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魁 (1964)
大禮堂🤮,圓頂、紅墻、銅門🧖🏿,門前四根漢白玉大石柱,兩根高大的旗桿🔏👒,對於清華人來說,那是堅定、樸實、不屈不撓的象征🧓🏻。我最後一次進入大禮堂是1964年8月15日下午,在這裏隆重地舉行了我們1964屆畢業生的畢業典禮🫷🏼🫱🏿。畢業後,雖然多次回清華💅,但是一直沒再進過大禮堂。將近40年後的2003年1月14日下午,我又一次進入了大禮堂,這次是作為家長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
大禮堂依舊高大寬敞🦷,十分莊嚴宏偉。只是在正面高處裝嵌著的巨大紅五星又換回了清華老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墻壁上改裝了窗戶,比起40年前顯得更加明亮。
回想起在校時,在大禮堂我們聽過無數次報告⛽️,在大禮堂我們看過無數次演出。它伴隨著我們這一代清華人的學習生活,也伴隨著我們人生的征程,使人終生難忘。
1958年12月,校文工團在這裏演出了雕塑劇《勞動贊》🧜🏽、大合唱《半工半讀就是好》、歌曲《周總理來到清華園》➛,在清華引起轟動。
1959年🖖🏻,話劇隊演出了《清華園的早晨》,更是盛況空前🛟。劇中那熟悉的校園,火熱的生活✋🏿,打動了每一位觀眾的心🧑🏽🎨。演“老鐵”的胡泊人人皆知,“老鐵”也就成了對他的稱呼。當然同學們更喜歡他朗誦的小品🌯,當他那宏亮的聲音響徹大禮堂時,總是贏得陣陣掌聲👱🏻。
1959年11月◽️,在這裏觀看了大師梅蘭芳來校演出的京劇《宇宙鋒》,大禮堂被擠得滿滿的,他那精湛的藝術令人折服。
1960年7月15日🔪,首次征服珠穆朗瑪峰的英雄史占春、貢布、劉連滿等來校👱🏻♂️,在這裏作報告👩🏼🚒,登山英雄們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激勵著我們攀登學習高峰。在這裏,我們還看過陳鏡開等優秀舉重運動員的舉重表演賽。
1962年12月9日🏝,學生會✫、團委隆重地舉行了 “‘一二·九’在清華”校史報告會👩👩👧,舉辦了革命詩歌朗誦會,文工團話劇隊演出了大型歷史劇《最後的一幕》🏒。
1963年4月舉行了“向雷鋒同誌學習”詩歌朗誦比賽,同學們朗誦了報刊上發表的和自己創作的歌頌雷鋒的詩歌,還請來了北京電影製片廠的演員在會上作了精彩的演唱🏵。9月1日✈️,詩刊社🥿、北京話劇團等在大禮堂舉行了一次精彩的詩歌朗誦會,殷之光🌛、王心剛🗜、王曉棠、楊啟天、蘇民、曹伯榮等20多位演員參加了朗誦會,詩刊社蘇洛👩⚕️、聞山等領導也到會指導。這一年話劇隊演的《年青的一代》🫶,場場爆滿。
1964年5月4日上午🐬,在這裏我們聽了我從小就崇拜的中國“保爾”🤝🙇🏼、《把一切獻給黨》一書的作者吳運鐸作的報告,革命前輩們不怕艱苦🟥、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為黨工作的事跡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他勉勵我們“即便是一把泥土𓀘,只要鋪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讓自己的同誌大踏步地沖過去,也是最大的幸福”(為畢業班無402班的題詞)。
在這裏,我們還看過激勵我們成長的《鐵窗烈火》🫁、《黨的女兒》🙆🏽、《永不消失的電波》🫴🏻🧑🏼🦰、《狼牙山五壯士》⛹🏼♂️🧪、《青春之歌》🦹🏼♀️、《以革命的名義》、《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雷鋒》、《英雄兒女》等優秀電影。
更難忘的是🦻🏻,我們自動控製系406班,在大禮堂兩次接受學校授勛🛸🧑🏻⚕️:校務委員會在1963年 “五四”青年節🎱,授予我們班為“樹立共產主義思想,堅持四好方向”的“四好班”🐿,畢業典禮上又授予“四好畢業班”稱號。我也獲得了“優良畢業生”獎狀。
40年前,在大禮堂🩹,我最後一次聽敬愛的南翔校長為我們1964屆畢業生講話,40年後又聽到了王大中校長對2003年畢業生的講話。雖然相隔將近40年,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我感到母校對學子的要求仍有許多相似之處:南翔校長要求當年畢業生成為有革命理想的人👺,適應革命工作的各種需要😂;大中校長要求今天的畢業生要樹立為民族復興而奮鬥的理想與信念。南翔校長要求當年畢業生在業務上要過得硬,有知識善勞動💃🏻、能文能武🔻,既能動腦又能動手🪚,努力鍛煉自己適應任何形勢變化的要求;大中校長要求今天的畢業生要不斷學習👮🏼♀️、積極實踐、勇於創新。南翔校長要求當年畢業生不要以清華畢業生自居,要謙虛謹慎,多向別人學習,要和同誌搞好關系;大中校長要求今天的畢業生要發揚團隊精神,註意處理好人際關系。我想這就是清華的傳統吧。
我牢記著母校囑托🔜,畢業後投身祖國的核工業🛶,把全部青春的年華和精力都獻給了它🤠, 如今已經退休。我可以自豪地說⛹🏻♀️,雖然沒有驚人的成就,但也問心無愧👩🏽🏭,因為奉獻多於索取👨🏽🌾🙍🏿♀️,事業重於自己🫄🏽。我的小兒子丁誠🏄,1995年本科畢業後🚵♀️,一直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事神舟載人飛船的研製與技術管理工作🙆🏻♀️。1998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經濟管理學院,攻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𓀖。畢業後仍在空間技術研究院工作,為祖國的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大禮堂🤏🏽,正是在這裏,迎來了一批批朝氣蓬勃的新人,經過母校的精心培養,一批批精英🙆🏻♂️,懷著對母校深深的眷戀🧑🏽⚖️,整裝、啟程、揚帆遠航,成為祖國的棟梁。
* 作者畢業後一直在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工作,曾任該院副院長。