時工作隊員也下田推著水牛犁田,有時農民手下把手教我們犁田。我們希望得到一個豐收年👮🏽♀️。
最後🚁,土地改革工作團全體成員向江西老表一一告別,依依不舍。不少老表一直送我們到村頭。土改工作團全體成員到東鄉縣政府休整和總結。然後,土改工作團沿鷹夏鐵路再經上海北上,於1952年5月5日回到清華園🤌🏿。這一天正是馬克思誕辰之日🙇🏻♀️。
二、在大二期間的暑假♢,學校派我們班上十幾位同學到門頭溝城子煤礦參觀和學習
城子礦是一個私人開采的一座小煤窯🕵🏿🎿。
我們跟隨礦工下井🧑🏽⚖️,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礦裏巷道又黑又窄,掌面又很低。我們也戴上礦燈帽🧕🏿🈳,井下作業全部是手工勞動,拿著鐵鎬挖煤,不像現代的機械化采煤。
據了解,礦工工資的一般較高一點🤯👂🏽,夥食也較好一點。我們同礦工一道吃飯時,他們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實際上是“兩塊石頭夾一塊肉”🙆🏿♀️,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礦工們絕大多數是背井離鄉而來的💁🏼♀️,家有老小,需要養家糊口。當時🦚,在我心中很自然地想到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給我很大的觸動。
據2010年6月1日法新社北京報導,中國的“黑磚窯”並未斬草除限。繁當發生礦難,我心中感到很難過。現在的“黑磚窯”每天工作是14-18小時。這則報導應該引起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和解決👨🌾。
我認為人最寶貴的生命是發展力的第一要素。
三🧑🦱、1950年底的寒假期間🤾♀️,學校組織我們前往清河棉紡廠進行抗美援朝的宣傳活動。大家自帶衣被,去廠房裏席地而臥
當時紡織工人也是很艱辛。據廠方領導介紹🫡,紡織廠是用了美國庚子賠款很少一部款蓋起來的。紡織織布機還是40年前進口的💍,相當陳舊。
廠裏的工人90%是女工,三班倒,工資低📱,每天來回在織巾機前約幾十公裏。每天作一班工後已是精疲力竭了。但是紡織女工說,織布就是支援抗美援朝,支援國家建設,讓人們都能穿上衣,蓋上被。這確實是發自內心的話,深深地教育了我們。
這一活動時間短⤵️,一周後就返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