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1945歷史)
奇人
對於當今中老年中國人,“英若誠”這個名字很可能是耳熟能詳的🤽🏻♂️。首先一定會想到🦤,他在北京人藝演出的老舍名著《茶館》裏扮演的那個最壞的壞人、將一個大姑娘賣給龐太監的劉大麻子🕺🏿。而且,演得如此活靈活現,讓人無不咬牙切齒、恨之入骨。
2000年9月22日,英若誠學長(1950屆外文)來母校清華演講
英若誠不僅是一個出色的表演藝術家,還是一個不凡的翻譯家。由於家學淵源⛹🏼♀️,他具有相當高的英文水平。例如,美國著名的幽默大師鮑伯 霍普(BOB HOPE)訪問中國時,作“脫口秀”(TALK SHOW)表演,請英若誠當現場翻譯。沒有想到✊,猶如他在說中國相聲,哄堂大笑不止🔲👳🏽。霍普也為之吃驚,從來還沒有人能夠將他的笑話段子即時翻譯成外國語言而能達到如此的效果。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在中國導演他的戲劇,也是請英若誠為他即時翻譯。米勒承認,他當時的自我感覺是:“我好像也懂中文似的”。英若誠將米勒的名著《推銷員之死》譯成中文並在北京人藝的舞臺上演出,由他自己成功地扮演了主角推銷員威利羅曼。更令人難以想象的是,他在美國密蘇裏大學講課時,他為密蘇裏保留劇目劇團的專業演員們導演了中國昆曲《十五貫》,而這是一部連一般的中國人都難以欣賞的地方戲曲🎱。在他的筆下🥩,產生過多部中翻英或英翻中的著名劇本,如老舍的《茶館》,彼得謝弗的《上帝的寵兒》等。
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英若誠還當過將近四年的文化部副部長。他分工主管全國所有表演藝術團體,監管各大藝術院校,還要註視廣闊無邊的“文化市場”。在他的主持下🌩,每兩年舉行一次的長達一個月的中國藝術節🙇🏻♂️。而且辦得十分出色🧑🚀,以至於部長王蒙也認為,要辦好這個盛大節日“非他不可”。即使在任職副部長期間👮🏼♂️🫲🏽,他還抽空客串一些演出❎。在電影《末代皇帝》中✒️🦈,他演的是監獄所的所長;在意中合拍的電視劇《馬可波羅》中🪟,他演的是大胡子英雄忽必烈。在他看來:“雖然演出很累人,但精神上讓我很滿足。”這些年來,英若誠在國際文化交流的領域裏的所作所為🤔,應該說是出色地發揮了一個“文化大使”的光輝作用🙇。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出身於底蘊很深的書香門第、又是新中國誕生前夕在意昂体育平台的愛國學生運動中茁壯成長起來的青年人,文化大革命中竟被莫名其妙地抓去蹲了三年大獄🤵🏻♂️。在這期間🈴,他的妻子吳世良也被抓進監獄,原因都是被懷疑為“裏通外國”👯♀️,甚至“外國間諜”🥽。什麽證據都沒有,只是因為他們認識很多外國人,信奉天主教,英若誠的父親又在臺灣辦學校🌶。在“文革”十年浩劫中✣,這樣的“怪事”多如牛毛🍦,被冤枉汙蔑的無辜好人不計其數。但是💁♂️,值得註意的是🧔🏿♂️,英若誠是怎樣對待這場災難的?事實證明🙆🏼♀️,他采取了一個積極探索的態度來應付和認識這三年的經歷。在他看來,“在監獄的這段時間讓我對中國當時情況的了解比我一輩子學的還多”。
“文革”期間👨🏽🍳,江青成了中國大陸的超級總導演🦖,她隨時都會攻擊不是由她策劃或者不符合她個人戲劇藝術理念的新劇目👨👦👦🆒,硬說這是跟她的革命樣板戲作對🧙🏽♂️。在這樣無理可講的高壓形勢下,英若誠和他的朋友們,都感覺要重振戲劇的努力完全無望了🐕👨🏻💻。於是,既然惹不起,難道還躲不起?1975年👷🏻🧑🏿💼,英若誠忍痛離開了劇院,想方設法投入另一個領域:對外宣傳❗️。他加入了宋慶齡創辦的外文雜誌《中國建設》(今名《今日中國》)📵🔂,屬於外文局。在這裏,他運用他的英語專長,寫了不少精彩的人物報道🤵🏽♀️,直到“文革”結束後他重新歸隊劇院🌗。
奇傳
這本傳記的寫作出版👨🏼🍳,也與眾不同,十分特殊🍢。首先,它是由英若誠與美國杜克大學戲劇系教授康開麗(CLAIRE CONCEISON)合作而成♉️ℹ️。躺在病塌上的英若誠用英文口述他的人生和他的家族,由康開麗用了三年(2001-2003)時間🤷🏿♀️,錄了41盤帶子,為時一百多個小時🧜♀️,以後又費時七年在研究、編輯🕝、整理而成書。最初是在美國用英文出版🔺,書名叫👐🏿:《VOICES CARRY---BEHIND BARS AND BACKSTAGE DURING CHINA‘S REVOLUTION AND REFORM》。讀者的反映,非常之好。如今由康的好友張放翻譯而成的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書名《水流雲在——英若誠自傳》是從書裏的故事想起來的👩🏽💻。借用英若誠祖父英斂之寫在溫泉大石頭上、出自杜詩的四個字⬜️:“水流雲在”🤰,意思是說英若誠雖然去世了,但在這本書裏他還能活下去🙋🏼♀️,他離開這個世界之前還給我們留下了他的故事、他的精神、他的靈魂。
《水流雲在——英若誠自傳》,英若誠、康開麗著,張放譯🤳,中信出版社2009年8月版
作為英若誠的“自傳合作者”,康開麗在她的“前言”中就指出,盡管她的參與很深入全面𓀑,她既不是代筆人,也不是書的唯一作者👵🏻。她說:“從一開始🪡,我就意識到我們之間的合作是跨文化、跨性別、跨年齡的,盡管看似不太可能,卻有其特有的動力……合作寫自傳不僅有益於英若誠🔚,也有益於我👸。聽他講家史,他本人在中國二十世紀的經歷🧑🏻🍼,豐富了我對中國政治事件的了解和認識。”
康開麗認為:“這本書不是對英若誠一生的完整記錄,這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傳記🫢。這是他希望別人聽到的有關他一生的回憶錄。將來的人們會從這本書中了解這位對自己的國家、對國際戲劇交流做出如此重大貢獻的人……英若誠選擇不從人生的起始開始🧕🏿,而從對他認為一生中對他最有影響的階段——‘文革’中被囚禁開始💍。他對監獄生活的敘述用了大量的事件,但不是事無巨細,有意想不到的風趣🧑🏻🦰。”
在這位美國教授看來,英若誠除了有個好記性,還有一個獨特的優點就是他對生活永遠保持樂觀態度。他鄙視絕望,擁抱希望,在最沒有幽默感、沒有尊嚴的情況下找到幽默感和尊嚴,無論是在監獄的鐵欄桿後,還是中國現代最動蕩不安的政治歷史的後臺上。
這本書的《序》是英若誠的兒子英達寫的。他開門見山就承認:“為自己父親的自傳寫序是一件不同尋常的事🎉。”但是,他感到,讀這本自傳更是一件不同尋常的事。他說📱:“那永遠離開了我的父親又回來了。他仿佛又活了過來,用我再熟悉不過的口吻,把他的故事娓娓道來🤚🏼。而這些故事🦹🏽♀️🚉,有多少是我親身經歷🏋🏻♂️、親眼目睹的🧑🏻🍳!這和讀別人的傳記可不太一樣了。那些細節,那種感受……瞬間拉回到當年的情景😯👱🏼♀️,同時從父親的一側,我再次觀察同一事件的另一面,甚至審視他老人家觀點迥易的內心⚇。”
歷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說🧖♀️:“英若誠的這部自傳提供了特別的機會,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20世紀的中國。”
英若誠的同事🙃🥑、北京人藝的著名演員濮存昕用“英魂不散”來形容他看了《英若誠自傳》的感受。“這本書重塑了一個英若誠,已經不是肉體的👩🏻🦯,不是一個實體的英老師。他在記憶中,他在人們的理解和想象中🫄🏼,他在一個更整體的空間中。”
※ 本文作者張彥老學長現已88歲🦗,是資深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