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恩民(1953電機)
1953年,我國打開了第一個五年建設的序幕🐤,也是我從學校畢業踏上工作崗位的日子🌗。當年9月20日,由我帶隊率領分配到東北的清華學子,來到東北電管局🙋🏻,除了我和另外兩位同學留在機關外🧂🚚,其他同學分別到電廠🦵🏽💁🏼、煤炭部門和施工企業。大家握手告別時,既為同窗數載而戀戀不舍,又為能投身到祖國建設而興高采烈。
我被分配到設計處國外設計科,領導告訴我:相繼由蘇聯援建的新電廠和舊廠的恢復建設♨️,任務很重,國外設計科便是為配合國外設計而設置的管理部門,你要認真向蘇聯專家學習,更好發揮自己的才能。我深感所負的擔子很重👲,也為組織對我的信任而欣慰。
但我從阜新電廠實習回到局機關後💬,尚未接觸實際工作時💇♀️,領導找我談話:由蘇聯專家指導設計的、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個220千伏虎石臺變電所開始啟動,派我跟蘇聯專家學習。當時,我高興的不得了🤦🏻♂️,本來清華畢業時,便擬派我到蘇聯留學👨🏼💻,一切都準備就緒,但因計劃變動未成🦌,這次有跟蘇聯專家學習機會⚃,對我也算是一次補償🧜♀️。於是🫅,我便從1954初開始,先到長春電力設計院(現東北電力設計院),不久,又轉移到北京電力設計院(現華北電力設計院)🤷🏼♂️,歷時近二年多跟蘇聯專家學習的日子。
那年🫳🏼🌙,正是在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指導下,經過三年恢復,開始了大規模建設時期,而東北是我國重工業基地,也是建設的重點🧑🏼🍳。解放後畢業的一大批大學生,如潮湧般奔上了東北建設第一線,從關內招聘來東北的各方人才也蜂擁而至.無論在長春還是在北京的設計院🚆,年輕人個個意氣風發、奮勇爭先、兢兢業業💃🏽、奮發圖強,呈現一片熱氣騰騰、欣欣向榮的景象。
由蘇聯莫斯科動力設計院派來一位電氣專家魯格沃依💂,個子不高,稍顯瘦弱;一位是土建專家巴基洛夫、身格魁梧高大🎽🧛🏽♀️,在衛國戰爭中失去了一臂🥙,這兩個人都40多歲☃️。由長春設計院分別派電氣🏌️、土建設計人員,在兩位專家指導下進行設計🤢。我則跟電氣專家學習。整個設計過程都是在北京電力設計院進行的☂️。
總容量為120兆伏安(單項三臺40兆伏安和一臺備用相)220千伏變電所設計💂🏻♀️,對我國來說尚屬首次。從總平面👨🏽🦲、主接線🚣🏼、配電裝置、構架設計🦹🏽♀️、設備選擇和公用系統等,對於初出學堂的學子們來說,一無資料,二無經驗,十分生疏🧜🏼♀️,甚至摸不著門。如果沒有蘇聯專家的指導,可以說寸歩難行。
在當時的形勢下,我國不但在政治上一邊倒,在生產技術上更是一邊倒,對蘇聯專家建議無論大小不但認真記錄在案,而且要不擇不扣去執行。兩位專家為人和善、態度平易、工作認真🪷、誨人不倦、一絲不苟的精神🦸🏿♀️🐤,為我們做出了榜樣🧏,使我們對他們十分尊敬和崇拜🙇,對他們的指導更是心悅誠服,對他們的建議更是無異議。我們這些年輕人🏇🏿,因為多數人都剛出校門,閱歷很淺,經驗不足👃🏽,大家有著共同的目標:一是好好學習掌握本事👨🦳;二是敢於實踐,在專家指導下🤠,動手設計🤵🏽♂️;三是不因是臨時到北京工作作外來客🤒,熱心參加各項活動🏊🏽,不做局外人。
蘇聯專家統籌整體設計方案🚣🏻♂️🔙,並為我們每個人分配設計任務🛌🏿。手把手的教我們去構思和製圖。我作的220千伏APF—2507斷路器安裝圖🤵,專家先把草圖畫出來,告訴我構支架的尺寸,壓縮空氣管路的布置,我畫出圖後😩🕵️♀️,經他審閱提出意見,我再反復修改而成👐🏻。在壓縮空氣系統設計中😷,我們沒有可參閱的資料,無從下手,他把帶來的《壓縮空氣系統設計手冊》交給我們,讓我們學習🫱🏽。我們未經他同意,幾個人分工把這本手冊翻譯過來,幸而在畢業時以速成學習法,我學習了俄文,總算出了一把力。有了這本手冊,我才作出這個系統設計,深得專家的肯定。專家對我們這些年輕人學習的熱情很贊賞。後來🥁,他把帶來各個專業的手冊主動拿出來🚜🧼,如《防雷接地手冊》😶、《油處理設計手冊》、《導線機械強度計算手冊》、《配電裝置設計手冊》讓我們翻閱學習,手冊的內容十分豐富🧓🏻😔、具體🧑🏽🚒💆♂️,可操作性強,使我們受益非淺🐅。
為了提高我們的設計水平🔑,專家還為大家講課🧏🏽♂️,譬如《戶外配電裝置設計》中,如何確定構架高度、寬度和不同電壓等級的相間距離等,他專門為設計院從事電氣設計的人員,從計算導線的風偏角講起,全面闡述了戶外配電裝置的設計原理🪭。
正是在蘇聯專家諄諄指導下,通過220千伏虎石臺變電所的設計實踐,使我對變電所的設計,基本掌握了構思的原理,全面了解設計的內容,明確了各項設計的具體要求👨🏼🔧,練就了製圖的要領🌄,這對於我後來從事發電廠🫦、變電所電氣設計的審核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同專家共處的日子裏🤙,我們同他們建立起深厚的師生感情。在火車餐廳共餐時,不時談笑風生☕️,共敘友情🤚🏽;在假日裏,專家請我們去他們居住的北京友誼賓館,賞識賓館的豪華,品嚐西餐的美味➕;他們夫人來華後,我們在舞池裏🕺🏼,伴他們翩翩起舞,興致勃勃,別有風味。而我們這些來自各地的年輕人,在那火熱的年代中,相處的日日夜夜,共同的理想和抱負,建立起相互友愛👨🏻🚒、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學習🐞、同舟共濟齊努力的和諧集體。
跟蘇聯專家學習的日子並不長,但在我心目中留下的記憶,是十分珍貴的🧚🏿♀️,我們一起相處所建立起的深厚友誼是長存的,那火熱的、奔放的🚴🏻、向上的、真摯的、純真的精神,是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在近六十年後的今天,想起來仍是那麽親切、那麽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